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31首飛7年僅生產2架原型機,還有希望成為艦載機嗎?

天下布武


截止2019年5月,中國官方尚未公佈任何關於新型的艦載隱身戰鬥機項目的相關信息,這不難理解,因為這個保密程度非常高。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揣測一番。

按照以往的經驗,國產艦載五代機的項目應該已經進行了數年,並且拍板了。

因為我們面對的對手的進度很快,F-35C已經出來十幾年了,2010年首飛成功,此前已經具備了作戰能力,現在已經開始大批量裝備。

很明顯,中國的艦載五代機項目不會比這晚多少。要知道,早在當年美國的YF-22尚未首飛的時候,中國就已經開始了五代機項目的相關工作。

因此,按照慣例,中國很可能在遼寧艦入列的前後2年就開始了艦載五代機項目的相關研發工作。而遼寧艦入列是2012年前後的事情,實際上也就是在2012年,FC-31首架原型機完成了首飛,2016年,第二架原型機FC-31 2.0在珠海航展後完成了首飛。

說實話,FC-31這個項目至少從進展速度上講,很慢。

參照殲-20,殲-20從2011年1月11日首飛,在2014年的時候,原型機的數量就超過6架。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沈飛的FC-31因為沒錢投入,項目進度是嚴重遲滯的。如果這個項目被當作艦載五代機來發展,不應該這麼慢。

順帶,要是FC-31真的轉正了,我覺得沈飛也不用在2018年2月刊發一篇叫做《艦載戰鬥機現狀和發展趨勢》的文章來了。

如果FC-31真的轉正了,那麼相比我們的對手,我們落後可不止一點半點了。美軍在2010年前後便提出了2030年前服役所有的約400架F-35C,2040年前完成六代機F/A-XX的列裝工作的目標。

難道中國海軍會不把這些當回事嗎?

(講真,海軍建設這麼快的情況下,航母艦載機卻還停留在爭論階段,我是不信的)

中國海軍年年大建,002下水,003在建造,還有一堆055,052D在建,海軍水面艦艇的研發,裝備工作高速推進的情況下,艦載戰鬥機的發展卻幾乎陷入停滯,這可能嗎?

這真的太矛盾了,如果我們肯定FC-31轉正,就相當於說:“美國艦載五代機都出來這麼多年了,中國艦載五代機還停留在繪圖板上。”顯然,這種看法違背了中國軍工的一貫作風。


戰鬥機解說家


殲31還是有希望的,但是我們應該不會叫他殲31了,畢竟到時候服役的很可能是殲31的改進型,而且是放大改進型,畢竟現在的殲31因為小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


海軍要的是重型戰鬥機,畢竟對於海軍來說,出擊的密度遠沒有出擊的距離和時間更重要,殲31目前的狀態不會給海軍帶來超過殲15的作戰距離,但是海上機動作戰之中,先敵發現和先敵打擊都是非常重要的,中途島海戰已經證明比敵人更早、更遠的發動攻擊的重要性。而且殲31能夠掛載的武器實在有限,不能夠很好的提高海軍的攻擊力。


同時,海軍有了重型戰鬥機,對於拓展自己防禦半徑也有好處,要知道我們的主要對手其海軍打擊範圍很大,而且海軍艦船很多,在世界各地都有基地,如果我們的海軍前出大洋作戰,但是卻沒有足夠大的防禦圈,那麼就不能有效將敵人的攻擊隔絕在艦隊防禦的外圍,殲31不能做到在遠離航母的地方,比如距離母艦400公里處長時間巡航,消耗了航母的出擊架次限制,等於降低了航母的作戰效能。


殲31因為小沒有側彈倉,不能夠在格鬥空戰中發揮大的作用,只依靠中距離導彈命中的概率又沒有保證,因此不算是優秀的制空戰鬥機,但是對於我國海軍而言,遠洋區域的制空權爭奪乃是要務,如果不能獲取制空權,起碼也不能讓敵人安全的使用空中作戰,因此艦載機數量劣勢之下,制空力量的質量就需要提高,因此殲31還不能完全勝任航母的需要。


但是殲31依然有機會上航母,畢竟作為一款常規佈局戰鬥機,而且是誕生在有艦載機研發經驗的沈飛手中,因此總的來說也還是有一定的優勢的,國家很可能把艦載機研發換代交給沈飛,沈飛則可能在殲31基礎上放大飛機,擴大飛機的飛行距離,增加掛載能力,增加側彈倉,換裝大推力發動機等方法來改造出一款戰鬥力遠在F35之上的現代化第五代重型艦載機,我們拭目以待吧。


海事先鋒


好不容易我們的航母換了新鍋爐不冒黑煙了,現在讓這玩意耍神通嗎?

整體上來說FC-31並不是為中國軍隊而研發的一款飛機,屬於沈飛自己玩票的一個作品。壓根就沒有任何可能性去裝備到中國軍隊中的。

這點大家放一百萬個心。

而網絡上傳的FC-31上航母的說法其實真別當真。

這貨上航母還不如換下面的呢:

當然了上兩款也就是大家腦洞的結果。


現在說說FC-31為什麼能不能上艦。

第一:發動機真不行 現在用的RD-33,據說以後要用WS-13(WS-13存在性依然存疑)。RD-33是用在米格-29上的發動機,說個數據,米格-29最大起飛重量20噸,而FC-31最大起飛重量達到了28噸。並不是我們飛機設計的多牛,而是FC-31的結構重量要比Mig-29更重。更輕的米格-29座艦載機都費勁,更何況FC-31呢?


第二,FC-31本身的 設計也不適合海上作戰。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艦載機的一個特點機鼻部位其實都相對更大一些。

這個問題其實是為了裝更大的雷達。海面和地面不同需要更大能力的雷達下視能力,這些雷達普遍較大

而FC-31相對比較細小的機頭則很難容納大尺寸雷達,如果改變氣動外形就會改變太多,實現難度較大。


第三市場定位不同,FC-31其實早就在中航工業集團的網站上作為外貿戰機的選項出現,只不過窮國買不起服國看不上——so,沒銷量也就不做了。


在過些年,如果大家再提起FC-31的話,大體上也就會說是中國航空工業歷史上所必然不可避免要經歷的一個笑話了。


以上


軍武數據庫


首先澄清一個誤區,殲31並非一款低檔戰鬥機,不是用來與殲20“高低搭配”的。

有些人認為,殲20價格昂貴所以裝備數量可能少,然後殲31可用較低價格填補其餘編制。事實上,殲31也是一款高檔戰機,與F-16、梟龍這些戰機不可等同。試圖讓殲31去搶奪低端戰鬥機市場,其實是緣木求魚,會走進死衚衕。

殲31的雙發佈局以及重量級別(噸位和“超級大黃蜂”基本相當,甚至超過了“陣風”),以及7噸的大載彈量,表明它走的是高檔多用途中型戰鬥機路線。所以,要把殲31看作是中國版的F/A-18E和“陣風”,而不是F/A-18A或F-16。

殲31將自己定義為出口型號,市場定位、造價和用途也要和“超級大黃蜂”、“陣風”對標。從市場情況看,這個級別的戰鬥機不是誰都用得起的。

再返回看我們國內,也可以看出殲31的定位錯亂。這種高檔戰鬥機,是和殲20直接搶市場的,而不是高低搭配中的補充。如果殲31的多用途性能或艦載性能更突出一些,那麼就能獲得相對於殲20的特殊優勢,從而在海空軍佔據一定的地位。

然而殲31的目前狀況看,多用途能力並不出色,載彈性能並不比殲20有什麼獨特優勢。此外,殲31的上艦能力更是無從談起,除了尺寸有優勢,作為艦載機需要的可靠性、多用途性、起降能力都沒什麼亮點。所以,殲31就陷入了尷尬——沒有自己的競爭優勢。

殲31想實現市場突破,在我看來,首要工作就是加強對地攻擊能力,向F-35、陣風的類似性能看齊。如果僅僅強調空戰能力,殲31在未來並沒有存在的價值。


陶式防務評論


看了各位大佬的評論,心裡咯噔一下。頭條裡藏龍臥虎,不敢造次了。

說說我的看法。殲31自從在競標國產四代機落選後,就一直沒有消息,早年的RD90俄製中推在航展上黑煙滾滾,殲31一個雙發中型戰機,短距離起降,垂直爬升時候明顯動力不足。亮瞎了多少人狗眼。但是,前雙輪,中型水平尾翼佈局又讓多少人心存幻象。在F35快速部署到我國周邊,上了老美航母的今天。(上日本,澳大利亞,英國航母也不遠了)我們艦載機是不是落後了呢。

隨後沙特來過一次,巴鐵也有過合作意願,伊朗最近的探訪等等。感覺殲31這個項目還是有希望的。

目前,在我看來,沈飛沒錢才是關鍵,其次貴航的發動機沒出來。最後成飛已經有很多款隱身艦載機模型在哪裡磨刀霍霍了。

最後的最後我國003還在船塢裡磨洋工。但是003的工期就是未來艦載機競標的時間表。003出來誰拿到艦載機訂單難說。對於成飛來說人家殲20訂單夠吃了。但是沈飛呢,殲31

沒拿下國內空軍訂單,導致自己必須去滿足海外用戶的不同的功能需求。就像F35一樣。他不光要做艦載機,還要做攔截機,制空機。轟炸機,海航反艦能力。

總之路漫漫其修遠兮。不放棄總有機會。

轉機就在兩個節點,第一貴航的渦扇19,003航母下水。


風車騎士45541173eg


成飛給國內長期以來只能依賴殲6/7/8等落後且短腿的戰機執行空中巡邏警戒和前線支援的空軍貢獻出了殲-10戰機,此後又奉獻了高性能的殲-20隱形戰機,讓空軍挺起胸膛昂首闊步邁入了俄標第5代美標第4代機的俱樂部。

此舉,對空軍來說意義非常重大,畢竟歐洲都直接放棄了對隱形戰機的研發,可見研發隱形戰機的技術難度有多大,俄羅斯的蘇-57戰機除了到敘利亞溜達了一圈以外,又馬上回飛到試飛院,迄今為止未見有後續服役的報道。

殲-31,事實上是國內網民賦予的編號,當然不作數了,但叫的人多了叫的時間長了,就儼然真的成了殲-31,估且就以殲-31稱謂之。由於沈飛類似F-35的雪鴞隱形戰機方案在競標中未能獲得軍方認可,於是,沈飛決定自籌資金上馬新一代隱形戰機的技術驗證機,就有了所謂殲-31,內部編號FC-31,綽號鶻鷹,是一款對外銷售的外貿軍機。


2012年10月31日,殲-31在瀋陽成功首飛;特別是2014年11月11日,殲-31首次亮相第十屆珠海航展並進行飛行表演,給現場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事實就是地說,殲-31具備開發成隱形艦載戰機的潛力,但也只是潛力而已,因為殲-31並非重型戰機,在航母數量有限,艦載機保有量受到限制的背景下,海軍航空兵迫切需要的是重型艦載機。

具備較遠的作戰半徑、較高的載彈量、較長的滯空時間,非常遺憾至少到目前為止,沒有側彈艙機腹彈艙偏小,裝了遠程空空導彈,就不能攜帶近距離格鬥彈的殲-31,不可能讓海軍航空兵滿意,從而與沈飛簽訂購機合同。

因此,網絡上關於中東某狗大戶出手就是100架大單訂購殲-31,某國空軍又看中了殲-31,表示要購買多少架殲-31的報道,事後證實都是國內自媒體的自嗨,缺乏可靠的信息來源渠道。

因此,未來的隱形戰機,海軍航空兵更傾向於成飛殲-20的改進型上艦,大航程的殲-20戰機給航母編隊帶來了比較安全的防禦距離,倘若作戰半徑超過敵方岸基飛機的偵查範圍,那麼航母編隊就可以在完全隱蔽的情況下對敵方發動攻擊。

如果艦載機的作戰半徑,超過敵方岸基飛機的打擊半徑,航母編隊就可以在敵方的防區外航行和作戰,作戰風險必將大幅度下降。

未來,固定翼艦載機的發展趨勢是重量越來越大,航程越來越遠,掛載的武器越來越多,顯然殲-31無法擔當此重任,所以未來海軍的隱形艦載機必將是重型機,殲-20改進型就非常有可能,因為重新研發一款新的隱形艦載機不僅難度大成本高,而且研發週期長。


國平軍史


現在中國還沒有殲-31這個型號的戰機,只有FC-31這個外貿型號的戰機,也就是說沈飛研發的五代機項目是沒有得到中國軍方的認可,至少目前空軍是不要了的,那麼海軍會接受嗎?在現在看來也是不可能的了,海軍寧遠接受單發的殲-10也不願接受沈飛推出的這一型號。雖然大家一直在爭殲-20和殲-31誰更適合上艦,但是成飛與沈飛推出的五代機方案都不適合直接上艦,而這兩者之爭的本質在於中國海軍艦載機的選擇方向到底是中型機還是重型機。


所以一開始我是支持以殲-20為代表的重型艦載機的,為什麼?理由很簡單,海軍艦載航空兵最直接的需求就是需要大航程、大載彈量,航程遠表明制空時間長,載彈量大表明攻擊能力強。這也是各國海軍主力艦載機一直髮展從未改變的方向,別看零式戰機空種只有1.5噸,它可是擁有當時海軍艦載機中最遠的2200公里的超大航程。不然你為零式減重幹嘛?

所以沈飛拿出來的5代機方案要航程沒航程,要載彈量沒載彈量,甚至兩個發動機的推力都低於美F-35一個發動機的推力。而五代機講究的是隱身能力,所以在沒有外掛副油箱的情況下,沈飛的五代機項目根本滿足不了海軍的作戰需求。所以海軍要想用五代機必須重新設計機型。到目前海軍艦載機裡面除了俄羅斯海航放棄使用重型蘇-27改選用中型的米格-29外,法國的陣風、美國的超級大黃蜂其實都屬於重型機了。所以我更支持未來中國海軍艦載版的五代機會選用重型機型,而且未來裝備彈射器之後,在沒有代差的情況下重型戰機有著絕對的優勢。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不懂裝懂的部分大神們:你們回答問題的同時,很多人都含沙射影的提出用殲20上艦。而且說了大堆理由表明一點要重型飛機上艦。想問你們一個簡單的問題:為什麼美國上艦的飛機是F18和F35,而不是戰鬥力更強的F15和F22。因為F15和F22在設計之初就把它定位為空優戰機。而艦載機在機構係數,機構強度,起飛距離,起落架間距離……等方面都有特殊要求。飛機一旦設計好了,你在其中一個地方做了修改,很可能其它很多地方要跟著改。如果都做修改,幾乎等同於重新設計一架飛機,所需的時間會很長(不要想象成小孩堆積木,覺得不好立馬可以改)。FC31能否上艦暫不清楚,但是殲20是一定上不了艦的。雖然懂的不太多,我今天可以把話撂在這裡,大家拭目以待!


國產107火箭炮


殲31還有希望成為艦載機嗎?這是很多軍迷關注的問題。從2012年開始試飛,殲31迄今已經現身7年,但只製造出兩架驗證機,相比提前1年試飛的殲20,這個進度不可謂不慢,以至殲31頻繁招人詬病,很多網友認為其已經沒有希望成為中國下一代艦載機。


殲31“鶻鷹“驗證機試飛圖(圖片來源網絡)

但小編覺得,殲31無法成為003航母的艦載機,並不意味著它將缺席今後一切可能。目前彈射版殲15已經現身多日,基本可以確定它將成為中國首艘彈射型航母的主力艦載機,殲31想要分一杯羹,就只能把目聚焦在004以及更後的航母上。
殲31上艦想象圖(圖片來源網絡)

應該說,中國國產隱形艦載機研製進度較慢是個現實問題。無論是短距起飛/垂直降落型戰機,還是彈射型隱形艦載機,中國在過去七八年間,都並未獲得較大技術突破。再加上發動機這一技術障礙,可以預見距離中國隱形艦載機面試之日還將有一段時間,短期內想看到國產隱形艦載機上艦不太可能。
彈射版殲15

不過小編對殲31還是有很大期待的。一方面殲31採用常規氣動漫布局,相比殲20沒有那麼“冒險”,改進的技術難度更小;另一方面殲31是一款沒有中型機,沒有殲20那麼重,對寸土寸金的航母甲板而言更加友好,是一款理想的艦載機型號。可以肯定,中國軍方不會那麼容易放棄殲31這一項目,至於殲31能否真正成為下一代國產隱形艦載機,就看沈飛技術團隊給不給力了。


兵者詭道也


殲-31這個名號只是網友給的,即將服役的戰機才能賦予這個戰鬥編號。正確表達方式應該為FC-31,這是一款外貿編號。說到底,剛開始沈飛所對該型隱形戰機的定位就是廉價版中型外貿機。

有關殲-31(暫且這麼說吧,大家都習慣)的公開信息,兩款原型機與一個艦載型模型,其他信息極少,與超級網紅殲-20的高調,殲-31顯得十分低調,甚至有點詭異的氣氛,難道符合業界某種規則,正在憋大招。

第一架驗證機

第二架驗證機

F-31艦載機模型

2019年3月,沈飛所“煙花三月下揚州”,在揚州成立了航空工業瀋陽所揚州協同創新研究院,被業界視著沈飛所“孔雀東南飛”,向人才密集區進行戰略轉移的一項重大措施。沈飛所在揚州研究院的大樓前,赫然矗立著一架殲-31模型,足以顯示殲-31在沈飛所心中的位置,向外界釋放了對研發隱形戰機死磕到底的決心。

不過,在刷遍網絡的堪稱好萊塢大片製作水準的中航工業宣稱片中,中航工業的編輯們直接把殲-20搞到航母上了,似乎又沒了殲-31什麼事。就紅龍個人觀念,在殲-20基礎上研發隱形艦載機更合適,畢竟殲-20已經相當成熟,可以節約很大一筆研發經費。殲-20的尺寸與殲-15相當,重型艦載機完全能夠上艦,屆時作戰半徑超過1500公里的艦載型殲-20H將獨步天下,豈不美哉!

中航工業宣傳片中的殲-20H

把沈飛所把艦載機技術移交給成飛所,成飛所提供部分隱形機技術給沈飛所,讓沈飛所專職做外貿機,優勢互補,節省經費,各司所長。此計必被採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