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兩次北伐,中原百姓不僅沒有幫助,而且還協助金國攻打南宋,這是為何?

鄔斯大人


岳飛之後,南宋主要進行了兩次北伐:宋孝宗時期的隆興北伐,和宋寧宗時期的開禧北伐,都以失敗告終。

關於樓主提到的中原百姓協助金國攻打南宋的事情,我覺得可以這麼理解。首先,中原百姓對宋朝的忠愛是毋庸置疑的,兩宋之交那會,也就是從北宋剛被滅亡到宋高宗的中前期,這幾十年的時間裡北方中原大地抗金起義軍風起雲湧,比如王彥率領的八字軍,規模達到十幾萬人,每個人的臉上都刺著"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個字。



後來岳飛北伐,多次擊敗金軍,北方淪陷區軍民士氣大振奮,《宋史》記載,"紹興五年,飛遣梁興等佈德意,招結兩河豪傑,山砦韋銓、孫謀等斂兵固堡,以待王師,李通、胡清、李寶、李興、張恩、孫琪等舉眾來歸。盡磁、相、開德、澤、潞、晉、絳、汾、隰之境,皆期日興兵,與官軍會。其所揭旗以“嶽”為號,父老百姓爭挽車牽牛,載糗糧以饋義軍,頂盆焚香迎候者,充滿道路。自燕以南,金號令不行,兀朮欲籤軍以抗飛,河北無一人從者。乃嘆曰:“自我起北方以來,未有如今日之挫衄。”



通過上述記載,能看出當時北方的起義軍實在是多如牛毛,遍地都是抗金起義軍,他們見到岳家軍屢戰屢勝後,紛紛張起"嶽"字大旗,投奔岳飛,老百姓推著小車牽著牛去慰勞岳家軍,歡迎岳家軍的老百姓頂盆焚香,擠滿了道路兩旁。後來岳飛撤軍,百姓哭聲震天不讓他走,無數人背井離鄉跟隨岳飛南下,永遠遷徙到了南方(此處來源於宋史記載)。



所以,中原百姓的抗金熱情是毋庸置疑的,那為什麼到了孝宗和寧宗時期發生了變化呢?很簡單,宋孝宗北伐時,北方中原的起義軍基本已經被金軍鎮壓乾淨了。高宗時期紹興和議後,趙構放棄了北伐,中原起義軍沒有了南宋的支持,等於被斷了後路,因為起義軍的目的就是配合南宋北伐的官軍,或者像王彥辛棄疾那樣歸順南宋,現在連南宋都臣服於金國了,不再像以前那樣接受北方的起義軍了,老百姓也就徹底失去了抗金的希望和動力。



就像剛才那段《宋史》記載裡說的那樣,岳飛北伐時,金軍想在北方徵兵都困難,北方百姓都不聽從金國政府的命令,因為當時大家有盼頭,金軍有岳家軍做牽扯;後來南宋甘願做了金國的臣子,老百姓當然只能服從現實,徵兵入伍作為金軍的一部分,畢竟誰都想活著。

還是那句話,不要懷疑當時百姓的抗金熱情。


北宋耶律蕭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金國佔據中原的過程,就如同後來的日本鬼子,總而言之,一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再總而言之,中原的百姓都是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歐冠,日夜盼著南宋的北伐大軍過來解救他們。

換句話說,只要南宋的北伐大軍一到,中原人民就會都拿著美酒牛肉來歡迎,甚至幫助他們一起打金國鬼子。但其實,這不過是南宋方面史書的政治宣稱而而已,再金國征服中原的整個過程,顯然是充滿了各種政治攻勢。

這一套流程,簡單點來說,就是啟動各種輿論造勢,不斷告訴中原的百姓,大宋皇帝昏暈殘暴,大宋官員貪汙腐敗,在他們的統治下,你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現在,我們大金國是特意來來解救你們,總而言之,開城門,迎金軍,金軍來了不納糧。

當然,金國並不是口頭上說說,他們的軍隊在出徵前,大金皇帝也會反覆告誡各級將領:遇到敢抵抗大金軍隊的,自然一律格殺勿論,但是有人敢不顧大金國征服天下的戰略,為了自己私利,就隨便燒殺搶劫的,也一律嚴懲不貸。



所以,從金國的宣傳上來看,那也是要解放大宋人民於水火之中,所以走到哪裡,也得表現出王者之師的樣子。當然,金國的真正目的,那是放長線釣大魚。

因為,只要中原地區給征服,以後就可以躺在家裡當公僕,到時子孫後代都享福。 相反,如果真奉行搶光、殺光和燒光的政策,那不是飲鳩止渴嗎?為了眼前的一點小利益,而放棄後面無盡的長遠利益,實在得不償失?更何況,弄得大宋人民都起來反抗,那損失就更大。

從這層意義上說,金國統治下的中原,和北宋統治下的中原,本質不會有任何區別。所以對於廣大百姓來說,不管是金國統治還是北宋統治,他們都是幹種地和交稅的事情,既然如此,那他們管你狼吃狽還是狽吃狼。



當時,在南宋進行北伐時,中原已經被金國統治近七八年,說句不好聽的,當地的百姓早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而且好不容易穩定下來的生活,誰願意再打戰?所以從內心裡,當地的百姓並不願意看到南宋軍隊又跑到北方來打戰,因為這意味著他們又要經歷戰亂之苦。

與此同時,中原地區的軍政長官,豪強大戶,都曾有過親金的歷史,因為他們畢竟在金國統治下存在了七八年。如果大宋收復了中原了,中原地區的軍政長官、豪強大戶,都多多少少都有漢奸的嫌疑,可能會受到大宋各種形式的打壓。

所以基於他們這群人的利益,顯然不希望南宋政府收復這篇土地,否則他們將來搞不好會被清算。也正因為此,在宋金開戰時,這些人的政治可靠性,那是非常差勁的。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北伐那是需要巨大的錢糧支持,一旦北伐開始,又是多收稅,又是多徵丁,尤其是當南宋的北伐軍進入中原地區後,應該如何解決後勤問題呢?



如果從江南運糧過來,恐怕北伐還沒有什麼結果,大後方就會亂了套。想當年,宋徽宗收復幽雲後,就是這種結果,因為帝國收復了大片國土,老百姓什麼現實利益也沒有見到,就是看到多了一大筆沉重的賦稅。於是,一時間叛亂遍地都是。

而且,江南距離中原路途遙遠,一時間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如果僅靠江南來供給北伐軍的後勤,顯然是支持不起軍隊長時間作戰。在這種背景下,北伐軍就免不了只能就地取糧,要求當地百姓交錢交糧交壯丁。

這樣一來,當地百姓還會積極擁戴南宋的北伐嗎?因為,這不就是傳說中的,想中央盼中央,中央來了更遭殃嗎?總而言之,南方軍隊過來解放我們,見面就是為了北伐大業,讓大家勒緊褲腰帶,把家裡的餘糧都獻出來,你說當地老百姓真會歡迎他們嗎?

事實上,當時南宋軍隊在中原地區的群眾基礎非常糟糕,對此我們只需要看一件事,那就是劉琦在打順昌大捷時,都不敢讓順昌本地軍民參與戰鬥,因為害怕當地軍民背後打黑槍。更主要的是,在開戰前,為堅壁清野,劉琦把順昌城外幾千戶民房都燒燬了,更拆當地人房屋的門板做工事。

面對這種內容,如果你事生活在順昌的百姓,會怎麼看待來解放自己的宋軍?恐怕拿刀砍他們的心都有了吧!也正因為此,南宋的二次北伐,中原百姓不僅沒有幫助,而且還協助金國攻打南宋,因為對於他們來說,南宋才是侵略者。


我是趙帥鍋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想說明這個問題,就不能光看兩次北伐,得把岳飛的第三次北伐加進去,前後對比,就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了。

岳飛實際上北上打過三次仗,但是前兩次都是和偽齊在作戰,只有第三次是和金人作戰。

紹興十年,金兀朮率四路大軍伐宋,其主力被劉琦擊潰後岳飛趁勢北伐,於郾城、穎昌大敗金兀朮。一舉收復中原,金兀朮不得不放棄開封北返,當然大家都知道,這次北伐最終被一紙合約叫停,之後岳飛也因莫須有的罪名被殺。

但是守仁君要說的是此次北伐岳家軍所到之處百姓無不簞食壺漿勞軍,北地各地義軍也全力配合岳家軍作戰。可以說當時的淪陷區人民是非常希望宋朝恢復統治的。



但是到了隆興北伐和開禧北伐的時候形式就大不一樣了。

首先北地人民被傷透了心,北宋覆滅,南宋建立之處,在金人的控制區域內出現了大量的義軍,最著名的就是太行山八字軍。

這支軍隊人數最多時有十多萬人,遊蕩在太行兩側抗擊金軍,多次給金軍造成重創,後來主將王彥精選萬人南下,這一萬多人是八字軍裡的幸運兒,他們到南邊後很快被收入正式編制,並多次擊敗金軍,更是在劉琦的帶領下於順昌大破金兀朮主力,揚名立萬。但是留在太行山的八字軍就慘了。一部分樹倒猢猻散,更多堅持抗金的人則逐漸被金軍消滅,朝廷對其完全棄置不顧,也是南宋朝廷的這種做法,涼了北地老百姓的心。



第二時間也將仇恨淡化。

說實話,古代只有家國概念,沒有國家觀念,在大部分老百姓看來,無論是宋朝還是金朝,僅僅只是皇帝換了個姓而已,況且金朝在前期做的也算不錯,等那批留戀舊主的人消失後,新生代對宋朝的印象怕是隻能存在於故事中了。

第三金朝的漢化程度讓人們感覺不到區別,金朝是塞北三朝(遼、金、西夏)中漢化最徹底的朝代,在金國,該種地的還是種地,該經商的還經商,讀書人還是能夠通過科舉做官,一切變化並不大。第二點和第三點結合,使人們迅速忘記了仇恨。

第四,南宋對歸化人的態度。

有時候不是人家不熱情,反倒是人家多次熱臉貼你的冷屁股,再熱的臉也讓你的屁股給冷卻了,南宋曾多次遣返南逃的漢人,即使不遣返,留在南宋境內也得不到人們的正視和信任。辛棄疾就是很好的例子,辛棄疾文武雙全,一心報國,但是因為其歸化人的身份卻始終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只能鬱鬱而終。

綜上所述也就導致了隆興北伐和開禧北伐北方漢人反響平平,甚至出現了吳曦帶著整個四川投降金國的扯淡事,一方面是金國的努力,另一方面是時間的打磨,更多的則是南宋自己在作死。


守仁讀仁


雖然在很多人眼裡,中原原來是宋朝的國土,所以在中原的人應該忠於宋朝,在南宋反攻的時候幫助南宋才對。但事實上卻並不是這樣,因為這些人很多反而站在金國那一邊,幫助金國打南宋,我想這是有很多原因的。


因為首先趙宋江山統治100多年,積累了大量的民怨。

在北宋的100多年裡面出了幾個昏君,他們對國家的統治可謂是毫無意義,讓黎明百姓受了很多苦,所以黎民百姓對他們很失望,連帶著對宋朝也有了很多的怨恨之心。尤其是北宋的末代皇帝宋徽宗,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並且搞花石綱、生辰綱之類的東西,給老百姓們增加了很多的負擔。北宋末年的方臘起義,也說明老百姓對趙宋江山相當的不滿,所以連帶著對趙構建立的南宋也有一定的不滿情緒。

其次是宋高宗趙構建立的南宋政權安心做偏居一隅的小朝廷,而不管中原百姓。

北宋滅亡,南宋建立後,趙溝開始的時候也確實勵精圖治了,一度讓中原人民看到了一定的希望,當時中原人民確實支持南宋來光復故土。但是後來趙構的所作所為卻讓人感到無比的失望,他安心於做偏居東南一隅的小王朝,不願意再去過多的北伐,並且斬殺了支持北伐的岳飛等人,並且重用秦檜等奸臣和金國議和。看到南宋的如此作為,令中原人民感到無比的寒心,所以漸漸的就不再認可他們了。

還有經過幾十年的統治,中原新一代出生的人也漸漸認可金國了。

因為在老一輩忠於宋朝的臣民中,他們很多都已經往南方去投奔南宋了,其他很多在與金國的抗爭中被殺。最後留在中原的那些人民,基本上都是最終不得不服從金國的統治,而在他們後面出生的那些人,由於自小就是在金國土地上長大,接受金國的宣傳教育,所以也就認為自己是金國的黎民百姓,而在南方的宋朝對他們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存在。

正是因為上述諸多原因,在中原的很多人都接受了金國的統治,認為自己是金國的老百姓,而對於偏居一遇的南宋,沒有多少感情。而南宋北伐的時候,他們不僅不幫助南宋,反而幫助金國去打南宋。


平安讀歷史


扯歷史,從邏輯和心理上演繹一下,歡迎大家來噴,應該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心裡的狠,咬牙切齒的狠。金人入侵中原,燒殺淫掠壞事幹盡,生靈塗炭,少數幸運的人逃到江南得以倖免於難,大多數百姓遭到滅頂之災。中原百姓是多麼希望南宋能夠出兵收拾舊山河,還百姓以太平盛世。可是南宋苟延殘喘偏安一隅,召回岳飛莫須有加害,中原百姓完全失去了對宋朝的信任。一狠為何姍姍來遲,幾十年過去了才來收復,早幹嘛去了,二狠宋朝腐敗無能,從心裡鄙視宋朝,宋朝在中原百姓心中徹底失去正統地位。


二是過安穩日子,幾十年過去了,曾經的北宋遺民非死即老,在金朝統治下的新漢人跟北宋沒啥感情,在金朝的規則下生活的還算安穩。南宋主動發起戰爭,再次把百姓帶到生死邊緣,肯定仇視南宋加以抵抗,此時的中原漢人完全是大金子民了。不知道金朝政策怎麼樣,可能比起腐敗的北宋末期政府還要強一些吧。

百姓自古任人魚肉,每有改朝換代和戰爭,人口就大幅度減少,戰爭禍害的終究是百姓,至於是趙皇帝還是完顏皇帝,對百姓來說沒區別,對他們好一點就行!


小義老師扯歷史


因為大宋的趙官家根本沒把廣大中原地區的百姓當人啊。

紹興和議,宋高宗趙構在岳飛等“中興四將”皆在的情況下,與金國劃定封疆,自稱“臣構”,並採納秦檜的“南人歸南,北人歸北”政策,從法理上把北方人變成了“外國人”。

南宋大臣宇文虛中奉命出使金國,遭到扣押,後來假意出仕金國,暗中卻聯絡中原的豪傑希望能夠恢復大宋。金國移書南宋索要宇文虛中家屬,在宇文虛中密書趙構,希望南宋方面假稱自己家屬失散的情況下,南宋朝廷卻置若罔聞,堅持把宇文虛中的家屬遣送到北方,最後宇文虛中被大宋宰相秦檜出賣,全家滿門被殺。對待忠臣尚且如此,還指望趙官家心裡念著淪陷區的百姓?

金國佔領中原,許多金國佔領區的百姓或是不堪金人的壓迫,或是心懷故國,大批南下投奔南宋。而南宋方面稱這些逃人為“歸正人”。“歸正人”顧名思義,改邪歸正嘛,意思是原來這些普通的無辜百姓是邪惡的,可見南宋方面對北方百姓的歧視。

不止如此,宋寧宗趙擴在向金國求和的詔書裡,稱呼這些歸正人為“鼠雀偷生”,並表示自己要這些人沒用,一切聽候上國發落。而這些歸正人被遣返後的結局,不想而知。稱呼心懷大宋的百姓為“鼠雀”,並且把他們出賣,可見趙官家對北方百姓的“恩澤”。

其歸投之人,皆雀鼠偷生,一時竄匿,往往不知存亡,本朝既無所用,豈以去來為意。

更別談大宋趙官家為了向金國獻媚,殺害主戰的宰相,以認頭求和的騷操作,更好笑的是這個時候鐵木真已經統一草原,金國時日無多。

總之,在大宋趙官家眼裡,淪陷區的百姓根本不配懷念大宋,既然君事臣如草芥,那北方百姓自然視趙官家如仇寇咯。

最後,附上趙構那篇著名的求和表

“臣構言,今來畫疆,合以淮水中流為界,西有唐、鄧州割屬上國。自鄧州西四十里並南四十里為界,屬鄧州。其四十里外並西南盡屬光化軍,為弊邑沿邊州城。既蒙恩造,許備籓方,世世子孫,謹守臣節。每年皇帝生辰並正旦,遣使稱賀不絕。歲貢銀、絹二十五萬兩、匹,自壬戌年為首,每春季差人般送至泗州交納。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墜命亡氏,踣其國家。臣今既進誓表,伏望上國蚤降誓詔,庶使弊邑永有憑焉。”


歷史八卦社


土地不會有什麼改變,不論你是畜牧業還是農業甚至漁產品,土地不會變化。但是,在土地上生活的人會改變。對於這一問題,我想對宋朝、南宋針對的幽雲十六州、中原進行全面評述。因為,北宋、南宋在這一問題上都是一個問題:自私自利、只顧自己的位子。

(1)南宋作為北宋的繼承者,也繼承了北宋統治者的邏輯。掌權者要求弱者“無條件死亡”的思想導致中原地區漢人失去對南宋的好感,同時“歧視”也使人們失去了對故國的期待:我們夢裡多少次夢到王師北伐,其結果如何呢

在北宋統治者眼裡,幽雲十六州地區的漢人是“無父無君無忠誠”的,怎麼能在遼國統治下安穩生活呢?你應該反抗。因此,他們蔑稱幽雲十六州地區的漢人為“漢兒”。在戰爭中,凡是漢兒被抓比對待蕃人還要兇狠。理由很簡單:見到漢人的軍隊,你們就應該“舉起義旗”幫著我們把槍口對外。

但問題是,北宋統治者拋棄了他們,《澶淵之盟》的簽訂就代表宋遼和平的到來,那麼,既然是和平,幽雲地區自然也就被送了,不去收復了。有人說,這個不賴宋朝,應該賴石敬瑭,但問題是,石敬瑭是沙陀族人。對於幽雲這一從商朝就是漢人主要統治地區的地方,作為漢人的統治者北宋的皇帝們沒有責任嗎?

南宋作為北宋的繼承者,在這點上比北宋還有“無恥”。北宋放棄了收復幽雲十六州,南宋更是放棄了整個中原地區。從朝代自我弱化為政權。

在南宋統治者嚴重,中原地區的百姓也應該不計後果的為他們效忠到死。因此,宋高宗年間,穿著類似金人衣服、沒事兒高興了唱唱金人歌曲的逃入南宋的中原人,無論政府還是百姓都極端仇視,為此,經常發生械鬥。更有甚者,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為了和遼、金取得和平,不止一次出賣過幽雲地區、中原地區的義軍。這是不可原諒的。

宋高宗

這些情況很多時候都有,例如朱元璋在反元過程中,曾痛罵山陝等地區的百姓認賊作父,反對北伐,跟隨元朝反抗自己。離我們並不遙遠的是後,東三省和東南一省的人也曾遇到過類似歧視。

(2)遼國、金國在“儒家化”問題上做得還可以,統治時間久了、熟悉了,無論什麼民族都會有忠於所在統治者的心理習慣

遼國、金國在起初入主漢人聚居地、中原的時候,因為民族習慣和征服民族的高高在上心理,都會對被統治民族有一定的壓迫甚至廣泛的歧視與壓榨。但隨著統治階層的擴容,特別是漢人精英地加入,漢人的主體文化思想——儒家的思想就會深入。因此,統治就相對柔化,自然會減輕抵抗思想。

辛棄疾

例如蕭太后與韓德讓對儒家化的引入和推廣,遼國在統治上的“儒家化”是比較成功的。《澶淵之盟》簽訂37年後,遼國大舉進攻北宋,結果北宋再次“花錢買太平”,出現了“慶曆增幣”(重熙增幣),每年貢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的基礎上各增加10萬。最終如何?遼國在耶律洪基時期,把“增幣”的錢用於對幽雲地區的減稅工作。

再例如金世宗完顏雍在位期間,對儒家化問題比較重視,勤政節儉、選賢治吏、輕賦重農、尊崇儒學,其統治被稱為“大定盛世”,雖然言過其實,但也足以證明“小堯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認可。

綜上所述:土地不會變,你丟了如果還不捫心自問、洗心革面、臥金嘗膽地收回去,那麼,那塊土地上的人的人心就會變化。這怨不得別人,只能願你無能。


坐古談今


宋朝不是一個值得尊敬的王朝,以山西舉例,說說北宋有多麼荒唐。

在戰爭年代,山西的地理環境和位置,就提有多重要了。襟四塞,控五原,西有黃河之險,東有太行之固,據雁門關可阻大漠,出娘子關可窺幽燕。三晉不穩,中原難安。

看看北宋是如何破壞山西的?

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用了將近20年,才將割據山西中北部的北漢搞定。晉陽城,這座千年著名的雄關巨城,出了名的易守難攻。原本憑藉晉陽城,北宋進可作為進攻契丹的前進基地,退可作為防守要塞,趙光義卻是一把火燒了!

原本三晉大地,當時人口眾多,經濟發展在北方名列前茅。但是,北宋對山西中部南部進行了大破壞——多次強制遷出人口,破壞了當地經濟生產,也讓人們流離失所。

看看遼朝和金朝是如何建設山西的?

與北宋不同的是,處於遼國(後來是金國)統治下的山西北部,遼國和金國,都對雲州(大同)進行了大建設——大同被遼朝和金朝的列為西都,經濟繁榮,人口繁衍,是北方著名的政治軍事和經濟文化中心。

1125年,金朝發動兩路大軍,東路河北南下、西路山西南下。北宋做了什麼?為了議和,竟然要將太原割讓。太原百姓和當地官員自發抗擊的情況下,北宋只是勉強派兵進行了有限的增援。可惜太原在北宋屬於後孃養的,城小民寡,物質匱乏,掙扎幾個月還是淪陷。

等到1126年,金朝再次進攻開封時候,太原已經成為金國的前進基地。從太原南下的西路軍,與河北南下的東路軍,會師合圍開封,“靖康之變”北宋滅亡。

宋朝的“破鞋”到金朝的“金疙瘩”

山西在北宋手裡是“破鞋”,可以隨時丟棄。在金朝手裡,卻是個“金疙瘩”。在金朝,山西重新煥發生機,發展為北方最繁華的地方。在金朝時,山西是北方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看看金朝多麼厚待山西——金朝科舉考試的十個考點,有三個就設置在山西。

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看看北宋和金朝,對於山西的不同待遇,誰是得民心者,一目瞭然。南宋北伐中原,心已經寒透的山西人,會支持南宋嗎?


爾朱少帥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而且這也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為什麼中原百姓不幫助南宋打金國反而還幫助金國打南宋呢?這之中的關係和為什麼宋高宗趙構從一個主戰派變成主和派有著直接的關係。

從宋徽宗時期的“海上之盟”開始說起。原本宋朝和金聯盟共同攻打遼國。雙打協定滅遼之後宋朝拿回燕雲十八州的領地。而且宋朝把原本上貢給遼國的歲幣上貢給金國。所以雙方達成的合作意向。但遼國滅亡後由於宋朝現在中間沒有了遼國的阻隔使得金國領土直面宋朝。並且在後開金國開始反悔把燕雲十八州歸還宋朝了,所以雙方又爆發了一系列的衝突。最終在強大金國攻勢下北宋不敵金國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變”,隨即北宋滅亡。

宋徽宗,宋欽宗被金國擄走之後康王趙構僥倖逃脫一劫所以得到了北宋殘餘勢力的擁護。而金國在滅亡北宋之後並沒有直接佔領統治。而是把北宋將領張邦昌扶上位建立了“偽楚”政權。單北宋雖然亡了,但老百姓也不接受張邦昌的統治。而宋朝殘餘勢力的代表也要求張邦昌退位。所以張邦昌無奈之下退位擁立康王趙構為帝。趙構稱帝后建立了南宋政權。趙構也就是後來的宋高宗。

趙構剛繼位的第二年金國眼看著傀儡張邦昌被殺,所以又派遣大軍來犯。而當時的趙構是一個堅決的主戰派,所以趙構一方面把權力中心難移,另一方面又派遣大將宗澤,韓世忠,岳飛吳玠等將領北上抗擊金國。而此時的北方百姓是不願意在打仗的。從北宋時期就連年戰亂不休,整個北方百姓深受戰爭之苦。因為戰爭他們流離失所,而且因為戰爭北宋的經濟體系也面臨著奔潰。實際上在古代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他們根本不明白什麼民族大義什麼家國天下。在老百姓心中沒有戰爭能吃飽穿暖誰當皇帝都一樣。所以在南宋再次北上作戰的時候並沒有得到百姓的支持。雖然北方百姓沒有幫助金國進攻南宋的軍隊。但是很明顯可以看出他們厭惡戰爭,厭惡南宋。



之後隨著戰爭的不斷僵持下去,不僅北方的百姓厭惡戰爭,連南方的百姓也開始厭惡戰爭了。本身宋朝就連年戰亂國家經濟奔潰。所以趙構實際上是沒有錢去打仗的。但實際情況又是不得不打。所以趙構為了打仗抗擊金國就只能對百姓徵收賦稅。而百姓們又常年遭受戰亂,連自己吃飯都困難再多交賦稅的話那就是死。所以裡外都是死那還不如造反。所以南宋時期朝廷不僅得應付金國軍隊,還得平息國內叛亂。最後就形成了惡性循環。越是打仗叛亂就越多。最後整個南宋都內外交困民不聊生了。可能就是因為百姓造反讓人誤以為是在幫助金國。



後來趙構也感到繼續打仗對國家百姓都不是一件好事。所以趙構開始轉變思想,從一個主戰派變成主和派。之後南宋與金國於書面達成《紹興和議》,兩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南宋放棄黃淮地區,並割讓之前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進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來換取和平。宋高宗以向金國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回了淮河以南半壁江山的統治權。表面上看趙構此舉喪權辱國。但實際上相比起國家滅亡百姓遭受無休止的戰亂來看,趙構的議和之舉就顯得十分的正確了。而後代史學家也把趙構評價為宋朝的中興之主,和漢朝光武帝劉秀同等的地位。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小小小百科全書


如果真的把自己置身於歷史中,反而會被很多問題所困惑。就像題主所說的,中原地區原本是宋朝的領土,但是南宋北伐之時中原人卻不願意幫助南宋克復中原,反而是幫助金國打南宋。這個問題可能不需要太多的歷史知識,僅憑我們現在的一些常識或者經驗就可以解答。

第一,中原地區雖然曾經是北宋的領土,但是南宋時期就不是了啊。中原百姓曾經是北宋的子民,但是南宋時期就不是了啊。A曾經是B的下屬子公司,但是現在已經被別的公司收購,那A還有什麼義務繼續替B服務嗎?如果真的替B服務,那A居心何在?

第二,金國的統治民族女真族雖然曾經是漁獵民族,但是他們崛起之後就迅速地吸收先進的漢族文明,已經逐漸被漢化。即便是沒有漢化,他們也會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宋和金是兩個軍事對峙的政權,互為敵國。老百姓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情況,是兩個政權首先要杜絕的。

第三、金國滅北宋之後扶植了偽楚和偽齊兩個政權(主要是偽齊),這兩個政權的統治者也都是漢人。

第四、且不論民族大義,在戰爭年代,大部分老百姓都是隻要能夠吃飽穿暖,過安穩日子,誰又願意刀頭舔血呢?

第五、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講到,南宋建立初期,有很多中原人組織義兵抵抗金國,他們有的堅守中原,“南望王師又一年”;有的率兵南渡投奔南宋,卻“身世浮沉雨打萍”。更為令人寒心的是,南宋曾經迫於各方面的壓力而下政策,拒絕接受歸正人,秦檜甚至提出“南自南,北自北”。既然金國嚴禁叛國,南宋拒絕接受,何去何從應該就很清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