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 由電影《投名狀》聯想到的:解析歷史上真實的刺馬案

“刺馬”是港臺影視劇中的一個頗受歡迎的主題。對於我們這個年代的人來說,最為熟知的刺馬題材電影,無疑是由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等人主演的《投名狀》了。投名狀講述了一個三兄弟共同創業,卻因為一個女人導致反目,最終相互仇殺,直至團滅的故事。

由電影《投名狀》聯想到的:解析歷史上真實的刺馬案


投名狀的故事情節取材於刺馬的故事,卻將三名人們耳熟能詳的主角名字篡改,可以說是這部電影的一個遺憾(據說是由於版權問題)。自1973年香港邵氏電影公司拍攝由狄龍、姜大衛、陳觀泰、井莉等人主演的《刺馬》起,經過多次翻拍,熱度不減,經久不衰。

這些刺馬題材的電視劇主要講述了這麼一個故事:晚晴時期,國勢衰落,太平天國乘機揭竿而起,在南京建立了政權。三名以剪徑搶劫為生的年輕人馬新貽、黃縱、張文祥在亂世中崛起,他們收編各個山寨的盜賊,投奔清廷,在鎮壓太平軍的戰爭中發展壯大。


由電影《投名狀》聯想到的:解析歷史上真實的刺馬案

太平軍被撲滅後,朝廷論功行賞,馬新貽被任命為兩江總督,成為顯赫一方的封疆大吏。正所謂可以共患難,卻不能共富貴。三兄弟在發達後卻因為一個女人反目,走上了不歸路。

黃縱個性粗魯,毫無修養,他的妻子米蘭對他逐漸厭倦,卻與英俊儒雅的馬新貽漸生情愫。在愛情的驅使下,馬新貽和米蘭逐漸衝破了道德的界限,做了苟且之事。為了長期與米蘭保持關係,馬新貽不顧兄弟情義,謀殺了黃縱。但馬新貽雖然成功除掉了黃縱,卻露出了馬腳,最終被張文祥察覺。

由電影《投名狀》聯想到的:解析歷史上真實的刺馬案


悲憤異常的張文祥決定對馬新貽拔刀相向。在一個晴空萬里的上午,張文祥於兩江總督府襲擊馬新貽,雙方展開激戰。雖然馬新貽的武功遠高於張文祥,卻因為之前被張文祥偷襲受傷,失血過多,逐漸處於下風,被張文祥斬殺。張文祥斬殺馬新貽後,沒有逃走,而是主動到兩江總督府衙門投案自首。

朝廷派曾國藩親自審問,張文祥對自己謀殺馬新貽的事實供認不諱,他娓娓而談,說出了這件令人瞠目結舌的事情。隨後,曾國藩下令將張文祥處以凌遲之刑,張文祥最終被千刀萬剮而死。

由電影《投名狀》聯想到的:解析歷史上真實的刺馬案


影視作品中的刺馬案劇情飽滿,情節離奇,大大滿足了人們的獵奇心。但歷史上真正的刺馬案,卻是一件羅生門似的懸案。刺馬案發生後,人們眾說紛紜,對案情的具體情況莫衷一是。就讓我們走進歷史,還原下這件位列大清四大奇案之首的“刺馬案”吧。

由電影《投名狀》聯想到的:解析歷史上真實的刺馬案


清穆宗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九月二十六日上午,兩江總督馬新貽在官邸遇刺身亡,刺客自稱張文祥,他在在刺殺馬新貽後,並不逃走,而是束手就擒。此事迅速傳遍全國,朝野震驚。封疆大吏被刺,這在大清二百多年的歷史上還是頭一遭呢。

九年七月,新貽赴署西偏箭道閱射,事畢步還署。甫及門,有張汶祥者突出,偽若陳狀,抽刀擊新貽,傷脅,次日卒。


由電影《投名狀》聯想到的:解析歷史上真實的刺馬案

馬新貽,字谷山,山東菏澤人。馬新貽通過科舉考試,進士及第,被任命為知縣,是一名文官。但是在太平天國起事後,馬新貽在合肥知縣任上訓練士卒,操辦團練,參與鎮壓太平軍的作戰中。在戰爭中,馬新貽曾一度因戰敗而被削奪官職。但他屢敗屢戰,毫不氣餒,最終靠著資歷,做到了安徽布政使的位置。在布政使任上,馬新貽顯示了自己在治理地方上的不俗能力:

象山、寧海有禁界地曰南田,方數百里,環海土寇邱財青等處窟其中,遣兵捕得財青置之法,南田乃安。黃岩總兵剛安泰出海捕盜,為所戕,檄副將張其光等擊殺盜五十餘。上以新貽未能豫防,下吏議。嘉興、湖州北與蘇州界,皆水鄉,方亂時,民自衛置槍於船,謂之“槍船”,久之聚博行劫為民害。新貽會江蘇巡撫郭柏廕督兵擒斬其渠,及悍黨數十,槍船害始除。

由電影《投名狀》聯想到的:解析歷史上真實的刺馬案

憑藉這些出色的政績,馬新貽一路升任浙江巡撫、閩浙總督、兩江總督,成為了正一品的封疆大吏(清代的總督理論上說是正二品銜,但依照慣例,總督都會加正一品的兵部尚書銜,所以清代的總督,實際上都是正一品)。如此級別的官員被殺,自然是在朝野引起了轟動。

慈禧太后對此案極為重視,他頒佈詔令,追封馬新貽“太子太保,世襲騎都尉,諡端愍”。並派漕運總督張之萬、護督將軍奎玉聯合會審張文祥。張文祥主動招供道:

之萬等以獄辭上,略言:“汶祥嘗從粵匪,復通海盜。新貽撫浙江,捕殺南田海盜,其黨多被戮,妻為人所略。新貽閱兵至寧波,呈訴不準,以是挾仇,無他人指使。請以大逆定罪。

由電影《投名狀》聯想到的:解析歷史上真實的刺馬案

如此含糊其辭的供詞自然不能令慈禧太后滿意,他委派曾國藩為欽差大臣,親自提審張文祥,同時,派刑部尚書鄭敦謹協助曾國藩,爭取早日破案。曾國藩在密審張文祥後,沒有做任何解釋,直接把張文祥處以千刀萬剮之刑,連同張文祥的兒子也一併被殺死。張文祥臨刑前面帶笑容,無任何解釋。

覆命刑部尚書鄭敦謹馳往,會總督曾國籓覆訊,仍如原讞,汶祥極刑,並戮其子,上從之。

此後曾國藩將案情密奏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也沒有做任何解釋,只是對曾國藩的處理表示認可。清廷如此的遮遮掩掩,引來人們的一片懷疑,難道此案有著見不得光的醜事?於是,流言四起,關於刺馬案的各種傳言甚囂塵上。

最普遍的說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馬新貽曾經幫助慈禧太后一起排擠湘軍系出身的官員,才能做到兩江總督的高位。而張文祥就是在湘軍係指使下刺殺馬新貽的。湘軍保證讓張文祥的家人後富貴,買的張文祥自己承擔罪名,不做解釋。

由電影《投名狀》聯想到的:解析歷史上真實的刺馬案

另一種說法,就是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劇情了。這個劇情很香豔,又充滿話題性,大大滿足了人們的獵奇心理。

上世紀三十年代,武俠巨匠平江不肖生在他的武俠名著《江湖奇俠傳》中將收錄了這個故事,並將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藝術加工,刺馬案的故事情節變得飽滿起來。1973年,武俠大宗師張徹以平江不肖生的故事為藍本,拍攝了電影《刺馬》。由有著香江第一美男子之稱的狄龍飾演馬新貽,當時邵氏的頭號武打巨星姜大衛飾演張文祥,另一位明星陳觀泰,則飾演被馬新貽謀殺的倒黴蛋黃縱,唯一的女性角色米蘭,則由當時的邵氏一姐井莉飾演。

為了不引起東南亞華僑對“辮子戲”的抵制情緒,張徹將傳統的辮子髮型改良,留下了兩邊的鬢角,這就是我們現在在港臺清宮戲中看到的留著大鬢角的辮子髮型。我一定要強調一下,這個不是人家不懂歷史,而是人家故意就那麼梳的。

由電影《投名狀》聯想到的:解析歷史上真實的刺馬案


影片上映後,在港臺東南亞引起了巨大轟動,風靡一時。狄龍從此擺脫了給姜大衛“扛槍”的命運,真正成為香港的動作巨星。刺馬案的故事就這樣一代又一代的流傳下來,故事情節越來越曲折離奇,馬新貽的形象也越來越複雜化。早期平江不肖生的版本中,馬新貽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而到了張徹的版本中,狄龍飾演的馬新貽瀟灑倜儻,溫潤如玉,是那個年代無數少女心目中的白馬王子,馬新貽的民間形象,也逐漸洗白了。

綜上所述,我們要說,歷史是歷史,影視劇是影視劇,歷史題材的影視劇取材於歷史,卻又和歷史有很大出入,有時候甚至會背道而馳。所以,讀者朋友們,千萬不要把影視劇當做歷史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