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馮唐的寫作風格是現在人們所喜歡的嗎?為什麼?

阿布很可愛


每一個人,不管好壞,總會有人喜歡,也會有人不喜歡,馮唐也不例外。喜歡他的人說他妙筆生花,下筆驚鬼神。不喜歡的人則說他一點小聰明,還唯恐天下人不知道,滿嘴生殖器,各種意象典故都用下半身去強行解釋。我為了突出自己與眾不同,往往選擇這兩邊都不靠,只看文字,不管其人是何方神聖!



第一次接觸馮唐從《活著活著就老了》開始的,坦誠的說,當時覺得這人寫得不錯,那時候還沒怎麼看過和他類似的寫作風格,感覺淘到了新寶貝。讀馮唐的雜文,擁有的快感和看《老梁故事匯》類似。簡單評價就是清晰明瞭,往往三言兩語就把問題講得很通透。一個論點下面羅列三四論據支持,你不想明白都有點難。這是麥肯錫的寫作方法,麥肯錫作為全球知名的管理諮詢公司,他們就是用最簡單的文字說明問題。不需要太抒情,不需要太肉麻,乾脆利落。現代人需要這樣的文章,巴爾扎克、普魯斯特幾百萬字的鉅著放在那兒,沒人去看也沒轍。


經濟帶動生活節奏,現在大多數人白天為了生活奔波,晚上還沒到家就快在車上睡著了,那有那麼多時間去看那些大部頭鉅著,也就是公交地鐵上瞟兩眼手機,三站路的時間就能看一篇馮唐的雜文。而且裡面有理有據、有典有故,以後和人說起,也能引用一二。所以讀者界的響應是馮唐雜文寫得最好,而他自己則說:詩第一,小說第二,雜文次之。

馮唐出過一本《馮唐詩百首》,兩天讀完,就記住了一首《中藥》、一首《印》、一首《可遇不可求的事》和一句“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風十里/不如你”。最後一句是因為出名,前面三首是因為短。詩歌這個東西很難評說,馮唐自己心裡的詩和讀者讀到詩的感受是不相同的,或許他藏在詩歌裡的情感思想的確很多,但讀者接受到的可能就很有限了。我接受到的就更少了,我讀《馮唐詩百首》,覺得百首詩就想表達一件事——什麼事都不如你,沒了你就活不下去!中國詩人說這點東西的花樣已經夠多了,沒必要再嚼來嚼去的。




北京寫小說的多,以前有老舍,後來有王朔、王小波,現在有馮唐。把這四個人列在這,沒有一點兒比較的意思。老舍——人民文學家,無需多言。王朔,曾經風靡全國的主。王小波,現在被人發現的“金子”。馮唐,大齡文藝女青年的春藥。馮唐的小說,“北京三部曲”的影視作品改編給馮唐打了不少廣告,但他自己則經常提起《歡喜》,說是他十七歲寫的,投給一家出版社,後來那家出版社還倒閉了之類的事情。在雜文裡說“《唐書》說白居易九歲通音律,馮唐十七歲寫出了《歡喜》,曹禺十九歲寫出了《雷雨》,張愛玲二十二歲寫出了《傾城之戀》,即使看那些大器晚成作家的少年作品,基本的素質氣質也都已經在了,只不過當時沒人注意到,以為老流氓是到了四五十歲才成了流氓。”應該是想說自己少年時候就是寫小說的天才,只不過當時沒人注意罷了。



可能因為我不是北京人的原因,讀馮唐的小說沒有很強烈的感覺。卡夫卡說要讀那些看完感覺像捱了一棒的書。馮唐的小說,基本上都看得差不多了,沒有一本讓我能挨一棒的,連戳一指的力量都沒有。沒有人物、沒有故事,連人都沒有,何談作品裡閃爍出來的人性光輝。關於寫唐朝和尚的《不二》,除了幾個禪宗典故公案和勉強拉進去的韓愈之外,沒有別的。就像李敬澤在《活著活著就老了》的序裡面說的那樣“馮唐的小說裡有的只是聲音:空空中迴盪著的、玩味著掉弄著這平等這寂靜的花腔。遙遙傳來,便是紅塵遊戲,眾生傾聽,然後各忙各的去。”馮唐的小說就是這樣,看完各忙各的營生去就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