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广西很多地区的人祖籍都是山东?

铥嘛花腾


清中叶,山东人口增长很快,许多山东人就从海路,迁入当时人口很少的广东。

广西真正人口大迁入,是清雍正年间后。迁入的途径有:一、从广东,然后逆西江而上。二、从湖南经贺江、桂江而下。广西梧州的长州(全国内河第二大岛)是政府的临时安置地,即集散地。三、从江西经韶关入广东,然后入广西。也有在广东人口多的地方,自由流动迁入广西的。两者相比,从广东迁入广西的人,相对较多。

至于原迁入两广的,山东人最多,其次是河南人,因为过去两省人口发展较快。从河南迁人广西的,大都是从湖广经漓江入桂林,也有经江西入广东韶关的。

据我查的资料,王阳明在剿灭广西大藤峡农民起义后,在广西梧州设两广都督府时,梧州仅有一千多户,人口四千余人。可见那时两广人口,是较少的。

清朝雍正年间,才开始大规模迁入广西。当时迁入的,可以享受政府补贴。据老人口传,由迁出地补给足够的路费,至达接收地后,由接收地发给三年的自己选择落业地费用,三年开荒费,也就是有六年政府包费用。然后又有三年开荒免税,山冲田因产量低,后来干脆免税,当荒田处理。采取上述等一系列优惠措施,吸引移民开发,两广人口才多了起来。广东比广西发展快,又有部份从广东迁广西。

要说的是,太平天国起义的天王洪秀全、南王冯云山,就是从广东初迁广西,刚落业广西的。当时新迁入的和旧住民,由于土地田水的矛盾,常发生械斗,也就是“土客之争”。后经洪秀全搞“四海之内皆兄弟”,团结了,但酿成农民起义。


安平144796971


一九九六年的秋天,我从广州坐火车去过广西南宁,在那里待了半年多。接触的多是当地广西人,交流没什么障碍,饮食也还习惯。

有一天晚饭后没事,邀了友人去闲逛。在住的地方附近有一公园,进去后遇到一老者,向他打听路途,老人家热情地告诉了我们,可能听我们的口音不是当地人,他问我们是不是山东过去的,我们说是。老人家很是激动,热情邀我们去家里坐客,碍于当时时间太晚我们婉言谢绝了。

听老人家讲,他是解放战争时期随军南下的山东兵,战争结束后就留在了当地,再也没回过老家。当时自己年轻啊,无法理解那种桑梓情怀。最后客气地谢绝回到宾馆。

循此事例可知,历史上祖籍山东的广西人,多是大地动荡时期过去的。

现在想起来,有些感怀不已。无论你出生在何地,随时都有可能像飘絮散落在任何地方。只是人类有感情有记忆,这个过程会起起伏伏而已。


杏叶蓁蓁


1949年,第四野战军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解放的省份有湖北,湖南,江西,两广,海南,很多部队都就地驻防并专业安置。第四野战军兵源主要以东北,华北人为主,而山东人历史上都有尚武精神,参军非常踊跃,包括现在也是。我爷爷奶奶就是山东的。


骑霞客878


时间,2000年,广西柳州忻城,因业务由山东来此,当地民风淳朴,好客热情,对山东人好感倍加,一天偶遇一青年男子,聊起来说,其实我祖上也是山东,很好奇,问你们是何时过来的?答,大概明朝时期,祖上是一总兵,平叛以后,就带领官兵驻扎在此,后在此安家,繁衍生息至今,我问,还记得祖籍具体县市吗?想不想回去看看,他说没有可能回去了,祖上是山东青州,具体不可能有联系人,我说有机会去看看吧,我可以款待。


路nuobing2712


在南宁郊区和郊县,许多汉、壮人的家谱都记载祖籍是山东白马县(或白马驿、白马苑、白马冉、白马堰)。民国以来,一些姓氏和家庭曾多次派人到山东访祖,解放后广西有的县志办负责同志也专程出去考究过,均未果。1996年、1997年,因修志工作需要,《南宁市郊区志》办公室多次派人到河南的滑县、浚县、沁阳市、安阳市、郑州市及山东的青州市、寿光市考查,拜访了以上两省和广西的修志专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和学者,重点查阅了以上省、市、县历代志书的有关记载,也考察了大量历代墓碑。经查证,基本认为“山东白马县”其实是在今天的河南省滑县一带。

古时“山东”非今日山东

山东,因朝代不同,所指的地域也不同,广西各地大量的家谱记载祖籍都写是“山东白马县”,还未发现写“山东省白马县”,一字之差所指的时代和地域是有区别的。

古人说的山东是个地理名词。战国秦汉时期,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带为山东,与当时所谓关东含义相同,一般指黄河流域,有时泛指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领土。《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修甲兵而守之。”“……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以上引文中的山东,都是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也有指太行山以东为山东,这主要是因春秋时晋国、建都平城时代的北魏、五代时晋国,以地居太行山以西,故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山东”被正式确立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单位,元代属中书省,明代置山东布政司,清代称山东省,并以济南为省会。

山东和河南,古时都是指一个广泛地域的名称,两者相互涵盖、互相包含。古山东包括今河南政区,唐代时今山东政区又属河南道。中华书局为《新唐书》中的《黄巢传》关于“盗兴河南”的注释说:河南,指河南道,约当今山东、河南两省及苏北等地。白马县在汉、魏、晋代属兖州管辖,南朝时兖州城在今河南滑县东,后来州城迁到今山东省。兖州划给山东政区管辖后,白马县归河南政区。

“白马县”不在山东在河南

白马县的行政区划在中国历史上“仅此一家”。在全国只有今河南省滑县古时叫白马县,今山东省地域自古至今未发现有白马县。白马县的建制始于秦代,废于明代,前后经历了1500多年之久。


勇往直前65637208


说广西很多地区的人祖籍是山东的,这不足为奇。不仅仅是山东,北方很多省份的人都长期在广西定居或者是出生在广西,这是有一定原因的,就拿广西桂林市来说。桂林市的兴安县有一个出名的景点――兴安灵渠,这是秦始皇时期嬴政为了征服那时的中国南方地区而修建的,当时派了大量的北方士兵过来,花了很长时间才修好!在此期间,北方士兵因为水土不服,加上饮食习惯不同常常吃不饱(北方人喜欢吃面食),为此发明了桂林米粉(形状和面条相似),才解决了士兵们的吃饭饮食问题。后来很多士兵慢慢习惯了南方也就永久定居在了广西……


Self-confidentbrave


广西很多地方,特别在南宁一带各村镇许多汉、壮人[注:壮族现有人口约1700多万,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其实通过对邕宁、武鸣、象州、柳江、崇左  、都安、马山、百色等地28个壮族自然村屯的田野调查,壮汉民族历经千百年通婚已高度融合,大量的壮族是历朝历代南迁中原人与原住民的共同后人,例如邕宁五塘滕姓便有碑  文记载、象州马坪东岸村覃性也有记载、田阳吴姓则是宾阳吴姓的分支而宾阳吴姓族谱记载了先祖从江苏南迁和部分回迁的历史。]的家谱都记载祖籍是山东白马县(或白马驿,白马苑,白马冉,白马堰)的。

民国以来各个时期,还有许多寻祖团到山东省寻根,均没有结果。  

根据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和学者的长期研究,重点查阅了以上黄河下游省市、县历代志书的有关记载,也考查察了大量历代墓碑。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相结合基本查证了这个  问题。  一、古时所指的“山东”非今日的山东  

 山东,因朝代不同,所指的地域不同,广西各地大量的家谱记载祖籍都写是“山东白马县”,还未发现写:“山东省白马县”,一字之差所指的时代和地域是有区别的。  

古人说的山东是个地理名词。战国秦汉时代,指的是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带为山东,与当时所谓关东含义相同,一般指黄河流域,有时泛指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  国领土。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有:“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史,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修甲兵而守之。”“……山东豪俊遂并起亡秦族矣。”

以上引文中的山东,都是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也有指太行山以东为山东,这主要是因春秋时晋国、建都平城时代的北魏、五代时晋国,以地居太行山以西,故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宋朝将全国划分为十五路,今日的山东地区属京东路与河北路,女真族占领中原后,建立了金政权,行政区划仍沿用宋朝“路”的旧制,将京东路分为山东东路和山东西路。东路治所在益都府(今山东青州市),西路治所在东平府(今山东茌平),辖境除今山东地域外,这包括今苏北、皖北。“山东”被正式确立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单 位,元代属中书省,明代置山东布政司,清代称山东省,并以济南为省会,民国称山东省,直至今日。  

山东和河南,古时都是指一个广泛地域的名称,两者相互涵盖、互相包含。古山东包括今河南政区,唐代时今山东政区又属河南道。中华书局为《新唐书》中的《黄巢传》关于  “盗兴河南”的注释说:河南,指河南道,约当今山东、河南两省及苏北等地。白马县在汉、魏、晋代属兖州管辖,南朝时兖州城在今河南滑县东,后来州城迁到今山东省。兖州划给山东区政管辖后,白马县归河南政区。  

二、白马县不在山东省而是在河南省滑县  

白马县的行政区划在中国历史上“仅此一家”。在全国只有今河南省滑县古时叫白马县,今山东省地域自古至今未发现有白马县。白马县的创建制始于秦代,废于明代,前后经历了1500多年之久。  

白马县域在今河南省滑县域东10公里,今白马墙系白马县城域的 址,经考古发现还有城墙和各种文物。关于白马县 和其县域的所在地,从秦、汉、唐、宋以来的史书、地理书上就有详细记载。《战国策》:“张仪说赵王日:守白马之津。”《史记》郦食其说汉日:“塞白马之  津。”《正义》:“白马津在滑域白马县北三十里。”、“白马津之东南有白马域,故津取名焉。”《辞海》:“白马津,古津渡名,在今河南滑县东北,秦汉两代白马县西北古  黄河南岸,与北岸黎阳津相对。”白马津,黎阳津渡口现在还有遗址。

《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白马地名最早的是战国时期叫白马口,在今河南滑县东北(见《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图和地索引第11页)。唐代李泰著《括地志》载:“滑州:白马县滑州故城、古南燕国,黎阳津一名白马津,在滑州白马县北二十里。《帝王世纪》云:白马县有韦城,古豕韦国。《续汉书郡图志》云:“白马县有韦城,金堤一名千里堤,在白马县东五里。”  白马县行政区划始建于秦代,历代、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都沿袭其名。明代撤白马县入滑州。  

民国18年(1929)《河南新志》载:“滑县,春秋曹邑。秦朝白马县,属东郡。魏因之……宋因之,元因之。洪武初,省白马入滑州。”《重修滑县志》也详细记载了白马县  的历史沿革:秦,东郡濮县、白马县。汉、东汉,东郡兖州部白马县。魏,兖州郡白马县。晋、南朝,东郡兖州部白马县。北朝,东郡司州白马县,隋,白马县。唐代、五代,滑  州白马县。宋代,京西北路灵河郡、铺郡滑州白马县。金代,山东大名府滑白马县。元代,山东大名路滑州白马县。明废白马县改为滑县。清代,直隶大名府滑县;雍正三年  (1725年)改河河南卫辉府。历史学家们一致认为,古白马县故城,在今滑县东10公里,因五代后梁朱温的父亲名城,避讳而改为白马墙,今白马墙村即其旧址。从东汉至魏晋南  北朝,白马县曾归兖州辖,在金、元两个代,白马县康属山东大名府(路),所以,在群众家谱上写是“山东白马县”。在古代是可以理解的。  

三、白马县的源远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北部黄河流域,以白马命名的地方很多,山西省临汾市有白马城,陕西勉县有白马城,河南邱城县有白马城,山东恩县唐置有白马镇等,但它们都不是广西白马后裔所指的  白马地。  白马县历史上在政治,军事,交通领域的重要地位,上面已经叙述。她在文化方面也有极丰富的内涵。白马县名自古就有神奇的传说。《重修滑县志》中的《白马考》载:“大凡名邕名国,非以山名则以水名。如汉元东郡白马县,盖以秦之白马津而名也,秦之白马津,盖以古之白马水,白马山而名也。”《开山图》云:“山下常有白马,群行山上悲  鸣则河决,驰走则山崩。”在广西有白马移民的地方,都流传着白马类似神话。南宁市郊区有个马村,族谱有这样记载:宋代跟狄青南征南下戍边的祖先,在沿邕江两岸选村址时  ,发现山上有一群白马,白天出外觅食,晚上回山栖息。这里靠山傍水,土地肥沃,是块风水宝地,后来就在这里建村址,马村缘此得名。  白马驿,《重修滑县志》记载:“滑虽鄙处豫省边境,实界山东、河南两省要……交通日益发展,唐有白马县,宋有韦城驿,皆为渡河必由之路。”又:“唐时白马旧驿,向  在城北白马坡,迎阳铺即其旧地。”从以上可知,白马驿是古白马县属的一个驿站,民国时期改为“迎阳铺”,1950年划归浚县管辖。  

四、移民从何时何地来  

远在秦代,秦始皇为统一中国,打通南北交通,曾派50万大军到岭南并开辟灵渠(今在桂林市兴安县),后留下部分士兵驻守,有的继续南下到邕州定居。汉代征服交趾,马  援将军平息战乱后也留下部分官兵戍边屯垦。宋太宗、神宗也曾派兵到交趾,同样留下部分官兵戍边。这些官兵在当地定居都成了北方移民。  宋代由中原一带向南方大规模移民发生皇佑年间和北宋向南宋过渡期间。《宋史》卷二百九十载:“皇佑中,广源侬智高反、陷邕洲, ……狄青上表请行……自信:……愿得蕃落骑是益以禁兵:”《宋史》又载:“庚午,以狄青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路,提举广南经制盗事。冬十月丙子,太白犯南斗。诏廊延,环庆,经原路择蕃落广锐军各五千人  ,赴广南行营。”又载:“戍午,狄青败侬智高于邕洲。”  

以上北宋向广西用兵,特别是打侬智高前后(包括到云南追遂侬军),派去大量的禁军(中央军,即北方军)和地方军,后来都留一部分官兵戍边和屯垦。《宋史》卷二百七十二  载:“杨文广……从狄青南征,知德顺军,为广西钤辖,知宣,邕二洲。”

这是昆仑关战役班师回京都后,杨文广再被派到广南西路追打侬智高余部的任职。《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175载:“皇佑五年(1053年)秋七月,癸卯,招广南西路安抚使司,比留禁兵四千戍邕州。”《文献通考》 三三0卷:“初广西屯北兵二十指挥”(每指挥500人)。由此可见  ,几次战役,都留有中原一带的官兵在广西,其中许多人后来都定居和当地人通婚,传下后代;在北宋后期,还允许禁军官兵带家属随军行动称“老营”。

他们定居南疆,也是成  为中原移民的一个重要来源;《文献通考》三三0 卷:“熙宁八年……唆之判,陷邕钦廉三州,朝廷命郭逵讨之。擒其大将,乾德大惧,奉表乞降,会北兵多病瘴……是役也,调  民夫八十七万余人。”《资治通鉴》长编载:“皇佑五年丁亥年……丁壮馈运广南另需者,减夏税之半,免科徭一年。”这些北方的民夫,也有随军留下定居成为移民。除以上原  因外,还有因北宋、南宋之间北方战乱不宁,和黄河多次决口造成灾害,特别是随着北宋的灭亡,王朝向南迁移,皇族及官员家属群众大量向南方迁移,广西也是移民迁徒地之一  。当时的白马县,还有一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载:“宋庆历八年(1048),河次商明(今河南濮阳),泛滥于大名。河北灾民数十万人流入东京,安抚使富  弼募万余人为兵。”

白马县一带出现灾荒,皇朝又在这一带大量招兵,自然有白马县一带的兵源。在宋代大量招兵的第二年即皇佑元年(1049年),发生了广源州侬智高起兵,称  南天国,年号景瑞,扰邕州。”宋朝廷立即从北方调兵遣将,除蕃落骑兵外,“益以禁军”,由狄青率领南征。宋皇佑五年(1053年),狄青败侬智高于邕州及战后戍守广西的有禁兵,许多后来定居该地。这些北方移民,包括当时太行山以东的白马县和青州府等地的百姓。有关资料记载,以北、南宋之间,南方的人口急剧增长,《南宁府记》记载:在元丰年间(1078-1085),邕州户五千二百八十九,总人口还超过二万人,而屯戍者达四千人,可见比例之大。《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百二十四载:“宋皇佑年间,余姚人仲淑从狄青打侬智高,留镇邕州,都督西南、三江诸州,增泗城州、利州、历元、明皆岑氏守之。”又“臣谨案府境山号扶水临宏地多烟瘴……,自宋以来,各士官如镇安之岑,向武之黄,步康之冯,上映下雷之许,类皆狄青……将,率所部留戍,裂土世袭。”这些北方移民,到南方还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宋代南征部队中有高宣、覃舍人,他们带  有保密的车船图,在湖南打杨玄时曾用过这种船,后来这种船也在南方使用了。“曲辕犁”在南宋时,经詹体仁的努力把这种犁推广到广西靖江府(今桂林市),后来在广西也广泛使用了。 

从 以上的历史地理资料可以证实,南宁市各地壮、汉人大量族谱所记载的,其祖先来自山东白马县(或白马驿、白马冉、白马苑、白马堰),就是今河南省滑县一带。由于白  马县的特殊地理位置,自古以来是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地,宋代朝廷曾在这里建立兵营、招兵买马。其兵源有白马县人,也有北方各地人。有关资料记载:宋政和元年(1111年),  屯禁军三千于滑州,以控制黄河渡口,狄青打侬智高前后,杨文广到广西任职都带有大量禁军。禁军多是北方兵,不管家在白马县或青州府以及其他地区,白马县是军队的训练地  、集结地和出发地,所以给大家的印象特别深刻,时日旷久问起从哪里来,只记得从白马县来,世代相传也就成了事实。正如今天居住中原和山东一带的群众,一问起祖先从哪里来,都不约而同地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尽管他们的祖籍在不同地方,但都从洪洞大槐树下经过,因为这里当时是移民指挥部,山西各地区指令到中原的移民,都要大槐树  下登记后出发。

所以这样说也没有错。南宁周边地的“白马”记载现象,也和中原的“洪洞”现象有点相。


Z先生说


广西很多人的族谱记载都是山东白马县!历史上属于隋唐时期东郡白马县,今河南滑县,黄河故道在滑县西部,历史上的白马县黄河泛滥严重,到处是荒草,适宜养马,灾祸频繁,民风彪悍,当地有习武从军传统,广西凡是族谱山东白马县的基本上都是因为战争留在广西的军人和其家属!我姓蒙,秦汉隋唐时期的典型军功家族,世代从军,族人基本上都在秦汉隋唐时期到南方打仗留在南方了,主要留在了广西和四川!反倒是整个北方几省就剩下我们一个纯粹的聚族而居的蒙姓村庄!


脉脉不吭声


我们山东人表示压力很大,东三省特别是辽宁,是山东人走关东过去的,香港很多人祖籍山东威海,现在广西的朋友也说很多祖籍山东[捂脸]


悟空丢了金箍棒儿


自唐朝至清朝,大部分中原犯错之人都流放到广西。山东自古出英雄,人杰地灵,性格刚烈,易反抗压迫,故多有流放广西。北宋年间狄青镇压反朝庭的农智高(广西),并有部分山东藉的山东兵屯田于广西。更多的是北、南两宋被我国少数民族一一蒙古族的入侵,致使更多的山东人逃避战祸,因而流落到广西,当时景德镇瓷都也整体搬迁到广西北流县,致使现今北流有幸成为全国第四大瓷器产地。沉没在南海的宋朝的商船,里面大部分瓷器却都是当时北流产的。我市(包括桂平、平南及其它)都是宋朝灭亡前后有大量中原移民搬迁来的,许多地方都是此其间建县、建城,我市已有1100年历史了。

当年我父亲的老祖宗是山东曲埠(孔子故乡)搬过来,至今有十多万人口,族谱有记载。我母亲一族则更多,是山东日照搬迁过来,至今有20多万,一样有族谱记载。

至今广西许多乡村仍保留山东好武之风,许多村保留古老的武术队,配有刀枪剑棍等等器械,以及舞狮队伍,平时由十多个年老和二十多个壮年的师傅,免费教本村青年,不外传。有散打与套路,一代代地相传。

有些少村还把门向北开,以纪念祖宗是北方山东搬过来,不忘本。

语言上还保留些少古老的语言,如道德经中有兕虎字语,古代兕是表示犀牛,很凶恶。我们若互相生气,必说你这么兕,是想打架吗?来、来,我们兕一下(打一下架)。

汉朝回答别人为:"诺”。表示"是”之意,我们现在仍用"诺",如骂小孩,则用:″你不听话,我就"诺"死你。"我打你了”,家乡现仍说:"我诺你了”。周朝,儿媳叫家婆为″安人”,今家乡仍有这样叫。商朝叫买卖牛的中介人、猪中介为:牛牙、猪牙,至今家乡你有此叫法。

2500年前的诗经中有:《硕鼠》诗中:“三年贯女”等,把你读为″女"。至今家乡仍有把″你″读作"女"等等。

总之广西许多族谱都记载有从山东搬过来,我市地方志也有记载,其他地方志也有记载从山东过来。故广西许多地区都是古时山东搬过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