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言何時不值錢的?

好像在古代的時候,發誓是個很嚴肅的事情。那慢慢的就有人敢於違反誓言了,甚至發假誓成了一種機智。誓言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講是什麼意義呢?我發現好像最重視誓言的現在只存在於玄幻小說當中的,因為在另一個世界中,只有天道來阻止誓言的濫用。常常在某些場合之下,發現一些老人含著眼淚在說"我以人格擔保","以什麼什麼擔保"的時候就是沒有人信。每每這個時候,都覺得很是悲哀。

聽廣播中講歷史突然想到這個問題孔子這寫《春秋》的時刻,為什麼第一個故事就要講鄭伯克段於鄢?這裡面鄭莊公曾經發過誓,不到黃泉不跟母親見面,善於拍馬屁的穎叔考,因此發明了一個人造的黃泉結果鄭莊公母子“其樂融融"。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其實就是在規避誓言的約束,一個禮樂崩壞的時代開始了。《春秋》把它作為第一個故事,其含義或許就在其中吧?

重構信用體系,應該從不輕易發誓、每個人都相信誓言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