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浦江县建制沿革

浦江县历史沿革

浦江县建制沿革

浦江于东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建县,古称丰安,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唐天宝十三年(754)置浦阳县,以境内浦阳江得名。

  五代吴越天宝三年(910)改浦阳为浦江,一直沿用至今。

  1960年1月撤销浦江县建制并入义乌县。

  1966年12月恢复浦江县。


浦江县建制沿革

浦江县建制沿革

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孙策据有江东,分太末、诸暨部分境地立丰安县,为浦江建县之始。时属扬州刺史部会稽郡,《读史方舆纪要》称县治在今治浦阳镇之西南。历三国、两晋及南朝,丰安曾改属东阳郡、金华郡。至隋开皇九年(589)并省江南州县,废丰安县,其地并入吴宁(今金华),立为戍镇,属吴州总管府东阳郡。

唐天宝十三年(754)析义乌、兰溪、富阳地置浦阳县,以境内浦阳江得名,属江南东道东阳郡,县治在今浦阳镇所在地。五代时属吴越国之婺州,吴越王钱镠因与吴王杨隆演之父杨行密相仇,上书梁太祖凡郡县名称与杨字同音者都予奏改,遂于后梁开平四年(吴越天宝三年,910)改浦阳县为浦江县。其后隶属关系屡有变动,而浦江之名沿用至今。详见本志附录之建置沿革表。

朝齐建武四年(497)政区

  民国38年(1949)5月11日浦江解放,隶属浙江省金华专区(初称第八专区)。1960年1月7日国务院决定撤销浦江县建制,除梅江人民公社(相当于区)行政区域划归兰溪县外,其余行政区域并入义乌县。

  1966年12月22日国务院批准恢复浦江县,并入义乌县的原行政区域复归浦江,县城在浦阳镇,属金华地区。1985年6月地区改市,属金华市。


浦江县建制沿革

  • 浦江位于浙江中部,金华市北部,面积920平方公里,辖7镇5乡3街道、227个行政村和23个社区,户籍人口38万,外来人口10万。浦江历史悠久,东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建县,唐天宝十三年(754)置浦阳县,五代吴越天宝三年(910)改浦阳为浦江,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浦江有“文化之邦”、“书画之乡”之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距今万年的“上山文化”遗址,是中国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世界稻作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江南第一家”,自宋迄明,郑氏同居15世,三朝旌表,明太祖朱元璋御赐“江南第一家”。民间艺术丰富多彩,起于清代的竹根雕,与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浙江三雕”;起于明代的“迎会”,制作奇巧,童趣天真,堪称华夏一绝。
  • 名人名家辈出,古有南宋诗人方凤,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清初东渡日本的高僧心越禅师蒋兴俦等;近现代曹聚仁、张世禄、石西民、洪汛涛以及张书旂、吴茀之、张振铎、张岳健、方增先、吴山明等在文学、语言、新闻、书画等领域自成一家。  
  • 浦江有“中国水晶之都”、“中国挂锁之城”、“中国绗缝家纺名城”之誉。工业产业众多,目前已基本形成服装、针织、水晶、制锁、绗缝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和块状经济。其中水晶、挂锁分别以7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而成为全国最大的产品集散地,花边绗缝已近50%的市场占有率成为全国最主要的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浦江是“中国桃形李之乡”、“中国香榧之乡”,桃形李、葡萄、蜜梨等水果独具特色,豆腐皮、手工面、豆腐乳等农副产品驰名省内外。 
  • 浦江县建制沿革

  •  浦江还是远近闻名的“毓秀之区”、“休闲之地”。境内山川秀丽,名胜古迹众多,人文古迹有“江南第一家”、“上山文化”等,山水生态旅游资源有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仙华山和近年新开发的白石湾、神丽峡等,“文化游、农家乐、休闲游”旅游品牌名声在外,每年来浦旅游人数超过100万人次。与之相配套,我们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绿色农产品,培育了花卉苗木、高山蔬菜、茶叶、水果四大主导产业,拥有12个千亩以上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桃形李、“浦江春毫”名茶为国优产品,“保鲜豆腐皮”、“竹叶薰腿”驰名中外。按照“精品城、工业化、生态型”发展定位,全力打造适宜人居住城市,2004年创建了国家卫生县城,目前建成区面积达到19.64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为48%,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9%。  
  •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1.9亿元,同比增长2.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1亿元,同比增长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6亿元,同比增长4.3%;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4743元和21471元,同比增长7.4%和9.5%。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