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日本“大佐”可以带多少兵,为何日军不当少将都要争当大佐?

袁华幸


日本的军衔和中国的军衔不同,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军队分为6等18级分别为将官,校军, 尉军,军士,兵6个级别,级别又分上中下三等。而日本的军队则是分为6等16级。

在抗日电视剧中经常听到一个官衔名字叫做大佐,在影视剧大佐的形象一般都是戴着眼镜拿着日本武士刀留着一撮小胡子,看起来好像权力很大的样子。

那么大佐当时在日本军队里面到底算是什么军衔?可以调动得了多少兵马呢?为什么每一个日本兵能够声认为大佐都觉着是十分光荣的事情呢?

在影视剧作品中大佐的形象可是要比普通的日本小兵威武一点,首先从服装上看着更加正规,而且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人员进行保护。

撤退的时候大佐是冲在第1个,但是在打仗的时候大佐永远是藏在最后方,领导级别冲在前面的都是一些小队长之类的。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佐这个职位在日本军队中才比较受欢迎。

按照日本的分级,大佐这一个官员是属于排行第2级别的第1个官。而在大佐之上的有大将中将和少将三个级别。而且在日本军队中阶级制度非常的严明。若是普通的小兵出身,能够当上一个士官就非常厉害了,更不要想着做大佐了。

当时士兵之所以要争着当大佐,是因为他们有当大佐的可能,但是如果想要当少将是根本不太可能。

按照日本的军队升任制度,少将虽然只是比大佐高了一个级别,但是二者在挑选人才任职的时候有着本质的差别。

日本普通陆军高校毕业的学生到军队之后是从少尉起步,也就是中国队长级别,可以指挥50人打仗。

如果是日本陆军大学毕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则直接可以担任少将,从少将这个级别之上可以继续往上升,也只有在这个学校毕业的情况下才可以担任少将,其他任何学校无论成绩表现多优异都不可以。

正是因为这个基础的筛选制度,导致很多日本军人直接就失去了争夺少将的资格,想当少将必须先当大佐,因此当大佐便成为他们的最高目标。

当时一个日本大佐可以带着一个日本联队,日本的联队也就相当于中国的团,大概也就有三四千人的样子。能够指挥的动三四千人已经是非常高的级别了,少将虽然只是比大佐高一级,但是至少可以指挥的动两个大佐,至少也是可以有七八千人的样子。

有一些特别加强的联队,比如说能达到1万人以上,联队的指挥者必须是少将级别以上。

那么大佐该如何升任为少将呢?方法也特别简单,要么是做出突出战略贡献的人,比如说发动九一八事变的那位石原大佐,或者说是带领南京大屠杀的那几位日本大佐。

如果感觉建立军功比较困难还有一条捷径可走,那就是在战场上战死或者说切腹自尽,也有机会升任为少将。


夏目历史君


大佐和少将之间,虽然只差一级,但是,却有天壤之别。

先说说日军军衔的事。

日军的军官军衔分为将,佐,尉,准士官,下士官和兵,共计6等16级。准士官只有一级,而其他五个军衔可分为三等。

将官:(大将、中将、少将); 佐官:(大佐、中佐、少佐); 尉官:(大尉、中尉、少尉); 准士官; 下士官:(曹长、军曹、伍长); 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注意,日军军队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准士官之上,才算正式的军官了。对于那些没上过军校的普通士兵来说,无论你打仗再怎么努力,最多也就混到准士官。要想到少尉,除非有特别突出的贡献。跨过这一级的人,属于凤毛麟角。就算是准士官,也就是个“小队副”。

而那些日本陆军大学校的学生,一分配到军队,就是少尉起步。少尉就可以担任“小队长” 或者“中队副”了。按照小队长来说,就能独立带领50人打仗了。

题主说的大佐,是佐官中的最高一级。少将,是将官中的最低一级。

但是,少将和大佐,一个是将官,一个是佐官,属于夸“级别”了。而且,要想当少将,那都必须是陆军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其他学校毕业都不行。毕竟,少将已经是“将军”了。

日军“少将”的职位起步就是旅团长,手下有两个联队,大约七八千人。而日军的“大佐”最高也就是“联队长”,手下三四千人。

日军少将再往上一级,就是中将。中将都是师团长,手下一般拥有两个旅团。当然,也不是说少将不能当师团长。等到二战后期,日军将一些混成旅团扩编为11000人的丁种师团,下辖3个步兵联队。这个丁种师团的师团长,大都是少将军衔。

可见,统一军衔等级内,差一级的话还有机会奋斗一下。而跨级别的,就是“天壤之别”了。日军一个大佐军衔的军官,除非少将军衔都战死了。否则,“大佐们”还真没机会指挥旅团、或者师团作战。

那么,大佐如何升级到少将呢?

一是,要有军功。而是,要熬资历。一般至少需要五年,五年能完成飞越的,就已经算是顺风顺水了。

例如:搞“九一八”的石原莞儿,当大佐以后,用了五年升为少将。还有谷寿夫,山下奉文,等等,也都是用了五年时间。

当然,也有“捷径”,那就是“玉碎”。按照日军传统,日本军官战死后,军衔都会升一两级。

例如: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注意,不是上面说的“日本陆军大学”)毕业的一木清直大佐,死后被追晋为陆军少将。以他的学历,本来是没希望晋级为少将的。

所以,题主后半句说的不对。对于日本军官来说,真要是有机会从大佐升少将,早就跪倒哭着感谢天皇了。根本不会有拒绝的情况发生!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日本的大佐只能带兵1000到3000,为何很多人争着当?专家:指挥系统太垃圾

日本"大佐"可以带多少兵,为何日军不当少将都要争当大佐?

二战期间的日本军队中,大佐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吃香的军衔,上了这个军衔,就意味着走上了升迁之路。以至于很多人不愿当将军都要当大佐。

别以为这是开玩笑,这是真的。

别的不说,咱先拿出具体案例来。

皇姑屯事件谁干的?

大佐干的!

这个大佐的名字叫河本大作,关东军高级参谋,和多田骏、大场弥平、矶谷廉介、真崎甚三郎、梅津美治郎、森连、下村定一、山田乙三、齐藤弥平太、小畑敏四郎等陆军士官学校的同学,结成了反动军官集团,那是相当厉害!

河本大作灭了时任中华民国元首的张作霖,不仅啥事情没有,反而让关东军在东北的势力大大扩展。虽然张作霖的儿子顺利接班,但关东军在沈阳等地的军事存在,事实上打开了就九一八事变的大门。

九一八事变谁干的?

大佐干的!

主流观点认为,策划并且实施九一八事变的,是两个关东军高级参谋,一个版垣征四郎,一个是当时石原莞尔。当时版垣是一个大佐,而石原莞尔是个中佐,作为关东军中层军官,他们很看不惯关东军对东北军阀的"软弱"和"忍让",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用了仅仅100多人就攻克了7000兵力把守的沈阳北大营,最终,关东军仅仅用了1万人,就击溃了20万的东北军!

因为这次事变,版垣征四郎和石原莞尔称为日本的"战神",当时有"版垣之勇","石原之智"的说法。后来的日本音乐家小泽征尔,就是因为父亲特别崇拜这两人,就去了征尔这个名字。

日本侵华战争的中坚力量是谁?

是大佐!

日本的军事编制,从低到高依次是分队、小队、中队、大队、联队、旅团、师团、军等。其中师团大都由少将担任,旅团和联队长就对应了大佐。可见,日本的大佐,是有资格担任联队长和旅团长的。

通常来说,日本陆军的一个大队就是一个营,大约有1000人上下,而联队和旅团,往往就拥有了3000甚至一万以上的兵力。在中国战场,有1000人就干孤军深入追击敌人,如果有5000兵力,那基本上就是想打谁就打谁。

非常有趣的是,中国战场上那些有名的战斗,大都是以联队为单位,或者是介于大队和师团时间的"支队"进行的。

武汉会战中,侵华日军的急先锋是来自于台湾的波田支队(大多数是台湾同胞,扎心了)。在日军进攻武汉的军事序列中,波田支队以强悍骁勇、作战凶猛而著称。据说波田重一头脑冷静,多谋善断,长于进攻,是一位难得的将才。而波田支队的官兵多为台湾青年,日军军部把波田支队从台湾调来,意在让其在武汉酷热条件下发挥作用。

这一战中,波田虽然是一个少将旅团长,却比其他多数的联队长更勇猛。战后,他被升为中将。

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队要对付的敌人,其实主要就两支,一支是濑谷支队,一支是坂本支队,而这两个支队的支队长,恰恰也都是大佐级别的。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二战日军的中坚力量是大佐,二战日军的最精英战将也都是大佐或者少将。超过大佐和少将,成为中将或者大将,往往就会出现指挥能力的退步,逐渐成为军中的笑话。

比如山本元大将,居然提出了一个月灭亡中国,三个月解决美国的口号,天皇还就信了。

再比如东条英机,长期被讥笑为东条上等兵,虽然贵为首相,在军中的威信可想而知。

再比如山本五十六的得意干将南云忠一,也是人人鄙视的草包。

为啥日军军官当上将军后就智商急剧降低?这恐怕与日军的偶像乃木希典有关系。乃木希典,日俄战争中及其推崇人海战术,发明了所谓的万岁冲锋。这样的水平,如果作为团一下军官,绝对是典范,可是日军从上到下都崇拜整个愣头青。于是,在日本军中流行起这样一个奇葩的现象——想要做大官,想要甚至加薪,先把脑子丢一边再说!

所以,日本的军队形成了越底层的士兵越优秀,越高层的将军越垃圾的特殊状态。日军的海军和陆军总部一个带脑子的高层军官都没有,全都是战争狂人。

之前最有战略头脑的石原莞尔,长期被东条英机打压不见天日。以至于这个九一八事变的罪魁祸首,居然在战后连一个"甲级战犯"的名分都捞不到,真是奇耻大辱!


历史知事


对于有志于从军发展的日本年轻人来说,日本大佐就好像树上高2米的地方有个果子,一踮脚就可以摘得到。日本少将则像树上2米5的地方的果实,就是踮脚也不一定够得着,需要助跑起跳才能摘下来,难度更高。

我们看抗日剧或者抗日电影的时候,经常可以听到侵华的日本兵"龟田大佐"、"铃木大佐"、"鸠山少佐"或者"岗村少将"叫来叫去的,大家对此一定是一头雾水:这些大佐、少佐是什么级别,大将、少将又是什么级别?

大佐是日本军队的一种军衔,也就是军队的职称。

军队按照人数不同,要有不同的编制,既然有编制就要有名称。

欧洲各国的军队编制大体上是一样的,军衔也没有什么区别。但亚洲的军队,尤其是日本的军队则有所区别。

日本这个国家非常古怪,一方面先于中国进行明治维新,一切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的司法、政体和教育体制,军事建制也向西方看齐。一方面比中国还要顽固坚持中国传统的文化,在军衔上也不例外。

比如干部、组织、领导等词汇都是日本人先翻译,然后才到了中国,可是日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东西他们却不离不弃,比如这个军衔的设置就是如此。

从字面上来说,佐的意思是帮助、"辅佐"的意思,日本军中的大佐、中佐、少佐,就是在军队中配合将军完成作战任务。

二战的时候,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把军中较高级别的指挥官官职分为三个级别,九个等级。

第一级别是将,分为大将、中将和少将。

第二级别是佐,分为大佐、中佐和少佐。

第三级别是尉,分为大尉、中尉和少尉。

佐、尉,又各分大、中、少。其中大佐相当于或高于上校。

即使是在二战结束后,日本军队在战后组建陆上、海上和航空自卫队的时候,还延续了这个传统,军中干部海上分为三等九级。

日军中的大佐是一个级别,不是具体的职务,但达到大佐级别的人,能够担任日军的联队长、旅团参谋长和师团参谋长。

通常情况下,担任师团参谋长的都必须是大佐级别的军官,但往往这个参谋长是在中将(师团长)身边协助工作的,所以他的实权要比有些少将级别的旅团长还要大得多。

因此说,同样作为大佐,实际的权力却不见得相同。同样担任参谋长,在联队和师团任职,权力就会不一样,甚至差别很大。一般担任师团参谋长的,已经跟将官差不多,待遇也没有区别。

有人说,如果要是按照准将、上校、和大校来跟日军军衔编制相衡量的话,联队长的实权相当于 "上校"、旅团参谋长的地位就是"大校"、师团参谋长则跟 "准将" 相似。

侵华战争初期,张学良和高层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中国军队初期低挡不住日军的进攻,一败涂地。

日军因此受到鼓舞,叫嚣半年灭亡中国,到云南过春节的口号。

但国民党军队很快就组织起积极抵抗 ,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也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征服中国的美梦。日本侵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被打得晕头转向,焦头烂额,受到了中国人民的严惩。

作为日军的前线指挥官,大佐的下场怎么样呢?

日本军队在侵华战争中,一共有83名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大佐被中国抗日军民击毙,一人被我抗日军民活捉,为他们的侵略行为付出了代价。虽然他们都是被打死了,但死法千奇百怪、各不相同。其中最典型的有下面几位。

一、当头炮死。

1942年8月,日军7000多人向我浙江江山市仙霞岭出发扫荡,国军49军105师的一个团在此守候多时,日军陷入我军的包围圈不能自拔。双方激战十余日,激战中,日军大佐龟田对日军的退缩气急败坏,拔出腰刀亲自督战。就在此时,国军一发愤怒的炮弹射向日军阵地,不偏不倚正好落在龟田大佐的头上,龟田当即被炸飞、一命归西。

二、刀劈死。

1932年12月15日,在辽宁庄河,前去镇压我抗日军民的日本大佐森秀树(后来被追认为少将),被我民间抗日武装大刀会击毙,送他上西天的,是中国人最原始的大刀。尽管这位骑兵大佐诡计多端,也没有逃过一死。

三、垫背死。

我们常听有的人说,临死也也拉个垫背的,说的是人到了绝境不甘失败,跟对方拼个鱼死网破。日本有个大佐饭野贤十。就是这样"不幸"做了垫背者,死在了异国他乡。

1939年在南昌战役时,国民革命军陆军第32军第141师第72团一个叫强三娃的抗日英雄,在激战身体多处负伤,生命垂危。这时候,他看见一一个指挥官模样的人挥舞指挥刀叽里咕噜让手下进攻,强三娃用尽最后力气,从尸体堆里向饭野贤十射出了仇恨的子弹。

日本大佐们在中国的下场真应了那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历来现实


有一种说法说什么二战时日军宁可当大佐不愿意当少将。关于这个话题我只能呵呵了。

有头发,谁也不愿意当秃子?对于日本人也一样,能够当少将谁愿意当大佐?难道当少将不香吗?

可是对于许多日军的军官来说,少将是一道坎,一道难以逾越的坎。

二战时期的日军等级森严,要想成为陆军将领,有一个条件,必须满足,那就是陆军大学高材生。

在当时日本有两所军校,一所叫做陆军士官学校,另一所叫作陆军大学。

陆军士官学校的优等毕业生才有机会进入入陆大深造,陆军大学堪称将官们的摇篮,毕业生前途无量,每一个都被日本陆军部捧在手里怕风,含在嘴里怕化,当成了宝贝。

而那些没有进入过陆军大学深造的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生他们的归宿就是在战场上拼命,运气好的能够混到将军之下,最大的官职大佐。

晋升为将军,几乎不可能。应该这么说,大佐就是这些学生的玻璃天花板。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从创办起直至关闭,共为日本人培养的36900名中高级军官。

不过这个学校也为我们国家培养了不少军事将领,号称汤司令的汤泊就是这个学校毕业的,汤司令,尽管口碑不怎么样,他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在战争中,他多次打败自己的学长,为维护我国的领土完整,也算立下了汗马功劳。

能够进入陆军士官学校的中国学生无一不是特别优秀的,当年蒋委员着急破了脑袋想进去,都无门而入。

而作为陆军最高等学府的陆军大学,比陆军士官学院晚成立了八年,在他60多年的办学生涯里,总共只培养了3485名毕业生,他的校友数量仅仅是陆军士官学院的10%,平均下来,每年的毕业生也只有区区50多个人而已。

这也难怪陆军部对这些陆军大学的毕业生个个都看作珍宝,确实是精英中的精英,含金量极高。

进入陆大学习的名额非常的少,竞争也非常激烈,它的门槛很高,首先必须是陆军士官学校的顶尖毕业生,而且必须要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有实践经验,避免了赵括式的夸夸其谈的人才,最后还得有自己所在部队的长官进行推荐才行,缺一不可。

所以进入陆军大学学习的个个都是精英,由他们包揽日本陆军的将官职务确实不过分。不过在日本的军界也有特例,也有人突破了陆军大学学生的包围圈,成功晋升到了将军的职务。

被我军击毙的名将之花阿部规秀就是指其中的一个例子,不过看到了他的简历之后,我想给那些陆军士官学校的二留学生带来的不是信心,而是绝望。

因为人家是海外军校的毕业生,而且还是高材生,这才能够成功突围,成为日本陆军将军。所以对于大部分陆军士官学校的二流学生来说,成为一个大佐才是一个现实的目标。

其实有大佐做真心不错了,在二战的日军中,大佐相当于我军的上校,一般能够担任一个陆军师团下面的步兵联队长,或者是为了特殊任务而组建了支队的支队长,能够指挥3000人到5000人不等,这些人马不算少了。

在14年抗日战争期间,我国抗日军民总共干掉了83名日军大佐,还活捉了一个,他们也为自己的侵略行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至于说什么日军军官宁可当大佐,不愿意当少将,我们可以直接一个耳巴子打过,大声质问你是陆大毕业的吗?你有资格当将军吗?

  

  


策神历史


1939年以后,日军的少将是一个很尴尬的军衔。


按照新的陆军师团编制,1939年日军师团下辖三个步兵联队,原先则是下辖两个旅团、四个联队。按照日军的军衔,师团长为中将,旅团长是少将,联队长是大佐或中佐。



也就是说,1939年后日军为少将军衔安排的固定职位突然消失了!一大帮大佐晋升少将后,将没活可干。


当然,也并不是没有少将可干的职位,混成旅团长职务仍还存在,但数量太少只有十几个,比师团少得多。而一个师团至少空出两个少将,十几个混成旅团根本不够分配。



所以,日本师团不得不画蛇添足,增加了一个“步兵团长”的职务,负责指挥三个步兵联队,但这个职务明显抢了师团长的职责,算是个奇葩。尽管如此,一个师团也只能安排一个少将的工作,还是不够分。


相比之下,一个师团除了三个步兵联队外,还有炮兵联队、辎重联队等等编制,安排有一大堆大佐。这些大佐向上晋升的通道,因此显得十分狭窄。晋升少将后,如果不能安排实职,那么未来的发展将基本是很惨淡的。(陶慕剑)



陶式防务评论


抗战影视剧中,日本陆军步兵军官中,肩扛两杠三星的大佐中级指挥官经常出现,一般的身份大都是联队长。

当年,侵华日军得一个步兵联队,如果是属于甲种师团的,一般齐装满员的话,兵力为3800余人,个别缁重联队竟然有4000余兵力。

就日军联队长的军衔来说,相当于其他交战国军队的上校,因为上校军衔一般为团长,少将为旅长或师长,日军少将级军官为旅团长,与其他国家军队的少将师长相当,包括所带的兵力也相仿。

但日军的大佐联队长,非常特殊的地方在于,既不是其他国家军队的团长,也绝非其他国家军队的旅长,大佐联队长就是具备日本军队特色的职位和军衔。

一般其他国家军队上校团长所率的兵力为1000人以上2000人以下;少将旅长所部兵力也就3000人以上5000以下。

据此类推,日本军队大佐联队长军衔尽管与其他国家军队上校团长相当,但带的兵却远超其他国家军队上校团长所带的兵力,似乎与其他国家军队少将旅长相当,但总体兵力仍然要少些。

不是日军不当少将,偏要争当大佐,大佐只是中级军官,而少将旅团长所部就有上万余兵力了,相当于其他国家军队少将师长,少将旅团长属于军队的高级指挥官了。

不是所有大佐都能够晋升为少将,少将的晋升条件很苛刻,能够成为少将高级军官的并不多。

军队中有许多大佐,一辈子都有可能无缘晋升少将,就卡在大佐联队长职位上原地踏步了,即便到战争结束,仍然是个大佐联队长,战死的大佐联队长,会被追晋少将军衔。

只有极少数的大佐联队长,才有凭借资格、阅历、战功等条件,被授予少将旅团长的职务,或少将军参谋长,师团参谋长一般都只是大佐军官,尽管师团长是妥妥的中将,但却很少有少将师团参谋长的。(文中配图网络下载均来源自国内拍摄的抗战剧)


国平军史


给个将军不当,偏要当大佐,你当日本军官都傻不成?不要自己骗自己了,更不要骗别人了。

日本大佐级的军官不是不想当少将,而是当少将太难了。

那么,大佐这个职位,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到底可以带多少兵,到底好不好当少将?

日本大佐,按带兵人数,基本和旅长一个级别

大佐,这个词是抗日大剧当中经常出现的,为何出现如此频繁?因为在一线打仗的日军编制,一般都是以联队为单位进行,而联队指挥大多是大佐。

作为日军独立作战的一个重要单位,联队下面有大队、中队、小队、分队。

那一个联队有多少人呢?

一般人数在3500-3800人左右,后期,兵源不足的情况下,减少为2500左右。

一个联队,一般包括1个指挥部,3个步兵大队,1-2个炮兵中队,1个通讯中队,1个运输队,还有一个弹药小队等。

大佐在联队里,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具有很大的自主决定权。

通过人数的横向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大佐相当于我们的旅长级别。

日本大佐的来源

日本国内有专门培养高级军官的,也有培养一般基层作战军官的。

前者的培训机构,我们叫日本陆军大学,后者的培训机构,我们叫士官学校。

从陆军大学毕业的,无一不是精英中的精英。

一般对于将级军官,日本人要求必须是陆大毕业的。

日本人做事非常轴,认为高级军官就是高级军官,最重要的工作在于策划、整体协调和指挥,干这工作的必须是要脑子好用,学历得够。

而士官学校毕业的,那就是战场上的排头兵,最需要做的任务是带领士兵努力杀敌。士官学校毕业的军官,晋升通道就是:士官、少佐、中佐、大佐。

一个士官学校毕业的军官,天花板就是大佐。再向前迈进一步,不是一般的难。

除非军功太过了得,否则大佐升任少将,难如登天。

有些军官,表现太过优异,死于战场,那么有可能会被追封“少将”,只是人都不在了,追封有多大意义?有些大佐,对于整体战争的帮助实在是大,那么也有可能破格升为少将,但是,这数量少之又少。

一句话,不是大佐不愿当少将,有时候想当,但是没有资格、没有条件,于是就此罢了。至于所谓的日本人抢着当大佐,而不当将军,那事假得不能再假了。


蓝风破晓


前半句提问实在过于笼统,而后半句说明又完全是胡说八道。二战日本陆军的“大佐”军衔有四种可能的军职:步炮兵联队长、师团或者旅团参谋长、军以上作战单位的参谋军官、情报后勤和特务机关的高级军官,是挺复杂的角色,以下一一说明。

(陆鹏的少将剧照)

之所以强调大佐担任的“部队长”是“步兵”或者“炮兵”联队长,是因为这是二战日本陆军的标准最大战术单位,而其它如骑兵、工兵、辎重兵、铁道兵的联队长一般为中佐军衔,还不够大佐的适配条件。《亮剑》里的黑岛骑兵大佐就是明显的常识错误,应该为中佐,满编骑兵联队才1400来人。

日军步兵联队的兵力大致分为两个档次,第1档是战争爆发初期的“常设师团”、“特设师团”和1942年以后的“甲级师团”。由于这两类师团所属的步兵大队拥有相当于六个中队的兵力,因此联队兵员满编时可以达到3800人到4000人以上,比如第116师团升格为甲级后,在参加湘西会战时每个联队兵力都突破了4100人。

(陆鹏大佐剧照)

第2档是1938年开始组建的三联队“警备师团”和1942年以后的乙级师团等,每个步兵大队只编有三个中队和运输队,因此步兵联队的满编兵员一般在2600人到3000人左右。比如1939年参加诺门坎战役的第23师团(警备师团),每个步兵联队的编制兵力就是2600余人。但不管是哪一档,联队长都是大佐军衔。

由于炮兵在旧日本陆军中的重要地位,因此绝大多数山炮兵联队、野战炮联队或者重炮兵联队的部队长,也都是大佐军衔。比如野炮兵联队的标准编制是:75毫米野战炮48门,兵员2894人,所以大佐炮兵联队长指挥的兵力也在3000人上下,与步兵联队基本相仿。

(陆鹏亮剑剧照)

第二种任职情况是师团或者旅团的参谋长,多数也是大佐军衔,比如在万家岭差点被全歼的第106师团,师团长是松浦淳六郎中将,参谋长就是秋山义隆大佐。但是参谋长只拥有战役策划权和部分指挥权,却没有整个师团的决断权,最终的命令仍然要由师团长下达,所以很难界定大佐参谋长能够指挥的兵力数量。

同时还要看师团长和参谋长哪个更为强势一些(日军没有师团副职,参谋长是二把手),师团长孬一些则参谋长权力就大些。另外确实有部分临时拼凑的旅团、独立守备队的部队长也是大佐军衔,兵力当在3000至5000人之间,这属于特殊情况,绝大多数这些职务仍然是由少将衔军官担任。

(这军衔标志错的离谱)

第三种任职情况是各军、各方面军、各总军级单位的作战参谋、主任参谋、高级参谋,以及是东京陆军中央(陆军省和参谋本部)的班长、课长等等,基本是随着单位级别升高职务走低。这些大佐参谋军官是大小战役战斗的策划者,但没有实际的统兵权,当然也就无从谈起这些大佐能够指挥多少兵力。

第四种是宪兵队、陆军特务机关、后勤单位的大佐级军官,在这些非作战单位中,大佐已经是相当高级别的职务军衔了。但是这些单位任务不同、性质不同、编制不同,所以大佐指挥的人数也不尽相同。像板垣征四郎挂大佐军衔时,就从驻天津的步兵联队长调任奉天(沈阳)特务机关长,手下肯定没有3000人的部队,但是权力和能量却是不小。

(骑兵联队长军衔错误)

指责后半句缺乏常识,是因为二战日军没有“准将”军衔,将军只分为大将、中将和少将三档,因此晋升大佐军衔实际等于一只脚迈进将军行列,达不到这个级别或者迈不过这个坎,根本不可能晋级少将,所以“不当少将都要争当大佐”是结论实在令人啼笑皆非,那叫“隔着灶台上炕”,纯属想当然。

有关大佐军衔的级别、待遇和晋升条件,之前多有专答,不再重复了,欢迎查阅。

(步兵联队长基本大佐军衔)


度度狼gg


日本的大佐军衔,在各种抗战剧中很常见。
如果类比来看,应该相当于上校级别,职务对应为团长。
不过在抗战时,想要拿下日军大佐级别军官,难度并不是一般的大。日军大佐军衔对应日军职务应该是联队长,日军一个普通联队有3800人,比中国军队一般乙种部队一个步兵师人数差不多,加上装备的加持,一个联队一次齐射的火力,就堪比中国军队一个军,所以消灭日军一个联队,在当时来说绝对要算是大胜仗。
大佐军衔是仅次于日军少将的军官,在军中有很多人拼尽一生也要争取这个职位,并不是因为他好当,而是相比较于普通士兵来说,这个职位是他们能达到最大等级。
二战时期,日军中等级森严,一般普通的士兵很难往上晋升,如果只是普通的平民,入伍以后,很大可能一辈子都混不上一个下士,而只有少部分能混到少尉级别军官,这就已经是顶天了的水平。
日军士兵很难晋升军官,也从来没有听说过普通士兵晋升军官的。
所以其实这样看来,即便是能够成为大佐军衔的军官,在日军中也属于凤毛麟角。
普通的日本士兵晋升大佐军衔,基本上是不可能,那么什么人才有可能呢?
答案是:军校毕业。
日本在近代史上有两所著名的军事院校,第一个就是我们最熟悉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这部分人在毕业后,分配到部队,一般都是从少尉或者中尉军官做起,然后就等着熬资历晋升。
作为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军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也培养了不少中国近代名人,只是臭名昭著的他还培养了不少日本侵华日军军官。
只是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晋升的日军军官,如果没有奢望的情况下,也就只能到大佐了。
这部分人虽然也是从军校毕业,但陆军士官学校还是太基础,因为在这所军校的上面,还有日本陆军大学。
理论上,只有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同时在陆军大学深造过的,才有可能晋升大佐以上的军衔,比如少将。
所以在日军内,其实晋升有两个门槛,一个是士兵之中,从士兵到少尉军官,而另一个门槛是在大佐和少将之间。
因此说普通士兵觊觎大佐军衔,这个说法不正确,在日军内部,只有接受过军校教育的人,往往才会争取大佐军衔,如果没有在陆大深造过,除非是赶在退役或者死了以后,才有可能晋升一级为少将,但这时候的少将军衔,多半就是荣誉军衔了,毕竟你已经死了。
而没有上过陆大而被晋升为将官的,阿部规秀算是特殊的一个,因为他被炸死之前就是中将军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