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黨史」王文:三落三起的磨礪,鍛造了他作為一代偉人的性格和品質

王文:三落三起的磨礪,鍛造了他作為一代偉人的性格和品質

學習黨史

「学习党史」王文:三落三起的磨砺,锻造了他作为一代伟人的性格和品质

★★★★★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這是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報任少卿書》的一段話。其意是說,凡成就大事業者,無不經過千難萬險,歷盡人間磨難。困境、厄運、苦難,是偉人成長的磨勵石。沒有磨難,就不會憑空早就偉人,更不可能成就偉大的事業。

1962年1月,毛澤東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面對黨的七千多名幹部,頗有感慨地引用了司馬遷的這段話。他以自己的切身體會,談到了個人的命運沉浮。他告誡大家,一個人應該禁得起上升和下降的考驗,在受到錯誤打擊或不公正待遇時,要堅持真理,不要灰心,不要消沉。這種錯誤和不公正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好事,對自己的意志是個鍛鍊。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鄧小平的偉大,不僅在於他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領導人民探索出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還在於他遇挫折而不餒,臨大難而不苟的意志和對革命事業必定成功的堅定信念。在“三落三起”中,他忍辱負重,委曲求全,而意志始終不消沉,充分表現了自古以來中華民族誌士仁人愈挫愈奮、不屈不撓的美德。

(一)三落三起,不變的是對理想的追求,對黨的堅定信念。

鄧小平之所以能屢陷逆境而不心灰意冷,歷盡坎坷而鬥志彌堅,最根本的在於,他是一個無比堅定的馬列主義者,他對黨、國家和人民,對革命和社會主義事業懷有無比的忠誠。鄧小平16歲就在法國接受馬克思主義,從那時起,便成為一名具有堅定信念的職業革命家。他晚年回憶往事,感慨地說:“那個時候能夠加入共產黨就不容易。在那個時代,加入共產黨是多大的事呀!真正叫做把一切交給黨了,什麼東西都交了!”[ 毛毛:《我的父親鄧小平》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8月版,第139頁。]

1926年,鄧小平在莫斯科寫下一份自傳,其中寫道:“我來莫的時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堅決地把我的身子交給我們的黨,交給本階級。從此以後,我願意絕對地受黨的訓練,聽黨的指揮,始終為無產階級的利益而爭鬥!”[ 毛毛:《我的父親鄧小平》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8月版,第151頁。]在以後幾十年的革命鬥爭中,在三落三起的艱苦磨礪中,鄧小平用行動實現了自己早年的誓言。

1986年9月,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著名記者華萊士問鄧小平:“您說過,您要活到一百歲,然後可以去見馬克思,到那時候,馬克思旁邊可能還坐著毛澤東,他們可能對您說些什麼?”

鄧小平回答:“我是個馬克思主義者,我一直遵循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馬克思主義,另一個詞叫共產主義,我們過去幹革命,打天下,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就因為有這個信念,有這個理想。我們有理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所以我們才能取得勝利。革命勝利以後搞建設,我們也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3頁。]

“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 《呂氏春秋·誠廉》]正是憑著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在那些艱難困苦的歲月裡,鄧小平從不消極和沉淪,而總是不斷地從共產黨人的崇高信仰中,看到光明的前景,獲得新的力量。在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徵中,鄧小平身負“毛派頭子”的“罪名”,依然堅定默默地“跟著走”;即使在“文化大革命”的風暴中跌落谷底,鄧小平也仍然沒有失去信心,把希望寄託在黨的健康力量上。他曾說過,他一生中最痛苦的是“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其實即使在那個處境,也總相信問題是能夠解決的。

(二)三落三起,不變的是堅持真理,實事求是的可貴品質。

鄧小平曾這樣評價自己:我是實事求是派;我就是相信毛主席講的實事求是。

在三落三起的政治生涯中,無論外界的壓力有多大,鄧小平對於大的原則性的問題,對於那些自己認準了的、又是在實踐中被證明是正確的問題,是從不放棄的。堅持真理,實事求是,不隨波逐流,不講假話、空話,這是鄧小平的一生不改的秉性。“嶢嶢者易折,皎皎者易汙”,這一秉性導致了鄧小平的坎坷際遇和政壇“三落”;然而,正道直行,民心所向,又正是這一秉性,導致了他一次一次奮起,最終贏得了人民的衷心擁護,成為中華民族的世紀偉人。

在中央蘇區第一次落難的時候,“左”傾領導責令鄧小平檢查。鄧小平卻在檢查中以大量的事實,實事求是闡明瞭毛澤東各項主張的正確性。同時尖銳地提出,在當前的形勢下,務必認清楚什麼是機會主義,什麼是冒險主義,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的進攻路線。要弄清楚

這些問題,必須到實踐中去尋找答案,而不是“紙上談兵”。 美國作家索爾茲伯裡在他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一書中談到鄧小平的這一段歷史,其中寫道:

鄧小平在被批鬥時寫了兩三份檢查,承認他低估了“進攻路線”,但指控他的人對此還是不滿意。他堅持說:“我再也沒有別的可說了。我說的都是實話。”說罷,他把腰板一挺,直直地站在那裡,不願為此再費口舌了。[ (美)哈里森·索爾茲伯裡:《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版,第165頁。]

“文化大革命”爆發之初,鄧小平的政治命運已是危在旦夕。但是,當著眾多的高校學生,他仍是直言不諱,實事求是地稱自己對“文化大革命”不太理解;面對造反派否定派工作組的詰難,鄧小平沒有將責任全推給劉少奇,而是毫不隱諱地說:我同意派工作組,因為當時學校很亂,沒有別的辦法,經過政治局常委決定派工作組。這件事,少奇有責任,我也有責任。但當時還意識不到這就是反動的資產階級路線。

在鄧小平第三次被打到的前夕,也許是惜才心切,毛澤東希望鄧小平對“文化大革命”表示一個態度,由他主持在政治局討論對“文化大革命”的評價問題,並作一個決議,要求對“文化大革命”總的評價是:“三分錯誤,七分成績。”對於鄧小平來說,毛澤東是他敬仰愛戴的革命導師。但是,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這次,鄧小平謝絕了。他答得很巧妙:由我主持寫這個決議不適宜,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言辭委婉而堅定,果然柔中寓剛,棉裡藏針。

(三)三落三起,不變的是敢做敢闖,勇於作為的英雄氣概。

敢字當頭,是革命家鄧小平的一個鮮明風格。他雖多次被打倒,但總是不吸取“教訓”。每一次起來後,他總是頑強地獨立思考,我行我素,敢做敢為。他不懼怕別有用心的人抓住辮子,抓住把柄,曾詼諧地說自己是維吾爾姑娘,辮子多,一抓一大把。

1973年,鄧小平重新出來工作後,為了收拾“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爛攤子,他橫下一條心,不怕再一次被打倒。在全面整頓中,他多次在各種場合大聲疾呼領導幹部要敢字當頭。

1975年5月29日,他在鋼鐵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一個部門、一個企業的領導,不能怕這怕那。要找一些不怕打倒的人進領導班子,條件是中央支持他們。7月4日,他在對中央讀書班第四期學員的講話中指出,領導幹部要做到一不軟,二不懶,三不散,不要怕犯錯誤。要允許他們犯錯誤,改正錯誤。9月,鄧小平在農村工作座談會上說:“現在問題相當多,要解決,沒有一股勁不行。要敢字當頭,橫下一條心。這半年來,我講了多次話,中心是講敢字當頭。有個‘老大難’單位,過去就是老虎屁股摸不得。後來下了決心,管你是誰,六十歲的老虎屁股也好,四十歲的老虎屁股也好,二三十歲的老虎屁股也好,都得摸。一摸,就見效了。”[ 《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頁。]

在整頓過程中,江青等人無理取鬧,處處做梗。當時“四人幫”炙手可熱,許多人對之敢而不敢言。鄧小平卻敢於碰硬。1974年10月17日,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第一次“頂撞”了江青。在這次會議上,江青等人借“風慶輪事件”,逼鄧小平表態,妄圖將這一事件定性為“洋奴哲學”、“崇洋媚外”的一個典型。鄧小平奮起反擊,嚴厲指斥“四人幫”搞強加於人,表示“對這件事我還要調查”。事後,毛澤東向鄧小平讚賞地說:你開了一個“鋼鐵公司”,好,我贊成你!

對於一般常人而言,挫折多了,坎坷多了,往往變得謹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而鄧小平卻不然。政治的驚濤駭浪,三落三起的艱苦磨礪,絲毫沒有挫傷這位革命家的雄心和膽略。他一次比一次更老練,更智慧,更富有永往直前的革命膽略。當他第三次崛起之時,憑著敢做敢闖,勇於作為的革命家膽略,鄧小平帶領中國人民,不怕冒風險,不怕闖禁區,衝出了一條前無古人的改革開放之路。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他不斷鼓勵黨和人民: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幹不出新的事業!

(四)三落三起,不變的是堅強的意志和豁達樂觀的革命情懷。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蘇軾:《晁錯論》]處常人之不能處,忍常人之不能忍。每一次落難,鄧小平都以頑強的毅力接受著命運的考驗。江西第一次“落難”,他受到黨內“最後嚴重警告”處分。在關押審查期間,“左”傾路線的執行者不僅在政治上,而且在生活上無情壓迫他。陸定一的妻子唐義貞實在看不過去,到老鄉家裡買了雞,偷偷疏通看守人員,把鄧小平帶到家中解饞。到“文化大革命”第二次被打倒時,不但鄧小平本人受到迫害,他的家人也慘遭株連:長女鄧林雖然從美術學院畢業,但因為是全國第二號“走資派”的女兒,不給分配工作,只好下放到河北一個農場裡去勞動;長子鄧樸方,則受迫害致殘;次女鄧楠,仍然在北大物理系,但不准許她回家;三女鄧榕,在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女子中學畢業,被下放到陝西農村插隊落戶;次子鄧質方,在北京大學第一附屬中學畢業,不到15歲,便被下放到山西農村。在江西的艱難歲月裡,鄧小平和卓琳的工資大幅下降,200多元要維持全家8口人的生活,生活的拮据可想而知。後來鄧樸方被批准到江西與他們同住。卓琳不顧自己身體不好,每日為兒子端飯送水;年邁的祖母也總是努力做可口的飯菜給他補養身體;鄧小平則承擔最重最累的活:給兒子擦澡翻身。對一個已經67歲的老人來說,體力上和精神上的消耗是可想而知的。一家人同甘共苦,互敬互愛,共渡難關。

經過長期艱苦的磨礪,鄧小平練就了極強的應變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對於個人和家庭的不幸與屈辱,他淡然處之。也許內心波濤起伏,但外表卻平靜似水,沉靜剛毅。鄧小平的女兒毛毛描述道:“我父親為人性格內向,沉穩寡言,五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使他養成了臨危不懼、遇喜不亢的作風,特別是在對待個人命運上,相當達觀。在逆境之中,他善於用樂觀主義精神對待一切,並用一些實際的工作來調節生活,從不感到空虛與彷徨。”

1985年7月15日,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總理錢伯斯。對當看到8l歲高齡的鄧小平仍然身體硬朗、精神飽滿時,錢伯斯深感到驚奇,忍不住向鄧小平請教保持身體健康的秘訣。鄧小平答道:許多客人問過我,我的回答是四個字:樂觀主義,天塌下來不要緊,有人頂著。他還說:我是三下三上的人,對什麼問題都持樂觀的態度,相信自己的信念總會實現,如果沒有這樣的信念,我是活不到今天的。

生性達觀、內心光明、襟懷坦蕩、處變不驚,這是時代風雲留給鄧小平的真實風格烙印,是一份歷史的珍貴饋贈。

從一個人讀一部歷史。2 0 世紀的中國,風雲激盪,滄海桑田。100年間,在無數仁人志士前仆後繼的奮鬥中,中華民族從極度衰敗、備受屈辱、國家瀕臨滅亡邊緣,最終奇蹟般地重新站立、一步步走向繁榮富強。近代以來,無數革命者有著共同的、特殊的歷史命運,他們在尋覓救國救民真理的道路上,無不歷盡艱辛,經受了各種磨難和考驗。鄧小平,作為一個幾乎與20世紀同齡的人,他從青年時代起即投身革命的洪流,時代的熔爐,三落三起的磨礪,鍛造了他作為一代偉人的性格和品質,成就了他領導黨和人民開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大業!

(王文:長安街讀書會成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室副主任)

「新書推薦」長安街讀書會第20200205期幹部學習新書書單

「2019長安街好書」長安街讀書會年度推薦幹部學習書單(經典篇)

「2019長安街好書」長安街讀書會年度推薦幹部學習書單(熱門篇)

注:授權發佈,轉載須統一註明來自長安街讀書會公眾平臺:changanjie-rea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