哪種家長是不合格的,為何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本文由紅紅侃育兒原創首發,禁止轉載!

大家好,紅紅侃育兒今天跟大家聊一下,哪種家長是不合格的,為何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兩種不合格的家長

不稱職的家長大致分兩種:

一種是整天忙自己的事而忘記了做家長的義務。這類人主要是知識分子,他們開會、發表文章、寫書,或是談判、會見客戶、做項目,還有諸多的應酬如:吃飯、跳舞、旅行……全都陣陣不落。至於孩子麼,坦白地說,不是不愛,實在沒有時間去愛,連見一面都顯得那麼忙忙碌碌,那麼不容易,更何談和孩子交流、給他們教育?孩子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裡,整天見不到家長,又從何說得到家長的愛撫與關注呢?又怎麼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幸福呢?而這正是孩子所必需的。

哪種家長是不合格的,為何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聽聽一個孩子這樣訴說他的爸爸。他說:“爸爸早上7點鐘就上班了,晚上7點才回家。那時我晚飯都已經吃過了,他就一個人邊吃飯、邊看電視。有時他週日也要去辦公室,要不就在家工作,我不喜歡爸爸在家也工作,我特別希望他能陪我,和我們一起玩,可是他總說沒時間,他們要工作,不讓我打擾他。”我一靠近他,他就說:“不要煩人,你沒看見我正做事嗎?”做家長的都應當知道,當你們下班歸來,孩子特別需要的是你們關注和關心。他已經一天沒有看見你們了,有許多的話要對你們說,有許多的“事”要你們來幫著做,可是有很多家長忽略了這方面,覺得自己下班了就是自己休息的時間了,很不願意再和孩子在一起,所以更難於滿足孩子如此合理的要求。

哪種家長是不合格的,為何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有一位頗有成就的作家,在回憶錄裡寫道:“我是個愚蠢的爸爸,是一個自私的爸爸。全部的心思都讓那些毫無意義的電影計劃、無聊的會議、自以為是的一些活動填滿了。現在想起來,那時我是多麼的自私,野心、慾望和名利佔據了我整個大腦。連一點點的時間都吝嗇‘施捨給孩子’。有很長一段時間,由於工作上的不順,那也就是給兒子講一講故事,也僅是敷衍了事罷了。”還有二位成功的教授,談到他的孩子高考落榜後的體會,很值得有類似經歷的家長們引以為戒。他說:我作為一名教授,授課、出書、帶研究生,每一樣都是認真負責;可作為爸爸,卻對兒子的生活、學習毫不瞭解。直到他搗歲被擋在了自己整天進出的大學校門外,才發現自己辜負了孩子而後悔莫及,可是他的功課已經無可挽回,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

哪種家長是不合格的,為何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另一種則是家長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自己才30出頭,就沒有了任何目標,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孩子身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洗衣、做飯、掃地等家務活之中。人在單位,心在孩子,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同時也把自己的理想轉嫁到孩子幼小的身上。他們要求孩子考高分,去參賽,去得獎,以為自己臉上添光,替自己爭光。孩子考差了,就覺得是給自己抹黑,就冷眼相對,甚至拳打腳踢;孩子考好了,就覺得是往自己臉上貼金,到處炫耀,把孩子的學習成績當成自己的榮譽。他們每日裡不辭辛勞地替孩子整理床鋪,端茶倒水,提書包,陪孩子上特長班,並以兒為樂,將世故的重擔過早地壓在了孩子脆弱的雙肩上,一切為了孩子以考出好成績,上個好大學,讓孩子去實現自己的夢想,要孩子去補償自己的遺憾。

哪種家長是不合格的,為何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這兩類家長都算不上是盡職盡責的家長。前一類家長需要注意的是:請不要吝嗇時間和感情,給你的孩子以足夠的關愛吧!事業固然是大事,但天下還有什麼事比孩子的前途更重要呢?要知道一二十年以後,你總有一天會醒悟過來並深感後悔,但孩子已經不可能重新回到童年了,再重新由小長大。那時留給你自己的是永遠的遺憾。你可能確實忙得不可開交,但偶爾帶孩子去郊遊一次,平時與孩子逛逛街,聊聊天,過問一下他們的學習,瞭解一下他們的思想,總是可以辦到的吧!

哪種家長是不合格的,為何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後一類家長應該注意的是:你的好心可以理解,但身教勝於言教啊!其實“要面子、不甘居人後”,這是人之常情,這也是人們進步的動力。但是作為孩子的家長,“要強”不自息,“求臉面”又不願努力,卻把這副擔子加給孩子,恐怕不妥吧?再說家長是孩子心目中的楷模,若自己渾渾噩噩,不求上進,卻要你的孩子一蹴而就,成龍成風,多半也只是不切實際的空中樓閣而已。要想孩子成為讓你的“驕傲”和“人才”,你首先要做讓孩子因你而感到自豪的家長。如果你不能讓你的孩子為你而自豪,你也無權要求孩子幫你實現你的夢想。

哪種家長是不合格的,為何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有人認為,處於孩子階段的孩子只對玩感興趣。這種看法純粹是—種誤解。事實上,孩子的求理精神從他們兩三歲時就已經形成了。具體的表現是他們開始向大人提問,提出的問題不僅多,而且千奇百怪,無所不有。這是值得高興的事,這說明孩子開始對世界進行思考了。當孩子犯錯時,如果家長不能使他們自我反省,而是總以命令的口吻說:“不許這樣!”這隻會導致孩子的反抗心理,使他們產生機械化的服從,哭泣或發脾氣等不良反應,孩子也沒有用頭腦思考的機會。所以,如果孩子犯了錯誤或失敗了,家長應當以適當的方式幫他們改正:一群朋友去郊外吃燒烤,可吉米忘記了帶炭。朋友並未直接指責其過失,而是安慰她:“都怨我在電話中交代得不清楚,不完全是你的責任……”聽到安慰,任何人都會反省自己,而不再存心推卸責任。

哪種家長是不合格的,為何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譬如對孩子說:“水太燙,所以你打翻了杯子”,或“是父親沒說清楚,以致你走錯了路”。這樣的話比起“怎麼搞的,這麼毛手毛腳”或“真笨,連路都找不到”之類的責備更具有說服力。伯格試圖拼好一件複雜的模型,可無論怎樣努力,總是拼不完整,家長在一旁說:“我說它並不適合5歲的小朋友玩,你不信,看來它只有又放進雜物房了。”這種洩氣的話,沒有激勵作用,反而令孩子對新事物產生畏懼,因而不敢嘗試,害怕失敗招致他人的嘲笑、諷刺。正確的說法應當是:“爸爸在買之前忘了看說明書了,不知道這是給大孩子玩的。可你這麼小,就拼成這樣,相當不錯啦。等你到7歲的時候,一定會把它很快拼好,現在就先收起來吧。”

哪種家長是不合格的,為何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期望一個能力不夠的孩子立即做完某件事,不實際。為不使他產生失敗感,制訂切實可行的目標非常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