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贪欲”和“贫穷”,到底哪个才是万恶之源?

文 | 穆戈

为什么有人说贫穷是万恶之源?

雨果在《悲惨的世界》作序时,深沉而悲悯地提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三个问题:

“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

为了一块面包,冉阿让愿意遭受19年的苦役,以及余生的颠沛流离;生活的重压迫使天真善良的芳汀不得不出卖身体;年幼的柯赛特在虐待和繁重的劳作中成长……

他们原本生性善良,只想平凡地过好这一生,只是命运的魔掌非要把他们逼到活不下去的份上;于是为了活下去,他们不得不放下体面和尊严,不得不出卖道德和良知。

在活命面前,一切都可以碎成渣。

类似的,在《蜗居》里有个发人深思的情节,在高房价的巨大压力之下,海萍因为一块钱跟丈夫苏淳吵架。

这说明我们每一个人对贫穷的忍耐都是有限度的,在长期缺钱的情况下,我们的心态会发生扭曲,满眼都会变成钱。因为那种贫穷的滋味实在太难熬了,唯有钱,才能改变这种状态。

为了财富,一个平时看起来内向乖巧的黑猩猩走进笼子,假装要购买零食,当它靠近时,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击零食盘,食物和代金券飞到空中并掉进公共笼子里,附近的从犯们就尖叫着迅速将战利品洗劫一空。这是一场有预谋的抢劫,连实验员都来不及控制。

渐渐地,钱权交易,操纵,囤积等各种黑市雏形在这群黑猩猩之间出现了。后来因为动物保护者们怒不可遏的强烈抗议,取消了这项实验,没有代金券的这群黑猩猩终于又重获了安宁。

其实,同样地,“金钱”在我们人类之中是发挥着同样的作用。

钱具有与任何商品进行等价交换的现实合法性,钱不仅可以在商品领域呼风唤雨,而且可以使非商品也商品化,是钱唤醒了我们的“贪欲”;我们对钱的崇拜异化了人与钱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了阶级和贫穷,也促就了我们今天“利益至上”的商品经济;让我们有了行“恶”的理由和土壤,故,“金钱”才是真正的万恶之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