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爱情,中西方情人节的差异

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传统的圣瓦伦丁节(Valentine’s Day),又称“情人节”。公元三世纪时,古罗马战争不断,暴君克劳多斯征召大批的公民前往战场。男人不愿意离开家庭,年轻的小伙子们不忍与恋人分离,人们迟迟不愿奔赴战场。暴君克劳多斯气急败坏,他下令人们不准举行婚礼,即便订了婚的也要解除婚约。年轻人只能忍痛告别爱人,愤然走向战场,留下爱人抑郁神伤。

距离皇宫不远处,有一座非常漂亮的神庙。修士瓦伦丁(Valentine)就住在这里。罗马人非常崇敬他,男女老幼,不论贫富贵贱,总会群集在他的周围,在祭坛的熊熊圣火前,聆听瓦伦丁的祈祷。


拥抱爱情,中西方情人节的差异


不久后,瓦伦丁对国君克劳多斯的暴行十分愤怒,他对那些被迫分离的恋人非常同情。当一对情侣来到神庙请求他的帮助时,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为它们悄悄地举行了婚礼。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来到这里,在瓦伦丁的帮助下结成伴侣。

消息终于传到了暴君的耳里。克劳多斯又一次暴跳如雷,他命令士兵们冲进神庙,将瓦伦丁从一对正在举行婚礼的新人身旁拖走,投入地牢。人们苦苦哀求国君的赦免,但都徒劳而返。瓦伦丁终于在地牢里受尽折磨而死。悲伤的人们将他安葬于圣普拉教堂。那一天是公元270年2月14日,为了纪念这位仁爱的修士,人们把这一天作为“圣瓦伦丁节”,也是“情人节”。


拥抱爱情,中西方情人节的差异


瓦伦丁节曾是英国人喜爱的节日,随着新大陆的开发,英国移民把这一富有浪漫色彩的节日带到了北美,逐渐在美国生根开花。年轻人要在这一节日里郑重其事地为恋人选择礼物、赠送鲜花,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痴情的姑娘会按照古老的传说,在圣瓦伦丁节前夜把月桂树叶放在枕头上,盼望在梦中同自己的心上人相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2月14日成为了一个全球性节日。远在东方的中国,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在这一天,走上街头,送上精心准备的礼物,向心爱之人表达爱意。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正月十五元宵节、三月初三上巳节、七月初七七夕节,都有“情人节”的意味在里面,其中“七夕节”被定义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情人节。


拥抱爱情,中西方情人节的差异


七夕节起源于战国时期楚国汉水流域,“楚怀王初置七夕,妇女是日以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以乞巧。”七夕节同样有美丽的故事传说,最早的七夕主人公并不是牛郎织女,而是汉武帝与西王母在七月初七这天相会。南北朝时期,七夕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勤劳智慧的人民创作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

受中西方文化的影响,虽然主题都是歌颂爱情,但“七夕节”与“情人节”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人含蓄而内敛, “七夕节”也被称为“乞巧节”,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拥抱爱情,中西方情人节的差异


相较而言,“情人节”更加大胆浪漫,可以直接向心仪之人表达爱意,注重于个体人格的张扬和个体人之间的情感诉求,所以更容易受到现代年轻人的青睐。这个节日除了爱情,并不需要任何其他的东西来画蛇添足地填充或升华。另一方面,这样的节日在以汉民族儒家三从四德观念为主体的中国封建文化氛围中是不可能产生的。


拥抱爱情,中西方情人节的差异


西方的爱神丘比特是一个可爱的儿童形象,只要被金箭头射中,便会拥有甜蜜的爱情,象征着爱情的纯真与美好。中国掌管姻缘的月老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形象,象征着姻缘面前,老辈应有一定的决定权,这与中国根深蒂固的门户思想是分不开的。传说月老有一灵宝“相思树”,将树下人儿用红绳相牵,便可相守一世。箭头与红绳的不同,从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特点。


拥抱爱情,中西方情人节的差异


相传最初的红绳是将男女双方的脚踝相连,后来衍生出了手腕相连的说法。如果将一个手腕上的红绳系到伴侣的脚踝上,则会羁绊住对方前进的脚步;系到腰上,会牢牢的钳制住对方;要是系在脖子上,就将会是一段孽缘,夺去伴侣的生命。所以只能双方都连在手腕上,才寓意着和和美美。和西方一样,丘比特有一只中止爱情的铅头神箭,月老也有一只法宝金剪刀,可以剪段两人的红绳,中止姻缘。

无论是西方的情人节还是中方的七夕节,都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以及对世俗温婉的抗争。今年的情人节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受疫情影响,很多人年轻人不能在这一天,鼓足勇气去见自己喜欢的人。中国人向来歌颂曲折婉转的爱情,且待寒冰消融,春回大地,再走上街头,去拥抱爱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