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燃燒的繩子——火繩手槍


在歷史上,火繩手槍算是第一種較為實用的手槍擊發機構。火繩手槍其實就是截短了的火繩槍。1450年前後,火繩手槍出現在歐洲,此後大約250年間,火繩手槍一直是歐洲貴族的主要裝備。1475年前後的歐洲軍械典籍中,最早出現了火繩點火機構的繪圖,1440年以後,奧特曼土耳其帝國的禁衛軍從匈牙利引進了火繩槍械。1526年,改進型火繩槍械由巴伯爾傳入印度。到16世紀,火繩槍械已經廣泛採用。當時,使用火繩槍械的經典戰術是將火繩火槍兵排成多層橫排,對敵人實施齊射。以齊射方式作戰時,火繩火槍能發揮較大的作戰效能。


燃燒的繩子——火繩手槍

表現中世紀士兵使用火繩槍的繪畫作品

仔細看看火繩擊發機構,火繩擊發機構的核心是一個S形的可轉動槍機,但這個槍機的作用不是像現代槍械一樣驅動擊針撞擊底火,而是用於夾持一根緩慢燃燒的火繩。射手扣下扳機,槍機落下,火繩上的火頭落入引火盤,點燃其中的火藥。鬆開扳機後,槍機又能在彈簧的作用下回到原位,這樣射手就能重新裝填彈藥,準備下一次射擊。


燃燒的繩子——火繩手槍

這幅1608年繪製的畫作上,一名西班牙士兵正端著一把火繩槍。

火繩擊發機構在火器發展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它的出現讓手持式火器的發射變得不再像過去那樣難以實現。在火繩擊發機構出現之前,如果你想擊發一支火槍,那麼在完成裝填後,你必須一手握住槍,另一隻手拿著一根點燃的火繩(通常用棉麻等材料製成)引燃引火盤中的火藥,繼而通過導火孔點燃槍管內的發射藥,將彈丸推出槍膛。這樣,你就沒辦法兩隻手握持武器,也就沒辦法穩定地瞄準。這樣的武器使用起來,實際殺傷效果非常有限,更多地是給敵人造成恐慌。

火繩手槍的火繩夾頭通過機械機構與扳機相連,扣下扳機,火繩夾頭向下轉動,落入引火盤,完成點火擊發動作。鬆開扳機,火繩夾頭又會回到上方,使得火頭離開引火盤。在重新裝填的時候,你得把槍豎起來,此時下方那個呼呼冒著火星的火繩絕對是危險物品,為了保證安全,射手一般會暫時把火繩拿掉。為了保證火繩不會因意外原因熄滅,在作戰前槍手一般會把火繩的兩端都點燃。


燃燒的繩子——火繩手槍

歐洲中世紀火繩槍械擊發機構特寫,請注意火繩夾頭在擊發時是從前往後轉動的。

早期火繩手槍的火繩夾頭與引火盤的相對位置並不固定,有些裝在引火盤的前方,有些則裝在後方。多數火繩手槍的火繩夾頭安裝在引火盤前方,擊發時夾頭向後落下,引燃火藥。這與後來出現的使用燧石撞擊發火方式的燧發手槍的動作恰好相反。

火繩手槍的一個重大改進是採用了帶有螺旋線的槍管,這有些類似於後來的來福線,它可以賦予彈丸一定的旋轉速度,提高射擊精度和射程,但也帶來一些問題,比較突出的是裝填彈丸較為困難——當時是前裝槍,射手需要費力地將金屬彈丸頂到槍管底部。


燃燒的繩子——火繩手槍

這是一支16世紀中葉德意志地區製造的火繩手槍

火繩手槍一個顯而易見的缺點在於,射手必須注意保持火繩處於燃燒狀態,一旦火繩熄滅,那麼面對蜂擁而至的敵人,射手就會成為對方屠戮的對象。為此,射手事前常常會把火繩浸泡在硝酸鉀中處理,這可以讓火繩緩慢燃燒,保持更長的工作時間。此外,射手還要注意,火繩只有在交戰前才開始點燃,如果點燃太早,等敵人衝過來需要射擊的時候,火繩可能已經燃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射手一般會帶上一卷長長的火繩,把它捆成一捆,抓在持槍的手中。如果碰上陰雨天氣,潮溼的火繩變得難以點燃,即便點燃也很容易熄滅,此時射手會叫苦不迭。

火繩手槍另一個麻煩來自點燃的火繩自身。在夜間,明亮的火繩頭部會成為一個顯著的目標,讓射手的位置輕易暴露。即便敵人看不到火頭,那麼火繩燃燒發出的獨特味道,也能讓遠在數百米的敵人嗅到,同樣能發現隱蔽的射手。在黑澤明著名的電影《七武士》中,這就成為發現敵軍火槍兵動向的一個重要線索。此外,在射手為武器裝填火藥的過程中,點燃的火繩會造成巨大的危險,哪怕一個小小的火星,也可能釀成大禍。正因如此,那些負責運輸和守衛彈藥的士兵,成為最早裝備輪鎖式手槍和燧發手槍能自發火槍械的人。


燃燒的繩子——火繩手槍

這件日本江戶時代的雕塑,表現的是一名手持火繩槍的日本武士。

如果要長時間保持火繩手槍保持待發狀態,這筆經濟賬也很不划算。如果一名士兵要拿著火繩手槍擔負夜間警戒任務,為了保險,他一般會把長長的火繩兩端同時點燃,以備不時之需。如此一來,一名士兵一年需要消耗的火繩長度超過1英里!

中國是火藥和火器的發源地,但中國並沒有發明實用型火繩槍械。火繩槍械是後來由葡萄牙人傳入中國的。歐洲人根據中國古代手銃的設計理念並在其基礎上作了改進,15世紀發明了火繩機構。16世紀,來到中國的葡萄牙人攜帶有火繩槍械,中國由此獲得了火繩槍械的相關技術並開始裝備。直到20世紀初,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還在西藏與新疆交界處看到過手持火繩槍械的藏兵。


燃燒的繩子——火繩手槍

日本戰國時期製造的火繩手槍


燃燒的繩子——火繩手槍

日本戰國時期製造的火繩手槍


燃燒的繩子——火繩手槍

日本戰國時期的鎧甲,這種鎧甲用精鐵打製,一般只有火繩長槍才能擊穿。

1543年前後,日本從葡萄牙人處引進了火繩槍械技術,日本人稱之為種子島鐵炮(Tanagashima)。在掌握了鋼材淬火工藝之後,日本人開始改進火繩槍械上的金屬部件製作工藝。Tanegashima的名字來源於一個島嶼——種子島,據說一艘載有葡萄牙冒險家的中國帆船曾因風暴被迫停靠種子島——島上的日本封建領主時堯(Tokitaka,1528~1579) 最早從葡萄牙人手中購買了兩支火繩槍械,然後命令下屬的制刀工匠進行仿製。數年之後,日本戰國各領主的部隊開始在戰爭中使用火繩槍械,自此日本戰爭的模式徹底發生改變。


燃燒的繩子——火繩手槍

這支日本戰國火繩手槍尺寸較小,算得上是那個時代的“袖珍手槍”。槍管和機件為銅製,還鐫刻有精美圖案。


燃燒的繩子——火繩手槍

這支日本戰國火繩手槍尺寸較小,算得上是那個時代的“袖珍手槍”。槍管和機件為銅製,還鐫刻有精美圖案。


在日本歷史上,公元1575年的長筱合戰最能體現火繩槍械的作用。在這次戰役中,德川家康與織田信長組成的聯軍對陣號稱天下無敵的武田騎兵。織田信長把3000名火槍兵按照三段擊方式組合,佈置在多到拒馬後面,在武田騎兵迅猛衝擊中輪番向騎兵射擊,武田騎兵無法突破拒馬,遭到火繩槍密集射擊,傷亡慘重,連最為精銳的赤備也未能扭轉戰局。此戰種武田家多位名將陣亡,武田騎兵不敗的神話徹底葬送在火繩槍的火光中。

儘管後來出現了輪鎖式和燧髮式槍械,但由火繩槍械的製造成本低廉,加上結構簡單,一直作為歐洲軍隊的重要裝備,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720年前後。


燃燒的繩子——火繩手槍

今天歐洲紀念古代戰爭的活動中,仍然會有人扮作古代士兵操演獲勝槍,場景和當年一模一樣。


燃燒的繩子——火繩手槍

今天歐洲紀念古代戰爭的活動中,仍然會有人扮作古代士兵操演獲勝槍,場景和當年一模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