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伟大的成功——第二代标准系列导弹(1)


伟大的成功——第二代标准系列导弹(1)

第一代“标准”系列导弹实际上是“蝗蜂计划”的最终成果,这尽管意味着其对“三T”导弹在可靠性、反应速度等方面的缺陷进行了有限的改进和技术升级,但在苏联饱和攻击能力不断增强的趋势下,这样的舰队防空系统仍然难堪重任,于是时代呼唤着第二代“标准”系列导弹的出现……

伟大的成功——第二代标准系列导弹(1)

侍发的“标准”SM-2MR/RIM-66C样弹


背景

伟大的成功——第二代标准系列导弹(1)

“诺顿角”号试验舰舰徽中“标准”导弹的形像是最醒目的标志

第二代“标准”系列导弹的出现,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鲜明的冷战背景——-无论从政治还是纯军事角度而言均是如此。1964年冬天,苏联《真理报》发出消息: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由于健康原因,辞去了党和国家的一切职务。这场看似平常的换届工作,其实是以一场宫廷政变的形式,结束了赫鲁晓夫对苏联11年的统治,勃列日涅夫时代由此拉开了帷幕,美苏冷战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勃列日涅夫上台伊始,由于忙于国内的调整和改革,起初反对赫鲁晓夫的军事冒险,比较谨慎、克制,主要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反对热核战争,反对“输出革命”,继承赫鲁晓夫时代业已经出现过的缓和精神。因此,一方面,此时的苏联指责美国搞多边核力量,从而鼓励了西德的“复仇主义”愿望,抨击美国更多地卷入越南战争,谴责“美帝国主义”反对、侵犯柬埔寨,对古巴进行新的挑衅,在全世界“威胁和平”。但另一方面,越南战争并没有影响苏联与美国在一系列不同领域进行合作。比如,在地区冲突方面,苏联力图“息事宁人”,寻求稳定的政策方针,避免与美国直接军事对抗。在越南问题上,苏联领导人其实一致承认,苏美关系是第一位的,而越南问题并不涉及到苏联的根本利益,因此此时的勃列日涅夫力图劝说北越与美国和南越进行谈判,和平解决争端。只是由于各种原因没能成功。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即“6.5战争”爆发后,尽管美国支持以色列,苏联支持阿拉伯国家,但苏美之间首次开通了“热线”,促成了双方的停火,缓解紧张局势。在1965年印度巴基斯坦冲突中,苏联更是企图脚踏两只船,对双方进行了协调,最后在苏联的斡旋下,通过了《塔什干宣言》。这是,美国因在越南问题上越陷越深,也注意与苏联保持平横。然而我们不应该忘记,即便在强调缓和的这一时期,勃列日涅夫也同样继承了赫鲁晓夫时期的阵营对抗思想,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矛盾,而苏美矛盾是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生活主要矛盾的主轴,世界大战将发生在两大体系之间。所以随着勃列日涅夫理顺了国内关系,把稳了政权后,苏联逐渐由对美“缓和”变得“富有攻击性”,这直接表现为1968年苏联对中欧“布拉格之春”所作出的反应——-几十万武装到牙齿的华约机械化部队在冷战的心脏地域展开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军事行动。

伟大的成功——第二代标准系列导弹(1)

“先进水面导弹系统”方案中的6000吨级“驱逐领舰”版本——该舰正在发射一枚第二代“标准”防空导弹

事实上,苏联在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成功后,由于苏美两极在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苏联的军事经济力量迅速发展,经济增长连续几年保持在8.1%,而美国的平均增长率只有3.2%,大有赶上和超过美国之势,因此其扩张势头不断增长,并在此后近10年同美国的争夺中,处于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鉴于以上情势,1969年1月新上台的美国新总统尼克松及其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深感力不从心,最终下决心要结束越南战争,实行战略收缩的政策。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关岛发表讲话,明确发出美国要调整其全球战略,实行海外战略收缩的信号。在这个大背景下,“防御性”而非“进攻性”武器系统,成为美国政府所青睐的对像,再次发展新一代舰队防空系统的选项自然位列其中。当然,站在纯军事角度上,对美国海军来将发展新一代舰队防空系统也有其现实性和迫切性,这是不可忽视的。1967年11月苏联部长会议第1098-378号决议决定研发可运载新型导弹的新一代超音速反舰轰炸机。轰炸机计划配备两台NK-144-22加力燃烧室双涵道涡轮喷气发动机和可变后掠翼。但实际上,部长会议第1098-378号决议所要求的成果早在1964年就已经接近出现了。1964年夏天其原型机出厂,在同年8月30日首次试飞成功,之后生产了9架预生产型,虽然这些飞机离军方要求还有一些距离,但却也相距不远——-这就是后来以“逆火”之名名扬世界的所谓图22M系列。该机采用掠正常式布局,悬臂式下单翼可以根据需要变换后掠角(20 度、30 度和 65 度),普通半硬壳式机身,后部截面为矩形,进气道位于机身两侧。这些变化以今天的视角而言或许平淡无奇,但实际上却使得该机具有了那个时代之前从来不曾具备的能力,即核打击、常规攻击以及反舰能力,良好的低空突防性能,使其生存能力大大高于前苏联以往的轰炸机。作为苏联的第一种航程较远的超音速轰炸机,可以攻击除葡萄牙和挪威以外的所有欧洲国家,如果经空中加油,还可以从前苏联经极基地起飞,攻击美国本土目标后,飞回国内基地。简而言之,与之前的图-22相比,图-22M系列简直是脱胎换骨的变化!所有距离该飞机基地4000千米以内的地面和水上目标都将在红色帝国红五星的铁翼下颤抖!而其最为关键的价值,则在于作为反舰轰炸机平台所蕴含的远海打击能力,该机结合苏联的对海上目标侦查、电子作战能力与海军舰艇的搭配,不但进一步强化了苏联海军的反舰导弹饱和攻击战术,更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美国海军的危机感。美军的AIM-54凤凰导弹、F-14雄猫式战斗机都是为对应这样的战术而生,作为新一代舰队防空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第二代“标准”系列导弹也是如此。


从“先进水面导弹系统”到“宙斯盾”

伟大的成功——第二代标准系列导弹(1)

拆除“巨人”系统SPG-59多功能电扫雷达后换装“宙斯盾”AN/SPY-1被动相控阵雷达的“诺顿角”

第二代“标准”系列导弹是美国海军新一代舰队防空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要了解第二代“标准”系列导弹,就必须从系统的角度着手,而不是孤立地看侍它。第一代“标准”系列导弹只是“三T”导弹中”高级小猎犬“和”鞑靼人“这两种点防空导弹的过渡性替代,并在一定程度上接替”黄铜骑士“导弹的区域防空能力,这是从一开始就明确的事情。所以,几乎在第一代“标准”系列导弹刚刚走上绘图板的同时,美国海军水面导弹计划办公室(SMSPO)在1964年初开始向各厂商征求设计提案,并于1965年1月成立评估小组。美国海军部长科斯召回已经退役的前海军军械局长威辛顿海军少将,责成他作为小组负责人,负责评估“巨人”计划下马后美国海军接到的好几份备选方案,并为下一代防空系统提出建议。故评估小组又称为威辛顿委员会,其余参与的研究单位还包括海军舰艇局(BuSHIP)、兵器局(BuOrd)、IBM的贝尔实验室、APL以及若干从陆军防空导弹部门借调的专家。最初美国海军规划的系统架构类似“巨人”系统,其核心仍为一套类似SPG-59的全功能电子扫瞄雷达,防空导弹也继续沿用TVM制导机制,但把雷达波段由C波段改为波长较长的S波段。在评估小组最初的评估中,兵器局主张继续沿用精确度高的C波段,以利于导弹火控,而舰艇局则力主搜索距离较长的S波段。小组主席威辛顿则倾向于搜索能力优先,并将搜索距离性能指标增加到超过当时SPG-59的250海里,故S波段最后得以获胜;此外,此阶段增加了原本SPG-59雷达所没有的250海里外远程拦截控制能力,因此采用S波段势在必行。

伟大的成功——第二代标准系列导弹(1)

在“先进水面导弹系统”方案的规划中,威辛顿委员会最后将照射雷达从雷达中独立出来,交由专门的X波段照射

由于S波段的波长较长,鉴别度较差,如果要达成目标锁定等级的火控能力,就必需采用更大的天线孔径,这对于容积有限的导弹而言根本无法接受,得使用波长较短、精确度高的波段(通常为X波段,波长比C波段更短),因此S波段雷达无法与导弹制导头匹配。因此,威辛顿委员会最后将照射雷达从雷达中独立出来,交由专门的X波段照射雷达负责,整个系统架构得以简化。此外,威辛顿委员会也决定新雷达放弃SPG-59技术困难复杂的球面天线/电磁透镜技术,改用类似企业号航空母舰、长滩号核巡洋舰使用的SPS-33雷达的平板天线,并完全以移相器(phase shifter)技术来控制波束变换方向。此外,新的系统架构也以并联的正交场放大器(CFA)来取代原本SPG-59后端的并联小型TWT发射机。1965 年5月15 日,威辛顿海军少将提交了研究报告,正式建议新一代防空系统采用如下架构:一台 S 波段被动相控阵搜索和跟踪雷达;6台X波段火控雷达;数字式火控计算机;海军战术数据系统(现代数据链的前身);半主动雷达制导的改进型“标准”防空导弹;双臂倾斜发射架。威辛顿的报告还建议采用单一总承包商负责,而不是由海军按分系统多头联系。毫无疑问,威辛顿尽量采纳了“巨人”计划的技术优点,但大大缩水以降低技术风险和成本。相控阵搜索和跟踪雷达可以满足抗饱和攻击的情报需要,并可以为导弹的中继制导提供支持。单设的火控照射雷达可以降低将火控雷达综合到相控阵雷达的技术难题。半主动雷达制导的改进型“标准”防空导弹尽管不能和 TVM 相提并论,但也具备中段引导能力,可以在相控阵雷达的引导下接近目标,再转入火控雷达精确照射下的末端半主动雷达制导。由于火控雷达只需要照射很短的时间,而不需要在导弹离架后全程照射制导,大大解放了火力通道不足的问题。中继半主动雷达制导还便于多目标交战时的统一指挥,有利于按照威胁优先级别分别拦截,并减少多枚导弹攻击同一目标的问题,或者引导多枚导弹重点攻击某一目标。双臂发射架虽然不尽理想,但比当时流行的单臂发射架的射速要高一倍。

伟大的成功——第二代标准系列导弹(1)

“宙斯顿”系统试验期间“诺顿角”号(AVM-1)试验舰上安装的MK26双联装发射架

需要指出的是,新防空系统采用数字式火控计算机,可以对空中大量目标迅速分类、鉴别,并指定威胁优先等级,结合防空导弹的中继制导能力,控制防空导弹和舰炮按远近高低轻重缓急分别拦截。更重要的是,新系统是从导航、情报、探测、决策、火控、武器、反制的一体化系统,甚至包括故障自检和系统重组、仿真训练功能,而不是分别设计然后组合。这样的系统工程方法使系统效能在实用层面上达到最优,而不拘泥于部分系统的理论性能,这在今天已经成为标准的工程方法,但在 20 世纪 60 年代,这是先驱性的。1965年7月,威辛顿海军少将的方案获得官方认可,被正式命名为先进水面导弹系统(Advanced Surface Missile System,ASMS),目的是发展可摧毁飞机、导弹及水面目标的导弹系统。ASMS电子对抗能力要求比“巨人”稍低,但维持大致同等的多目标接战能力,并且着重于利用新科技,来降低系统的体积与功率需求,避免重蹈“巨人”系统过于臃肿的覆辙。这期间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曾有意把美国海军的 ASMS 计划和美国陆军的“爱国者”防空导弹计划合并,达到最大程度的共享技术,但最后由于两家要求的高度不同而放弃了。“爱国者”采用了 ASMS 放弃了的 TVM 制导。此后ASMS系统经过不断发展,在1969年12月再次改名为空中预警与地面整合系统(Advanced Electronic GuidanceIn for mation System/AirborneEarly-warning Ground Integrated System)。其缩写“Aegis”恰好是希腊神话中“宙斯之盾”的缩写,按照美国人自己的说法该系统最终叫“宙斯盾”纯属巧合,没有任何特殊的含义。当然也有说法是,“宙斯盾”不是什么花里胡哨的计划名字的缩写,而是 1969 年美国海军内部命名竞赛的结果,就是希腊神话里大神宙斯的盾牌的意思。至于两种说法哪种更接近事情的真相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随着“宙斯盾”系统的研制全面展开,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第二代“标准”导弹开始逐渐成形了。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