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解讀乾隆《喇嘛說》,活佛轉世的宗教改革和金瓶掣籤的核心源起

相信去北京旅遊的朋友,一定都會去故宮,因為那是皇上的家。那麼有沒有比故宮等級更高的地方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雍和宮。雍和宮是皇上祭祖的家廟,同時也是內地藏傳佛教等級最高的寺院。雍和宮坐北朝南,建築風格非常獨特,融漢、滿、蒙等各民族建築藝術於一體。在雍和宮天王殿北側有一御碑亭,亭內立有一四方碑,上以滿、漢、蒙、藏四種文字刻乾隆帝所撰寫的《喇嘛說》。今天我們就解讀一下這篇《喇嘛說》。


解讀乾隆《喇嘛說》,活佛轉世的宗教改革和金瓶掣籤的核心源起

御碑亭

01《喇嘛說》上段

佛法始自天竺,東流而至西番。其番僧又相傳,稱為喇嘛。喇嘛之字,漢書不載,元明史中或訛書為剌馬。予細思其義,蓋西番語謂上曰喇,謂無曰嘛。喇嘛者,謂無上,即漢語稱僧為上上人之意耳。喇嘛又稱黃教。蓋自西番高僧帕克巴始,盛於元,沿及於明,封帝師、國師者皆有之。 我朝惟康熙年間只封一章嘉國師,相襲至今。其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之號,不過沿元明之舊,換其襲勑耳。

《喇嘛說》一上來便交代了,喇嘛一詞的來源,以前漢書裡是沒有喇嘛這個詞語的。藏語中,喇是上的意思,嘛是無的意思。所以漢語中把有德的僧人,稱為上人。《釋氏要覽·稱謂》引古師雲:“內有德智,外有勝行,在人之上,名上人。”自南朝宋以後,“上人”便多用作對和尚的尊稱。在這個地方,乾隆皇帝實際上用的是傳統禪宗的思想去理解“喇嘛”這個詞的,因為“無”“上”其實都是禪宗的思想。

而且乾隆皇帝還解釋了一下,為什麼他推崇黃教。但是對於藏傳佛教,他明顯是不熟悉的。帕克巴,即元朝國師薩迦派八思巴。從元朝薩迦派的八思巴到明朝的黑帽子噶舉、紅帽子噶舉,他把所有的喇嘛都歸為了黃教。所以他說,清朝尊崇喇嘛教,只是對前朝信仰的延續。

元朝在治理藏區時,採用的做法是“薩迦派獨尊”,而明朝雖沿用了元朝利用和扶持佛教的策略,但是在很早就採取了“多封眾建,尚用僧徒”的策略。所以,自元明兩朝開始,冊封的灌頂國師和法王是眾多的。但是在清朝,只有清聖祖康熙冊封的“灌頂普惠廣慈大國師”---二世章嘉活佛阿旺洛桑卻丹。至於達賴、班禪世系,只是承襲元明的舊例。

解讀乾隆《喇嘛說》,活佛轉世的宗教改革和金瓶掣籤的核心源起

乾隆帝《喇嘛說》

蓋中外黃教總司以此二人,各部蒙古一心歸之。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所繫非小,故不可不保護之,而非若元朝之曲庇諂敬番僧也。

據《清史稿·世宗本紀》記載:“雍正元年十一月戊寅,羅卜藏丹津入寇西寧,守備馬有仁、參將宋可進敗之於申中堡,賊遁。丙戌,年羹堯奏總兵楊盡信進剿番賊於莊浪椅子山,斬賊數百。”在雍正元年(1723)的羅卜藏丹津之亂,讓雍正帝看到了藏傳佛教於蒙藏地區的巨大影響力,於是他便親自培養了一個為清朝中央政府服務的活佛喇嘛---章嘉活佛三世若必多吉。

章嘉活佛是格魯派四大活佛之一,而且章嘉若必多吉從小和乾隆帝一起長大,所以乾隆皇帝對於黃教的歷史和世系是非常清楚的。在這裡,他解釋了中外黃教都歸達賴和班禪管理後,給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國策: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而且毫不掩飾的說,推崇黃教是因為蒙古各部都信奉黃教,對我安撫蒙古是件大事,我不得不保護黃教,但是我又不像元朝一樣諂敬你們。

在《喇嘛說》的上半段,主要就是交代了清朝要興黃教的核心理由“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所繫非小”。點出了“興黃教”這一宗教政策在國家政治安全的地位,這個地位就是“所繫非小”。乾隆皇帝還明確的指出了宗教信仰和國家之間的關係“故不可不保護之”。

解讀乾隆《喇嘛說》,活佛轉世的宗教改革和金瓶掣籤的核心源起

乾隆御筆喇嘛說

02《喇嘛說》下段

其呼土克圖之相襲,乃以僧家無子,授之徒,與子何異,故必覓一聰慧有福相者,俾為呼必勒罕,幼而習之,長成乃稱呼土克圖。此亦無可如何中之權巧方便耳。其來已久,不可殫述,孰意近世,其風日下,所生之呼必勒罕,率出一族。斯則與世襲爵祿何異,予意以為大不然。

下半段,先解釋了一下“活佛”的傳襲制度。僧人沒有子嗣,所以便將這一稱號授予弟子,這和傳給兒子是無異的。要找一位聰明且有福相的弟子,使其作為“轉世靈童”,自幼便對其加以教導,長大之後便稱其為“活佛”。後面,乾隆皇帝直接指出了活佛轉世制度的弊端:世風日下,出生的轉世靈童,全部都出自同一個家族,這與子承父業的世襲爵祿制度有何不同。“予意以為大不然”,這個地方乾隆的口氣明顯很不好了。

“率出一族”指的是六世班禪大師家族。七世達賴圓寂以後,是由六世班禪主持認定的靈童,而巧的是八世達賴靈童家族和六世班禪家族是親戚。同時,六世班禪大師的哥哥仲巴活佛(南喀嘉措·羅桑金巴)是後藏第一大寺扎什倫布寺的總管。他的弟弟噶瑪巴是噶舉派第十世的“紅帽子活佛”羊八井活佛(曲朱嘉措)。這樣一來,在清朝香火最為鼎盛的兩派格魯派和噶舉派,前藏後藏四大領袖,一個家族便出了三個。這種錯綜複雜的家族關係,帶來的利益紛爭最終導致了廓爾喀軍隊入侵西藏。


解讀乾隆《喇嘛說》,活佛轉世的宗教改革和金瓶掣籤的核心源起

清反擊廓爾喀入侵西藏

  • 廓爾喀入侵

1780年,六世班禪為祝賀乾隆皇帝70大壽進京,但卻不幸染“天花”在北京黃寺圓寂。不勝哀傷的乾隆,為表體恤之意,為班禪備下了足以顯示天朝國力的豐厚賞賜。正是這筆龐大的遺產,引起噶瑪噶舉派的紅帽子活佛,與仲巴活佛兩人的爭奪。

乾隆四十九年(1785年),噶瑪噶舉紅帽系第十世活佛曲朱嘉措外逃到廓爾喀國(今尼泊爾),並挑唆廓爾喀國王發兵西藏。1788—1789年,廓爾喀以“商稅糾紛”為託辭,派兵入侵後藏。乾隆派巴忠等人率兵入藏支援。巴忠以敷衍的態度從中調停。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廓爾喀兵再次入侵西藏,將扎什倫布寺洗掠一空後,又攻打日喀則宗城堡,掠去後藏藏民大量牲畜。

據《清史稿·高宗本紀六》記載: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十一月癸酉,授福康安為將軍,海蘭察、奎林為參贊,徵廓爾喀。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八月戌子,福康安奏廓爾喀酋拉特納巴都爾等乞降。上以其悔罪乞降,許之,命班師。

廓爾喀入侵西藏,洗劫扎什倫布寺,乾隆帝龍顏大怒,必須要對活佛轉世制度進行改革了,必須要改變“率出一族”的弊端,這就是金瓶掣籤制度的核心起源。


解讀乾隆《喇嘛說》,活佛轉世的宗教改革和金瓶掣籤的核心源起

乾隆皇帝

蓋佛本無生,豈有轉世,但使今無轉世之呼土克圖,則數萬番僧無所皈依,不得不如此耳。

眾所周知,滿清皇室篤信藏傳佛教,其中最為“痴迷”者,當屬乾隆皇帝。乾隆皇帝是非常通佛理的,這裡他說了一句直指佛理的話,“佛本無生,豈有轉世”。佛原本無生,又哪裡來的“轉世”之說?無生就是涅槃,佛追求的是寂靜涅槃,哪有轉世之說。這一句其實是給諸大活佛講的,五蘊皆空,萬法皆空。佛追求的是涅槃,今生是空,來世也是空。按道理,乾隆帝這9個字一出口,活佛轉世制度應該就此終結了,但是他又來了個轉折,接著說如果今天沒有轉世活佛的制度,那麼數萬藏僧便沒有皈依處,這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而已!這裡皇帝又用了一個“不得不”,跟前面講“興黃教”不可不保護,是一個套路。我是被逼的,不得不承認這個轉世制度而已。

乾隆皇帝看的非常清晰,他先用“佛本無生,豈有轉世”來警示、點撥諸位活佛,然後又用數萬僧眾無皈依處來和諸位活佛大喇嘛妥協,政治手段不可謂不高。緊接著他又舉了個噶舉派來說明,活佛制度的腐敗。

去歲廓爾喀之聽沙瑪爾巴之語,劫掠藏地,已其明驗。雖興兵進剿,彼即畏罪請降,藏地以安。然轉生之呼必勒罕出於一族,是乃為私。佛豈有私?故不可不禁。 茲予制一金瓶送往西藏,於凡轉世之呼必勒罕,眾所舉數人,各書其名置瓶中,掣籤以定,雖不能盡去其弊,較之從前一人之授意者,或略公矣。

這裡乾隆皇帝把廓爾喀入侵的事情講了一遍,接著直接指出了教亂的原因:轉世靈童都同一家族,都是為了一己私利。佛怎麼會有私心呢?所以對這種為私利串通的現象必須禁止,並給出了他的方法,即金瓶掣籤制度:凡是轉世靈童,可由大家推舉幾個人,各自將名字寫下放置在瓶中,抽籤決定人選;這樣做雖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但同以前由一人授權的做法相比,或許稍稍公正一些。

解讀乾隆《喇嘛說》,活佛轉世的宗教改革和金瓶掣籤的核心源起

金瓶掣籤制度

  • 金瓶掣籤制度

1252年,噶瑪噶舉派高僧噶瑪拔希,被元憲宗蒙哥封為國師,並賜金邊黑帽和金印。在噶瑪拔希圓寂前,經一系列秘密籌備,將佛祖的“化身論”和“轉世輪迴”實施到宗教中,黑帽系活佛轉世制度就這樣建立起來了,後來被藏傳佛教各教派紛起仿效。

從清康熙帝至乾隆帝之間,西藏各教派紛爭激烈。遊牧於青海的蒙古汗王也不安生,想盡各種辦法試圖控制西藏的大活佛,以便擴張自己的勢力,並鞏固所獲得的特權。在金瓶掣籤制度制度頒佈之前,轉世靈童主要是由最有名望的跳神巫師“吹衝”降神來認定。“吹衝”很大的弊端就是假借神諭、私下串通,四大護法都買通了,“率出一家”也就正常。

乾隆皇帝非常務實,他知道啟用金瓶掣籤制度也無法完全解決弊端。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頒佈實施。其中第一條,便是設置金瓶掣籤制度,明確規定:“關於尋找活佛和呼圖克圖的靈童,依藏人例俗,確認靈童必問卜於四大護法,這樣就難免會發生弊端。大皇帝為求黃教得到興隆,特賜一金瓶,今後遇到尋認靈童時,邀集四大護法,將靈童的名字及出生年月,用滿漢藏三種文字寫於籤牌上,放入瓶中,選派真正有功德的活佛,誦經祈禱七日,然後由各呼圖克圖和駐藏大臣在釋迦牟尼像前掣籤認定……”並要求“拉穆吹忠四人,認真作法降神”,“不得仍前妄指,私相傳襲”。

這份章程分存於理藩院和西藏,成為清朝政府管理西藏事務的基本文件,同時也是西藏地方政府辦理政務時必需遵守的原則。

解讀乾隆《喇嘛說》,活佛轉世的宗教改革和金瓶掣籤的核心源起

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

乾隆皇帝還頒發了兩個金瓶,一個放在北京雍和宮戒臺樓的釋迦摩尼像前,一個置於拉薩大昭寺釋迦摩尼像前。雍和宮的金瓶,主要是用於衛藏地區以外,例如甘肅、青海、內蒙、四川等地的活佛轉世;大昭寺的金瓶只用於達賴尊者和班禪大師的靈通轉世。雍和宮的金瓶掣籤由理藩院尚書監督,拉薩大昭寺的金瓶掣籤由駐藏大臣監督。自此,金瓶掣籤成為定製。

《喇嘛說》上半段確定了“興黃教即以安眾蒙古”的國策,下半段就定了“金瓶掣籤制度”的宗教政策。那麼作為一個帝王,一個政治家,除開整理教亂的宗教目的,他的政治目的呢?

夫定其事之是非者,必習其事,而又明其理,然後可。予若不習番經,不能為此言,始習之時,或有議為過,興黃教者,使予徒泥沙汰之虛譽,則今之新舊蒙古,畏威懷德,太平數十年可得乎?

乾隆先是解釋了,他為什麼能這麼制定政策的原因是因為他學習了藏人的經書。在他學習黃教的典籍時,便有人說他興黃教過剩,然後他用一個反問句“畏威懷德,太平數十年可得乎?”表明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保蒙古數十年的太平,這個就是他的政治目的。而且在《喇嘛說》最後一句,乾隆帝提出了“金瓶掣籤”這次宗教改革的最終目的。

解讀乾隆《喇嘛說》,活佛轉世的宗教改革和金瓶掣籤的核心源起

十世班禪圓寂,十一世班禪選出

且後藏煽亂之喇嘛即正以法,元朝曾有是乎?蓋舉大事者,必有其時與其會,而更在乎公與明,時會至而無公與明以斷之,而不能也,有公明之斷,而非其時與會,亦望洋而不能成。茲之降廓爾喀,定呼必勒罕,適逢時會,不動聲色以成之。去轉生一族之私,合內外蒙古之願。當耄近歸政之年,覆成此事,安藏輯藩,定國家清平之基於永久,予幸在茲,予敬亦在茲矣。

後藏噶瑪噶舉派的教亂,在福康安班師回朝以後,乾隆帝嚴懲了紅帽系第十世活佛曲朱嘉措的叛國行為,廢除了噶瑪噶舉紅帽系活佛轉世,查抄了羊八井寺,並強令其所屬百餘名紅帽喇嘛改宗格魯派(黃教)。這樣的功績,元朝統治者是沒有的。“合內外蒙古之願......安藏輯藩,定國家之基於永久”實際上,這個才是通篇《喇嘛說》的核心。


總結:乾隆皇帝的這篇《喇嘛說》,共2179字。上段講“興黃教即以安眾蒙古”,下半段講“金瓶掣籤制度”,加強了清政府對西藏邊疆的統治,為國家對穩定蒙藏地區的社會局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