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古代的“营啸”有多可怕?遇到营啸再厉害的战将也会束手无策

自古统帅不怕强敌就怕内乱,而炸营则是一种最为可怕的灾难。尤其是在血战一天之后,人们的情绪从高度紧张中乍一松弛下来,人们的精神都处于变态的边缘。

古代的“营啸”有多可怕?遇到营啸再厉害的战将也会束手无策

中国古代军队曾多次发生夜惊,也就是“营啸”,目前看到的最早的记载营啸的是在东汉对西羌的战争中,记载于《通鉴纪事本末》,估计有更早的,但是在下才疏学浅,还没发现。因此,历朝历代,严酷的军纪都是防止营啸的首要方法。直到太平天国,仍有严格制裁营啸始作俑者的法律。

古代的“营啸”有多可怕?遇到营啸再厉害的战将也会束手无策

“营啸”多发生在军营或者监狱这种地方,因人多拥挤、居住空间小且平时因训练或者结仇等原因造成整个群体精神压力大,处于崩溃的边缘。因此,在某个寂静漆黑的夜,一个士兵或者囚犯因噩梦而喊叫时,往往会引发其他人的连锁反应,使得整个群体陷入歇斯底里的状态,甚至自相残杀,后果往往十分严重。

古代的“营啸”有多可怕?遇到营啸再厉害的战将也会束手无策

说到"营啸"就不能不说到"监啸"(又称"狱啸"或"牢啸"),所谓"监啸"是指中国古代监狱中往往在深夜或凌晨突然爆发出犯人的尖叫,继而大量犯人发狂,互相厮打殴斗,甚至于互相咬噬,种种恐怖的疯狂都爆发出来,而且监啸之后,犯人往往大量死亡,这种东西连狱吏都不敢弹压,认为是狱神发怒或者太岁临门。

古代的“营啸”有多可怕?遇到营啸再厉害的战将也会束手无策

军营是地道的肃杀之地,中国传统军规有所谓"十七条五十四斩",当兵的都是提心吊胆过日子,经年累月下来精神上的压抑可想而知。加之传统军队等级森严、管理闭塞,唯有军官凌虐、士兵无知才可统领,平日全靠军纪弹压。到了大战之前,人人生死未卜,不知明天还能不能活着回来,人人都处在精神崩溃的边缘。这时候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可能只是一个士兵做噩梦的尖叫,就可以引爆营中歇斯底里的疯狂气氛,士兵彻底摆脱军纪的束缚,有人抄起家伙有冤报冤有仇报仇,追杀军官、仇人、不认识的战友,第二天只留下一地的尸体。

古代的“营啸”有多可怕?遇到营啸再厉害的战将也会束手无策

按照迷信的说法,炸营是一种不祥的预兆,预示着部队面临着灭顶之灾。当炸营发生时,部队为了避免灾难,一般采取守势,取消一切进攻性计划。炸营其实也属于一种特殊的灵异事件,几千名士兵有时候会同时尖叫嘶喊,有心理学家表示,炸营其实有可能是一种集体催眠现象。

古代的“营啸”有多可怕?遇到营啸再厉害的战将也会束手无策

营啸的危害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直接导致军事行动的失败。许多甘蔗都知道我以前写的明末历史比较多,所以我先拿一件明末的事情来给大家说说。

古代的“营啸”有多可怕?遇到营啸再厉害的战将也会束手无策

明朝末年,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百姓揭竿而起,遍地烽火狼烟。李自成率领义军逐鹿中原,三次攻打省城开封,战争空前惨烈。崇祯十四年(公元一六四一年)二月十二日,李自成亲率三万兵马奇袭开封,七昼夜猛攻,遭到守军顽强抵抗,结果因主帅左目中箭失明而不得不撤兵。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李自成联合罗汝才(绰号曹操)所部再次统帅五十万大军攻打开封,经过二十天的激战对垒,双方伤亡惨重,不分胜负,因朝廷调来援兵,义军再次撤围。崇祯十五年五月二日,闯罗联军百万之众第三次攻打开封。李自成吸取前两次失败的教训,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长达五个月将孤城围得像铁桶一般。城内弹尽粮绝,但仍负隅顽抗,拒不投降。最后开封城破,为什么呢?因为援军溃退,外加黄河决堤。

古代的“营啸”有多可怕?遇到营啸再厉害的战将也会束手无策

这开封城破之前,开封并不是没有援军,七月十四日,黄河北岸烽火连起,奉命增援开封的兵部侍郎兼剿贼军务总督侯恂坐镇黄河北岸,派山东总兵刘泽清带领援军南渡黄河。刘泽清带着五千明军在黄河南岸与李、罗联军主力激战了两天,这期间他们成功夺取了渡口阵地。但是,诡异的营啸就在第二天晚上发生了。时人在《守汴日志》中写道:七月十三日辛巳,得河北檄,云:“十四日援兵过河。”七月十四日壬午,东北角烽火连起,未见船只、人马。总兵刘泽清过河击贼,两日皆捷。营中忽自惊扰,仍退还河北。

古代的“营啸”有多可怕?遇到营啸再厉害的战将也会束手无策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刘泽清的军马就位,开封城或许还能一战,但偏偏就是这个“营中忽自惊扰”,导致援军溃败,从而酿成开封惨案。

除此之外,在史书记载的营啸也比比皆是。以下为引述两则材料。

以下引用几则相关的史料:

一、周亚夫: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顷之,复定。」

《汉书周勃传附周亚夫传》:「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帐下。亚夫坚卧不起。顷之,复定。」

古代的“营啸”有多可怕?遇到营啸再厉害的战将也会束手无策

二、牛辅:

《后汉书董卓传》:「其后牛辅营中无故大惊,辅惧,乃齎金宝踰城走。左右利其货,斩辅,送安。」

《三国志魏书董卓传》:「其后辅营兵有夜叛出者,营中惊,辅以为皆叛,乃取金宝,独与素所厚攴胡赤儿等五六人相随,踰城北渡河,赤儿等利其金宝,斩首送长安。」

古代的“营啸”有多可怕?遇到营啸再厉害的战将也会束手无策

近现代历史上,中国军队最著名的"炸营",则跟父子两代名人有关。著名影星秦汉,大家想必不陌生,不过,秦汉只是艺名,本名其实叫孙祥钟。孙祥钟的父亲孙元良,黄埔一期,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淮海战役--孙元良那一边叫徐蚌会战--胜败将定之际,孙元良率领16兵团从陈官庄突围,跑到外边一看,还剩四百多人。后来根据亲历人的还原才知道,孙部突围时基本无损,撤退到萧县宿营,遭解放军小股部队夜袭。经一夜狂奔的孙部,认为已远离战场,数万人几乎同时倒下酣睡,连岗哨都没放出。孙兵团官兵被围多日强烈紧张后骤然放松,又骤然被袭,神经顿时崩溃,全军惊叫而起,甚至自相残杀,几万人的大军就此溃散--可为考证的是,这是世界军事史上万人大规模"营啸"的最后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