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浦江縣建制沿革

浦江縣歷史沿革

浦江縣建制沿革

浦江於東漢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建縣,古稱豐安,至今已有1800多年曆史。

  唐天寶十三年(754)置浦陽縣,以境內浦陽江得名。

  五代吳越天寶三年(910)改浦陽為浦江,一直沿用至今。

  1960年1月撤銷浦江縣建制併入義烏縣。

  1966年12月恢復浦江縣。


浦江縣建制沿革

浦江縣建制沿革

東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孫策據有江東,分太末、諸暨部分境地立豐安縣,為浦江建縣之始。時屬揚州刺史部會稽郡,《讀史方輿紀要》稱縣治在今治浦陽鎮之西南。歷三國、兩晉及南朝,豐安曾改屬東陽郡、金華郡。至隋開皇九年(589)並省江南州縣,廢豐安縣,其地併入吳寧(今金華),立為戍鎮,屬吳州總管府東陽郡。

唐天寶十三年(754)析義烏、蘭溪、富陽地置浦陽縣,以境內浦陽江得名,屬江南東道東陽郡,縣治在今浦陽鎮所在地。五代時屬吳越國之婺州,吳越王錢鏐因與吳王楊隆演之父楊行密相仇,上書梁太祖凡郡縣名稱與楊字同音者都予奏改,遂於後梁開平四年(吳越天寶三年,910)改浦陽縣為浦江縣。其後隸屬關係屢有變動,而浦江之名沿用至今。詳見本志附錄之建置沿革表。

朝齊建武四年(497)政區

  民國38年(1949)5月11日浦江解放,隸屬浙江省金華專區(初稱第八專區)。1960年1月7日國務院決定撤銷浦江縣建制,除梅江人民公社(相當於區)行政區域劃歸蘭溪縣外,其餘行政區域併入義烏縣。

  1966年12月22日國務院批准恢復浦江縣,併入義烏縣的原行政區域復歸浦江,縣城在浦陽鎮,屬金華地區。1985年6月地區改市,屬金華市。


浦江縣建制沿革

  • 浦江位於浙江中部,金華市北部,面積920平方公里,轄7鎮5鄉3街道、227個行政村和23個社區,戶籍人口38萬,外來人口10萬。浦江歷史悠久,東漢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建縣,唐天寶十三年(754)置浦陽縣,五代吳越天寶三年(910)改浦陽為浦江,至今已有1800多年曆史。  浦江有“文化之邦”、“書畫之鄉”之稱。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距今萬年的“上山文化”遺址,是中國長江下游及東南沿海地區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是世界稻作農業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江南第一家”,自宋迄明,鄭氏同居15世,三朝旌表,明太祖朱元璋御賜“江南第一家”。民間藝術豐富多彩,起於清代的竹根雕,與東陽木雕、青田石雕並稱“浙江三雕”;起於明代的“迎會”,製作奇巧,童趣天真,堪稱華夏一絕。
  • 名人名家輩出,古有南宋詩人方鳳,明代開國文臣之首宋濂,清初東渡日本的高僧心越禪師蔣興儔等;近現代曹聚仁、張世祿、石西民、洪汛濤以及張書旂、吳茀之、張振鐸、張嶽健、方增先、吳山明等在文學、語言、新聞、書畫等領域自成一家。  
  • 浦江有“中國水晶之都”、“中國掛鎖之城”、“中國絎縫家紡名城”之譽。工業產業眾多,目前已基本形成服裝、針織、水晶、制鎖、絎縫等一批優勢特色產業和塊狀經濟。其中水晶、掛鎖分別以70%以上的市場佔有率而成為全國最大的產品集散地,花邊絎縫已近50%的市場佔有率成為全國最主要的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浦江是“中國桃形李之鄉”、“中國香榧之鄉”,桃形李、葡萄、蜜梨等水果獨具特色,豆腐皮、手工面、豆腐乳等農副產品馳名省內外。 
  • 浦江縣建制沿革

  •  浦江還是遠近聞名的“毓秀之區”、“休閒之地”。境內山川秀麗,名勝古蹟眾多,人文古蹟有“江南第一家”、“上山文化”等,山水生態旅遊資源有國家4A級風景旅遊區仙華山和近年新開發的白石灣、神麗峽等,“文化遊、農家樂、休閒遊”旅遊品牌名聲在外,每年來浦旅遊人數超過100萬人次。與之相配套,我們大力發展觀光農業和綠色農產品,培育了花卉苗木、高山蔬菜、茶葉、水果四大主導產業,擁有12個千畝以上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桃形李、“浦江春毫”名茶為國優產品,“保鮮豆腐皮”、“竹葉薰腿”馳名中外。按照“精品城、工業化、生態型”發展定位,全力打造適宜人居住城市,2004年創建了國家衛生縣城,目前建成區面積達到19.64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為48%,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9%。  
  • 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1.9億元,同比增長2.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9.1億元,同比增長7.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4.6億元,同比增長4.3%;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44743元和21471元,同比增長7.4%和9.5%。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