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閩南話和粵語哪個更古老,更接近古漢語?

圖波列夫


先簡單介紹一下兩者的起源:

閩南語,是唐朝時期的官方語言,又稱河洛話、中原話。顧名思義,是河洛中原地區人的方言,當然不是現在的,而是南宋之前的,後來隨著人口南渡,其使用區反而變為福建、臺灣一代了。

而粵語,也是在人口南渡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可否認其吸收了大量的古代漢語,但其受南越族語言的影響也非常大。

兩者的歷史是同樣十分悠久的,但是閩南語的正統地位遠遠高於粵語。原因也很簡單,畢竟粵語受到了南越語的影響嘛。

而且,古詩也都是用閩南語寫的。有人肯定要不服了,估計會問為什麼古詩用粵語讀更好聽?剛才也說了,粵語的確吸收了大量的古漢語元素,所以用粵語讀古詩自然比普通話好聽,但是和閩南語還是沒法比的,畢竟唐詩就是用的閩南語寫的。你說李白中亞出生的,要學必然會學官話閩南語,會跑到南邊去學粵語嗎?就算他真會粵語,他寫詩放著官話不用用粵語寫嗎?就算真用粵語寫了,能給誰看呢?

還有一點,在日語韓語中漢字的音讀可以很明顯的判斷出其來自於閩南語,而和粵語的發音則相差甚遠,這也有力地說明了閩南語才是古漢語的親兒子。

粵語則頂多是個私生子,而且還是個血統不純的私生子。


funcsee


我是講雷州話的,是閩南語系的一種,據族譜記載,我家寶樹堂祖先原籍福建莆田,後到化州做官,南宋末年戰亂回不去了,於是暫居化州,後來又遷到遂溪筆架山,後開枝散葉在粵西有數萬人。

大家知道化州是講白話的,但祖先留給我們的是閩南語系,那麼祖先在化州當官時講什麼話,明顯還是閩南話。不過,寶樹堂源於東晉,東晉在哪?大約包括現在淮河以南(去掉巴蜀),東晉十六國,民族大融合,一個混亂的朝代,這個時候,祖先講什麼話?應該是中原古漢語吧。後來到了南宋時期,很多中原移民遷入福建,我猜想古漢語受吳越方言影響演變為閩南話,這個時候可以說是閩南語的成熟期。直到現在,雷州話有些詞與古文還是一樣的。

粵語,海外又稱唐話,唐詩宋詞,粵語吟詩特別好聽,這是公認的,那麼可猜測是形成為唐代。但又有種說法,說粵語與“越語”相通,有少數民族元素,這一點我不認同。但粵語的成熟肯定在唐以前,也是古漢語的一種,由中原直接帶到兩廣,不受吳越方言影響,可能更加接近唐代的“官話”。粵語的很多詞在古文中也找得到。

所以,我個人認為,成熟的粵語比成熟的閩南語年代更久遠。但如果追到中原母語古漢語的形成,應該是一樣的年代,遷徒路線導致語言形成及成熟的時間不同而已。總之,粵語閩南語與古漢語的近似度,比現在的普通話要大得多。以上是個人看法和猜想,不足之處請大家指正。


湛江縱橫哥



粵語又稱作廣東話、廣府話,俗稱白話,海外稱唐話, 是一種漢藏語系的聲調語言,也是漢族與古南越民系的母語(秦兵入粵或楚降兵入粵後逐漸改變了當地土著語,但後者改變前者的可能性更大,跟客家一樣,有主客之分)。發源於古代中原雅言與百越語系的合成,具有完整的九聲六調,較完美地保留古漢語優化的特徵。不過也保留了百越土族語的特徵(與客贛湘語或越南的京族語有許多相似之處,有些可互通。因此是當地語同化外來語的。而閩南語就並非如此,它與周邊的古吳越之地也有很大的區分。那麼如今的粵、客、贛與滬語中還保留一小部分的相似度)。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為語言。粵方言是漢語中的一支歷史比較悠久的方言,其形成經歷了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過程,可追述到百越各族群的語言形成史)。粵語具有藏、華夏、南越多元化與多族方言的融合性,是現代方言中較流行的一支(現代人口的流動是以經濟為融合與同化度的,跟古代不同是,古遷徙以災難與戰爭為主的,而現代人人往高處走。隨著出行的便利,流動性非古人能比的)。


閩南語(屬古代中原語系,或是中原戰國或周王朝諸侯國中的一支),據傳(因為中古的閩人都是背井離鄉的,所到之處以洛陽河稱之)起源於黃河、洛水流域。古(原始族)閩越族在西漢被滅族,殘餘強遷至江淮一帶。這樣在漢末西晉時期、唐朝、北宋,黃河、洛水一帶的古夏周的漢民族為了躲避戰亂,從黃河中下游的河南等地輾轉到東南福建(後人認為以中原入閩八大國字姓為主的,稱衣冠南渡。那麼有學者認為,他們才是漢人,其實非也!古百越人同為漢人,珠江、韓江、閩江等流域的文明與黃河、長江一樣久遠。不過那時還沒漢人之稱謂罷了!古中原以姓氏為族,原始為母姓,後為父氏。中原古國一姓氏一國的,後幾個姓氏一國。這一點與農耕民族相似,古代都是以姓氏為旗號的)。漢民族(這裡說夏周族較恰當,因為七大或九大語系都可稱之漢民族。也包括後來的蒙滿)的文化也就這樣由其子孫帶到此處,此後再遷至閩南,最後部分跨越海峽,到了臺灣,故稱河洛語。泉州、莆田一帶為主發祥地,而廣東潮州、雷州、臺灣為二次遷徙之地。那麼海外華人為第三次遷徙,是完完全全以外來語同化當地語的而形成(如臺灣,古非閩屬地,同化而形成。該族人宗祠祖籍都保留了相當多的移民文化,也保存的古百越族的文化,是典型的南遷與當地融合的民系),具有史記記載的一個歷史過程。

古代漢語是個相當模糊的概念(其本身漢族不具血統的認同,只是文化上的認同。其實也包括了蒙、藏、滿以及百越等華夏族的統稱)。在元代才有分宋人與宋語及宋詞一詞的,而且宋人受到侮辱的一個詞彙(明代以漢人奪取政權,才以漢稱之),民族一詞是近代從西方的舶來詞彙。在古代漢語和今天能一樣麼(今天的七大或九大語系更是一種統稱,客家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它也包括閩粵贛地區各原始部落族群的構成,因此也是統稱。粵語或閩南語也不具有原純血統的族群,因為漢族其本質就是融合與同化。七大或九大語系當中的一支都由許多小分支組成的)?到了今天,各個地方仍有巨大差異,這是為何呢?古人云:入鄉隨俗。這個俗既有民俗的意思(例如潮汕拜三山國王,這民俗便源自當地土著),也有同化語言的意思。那麼既有統一語言的發音和表達的差異變化,又有古代地理位置上的語言差異化(因為古代中國南方河流眾多,它們與長江、黃河一樣是人類的母親河,很早就有人類的活動了。當然有土著語言了,現今都以不同形式存在而已。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調也由此產生)。一般人們認為,在秦之前,中國何止七大或九大方言的?看看戰國前(戰敗國被戰勝國做奴,稱諸侯國後為蕃屬國。越南、韓朝便是此例子)有多少族人的文化無法統一(焚書坑儒大約也是講述這段歷史,那我們就知始皇是何意不讓百家爭鳴了)?南方有多少土著部落而被稱蠻夷百越的?那麼便知秦大一統對後世的中國有著開創歷史的重要性了(消失的古漢語又何止幾種呢?個人認為大多數被同化掉了更為恰當些。車同軌、書同文從秦始,那麼漢唐又結合了漢藏語。往後又有北方遊牧族及蒙滿都同化為漢族)。


那麼閩南語與粵語誰更古老這話題是無法考量的。可以這麼說,有人類活動就有地方方言的存在。兩者一樣古老罷了!從先來後到的角度上說,閩南語遷入廣東應該是比粵語晚的(基本上是唐代陳元光入粵到南宋末年才形成潮州與雷州方言的),不過例如潮州話與雷州話、瓊州話是結合與同化了當地土著人的語言而形成的地方方言(稱漢蠻或漢土融合)。因此有些語言是有共性的,如一些罵人的土語更加說明了是同化而來的。那麼只能說兩者都是大中華地區多族群混合而來的語言。粵語越味多些(古越族、古楚語或帶有古秦調的味道),而閩南語是華夏族(夏周時期中原)中的一支與越人混合而來的(因此更具有遷徙性,它與周邊地區的語言比,如粵、客、贛、滬。更具單獨性且內部又多元性,分支多且有同化形成的。那麼聽起來更雜、古老些,這是一種錯覺罷了。它是古漢語中的一支,而非全部。追述到秦漢,百越地區也屬漢地,因此百越也屬漢化後的民族的一支罷了!海外華人稱為漢人也從此而來。漢藏的歷史比華夏與百越各族的融合更晚,也因此百越成了漢族繼華夏族後的第二支分支)。那麼粵語、閩南語及其他語系都有可能是古代一代王朝或一個歷史時間段古中國的官話(或稱古代的普通話。以太平軍為例,都是以客家話為主的。還有北伐軍基本上以粵語為主的。如果是他們平定天下,那麼歷史的普通話也基本上被改寫,不過仍叫漢語、仍叫普通話。以僑人為例,海外華人基本以閩客係為主,粵語為次。這都是有歷史形成的。為什麼新馬泰為潮人多?而印尼、菲律賓為閩人多?這也是歷史的形成罷了,他們誰更古老些?誰更接近閩南語?這道理不是相通的麼?)


嚁月


科普:廣府指以廣州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為通行範圍的粵語文化。廣州作為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前後歷經2200多年,是嶺南文化和粵語等的最早發祥地。

中央,國務院《綱要》: 塑造灣區人文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共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發揮粵港澳地域相近、文脈相親的優勢,聯合開展跨界重大文化遺産保護,合作舉辦各類文化遺産展覽、展演活動,保護、宣傳、利用好灣區內的文物古跡、世界文化遺産和非物質文化遺産,支持弘揚以粵劇、龍舟、武術、醒獅等為代表的嶺南文化,彰顯獨特文化魅力。支持香港、澳門、廣州、佛山(順德)弘揚特色飲食文化,共建世界美食之都。

支持廣州建設嶺南文化中心和對外文化交流門戶,擴大嶺南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科普:現今唯有廣州話一直保留著漢唐時期的語言、文化。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官方的權威發音韻律書《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裡面標註的文字發音與現今的廣州話高度吻合,一致。廣州話中保留有許多古老發音,廣州話保留古詞、古義,措辭古雅,且廣州話的許多詞語,包括語氣助詞,都可以直接在古漢語典籍中找到來源! 宋代雅言沿襲唐音,大宋官方韻書《廣韻》就是在《切韻》和《唐韻》的基礎上增編擴容的,《廣韻》增加了收字量,但語音基本變動不大,廣州話就是《廣韻》的語言。著名漢學家,全球杜甫第一大師,他翻譯了所有詩集給全世界各國各民族的人學習漢文化。哈佛大學教授Stephen Owen(宇文所安),他一生研究漢語學、唐詩宋詞,是哈佛大學東亞系最高級別的教授,他的妻子田曉菲也是著名的中國詩人,夫妻倆在香港用漢唐古音和出租車司機聊天,完全無障礙。這就解釋了廣州人和香港人都認為廣州話是正統的漢語。

廣府文化即漢族廣府民系的文化,中華漢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屬於嶺南文化,表現為粵語、粵劇、粵曲。廣州是廣府的核心,世界上兩千年經久不衰的國際貿易中心,2200年的嶺南政治文化中心!造就了澳門,再造就了香港,怡和洋行、1832年7月1日由兩名蘇格蘭裔英國人 William Jardine及James Matheson,在廣州創辦。“未有香港,先有怡和”。廣州人當初和英國人一起創業開拓香港島的繁榮。廣州人將廣州的十三行、沙面和西關的商業、建築和廣府風俗全部搬來香港島。廣州人早期用自己“富可敵清”的財富和豐富的全球經商經驗,再配合上英國人權力,迅速在新殖民地建立起了一個新省城、新廣州,完成了廣州人在“後鴉片戰爭時代”的商業重組、財富延伸和廣府文化延續。幾百年來滄海桑田,省港互濟,各領風騷

“粵語”,學術上的標準和規定僅指廣州話,香港澳門稱省城話,省城就是廣州。(Cantonese)。70年代初,廣東省各地大量人群流入香港,造成語言一時極為混亂,香港政府和香港各大學,媒體在全港推行「粵語正音運動」,糾正了香港粵語混亂的歷史,香港政府學術上認定,政府規定廣東話是指以省城廣州西關(舊荔灣區)為粵語標準發音。至今,僅有廣州人,香港人,澳門人及全球海外華人保存了標準音的廣州話

廣州西關是廣州話和粵劇的發源地,廣州話是香港和澳門政府規定的官方粵語標準音!

請問作者和諸位!誰能改變歷史事實和敢違反國家規範和學術認定?誰敢篡改漢語官方權威《廣韻》?誰又能比全球最權威的漢語學專家權威?


ChrisLau623


閩南語比粵語最古老最複雜,承繼魏晉時期的漢語,擁有大量獨特而罕見的古語詞彙,雖然粵語源頭比閩語早,但是現在的粵語並不是古粵語獨立發展的產物,粵語是一變再變,粵語的形成經過一個漫長的越漢雜處相互磨合的過程,到宋時才獨立發展,而閩地,移民晚來勢兇猛,人數眾多且伴有中央政權的南移,鋪天蓋地的把散落在閩地的土著淹沒於移民的汪洋大海之中,可見閩語成型是突變的,而粵語是漸變形成

美國學者羅傑瑞先生主此說,“在閩語中最古老的詞彙層在許多方面脫離《切韻》音系這個事實,是閩語作為《切韻》前的吳語或者江東話身份的進一步證明。

閩方言保留了上古輕唇歸重唇,舌上歸舌頭的現象,其形成早於客贛方言。早期入閩的漢人多為吳越人士,因此閩語至今仍留有吳語的底層。秦時從會稽郡析出閩中郡,治所東冶(今福州)。這是最早入閩的北方漢人。西晉永嘉後,青州、徐州和司豫一帶的北方漢人紛紛南下,大批北方士族湧入江東,後因與江東士族利益發生矛盾,遂轉而向南開發,遷往閩地,並與當地的古越人即南島人長期融合,形成了現在閩語。


宇文度鵬


南方的所有方言都是古百越音漢化,在漢化的過程中也吸收一些古漢語,但它們的基礎還是以古越音為主。古越音各區域本身都不能相互溝通,再加古漢語後,南方各大方言還是無法相互溝通。如果南方方言都是古漢語,那它們為什麼無法相互溝通呢?


我愛紅魚兒


看閩語與那片的粵語比法了,媒體這種粵語還是後期變成的,閩語粵語同出於廣韻,廣韻的大量發音就是土粵語及閩語,閩語的韻部不夠懷集話像廣韻,閩語聲母部比較好點,閩語有的我字都發成普通話的音了亦受了點普通話影響,可以去聽吳語這種濁,廣韻懷集吳語都有,閩語無那麼濁,廣州話是發音送氣與清化,其它方言都是不送氣的,溝漏片與羅廣片粵語與標準粵語差異有點大,溝漏片羅廣片使用人口才是最多的,閩語的韻部比較清化,都無土粵語與廣韻那麼濁,廣韻知【trië】閩語知【di1】土粵語知die後面還有幾個調尾的,像無錫話這種三個數字表示,鴨字就是鴨的叫聲可以聽各地的鴨字發音,普通話鴨發成了鴉是不正確的,烏鴉亦是其叫聲,烏=汙音,伊=伊伊呀呀還是嬰兒語時期的你字意思,試試醫字+系字的共發音=繄就是土粵語的音很濁,喺字是清化的結果,廣韻箸【drios】土粵語dyue!廣州話zyu!上海dzyu,蘇州zyu231潮洲de閩語dy,伊字土粵語亦有的就廣韻或上海那個音表示遠指,相當於“那”!伊在此處!伊行(她那裡;他們);伊曹(彼輩,他們);伊儔(彼輩,其類);伊拉(方言。他們),其類就是土粵語詞,吳語的拉是錯認字,其的聲母脫落剩落個韻部就是伊!平時講話的以為無文字的發音其實就是廣韻,講話音比認字音還要正宗,認字音受教學普通話或廣州話影響,同義的通假字韻部發音是相同的,聲母錯了才造出了新字,易=換同音,普通話完全不同音,雲=話,古人云,古人話,粵語中的韻部保留得很好可以推出通假字的發音發現只是聲母改變或脫落了韻部發音是相同的,古人忘記正字怎麼寫就找個同音的字替之!其人亦可釋,釋=識,此即漢字演變及生成,漢字一邊擬音借音一邊是表意表義,意=義,粵語的笑聲,喜hi喜hi,喜hei喜hei=哈ha哈ha!普通話的笑聲是,喜xi喜xi,戲戲,遊戲!戲可能也是與喜有關,


反辱為榮


江山話是古漢語,粵語,閩南語是國語同時也是江山話的演變,包括其他南方語言及新加坡語,日語,裡面都有江山話的詞句,只要學會江山話,去學其他任何南方語言就會很快,少則兩三個月,慢的人一年之內,江山人學日語,閩南語,粵語,新加坡語,不超過3個月,還有韓語已經越南語也受漢語的影響很大,現在所說的北方語言都是蒙滿語系,也就是胡語,包括
皖北,蘇北說的都是胡語


閑雲野鶴244667156


科普!!!【漢兒學得越人語 卻向城頭罵漢人】!

入聲,不應該是聲調,應該是發音方法。這個弊病與古中國人對發音方法、音素語素、音韻系統等錯誤理論有關。

有入聲,《並不能》代表語言就是古老的。入聲,其實《中國南方及中南半島》許多民族所用的單音節語言的《共同特點》而已。

北方話與閩粵一帶的語言,音韻系統完全不同,說明它們之間,至少分離上萬年了。

如果《北方方言是漢語》的話。客家話、贛語離漢語最近的南方方言。比粵語、閩語更接近(官話)漢語。

A.《吳越語》從發音學上、聽覺上探討,就是《音節以元音收尾較多》,例如《江jiang,發成go》,鼻音ng不存在或消失了,這個特點就像藏緬語族中的各個語言(以彝族語作為代表語言),《鼻音收尾少或聽不出鼻音》,日語、琉球語也有這個特點。從西南的彝族語→長江下游的吳越語→日語、琉球語。靠《長江》作為紐帶,並直接影響日本南部。現在雖然分化成差別巨大語言,但可能就是跟這個史前遷移有關。因而,才會帶有相同規律。《這裡講的是史前,進入文明時代有記載之後,吳越語被《華語》同化,進入現代漢語系。

B.《閩越語》。這種語言的特點鼻音(也許叫鼻化韻)濃重,特別是閩東地區。閩語,從語音上講,是離北方官話(普通話)最遠的一種語言。在史前,分佈在從越南、海南、老廣東、福建等廣大地區,(包括部分粵語區地塊和客家話區地塊)。不過,隨著北人南進又形成粵語,並延著珠江東進把閩語截成兩段:《一段是海南.雷州半島。另一段是福建.潮汕》。普通話是後鼻音的,《閩語》很多卻變成鼻韻,例如,《姓》《鄭》《鼎》。

C.華語(北方大方言)、湘語、贛語、客家語、粵語。它們特點是,《漢字是前鼻音》,這幾種語音就會一致地發《前鼻音》。如果《漢字是後鼻音》,這幾種語音就會一致地發《後鼻音》。這個規律是吳語和閩語所不具備的。形成的原因,像根楔子箭頭沿中國中部南遷,《京廣線》。

以上只針對史前人類遷移時,語言會相隨並演化的規律討論。後來怎麼演變成漢方言,那是有文字時代的事的。


旅行大作家


簡單地說,論傳入年代,粵語更早,秦人趙佗入粵建南越國即帶來;但論古音成分,純淨度,完整性,閩南話(河洛語)完勝粵語,河洛語主要由初唐陳氏父子帶到閩地,自帶白話音先秦上古音和讀書音隋唐中古音兩套音系,而之後比較少有族群融合和語音變化,相比較而言粵語後來不斷有新移民加入,除了少數受原住民語言影響外,主要受客語和各朝代的官語影響很大,發音很雜,簡單地說就是年代久遠但不純淨。希望短短几句話你能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