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五代十國至隋及唐的宗教、思想與統治者


漢、魏五代十國至隋及唐的宗教、思想與統治者

唐王宮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經漢魏晉南北朝的弘傳,至隋唐五代,中國佛教走向了鼎盛時期。

漢時,楚王劉英、漢皇帝劉志信奉佛教。事佛、出家也逐漸流行,人們對佛的理解還比較本土化。時人“問曰:何以正言佛?佛為何謂乎?”“牟子曰:佛者,諡號也,猶名三皇神,五帝聖也”,這是以儒家思想看佛。“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緒”,此乃道家觀點解佛。

漢、魏五代十國至隋及唐的宗教、思想與統治者

漢·恆帝

魏晉不斷地傳經與譯經,中土與天竺不斷往來,儒、道、佛不斷交流。與魏晉玄學相應,佛教大乘宣揚“一切皆空”的“性空”之說盛行,更誕生了六家七宗——本無宗、本無異宗、即色宗、心無宗、識含宗、幻化宗、緣會宗。它們開始對“性空”的本體論做出不同見解,與其時玄學“貴無”本體論形成兩大奇觀。魏晉朝高僧輩出,如道安、慧遠、法顯等都對佛教、佛學的貢獻卓著。

至宋、齊、梁、陳,各朝帝王對佛教都進行了政治化的扶植。以梁朝梁武帝蕭衍為例,梁武帝稱帝不久便“舍道歸佛”,“皈依三寶”(即佛、法、僧三寶),受戒為僧,佈施捨身,廣建寺廟,大開法會,對佛的尊奉可見一斑。南北朝建寺甚多,為僧甚眾,加之帝王貴族官員士人高僧對佛教的推廣,佛教迎來了一個發展高潮。南北朝佛典佛論富著,禪定之學的禪學與戒律之學的律學也逐漸光大。

漢、魏五代十國至隋及唐的宗教、思想與統治者

隋朝代北周平陳國而立,隋文帝據載“生高祖於馮翊般若寺”,“太祖乃割莊為寺,內通小門,以兒委尼,不敢名問”,他同梁武帝相同,同樣是佛教的信奉者,且他對佛教的弘揚比起梁武帝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子不可君天下”的楊廣敬受菩薩戒,經常進行宗教活動,此二帝更加推進了佛教的在中土的發展。隋代隨著政治上的統一,宗教上的統一,出現了第一個佛教宗派——天台宗。天台宗主要宣揚“會三歸一”“十如是”“世界無別法,唯是一心做”“一心三觀”等形而上的唯心主義哲學和先驗性的認識論。另一個比較重要的佛教思想流派——三論宗,則試圖以“不生亦不滅”的虛無“總破一切法”。

漢、魏五代十國至隋及唐的宗教、思想與統治者

隋·文帝

至隋唐,佛家宗派性的佛學觀已經非常系統,它與中國古代傳統道家、儒家觀念已經能夠並立爭雄。

唐代政治家對於儒、道、佛三家是比較開容的。唐初以道家老子為祖先,封真人,推崇道家,做神權政治,兼以儒家仁義學說及百家學問治世。隨著貞觀盛世的到來,唐王朝統治者對佛教也越來越熱心,甚至對“道在佛先”的權威發出了本身的質疑。據《全唐文》載:“大道之行,肇於歲古,源出於無名始……至於佛法之興,基於西域,爰自東漢,方被中華…… 洎乎近世,崇信滋深。”這是李世民對“道在佛先”的詔定,隨後不久,基於政治的權衡,李世民卻改變了這一政治態度:凡有功德,並歸寺家,國內戰場之始,無不一心歸命於佛,今天下大定,唯置佛寺。

漢、魏五代十國至隋及唐的宗教、思想與統治者

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已經從政策上興起了對佛教的崇揚,其後的中宗、睿宗也歸依佛寶。可以說,至開元年間,儒家為主,佛、道並立。開元之後,女皇武則天則“令釋教在道法之上”(《舊唐書·則天皇后本紀》)。而至唐玄宗開元到天寶中興年間,玄宗又重遵儒、道,頒詔限佛。至肅宗、代宗、德宗、代宗、憲宗,統治者對佛教的扶植越發熱切,甚至引起了一些儒家士官的反對。韓愈上諫曰:

伏以佛者,夷狄之法也,自後漢時流入中國,上古未嘗有也……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

佛教在帝王扶持下的爆炸式發展引起了一些儒家士人的反對,說明唐王朝在對佛教的扶植上“過火”了。

至武宗,他開始滅佛,崇信道教、儒聖。武宗說:

“朕聞三代以前,未嘗言佛,漢魏之後,像教浸興……兩京城闕,僧徒日廣,佛寺日崇……壞法、害人、無逾此道! ”

漢、魏五代十國至隋及唐的宗教、思想與統治者

唐·武宗

唐王朝對佛教政治態度的複雜起落變化,一方面,表明政治化的佛教是出於統治者對佛教功用的考量的;另一方面,則正表明了唐代佛教迎來了政治上的春天,唐代佛教迎來了在政治上的發展盛世。

唐代佛教超越性在於,佛寺僧眾、 譯經 、高僧、 宗派皆是唐前數朝的數倍。唐代佛教“大中寺院近五千所,小廟宇四萬所;僧尼近三十萬人”,據《經錄》的統計,唐代佛書大致為七千三百餘部,兩萬四千五百餘部,實際應該逾此數。唐代高僧有玄奘、義淨、法顯 、窺基、法順、法藏、澄觀、慧能、神會、一行、善導、懷素、 道宣等。隋唐代誕生佛教數大宗派:唯識宗、華嚴宗、禪宗、密宗、淨土宗,經典佛籍代表性有《華嚴經》《大日經》《淨土三經》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