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隆昌450年文化遗产,翻阅消失中的古迹,保护传统文化

最真实的老隆昌是这样

追寻隆昌450年文化遗产,翻阅消失中的古迹,保护传统文化

隆昌明隆庆元年(1567年)建县。自古三不管,土匪强盗多,治安混乱,地方奏请朝廷得到批准,将富顺,泸县,荣昌三地划分一点加上隆桥驿,拼成了隆昌,而现在隆昌的地域雏形也是那个时候行成。


隆昌曾经公开4门:东门,北门,南门,小南门。众位亲可能惊呼,怎么没有西门,有了西门可以去古宇湖环湖或者偶遇啊。其实,我能告诉你古宇湖是人工水库么··以前西区就是一片山野峻岭,风景独好。


对比地图哈,发现貌似只有锁江桥、观音桥几百年来还没改过地点和名字哈··,南门桥以前叫隆桥,禹王宫后来建了隆昌二中,祭奠孔老夫子的文庙后来改建成了菜市场,县署衙门口现在变成了公{和谐}安局。


隆昌的古迹不少,多以明清为主,在此整理了些被破坏拆除消失的古迹:

1、文庙(现文庙坝老粮食局)仅存文庙牌坊部分构件 基台 厢房2、考棚 明清学子参加考试之地 (现文兴街)3、报国寺(老隆师校)4、隆桥(南门桥)建于明朝,桥头各有牌坊一座,八十年代成为危桥后改造。5、回龙道观、牌坊(现党校)6、回龙塔(党校对面)7、石溪桥诗碑(洞坎石溪桥周围)不存8、武庙(中心街高坎子小学)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供奉关羽。九十年代以及以前在高坎子小学就读或者附近生活的朋友有印象。9、莲峰书院(隆昌一中),仅存老大门,石狮子,石础,蟠龙石刻。校内两块重要的古碑不知何处。10、禹王宫(隆昌二中),仅存山门牌坊。11、南华宫(顺河街小学)除几个石础无古迹可寻。12、万寿宫(大南街小学)命运和顺河街小学一样。13、八景之一 正觉晴云 云顶正觉寺(现麻风院)古迹难巡14、八景之二 响石余音 觉华寺(现响石中学)仅存大门石狮一个,古碑。15、八景之三 乡校留徽 白塔凉亭乡校留徽碑 不知去处16、古宇寺 (冯家桥下)因修古宇湖不存。17、上升桥(楼峰冯家桥)修于明朝,因现修建古宇湖北入口阶梯拆除。18、渔箭镇戏楼(现渔箭镇镇政府)

19、隆昌69座牌坊现仅剩17座,城中南北关12座20、城郊及乡镇:城北油坊街 铃玲牌坊,白塔郭王氏乐善好施坊21、响石过街牌坊2座 渔箭镇飞觞醉月牌坊1座22、石燕桥镇山坊1座


趁着还没有被拆除破坏前将其他本地古迹拍照存档,让更多的家乡人看到,隆昌不仅只有三古,保护传统文化,如果有知晓其他古迹的朋友也可告知,感激不尽。


“隆昌历史第一迹”石燕桥镇山坊

追寻隆昌450年文化遗产,翻阅消失中的古迹,保护传统文化

石燕桥镇山坊官方文字对这座牌坊介绍少之又少,网上基本上难以查阅,唯数不多的介绍还是来自一个外乡人的寻访笔记。笔者骑车从石燕桥到山川公路山上寻得,野草漫道,山谷幽静,牌坊建于明朝弘治九年,距今有五百余年历史,建于山腰寺庙前,以示威严。牌坊无一字,为斗拱式,刻有花卉,完好如初。五百年来沧桑变化,牌坊依旧不倒,不得不叹服古人工匠技艺。搞不懂,为什么官方对隆昌现存最早的唯一斗拱式牌坊介绍那么少?


“隆昌历史第二迹”洞坎石溪桥

追寻隆昌450年文化遗产,翻阅消失中的古迹,保护传统文化

洞坎石溪桥金鹅江自界市蔡家寺发端,流到回龙观洞坎深潭,形成壮观瀑流。从古代起,夏秋涨水,隆昌人就有到洞坎瀑布的习惯,千百年来,改朝换代,沧桑变化,此举未曾断绝。金鹅江流经之处,有古桥几许,笔者年轻,有所闻而未所亲见,恨不早生几十年。而洞坎上的石溪桥便是其中一座,今人能叫出该桥名字的人大多数都上了年纪,石溪桥建于明朝,位于城中出城往楼峰圣灯响石的古道,紧邻党校(原回龙观),桥头原有“龍門勝跡”牌坊一座,解放后拆除。

清朝有人游历至此,见桥头石壁有题诗:桃花依旧放山青,隐几焚香对画屏。记得当年春雨后,燕泥几污石溪亭。此诗收录在王士祯的《渔洋诗话》,清中期四大诗说。这首诗引起了清代中期诸多文人墨客和韵,空前盛会。所以,我个人认为这座桥是隆昌最富盛名的古桥。原本石桥左边有石溪亭一座,清朝就毁掉了。文人诗作镌刻城碑置于石桥周围,又有道光九年鹅洞飞雪碑一座,沧桑变化,不知道这些碑成为了铺路石还是铺就了农家的猪圈。可惜可惜。

洞坎瀑布在古代雅称为”雩泉“,绝壁有清代摩崖石刻,解放后修建党校缺石料,在洞坎就地取材,已非当年风景。洞坎石溪桥已有五六百年历史,后人加修牢固,几百年仍旧方便于过往行人,当年最富盛名的石桥,今日也寂寞冷落于钢筋丛林中。


“隆昌历史第三迹”鹅洞飞泉

追寻隆昌450年文化遗产,翻阅消失中的古迹,保护传统文化


清代隆昌八景之一,鹅洞飞泉,县令赵元慧诗书描画,图中间道观现为党校所在,右边回龙塔不存,凭图能遥想当年风景。今日飞泉村,飞泉建司,飞泉小学,飞泉立交桥之名都出自鹅洞飞泉。


“隆昌历史第四迹”李市镇杨柳桥


追寻隆昌450年文化遗产,翻阅消失中的古迹,保护传统文化

在民国未通汽车之时,人们习惯性地把成都到重庆的古道叫做东大路。东大路在古代是传递官文民间往来的道路。隆桥驿因东大路的成熟而日渐兴盛,双凤迎祥石燕桥李市位于东大路一线,李市镇算得上是其中的名镇。李市镇存在久远,明代在李市置秀水县,后无处可寻,存明正德年间白玉寺与李遇知尚书墓,因本地姓李者众,形成市集,所以取名为李市。


“隆昌历史第五迹”云顶名臣岩石刻和墨溪桥


追寻隆昌450年文化遗产,翻阅消失中的古迹,保护传统文化

追寻隆昌450年文化遗产,翻阅消失中的古迹,保护传统文化

从石鹅场到云顶路上,距离云顶场镇两三百米左侧从土路沿河而行。有石桥横跨水上,建于明代,镇津兽两头,名叫墨溪桥。过墨溪桥,桥头右侧有明代万历年间国子监陶望龄为郭廉、郭元柱题写“正直名臣”四字,旁边是“墨石流香”四字,“墨”字已被风雨侵蚀不辨。金墨湾之名与“墨石流香”渊源甚深。后郭家上山修寨,也将山上一处取名为“金墨湾”。


“隆昌历史第六迹”迎祥高星龙洞

追寻隆昌450年文化遗产,翻阅消失中的古迹,保护传统文化


二中道观坪第一道牌坊是“子惠固穷”清代隆昌满族县令肃庆的德政坊。讲高星的龙洞必然就要提肃庆,肃庆握篡治理隆昌时劝课农桑,正好遇到旱灾。在没有人工降雨的年代,那么拜龙王祈雨就很必要,现在的白庙子湿地公园原有白庙子就是求雨之地。白庙子求雨未果,下属说迎祥有龙洞,舟车劳顿来到迎祥高星龙王潭庙求雨还是不灵,下属又言高星朝阳寺有水龙洞,肃庆显然被整恼了,又到水龙洞求雨,按祭祀仪式还是不显灵。一气之下,让士兵持火铳往龙洞里轰打,乌云密布,大雨倾盆,此举就叫“打龙洞”。


“隆昌历史第七迹”云峰关

追寻隆昌450年文化遗产,翻阅消失中的古迹,保护传统文化

云峰关,云峰关有已有千年历史。位于隆泸,隆渝古道之上。是隆泸古道难得保留下的一座古代关隘,尽管泸县玉蟾山有古玉蟾关,泸州城有龙透关,也是近十多年新建起来的仿古建筑,和隆昌云峰关相比,没有历史的风雨洗礼,究竟显得单薄,更何况云峰关周围古迹众多。


云峰关地理位置重要,从地形看也是兵家必争地,易守难攻。千年之中,数经战火。今天看云峰关关口上的匾额可以知晓其年代,“大清道光七年重建,署隆昌县事李德润”。关隘内有凉亭,凉亭为其中普济寺僧众为古道上过往行人免费提供茶水的地方。今天看到的凉亭和关口是经过修缮的,前几年去破败不堪。关口内外石板路历经百年风霜,行走于其上可知几百年前商贩行人的匆匆步履。关内凉亭石柱上有当年楹联两幅,爱好者一望而知。此处不提。


云峰关周围有石锣,石鼓二山,后来老百姓干脆喊”乌龟山,兔子山”。登临二山可俯览周围景色,可耻的是二座山头被游人乱涂乱刻,垃圾遍地。那些渴望得到岁月和历史见证的“爱你一辈子”是否真的得到了印证还是因拙劣的刻字而为人所耻笑,全都又被后来之人踩在了鞋底之下,基本上很难找到写得还像那么一回事的字。


“隆昌历史第八迹”云峰塔

云峰塔位于隆是县城东南郊外约1千米云峰关东侧,海拔396米高的白塔山上,俗称白塔。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重建于清道光二年至七年(公元1822——1827)。云峰关素为旅游胜地,凡初游云峰关之人,无有不登云峰塔者。至塔顶,可尽览金鹅风光,楼峰胜景,巴蜀古驿道蜿蜒逶迤,石锣、石鼓相映成趣。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至此,便会触动文思,于是泼墨挥毫,笔走龙蛇,吟诗作赋。隆昌历任知县,也钟情于云峰塔,专以云峰塔为景题

隆昌一邑文运昌盛,人才辈出,而不是像武塔一样镇山镇河镇妖邪,保一方平安。


白塔在08年汶川地震后用砖头封闭塔门,白塔周围原有青砖作墙围成一圈,后被附近住户用作建房之用。早年战事频繁,有部队驻扎在白塔进行防御,文革武斗险些被泸州来的造反派用小炮轰炸,而今弹洞前塔壁。


临近白塔的那件房屋最容易被人忽略,实际至少也有百年历史,细心者走房屋前经过有香樟树,树中间为台阶,房门之上依稀可辨褪红三字”题名处“,为古代文人白塔题名之地。现为一农户居住,放满潲水,其味可知。其实题名处下去那条石板路才是古代登临白塔的正道,正道之下的牌坊已不存。题名处的遭遇和冷落一如隆昌文庙,文庙为古代祭孔之地,今为杀鸡宰鸭之所。世事变化,斯文扫地。


云峰塔,历经百年风雨沧桑,见证着百年历史,脚下流淌着百年历史烟云。1920—1923年间朱德、刘伯承转战川滇时,曾率兵驻防隆泸,在白塔山激战。隆昌解放后,在1950年初的征粮剿匪期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击溃的蒋军官兵残部,曾与当地地主武装结为匪棚或化作散匪,利用白塔山一带复杂地形,负隅顽抗。1968年文化大革命“文攻武卫”期间,云峰塔塔身遍布累累弹孔,今天依然历历在目。


云峰塔顶,不知何年生成一棵黄桷树,已有上百年历史。当地老百姓把看黄桷树的枯荣,用以判断当年收成的丰欠………


云峰古塔,在群山之巅巍然矗立,蓝天、白云衬托着你坚实的身躯,你俯瞰日月星辰流逝,经受着狂风暴雨的磨砺。云峰古塔,文峰齐天,天开文运,你寄托过一邑绅民、一方执政者及十年寒窗莘莘学子的期冀。你脚下豪堑,身上弹迹,经受战争峰火的洗礼,留下了历史的足迹。云峰塔,见证着隆昌的历史。


“隆昌历史第九迹”石渔桥

追寻隆昌450年文化遗产,翻阅消失中的古迹,保护传统文化

清代,石渔滩头石渔桥 ,寻得好苦,从胡家绕到云顶。镇津兽有猪猴狼等,不失一趣,县内少有。


“隆昌历史第十迹”福庆寨


追寻隆昌450年文化遗产,翻阅消失中的古迹,保护传统文化


隆昌最出名的寨子是云顶寨,除此之外有其他几处古寨。山川紧临嘉明的青木寨,也作亲睦寨,是解放前土匪盘踞的窝点。另外,出了迎祥街往龙市这条路走,有福庆寨。福庆寨在县志有记载,县西二十五里,四面俱石墙,高数丈,岩壁中有水田……咸丰庚申年捐修。到了福庆寨,所剩古屋破败,没有往日容千余家人的鼎盛,可寻残垣断壁,岩壁内围有水田,最热闹的南街子也是一派萧条,不如寨角的茶馆麻将声热闹。


“隆昌历史第十一迹”油坊沟里的黄葛树

追寻隆昌450年文化遗产,翻阅消失中的古迹,保护传统文化

此树树根包含四块古碑,一座土地庙。古碑字迹模糊,难以辩识,或表彰修路功德。树前有条古道,部分被新石板覆盖。


“隆昌历史第十二迹”龙市镇济元桥


追寻隆昌450年文化遗产,翻阅消失中的古迹,保护传统文化

从龙市镇往前锋方向,沿着龙市河走,经过一拱桥,名为济元桥,真正的济元桥在拱桥之下不远,是一座平梁石板桥。


在隆昌几十座明清古桥中,部分桥梁因年久失修或者无法承担现代运输进行了拆除改建,最出名的当属隆桥夜月中的隆桥(明代),八十年代改建成现在的南门桥,胡家镇的付家桥,云顶镇的溥济桥(牛牯桥)。


龙市河上的济元桥桥板上刻有两把宝剑,不知道是否是暗八仙还是宝剑镇河,因为没带长焦镜头,只能看到中间落款是大清嘉庆XX年,筑造工匠姓名,春日里绿树浓荫,承载着行人过往两百年左右的桥梁在今天依然发挥着它的效用,古今对照,一新一旧,毫不冲突。


在隔壁泸县百余座被保护的龙桥集群,即便隆昌的古桥艺术造诣和精美程度都不够与之想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希望家乡人去爱护去重视。


“隆昌历史第十三迹”迎祥镇高洞桥


追寻隆昌450年文化遗产,翻阅消失中的古迹,保护传统文化

无意看过隆昌电视台播放过的一期节目,陈强老先生和节目组走访迎祥镇的高洞桥,地势似洞砍,涨水时形成瀑流,又说该桥特别处刻有吞口(饕餮),加上难以寻觅到文字介绍,非要找到不可,从迎祥高星方向走凉山村,中间导航错误,走了冤枉路。


当地人是最好的地图,穿过渡槽往永兴庙方向,在村道支路上。该桥石体呈褐色,为七孔石平桥,桥梁一侧立有建桥碑记,隐约可见“皇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距今233年),部分石板因年代久远断裂,换上预制板,未寻到吞口石刻,问桥下老人,称在桥墩背后,吞口形象口含宝剑,怒目而视,镇煞挡邪。


此桥自古是隆昌与内江东兴区的界桥,桥南为隆昌,桥北为东兴区永东镇所辖,与老者攀谈,老者在石滩上凿出一道凹槽,希望此水从红旗水库流下后能灌溉到自家秧田。希望老人今年有个好收成。


“隆昌历史第十四迹”李市镇大佛坎

追寻隆昌450年文化遗产,翻阅消失中的古迹,保护传统文化


追寻隆昌450年文化遗产,翻阅消失中的古迹,保护传统文化

追寻隆昌450年文化遗产,翻阅消失中的古迹,保护传统文化

第一次去大佛坎是2012年秋天,之前想在网上找点有关图片很难,5年过去了,百度图片里只有寥寥6张和大佛坎景区相关的图片。


大佛坎在隆昌、荣昌、泸县三县交汇地都很有名气,香火旺盛,在李市本地人心中地位很高。个人对大佛坎最感兴趣的莫过于五举洞,五举洞的由来大概是古代本地有几个小孩在山上玩耍,坠入洞中,五个孩子都安然无恙,最后全部都中举。多次听本地人说起,信以为真,古代县志上面对此也有记载,后由当地村民带路得见,在寺庙山崖峭壁间,岩腔外刻有“五举洞”三字,岩腔内立有五位清秀文人形象的水泥塑像。于此眺望隆荣泸三地,视野广阔;于此远离尘嚣琐事,暂得于己。


“隆昌历史第十五迹”周兴镇佛洞寺


追寻隆昌450年文化遗产,翻阅消失中的古迹,保护传统文化

追寻隆昌450年文化遗产,翻阅消失中的古迹,保护传统文化

出了周兴场镇,往佛洞寺村方向。一寺庙山门立于眼前,关于佛洞寺的记载文字很少,旧志里只提到其位置“县东四十里”。该寺建造于明代,本有无数精美佛教雕像,和大多数的古代寺庙一样,历经文革劫难,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仅存一明代圆雕石刻。寺庙两座大殿,背后有排僧房,安安静静,东南处有一石洞窟,洞窟崖壁上刻有菩萨打坐雕像,洞内昏暗,大概是古代僧人静修场所。佛洞寺之名也许因此由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