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超過16年的區域觀察,跨越西雙版納99%的茶區,56人蔘與

中華書局此前出過兩本茶書,一本是陸羽的《茶經》,還有一本是宋徽宗的《大觀茶論》。

陸羽說他那個時代,大茶樹隨處可見,採不到茶葉的唐人,把茶樹砍倒採摘。

宋人已經見不到陸羽說的大茶樹了。

明人已經找不到宋人把茶禮作為婚聘之禮的現實依據。

洋人把清人的茶傳播到世界各地。

這些茶事都與雲南沒有關係。


這本書,超過16年的區域觀察,跨越西雙版納99%的茶區,56人參與


中國茶的茶的故事,我們寫了很多本書,《茶葉戰爭》嘗試從文明史角度來看茶,從茶的角度看近代史,茶運與國運密切相關。這是茶與國的故事。


《民國茶範》我們尋找到了晚晴到民國的茶脈,就在那些鮮活的人身上,就在那些生活細節裡,就在你我的談吐間。這是茶與人的故事。


這些茶事與雲南有些關係。


這本書,超過16年的區域觀察,跨越西雙版納99%的茶區,56人參與


後來,我們又寫了好幾本書,很純粹地講雲南茶。


《易武與古六大茶山》《勐庫尋茶記》《茶葉江山》,視野從長江黃河拉回到瀾滄江邊,來到勐等水庫,來到小黑江,來到同慶河,考察風土、物候、人情。這是茶與樹的故事。


這本書,超過16年的區域觀察,跨越西雙版納99%的茶區,56人參與


也終於有機會,可以完全以古茶園的角度寫一本書。談茶山,太寬泛。談茶樹,太逼仄。只有茶園,才如此飽滿,如此生機勃勃,風吹過的時候,樹在。雲飄過的時候,人在。茶湯入杯的時候,溫暖如斯。


所以,《造物記:雲南古茶園的秘密》多少有些不一樣的地方啊。


這本書,超過16年的區域觀察,跨越西雙版納99%的茶區,56人參與


我們嘗試從文明史的角度去看古茶園,陸羽時代的大茶樹並沒有退出人類生活的視野,宋徽宗時代的茶禮還在老曼峨羞澀飄揚,清雍正時代的改土歸流讓北京成為普洱茶的重鎮,晚清到民國雲南茶葉格局真正影響到了今天。


這一切,都是因為雲南不僅有古茶園,還有古老的種茶技術、採茶技術、管理技術以及飲茶風俗。


上天造物,留一方茶園,我們屬於幸運之人。


這本書,超過16年的區域觀察,跨越西雙版納99%的茶區,56人參與


《造物記:雲南古茶園的秘密》既有恢弘場面,也有細枝嫩葉。


超過16年的區域觀察,跨越西雙版納99%的茶區,56人深度參與,深入茶山最深處,既有對古茶園、古茶樹的細緻觀察,也有對茶農、茶商等人的認真採訪,關心茶價變化,關愛茶農生活。既有史料的溯源、佐證,也有行走過程中心的柔軟綻放。


這本書,超過16年的區域觀察,跨越西雙版納99%的茶區,56人參與


文字團隊超過一年時間投入創作,無數次的交流、碰撞與調整、修改,無數次的在夜深人靜時享受創作的快樂,這才帶來內容飽滿、視野開闊、蔚為大觀的閱讀體驗,藏於深山、藏於史料背後雲南古茶園的秘密方得一覽無遺。

這本書,超過16年的區域觀察,跨越西雙版納99%的茶區,56人參與


寫法不生硬,不枯燥,生動鮮活,有古茶園、古茶樹,包括一枝一葉一芽,包括一朵花的清香與輕柔;有各個小微產區茶葉的製作工藝、價格變化、飲茶習俗,有古茶園發展歷史的見證者、親歷者以及維護者,有微觀的細節,更有宏觀的分類,無論哪個角度,只要你開卷,皆有涓涓細水之益!

這本書,超過16年的區域觀察,跨越西雙版納99%的茶區,56人參與


從資源到知識,追尋古樹茶的價值鏈。用心記錄每一個村寨,從茶樹下的土壤到茶桌上的湯色,從茶園分類、滋味對比、價格到飲茶習俗、製作工藝、種植,以及傳承千年的管理……你想得到的,以及你想不到的,均一一呈現,在流暢的字句間,也在真實的圖片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