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一首流传很广的唐诗,后来失传,千年后竟然出现在敦煌

01

我们知道,上个世纪初,中国有一个震惊世界的大发现,就是敦煌莫高窟中发现的大量的典籍、画卷,极其珍贵。但是那时中国又贫穷,又羸弱。清政府忙着和侵略中国的外国人周旋,地方官员忙着贪污腐败,老百姓忙着在生活线上挣扎。

一首流传很广的唐诗,后来失传,千年后竟然出现在敦煌

对于莫高窟中的大量珍贵的典籍、画卷,没有人过问。刚好那时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源源不断来到中国,听到敦煌莫高窟的消息,好多人跑到敦煌,以极低的价格从守窟的道士手中,买下运送回西方。这些流落至西方的典籍,现在都被保存在西方各地的博物馆中。

在这些疯抢中国文物的所谓探险家中,有一个叫保罗·伯希和的法国人。他有个世界著名的汉学家的头衔。

一首流传很广的唐诗,后来失传,千年后竟然出现在敦煌

保罗·伯希和


咱中国人对他的感情有点复杂。一方面他就是个强盗,抢了咱许多宝贝。另一方面,在那个乱世,文物在这些人手中,也受到了很好的保护。

这个人因为对汉文化非常熟悉,所以他到敦煌后,选择出的很多古本书籍,都是敦煌文卷中最精华的。他把这些足足有十大车的文卷挑出其中保存完整的运回法国。这个伯希和因为有知识,和一般的探险家不太一样,他把自己抢夺的敦煌的文物,编了一个小册子《莫高窟石室密录》。

一首流传很广的唐诗,后来失传,千年后竟然出现在敦煌

《秦妇吟》

刚好这时在北京的大学问家罗振玉机缘巧合,看到了这个册子,其中册子里提到的一首诗的名字,让大学问家罗振玉很激动,这首诗叫《秦妇吟》,已经失传了一千年。

后来罗振玉和另一位大学问家王国维一起,向法国人希伯来请求,让他帮忙抄回来了比较完整的诗歌,又根据敦煌其它册子上的不完整的段落,后来还有历史学家陈寅恪的加入,在1924年,终于整理出了完整的《秦妇吟》。

02

为什么一首小诗,让这些学者们如此激动呢?

失传了千年,这首诗在后世的知名度并不如《长恨歌》或《琵琶行》一样家喻户晓。但是它曾经可能比那些诗流传的更广,这首诗不但有着不亚于任何长诗的艺术价值。而且重要的是它还有不一般的史学价值。

公元880年,多次科举考试都没考上的书生韦庄,已经45岁了,这年是科举年,他又信心满满的来到长安,可是运气太差,不但没有参加成科考,

还赶上了黄巢的起义军攻占了长安。

书生韦庄被困在长安城,有机会亲眼看见城市在战乱之中是如何变成人间地狱的。

后来,侥幸逃脱的书生韦庄借用一位萍水相逢的女子的口吻,为我们讲述了公元880至882年黄巢起义攻占长安期间的那一幅地狱画卷。

一首流传很广的唐诗,后来失传,千年后竟然出现在敦煌

这就是《秦妇吟》。它共1666字,将近两倍于《长恨歌》全文的字数(840字)。是现今我们知道的最长的一首叙事诗。韦庄因为写了这首诗,被人称作“秦妇吟秀才”,可见它当时受喜爱的程度。


03

和《琵琶行》有些相似,这首伟大的长诗,也有着一个萍水相逢的开头。战乱过后的洛阳城,城外繁华盛开,却稀少人烟。一位妙龄女子站在绿杨阴下,开始慢慢向我们讲述过去的苦难。


一首流传很广的唐诗,后来失传,千年后竟然出现在敦煌


中和癸卯春三月,洛阳城外花如雪。

东西南北路人绝,绿杨悄悄香尘灭。

路旁忽见如花人,独向绿杨阴下歇。

凤侧鸾欹鬓脚斜,红攒黛敛眉心折。

灾难开始之前,生活还是那么的美好宁静。可是乱兵来了,不久前还有的那份美好一下子被撕碎:富饶的都城,生活优越的贵族女子正调教着笼中的鹦鹉,对镜贴花黄,凭栏慵懒看。这时黄巢大军烟尘袭来,城内大祸临头,可是悠闲惯例了的的人,惶惶然不知道发生什么,还以为是误传了敌情。

前年庚子腊月五,正闭金笼教鹦鹉。

斜开鸾镜懒梳头,闲凭雕栏慵不语。

忽看门外起红尘,已见街中擂金鼓。

居人走出半仓惶,朝士归来尚疑误。


一首流传很广的唐诗,后来失传,千年后竟然出现在敦煌

可是战争能放过谁呢?就像电影的大场面一样,下面是一个大场面的描写。也许读完会让我们心里很不舒服,可是它却比历史对战争的描写更真实和生动。“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舞伎歌姬尽暗捐,婴儿稚女皆生弃。

阴云晕气若重围,宦者流星如血色。

紫气潜随帝座移,妖光暗射台星拆。

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

舞伎歌姬尽暗捐,婴儿稚女皆生弃。

下面就是一个一个人的苦难细节,这是一个一千年以后读到也让人惊心,也想愤怒的大喊,也要同情的落泪的活生生的悲惨故事。

被掳作贼妇的东邻妻子:

东邻有女眉新画,倾国倾城不知价。

长戈拥得上戎车,回首香闺泪盈把。

旋抽金线学缝旗,才上雕鞍教走马。

有时马上见良人,不敢回眸空泪下;

不愿被玷污而被杀的西邻少女:

西邻有女真仙子,一寸横波剪秋水。

妆成只对镜中春,年幼不知门外事。

一夫跳跃上金阶,斜袒半肩欲相耻。

牵衣不肯出朱门,红粉香脂刀下死。

与家人一同投井的南邻新娘:

南邻有女不记姓,昨日良媒新纳聘。

琉璃阶上不闻行,翡翠帘间空见影。

忽看庭际刀刃鸣,身首支离在俄顷。

仰天掩面哭一声,女弟女兄同入井;

活活在梁上被烧死的北邻少妇:

北邻少妇行相促,旋拆云鬟拭眉绿。

已闻击托坏高门,不觉攀缘上重屋。

须臾四面火光来,欲下回梯梯又摧。

烟中大叫犹求救,梁上悬尸已作灰。

所有美好的女子,都在这场灾难中罹难幻灭,而讲述这个故事的女子,她的命运和东邻的那个女子差不多,是被乱军掠走的。那些死掉的就已经结束了,幸存活下来的是怎样的生活呢?

一从陷贼经三载,终日惊忧心胆碎。

夜卧千重剑戟围,朝餐一味人肝脍。

鸳帏纵入岂成欢?宝货虽多非所爱。

蓬头垢面眉犹赤,几转横波看不得。

跟着乱军的这三年,不管是精神心理,还是生活都痛不可言。被黄巢军俘虏,虽然保住性命,但失去了清白,同时身陷在胆战心惊的情绪中,再也回不去过去的时光。

一首流传很广的唐诗,后来失传,千年后竟然出现在敦煌

是不是官军来了就好了?随着官军的反攻,连基本的生存也渐渐无法保证:

四面从兹多厄束,一斗黄金一斗粟。

尚让厨中食木皮,黄巢机上刲人肉。

东南断绝无粮道,沟壑渐平人渐少。

六军门外倚僵尸,七架营中填饿殍。


一首流传很广的唐诗,后来失传,千年后竟然出现在敦煌

活脱脱一副人吃人的地狱画卷。这里还有一个历史学上的争议。历史书曾经记载,黄巢用机器碾碎人肉做军粮,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是封建统治者为了抹黑农民起义军而制造的谣言,事情真相已不可考。而这首诗中描绘了这一点。其实不管你是什么立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除了人民的苦难,还有文化的浩劫。最让人扼腕叹息的,是繁华的长安城,在整个唐朝期间曾是地球上最伟大城市的长安城,在这样一场浩劫过后,变成了这个样子:

长安寂寂今何有?废市荒街麦苗秀。

采樵斫尽杏园花,修寨诛残御沟柳。

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

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

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一首流传很广的唐诗,后来失传,千年后竟然出现在敦煌


这也可以说是全诗点睛之笔。"天阶踏尽公卿骨"这一句,有如神来之笔,述尽了最美好的繁华,一朝沦为地狱之后的绝望。

在这样的绝望中,甚至连神祇都显得无能为力:

路旁试问金天神,金天无语愁于人。

庙前古柏有残枿,殿上金炉生暗尘。


于是作者也借这个女子之口,发出了"神在山中犹避难,何须责望东诸侯!"的感叹。

在《秦妇吟》这首诗中,虽然作者述尽了黄巢军的丑态,但对于政府官兵,他笔下也没有留情。

黄巢军倾覆后,诗中女子辗转山林求神而不可得,然后在道路上遇到一位孤苦伶仃的老翁。老翁本是乡间富户,即使遭到黄巢军的破坏,但依然能够生存:

千间仓兮万丝箱,黄巢过后犹残半。


可是反而政府军来到之后,家财散尽,妻离子散:

自从洛下屯师旅,日夜巡兵入村坞。

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上高风吹白虎。

入门下马若旋风,罄室倾囊如卷土。

家财既尽骨肉离,今日垂年一身苦。

一身苦兮何足嗟,山中更有千万家。

朝饥山上寻蓬子,夜宿霜中卧荻花!

而像这样的苦难并非偶然,像他这样的处境,又何止千家万家而已?

《秦妇吟》当时流传的很广,在当时还是偏远地方的敦煌都有传抄,就是一个绝好的证明。

但是为什么它又会失传呢?这是个千古之谜。有好多种说法。我觉得这种说法更可靠:

相传正是出于作者韦庄的主动行为。韦庄生于唐朝末年,目睹了长安的劫难,后逃到蜀地,与唐军残余的部队一起建立了后蜀割据政权。

由于《秦妇吟》在当时过于知名,诗中所揭露的一部分官兵正是韦庄后来的同僚。据说,这些人对"天阶踏尽公卿骨"这句话最为恼怒,也让他们感到羞耻。

韦庄基于这个考虑,因此他主动将《秦妇吟》从自己传世的《浣花集》中删去,导致这首作品失传千年。而当代普遍对农民起义军起肯定立场,导致这首伟大的作品也并没有获得相对的赞誉。

可是苦难就是苦难,不会因为谁为正义,谁又为非正义而改变。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秦妇吟》很伟大,不在于它为谁歌功颂德又单独批判了谁,它只是将一千一百年前的那张地狱画卷完整而生动地展现给我们看,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依然能够为前人的苦难震撼不已。

最后,再附上韦庄的一些精彩诗篇。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

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

《金陵图》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而他最好的还是《秦妇吟》,而要读懂这首诗,就得知道诗的历史背景。

事实上,任何一首诗,要想真正的理解,就必须读懂背后的故事。

学诗一定要跟着历史来学。诗以咏志,诗不是孤立的,它是有历史背景的。只有知道了那些背景,才能理解那些诗。

比如李白的诗,你只有知道唐玄宗对他的召唤,才能读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中的快意。

你只有知道了李白晚年入狱,得郭子仪搭救,才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释然。

读过陆游的一生,才能懂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里的悲壮……

我曾经就想找一本把诗背后的历史能给孩子们讲一讲的书,帮助孩子们学好古诗,因为现在是大语文时代,最近终于发现了这本书,这也是顺应新课改而编辑的吧。

出版社给我寄了一套书,叫《跟着古诗词学历史》,跟我想的一样,就是通过诗词讲历史,通过历史讲诗词。

一首流传很广的唐诗,后来失传,千年后竟然出现在敦煌

孩子通过这种方法,多学科的交融,才能真正理解诗的意思,而诗词对孩子的学习有多重要,相信大家也知道了。

新的教学大纲,诗词数量大幅增加,甚至人大初中的一次招生考,语文内容竟然百分之九十都是诗词跟古文。

所以,得语文者得天下,而语文的重中之重就是诗词跟古文。

通过这套书,不但可以让孩子更容易记住诗词,还能让孩子了解历史知识,对他们的写作也会有帮助。

一首流传很广的唐诗,后来失传,千年后竟然出现在敦煌

马上就是寒假了,让孩子通过这套书,把课堂里学到的诗词彻底巩固下来,这会真正成为他们脑海里的财富。

点下面的链接购买,这套书一共四本,现在团购价是59元,点下面的横条参团。因为临近过年,这两天下单还能最后发一次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