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 “錯不在我”,家長“自我辯護”心理,造就了與孩子的無效溝通

家長經常教導孩子要誠實面對自己的錯誤,勇於承認錯誤,但是家長自己卻常常不能以身作則,面對錯誤不是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就是“自我辯護”一番後,隨便哄哄孩子。殊不知,這些正是造就親子間無效溝通的重要原因。

“錯不在我”,家長“自我辯護”心理,造就了與孩子的無效溝通

閨蜜告訴我,她現在和12歲的女兒幾乎無話可說,說什麼孩子都聽不進去,這可怎麼辦呀?閨蜜性格要強,做事經常說一不二,我想起前段時間,她跟我說懷疑女兒早戀,便在房間翻箱倒櫃找孩子的日記本,結果事情是子虛烏有,可是卻被孩子知道了,本來這件事閨蜜就有錯,但是她還振振有詞地對孩子說,是為她好。最後女兒一氣之下就不理她了。

在親子溝通過程中,家長給孩子發出的都是被孩子拒絕接受的信息,孩子不接受,那麼就沒有達到溝通的目的。為什麼會形成這種被動局面呢?極大程度上是由於家長各種“自我辯護”的心理引發一系列行為造成的後果。

一、什麼是“自我辯護”心理,它的本質是什麼?

“自我辯護”心理是指人們將自己的行為和決定(尤其是對那些錯誤的行為和決定)進行合理化的維護和辯解。它本質上體現的是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1、認知失調

認知失調是一種自我緊張矛盾的狀態,只要一個人同時在心理擁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想法,就會出現這種狀態,比如,很多家長都贊同,題海戰術是愚蠢的,因為大量重複的做題只會破壞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家長知道讓孩子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並勞逸結合是更科學的途徑。

但是家長看到日益逼近的期末考試和一次不太理想的摸底成績後,他們可能只會通過來讓孩子多做幾本練習冊來減少這種失調,家長會覺得在關鍵時刻,多付出時間與努力是值得的,而且這樣孩子更有可能在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失調會導致心理上的忐忑不安,從輕至重,只有找到減少這種失調的方法,不適感才會逐漸緩解。

“錯不在我”,家長“自我辯護”心理,造就了與孩子的無效溝通

2、主觀歪曲

在《錯不在我》書中舉過一個事例,在某個村莊,每當流行病來臨,家長就會拔掉孩子的門牙,他們認為這樣當孩子們染病後,家長你能夠幫助其進食。為了說服孩子們,家長會說,拔掉牙齒具有審美價值,因為凹陷的下巴更好看,甚至會說這是某種神聖的儀式。然而此種主觀歪曲的行為只會限制人們發現自身錯誤的能力,更不必說改正錯誤。

3、自我矇蔽

家長常會忽視那些可以協助他們反省自我行為和思想的重要事情和信息。由於這種真實偏差的存在和其他自利的行為習慣疊加在一起,大腦便會為這些行為和思想辯護,將它們定義為精準和真實的。

就像魚感覺不到自己遊弋的湖水一樣,人類也覺察不到自己的盲點,而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各種不滿與負面情緒具有強烈視而不見的動機。

“錯不在我”,家長“自我辯護”心理,造就了與孩子的無效溝通

曾在一本心理學書籍裡看到這樣一句話,一旦我們作出了決定,我們便會想盡一切方式來支持自己的決策。殊不知,這種“自我辯護”的心理,會給親子溝通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

二、“自我辯護”心理造就了與孩子的無效溝通,影響孩子健康成長

1、容易滋生暴力行為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犯了錯,自己也明白,卻拒不承認。甚至在與孩子的溝通中,採用強制手段打壓、責罵孩子。這時會產生一種惡性循環,即攻擊引起了“自我辯護”,而“自我辯護”又會導致更多的攻擊。孩子在這個死循環中,容易模糊是非觀念,還容易變成暴力行為的學習者與追隨者。

“錯不在我”,家長“自我辯護”心理,造就了與孩子的無效溝通

2、害怕犯錯,不敢面對錯誤

當孩子看到家長每次對待錯誤的態度都是“自我辯護”,以及躲避和逃離的方式時,久而久之,孩子會在心理形成一個根深蒂固的概念,犯錯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此造成他們的畏懼心理,不敢面對錯誤,以後長大成人步入社會後,更是會用“自我辯護”的心理來面對自己在工作中的錯誤。

3、親子關係緊張

家長“自我辯護”心理造就的無效溝通,會導致孩子對家長沒有信任感,也不會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告訴家長,而家長無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對孩子的想法只能靠猜,可是由於對孩子缺乏瞭解,往往又會做出與孩子意願相反的決定,進一步導致親子關係的惡化。

“錯不在我”,家長“自我辯護”心理,造就了與孩子的無效溝通

人皆有過,重要的是犯錯誤以後,應該怎麼做?答案是既可以通過“自我辯護”來掩蓋錯誤,也可以直面承認錯誤。我們從小到大接受這樣的教導:從錯誤中學習。而如果要實現親子之間的有效溝通,就必須誠實面對,並且擺脫“自我辯護”的心理。

三、想要實現有效的溝通,借鑑3個步驟來擺脫自我辯護心理

1、接受現實

既然家長已經清楚明白自己的錯誤,就要坦然地面對,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不是什麼丟臉的事情。

此時可以運用“共情”心理,換個角度看待這個事情,比如文章開頭的事例,亂翻女兒東西、偷看日記的媽媽,聯想一下在自己青少年時期的類似情況,尋找契合點,從而真正地接受現實。

“錯不在我”,家長“自我辯護”心理,造就了與孩子的無效溝通

2、自我坦露

面對錯誤的第二部是剖析其產生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因素導致了這個錯誤。文章開頭的母親,是因為害怕早戀影響女兒學習,那麼為什麼不在平時多和女兒談心,瞭解她的想法,而偏要採取極端的做法來解決自己心中的疑惑呢?

是自己偷懶,沒有多花時間在女兒身上,只想著簡單直接的辦法。總的來說,就是要誠摯地剖解出自己的真實內心,自我坦露。

3、彌補損失

最後家長要真誠明確地跟孩子進行溝通,家長需要把自己的態度清楚的表達,“媽媽這次做得不對,不應該在沒有告訴你的情況下,亂翻東西,看你的日記。”不含糊其辭也不會被孩子誤解。把錯誤及時彌補,免於對孩子造成更深遠的心理陰影。

“錯不在我”,家長“自我辯護”心理,造就了與孩子的無效溝通

所謂有效溝通,是指對某一問題有爭執的雙方就此達成共識。家長犯錯後,首先要捋清自己的思路,抽絲剝繭找到本質原因,切記“自我辯護”。同時家長很多時候並不清楚孩子的想法,因此表達清楚很關鍵,否則孩子很容易誤解,不僅達不成溝通目的,還會影響親子關係。

今日互動話題:你認為親子之間無效溝通的最大原因是什麼?你是怎麼看待家長“自我辯護”的心理的呢?歡迎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