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口述史|王世春:中央和地方的支持保证了神东矿区的健康发展


口述史|王世春:中央和地方的支持保证了神东矿区的健康发展

王世春(左一)陪同韩英(右一)在矿区调研

王世春,1992年5月—1993年5月任华能精煤东胜分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1993年6月—1994年12月任华能精煤神府分公司第一副总经理,1995年1月—1996年9月任神华东胜精煤公司常务副总经理,1996年9月—1998年8月任神华东胜精煤公司总经理、党委常委。

开发方针的逐步调整

  神府东胜煤田开发,一开始的政策,叫“国家修路,群众办矿为主,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小煤窑遍地开花。地方办矿,小煤窑1吨煤给补贴8块钱,结果开了很多小煤窑。1989年9月13日—18日召开的“神木会议”是个转折点,神府东胜煤田引起了举世关注,这里是世界级的大煤田,对这里开发用“国家修路,群众办矿为主”的政策,全国好多搞煤炭的专家、学者都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这会造成大煤田的破坏,会给将来的大开发带来很多的隐患,一个是资源的浪费,一个是将来可能发生水灾、火灾等,给安全生产带来很多隐患,反对声十分强烈。会议结束以后,国家改变了方针,以大型现代化煤矿为主、中小型为辅,建设大型现代化矿区。政策的改变太关键了,否则现在这块煤田不知道被破坏到什么程度了,哪儿有今天的神东呀。当时邹家华副总理对矿区规划十分重视,甚至每年的计划会,都亲自参加,亲自过问。那时候国务院专门有一个领导小组,那时候的重点项目是西煤东运大动脉,南水北调项目,邹家华是组长。朱镕基任副总理后,朱镕基是组长,整个矿区规划都有中央领导直接过问。在投资方面,当时咱们国家很穷,地方更穷,投资靠日本能源贷款,这些都需要国家部委的支持。神府东胜矿区开发的早期工作,刘汉武最清楚,为项目上马找过中央领导,那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说没有中央领导的支持,还能行了?加上陕北的那些老干部,包括过去在北京工作的郭洪涛、李智盛,他们在中央有关部门工作,都发挥了大作用。

在华能精煤东胜分公司的主要工作

  1992年的春节,肖寒董事长和刘向阳总经理与内蒙古自治区领导钱来、陈奎元提出东胜公司的归属问题和我的调动问题。内蒙古自治区同意东胜公司正式交给精煤公司,同意我调动。1992年4月份,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开了常委会,5 月初正式下文件,批准调我到东胜公司任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我搞了一辈子煤炭,而且我过去主要是搞技术的,在海勃湾矿务局担任副局长,后来在内蒙古煤炭基建公司担任总经理,内蒙古煤田开发的许多技术问题我基本都参与了。所以我对内蒙古的煤田非常了解,对内蒙古的煤炭资源非常清楚。在我进入华能精煤之前,东胜煤田的好多地方,我都去过。当时东胜公司归华能集团管,华能集团是国家电力方面的重点企业,实力很强。有这么好的资源条件,有华能集团的积极努力,有国家做后盾,由华能集团搞矿区开发,肯定能做起来。当时我内心非常高兴,很想来这儿干一番事业,把矿区建设得更好。我一开始是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1996年9月担任总经理,不管是总经理也好,副总经理也好,总工程师也好,抓的都是企业具体经营管理方面的事情和重大的技术方面的事情。搞了30多年煤炭,对我来说那是轻车熟路,我觉着没有什么太大的困难。

  我调入华能精煤东胜分公司以后,第一次到矿区,马家塔矿已经生产,当时的设计能力是60万吨,效益很好,其他的附属设施都没有,别的项目还都没有起步,好多项目还处于刚刚启动的阶段。


征用土地遇到的难题

  我在统配煤矿工作期间,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比如说企业的投资计划,虽然是统配煤矿,在内蒙古地盘上,每年的投资计划得报内蒙古煤炭厅,内蒙古煤炭厅审核之后报煤炭部,最后煤炭部批下来,把投资批给内蒙古,内蒙古煤炭厅再给这几个矿务局分。另外设计方面,原来煤炭部几个设计院,严格执行设计规范。来到华能精煤东胜分公司以后,我觉得有很多变化,那些条条框框基本上打破了。虽然当时公司小,规模也不大,但是行使的权力比过去大了,尤其是技术和业务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自己定。

  但是跟统配煤矿相比,最大的困难是征用土地。在上湾征地过程中,发生过一件事。上湾选煤厂门口那块地,我们征下来了,但还没等选煤厂开工,附近的农民就用干碴砖砌墙把那块地给围起来了,在里边养猪。还在前边的空地上栽小树苗,小树苗只有两毫米左右粗细,高低就跟小麦苗子那么高,树苗种得比庄稼还要稠,我们要铲了这些“树苗”动工,农民不让动。他们说 :“你们铲了‘树苗’就得补偿,我们这是树,要按树的标准来补偿;养猪的猪圈,要按房子的价钱来补偿。”为征地的事儿,选煤厂一直开不了工,僵持了好长时间。

  朱镕基副总理来矿区视察时,听取了马家塔煤矿的情况介绍,又到其他几个煤矿视察,当时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领导也在面包车上坐着。我琢磨这是个好机会,当面包车开到上湾煤矿门口的时候,我对司机说,把车停下吧,停车之后我就领着朱镕基同志走到了这块地上。朱镕基同志问这是什么地方?我说,这是上湾煤矿选煤厂征的地,地也征了,钱也付了,结果农民又在这块地上盖了猪圈,还有那一垄一垄的树,要补偿,要不然地不让动。当时朱镕基同志就把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领导叫过来,说 :“这就是咱们把农民往什么路上引的问题。”朱镕基同志就说了这么一句话,自治区领导当天下午就召集伊金霍洛旗、乡、村三级领导开会,并邀请我参加。会上,要求村民尽快拆除猪圈,拔掉临时栽上去的树苗。征地的问题终于得到圆满解决。

  说到矿区的开发建设,当时的伊克昭盟地方政府,包括东胜公司一直都在提要与神府分公司“两条腿一般粗”。我对这个问题看法不一样,作为国家投资,不管是国家也好,还是国家的哪个部门也好,拿钱投资建项目,那当然是谁最先进,谁效益最好,把钱往哪儿投。所以,我觉得要想“两条腿一般粗”,就必须先改变自己,光口头上喊不行。在矿井开发建设上,怎么能够提高,能够实现“五高”方针,实现建设速度快、效率高、效益好,各方面都好的项目。只要你把事儿做好了,不用喊,那你的项目自然能上。

  1992 年 9 月,我随团去美国考察,看完采矿设备博览会,观摩了久益公司的采煤机生产车间、链条厂、高架仓库,完了就奔西尼露矿。西尼露煤矿离丹佛市100公里左右,我们到那儿一看,确确实实不是吹的,人家的做法和咱们的做法,尤其是和咱们国家过去煤炭部那些章程、规定、规范根本就不一样。我们太落后了,人家是从井筒下去直接到工作面,就和咱们现在一样,依着采煤机走,然后煤从工作面转到顺槽,顺槽到井筒皮带直接上去,就一个煤仓,煤仓底下就是火车。西尼露矿的工作制度挺灵活,煤进了煤仓以后,火车直接在煤仓下装车,煤仓空了就生产,煤仓一装满就停产。咱们那些年,车皮申请不下来,煤已经堆成了山,还在继续生产。我们去的那天,西尼露矿办公室里有一个正矿长、三个副矿长、一个女办事员、两个工程师,全矿的管理人员就这 7 个人。我在西尼露矿的地面看了看,机修不像咱们一个矿搞一个很大的机修厂,他们只是建了一座面积超不过 200 平方米的彩板房,采煤设备的哪个零件坏了,一打电话供应商就将零件送到矿上,然后进行检修。我去他们的停车场数了一下,共有42辆小车,我问矿长今天出勤人数是不是42人,他回答我一共就这42个人。西尼露矿一个班,还包括几个矿长,才42个人。咱们那个时候,就算年产300万吨的矿井,一天产1万吨,按全国统配煤矿的水平,一个班就有1000人。

  从西尼露矿考察回来后,我向公司班子成员汇报了赴美国考察情况。当时我建议上湾煤矿、补连塔煤矿搞120万吨不行,得搞300 万吨,一井一面,按美国模式去搞,我们要设法超过他们。这两个矿井是邯郸设计院设计的,我把邯郸设计院的两个院长请到上湾煤矿和补连塔煤矿,让他们在矿上蹲点,现场组织人员对原设计进行修改,包括原整体设计、设备配套、人员编制、整个井下巷道布置全部进行了修改,走向长度全部延长。当时邯郸设计院的工程师非常为难,因为这些设计根本就没实践过,谁也没干过,难度很大。我们表态说,你们就放心大胆地改,改完拿到会上咱们讨论,有问题提出来你们再改。就这样,两个矿井的设计干了半年多,改了三次,最后才成形。

  当时东胜公司是从过去传统的建井模式往高产高效的模式上转,整个思路是参照神府公司何永久提出的思路。东胜公司当时的刮板机、采煤机、支架等设备,一定都要功率最大、最好的,改变传统观念。过去的传统观念是生产多少,就配备多大功率、多大能力的设备。要是配备的功率大了,那上头就批评,大马拉小车,浪费!但井下的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的,比如采煤机,煤层赋存条件再好,也难免出现薄基岩层,有时可能还要碰到硬物。功率配备得正好,就容易发生事故,比如说碰到一块硬石头,卡住了,把电机烧了,全矿井就得停产检修。如果功率配得大一些,一下就可以过去,所以功率大一些的好处非常多。

  对于建设高产高效矿井,我当时总结了几条 :第一是简化生产系统。咱们这儿过去生产系统井下用电机车,还有调度室、火药库、硐室,巷道布置较多,而且井下煤仓搞得特别大,立式煤仓加水平煤仓,搞得很烦琐。为了高产高效能取消的全取消,把生产系统简化。第二是配备大功率设备。当时补连塔煤矿的刮板机、采煤机都是1480千瓦,功率世界第一,都是厂家现设计的。第三是提高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不搞自动化、不搞信息化,想实现高产高效,想减人增效,那肯定是减不下来的。比如地面变电所,咱们过去一个班就是一个变电所,有值班员,有带班班长,有维修工,就需要七八个人。变电所实现自动化控制之后,变成了无人值守。现在咱们大柳塔煤矿、上湾煤矿的变电所都是自动化的,实现了自动故障诊断、自动报警,出现问题接警人可以及时去现场处理。再有就是工作制度,老的传统工作制度,每个岗位都得安排人,比如说井下皮带,一条皮带安排两个人看守这是最少的,井下地面十几条皮带,就得用几十个人。实现自动化后,现在井下皮带实现了无人值守。检修工开着皮卡车,带着手机和工具,哪个地方有故障了,电话一来,到那儿检修完了一送电,检修工就可以开着车走了。

  事实上,补连塔煤矿移交第一年就开采了 570 万吨。李宝山当上湾煤矿矿长的时候,咱们连采机一个月就生产了一百零几万吨,破了世界纪录,上湾煤矿一井一面,综采工作面创了年生产1032万吨的世界纪录。所以要创新创造,我觉得思路必须要宽,要解放思想,不要固步自封,该向国外学习的还得向国外学习。可以说,在高产高效矿井建设上,当时美国人是咱们的老师,现在美国人还得向咱们学习。

  神东是个出人才的地方,我们给神华集团输送了多少人,给全国各大煤炭企业输送了多少人,给地方企业输送了多少人,这都是作为神东人应该感到自豪的。正是因为一代一代神东人的努力,我们才将神东建成了世界一流的矿区。最后我想说四句话,“神东人才辈出地,虎跃龙腾今胜昔。”这两句话意思就是说人才一代比一代强,神东矿区的建设一定会比过去更好。“铸就百年宏伟业,继往开来再创新。”神东要想建立百年基业,继续发挥煤炭行业的排头兵作用,要更快更好地发展,还得靠创新,不能墨守成规。

我坚信,神东今后的发展一定会更好!

策划

张振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