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完美的世界》:“臨時父子”同命相憐,善與惡、人性與現實思考

每個人在自己的內心都有一個完美的世界,都有一個自己想要的生活。

《完美的世界》是2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於1993年上映,雖然該電影沒能獲得任何奧斯卡獎,但看過的人都表示有史以來哭的最傷心的一部電影即使今天在豆瓣評分漲到了9.3,成為豆瓣上他擔當導演評分最高的影片。

有必要提一下導演克林特中國影迷常尊稱他為“東木爺爺”,也許你對他不熟悉,但有幾部經典作品一定知道。比如:由他自導自演、與梅姨搭檔、改編自經典小說的《廊橋遺夢》;斬獲第77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以及最佳導演的《百萬美元寶貝》;2016年上映後好評如潮、由湯姆•漢克斯主演的那部《薩利機長》。再提一下本片男主角凱文•科斯特納,1991年因《與狼共舞》奪得了第63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殊榮,也是一代導演大師。他主演的美國西部題材電視劇《黃石》豆瓣評分高達9.1。這樣的強勢導演+男主的陣容,給這部《完美的世界》增加了更多的亮點。

電影講述了8歲男孩菲利普的母親對他管教甚嚴,童年過得很不快樂。有一天,兩名越獄的逃犯闖入菲利普家把他挾持了,一場罪犯“挾持”人質、驚險、溫情的公路逃亡電影就這樣開始了。《完美的世界》這周我又重溫了一遍,不得不說導演們真的很愛拍關於父愛的電影,或許跟他們的童年經歷有關,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個快樂、難忘的童年。例如: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給我一個爸》,威爾史密斯主演的《當幸福來敲門》,至今網上仍看到威爾史密斯絕望勵志的表情包、動圖。而《完美的世界》或許給了我們另一種關係,布奇和菲利普是由一個偶然成了亦父亦友的關係。

影片以60年代的德州為背景,充滿溫情卻以悲劇收場,突破了一般劫匪片僵化的傳統模式,導演注重發掘人物身上多側面的性格內涵,塑造了多個立體化的性格人物。似乎所有優秀的電影都有一個共性:他們含義深刻,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讀,餘音繞樑的效果就是這麼產生的,有一種讓人回味無窮的魅力。本文我將從布奇與菲利普的情感線索;布奇缺失的父愛;邪惡與善良、人性與現實之間的反思與嘆息;導演設計布奇的死作為悲劇收場帶給我的感受,四個方面帶領大家觀賞這部電影。

《完美的世界》:“臨時父子”同命相憐,善與惡、人性與現實思考

01

布奇挾持了菲利普,而一路上菲利普對挾持自己的“逃犯”,開始發生了微妙的情感變化

布奇和同夥越獄成功後,尋找出逃車輛時闖進小男孩菲利普的家中,布奇同伴對菲利普的媽媽施行強暴,菲利普試圖幫助母親被歹徒一巴掌打倒在地,布奇制止了同伴愚蠢的行為。在被鄰居發現後,兩個歹徒挾持菲利普落荒而逃。逃亡開始,布奇無法忍受同伴的變態行為,當發現同伴欺負菲利普將同伴一槍打死。電影到這,開頭鋪墊的已差不多,二人正式開始了不同尋常的交談過程輕鬆而風趣,布奇鼓勵菲利普作為男孩要勇敢嘗試,很多細節無不體現一個大盜天性善良的一面,將這段恐懼之旅變得溫馨感人,似乎忘記了男主的身份是個殺過人的逃犯。很多人忽視了一個角度,便是從小男孩的視角,挖掘出他的情感變化,以下通過6個場景來感受二人的逃亡過程。

《完美的世界》:“臨時父子”同命相憐,善與惡、人性與現實思考

  • 第1次來到戶農家,布奇搶走了農戶的車子和衣服,被農戶發現扒在副駕駛的窗戶,布奇拿槍恐嚇他時,菲利普擔心布奇會開槍,迅速咬住農戶扒車窗的手,農戶被甩到路邊,二人相覷的笑了笑,菲利普對眼前挾持他的這個歹徒由害怕到變得輕鬆起來。

  • 第2次來到一家《友善的店》,表面看上去店內的服務人員都非常的友善(友善的笑容,友善的眼神,友善的聲音,友善的服務)可就在她們發現布奇是逃犯、小菲利普偷拿了一件萬聖節的扮鬼服的時候,原本友善之極的女店員馬上露出了醜陋的嘴臉並惡語相加,布奇詢問小菲利普要不要上車跟他走,菲利普猶豫了幾秒鐘選擇上車,開始有些信任布奇。

  • 第3次遇見了正在野炊的“幸福四口人”,充滿了歡聲笑語。可是兩個孩子打鬧不小心把車子弄髒了,母親對孩子惡語相加,而爸爸的反應雖然很心疼自己的愛車卻也跟孩子解釋道沒事的。可布奇看到孩子媽媽對孩子的態度突然變臉了,菲利普也很無奈的看著這一幕,布奇生氣的讓他們下車,跟菲利普說只是“借”用他們的車,二人開車繼續前行,
    菲利普感受到了布奇的善良,對他開始增加好感。

  • 第4次二人進入一個餐廳,餐廳女服務員調戲布奇,布奇忍不住的支走了菲利普,讓他出去玩石頭。菲利普在門外等了一會,就在布奇與女人要發生關係的時候被菲利普看到了,布奇看到菲利普失望的眼神立刻停止,並帶著菲利普離開了這個地方,在車上菲利普問“你愛她嗎?是不是親她了,為什麼想親?”布奇掩飾的回答“當然愛了,想親就親了這個問題比較複雜”菲利普又問“那你親過她屁股嗎?”布奇有點回答不上來,用幽默玩笑的方式回答了這個問題,把菲利普逗樂了,此時普利普有點享受跟布奇愉快的交流。影片到這裡,其實很多細節都體現了布奇已經把兒時缺失的父愛以及父親的陪伴轉換角色,把自己沒有的這些都以父親的角色帶給了小菲利普。

  • 第5次遇見的是一家在農場幹活的黑人,黑人爺爺友善地把二人帶回家招待,布奇跟黑人奶奶跟隨音樂起舞、菲利普和黑人孫子友好玩耍,可就在黑人爺爺對孫子粗魯的打罵,再次引起布奇心裡的不爽。此時收音機新聞曝光了逃犯布奇,布奇沒有第一時間逃亡,而是將黑人爺爺捆綁起來,並用槍警告和教育他:“孩子不聽話因為興奮沒聽到你講話,你要抱著他、要真誠的說你愛他。”菲利普以為布奇要傷害黑人爺爺害怕的開槍打中了菲利普,並慌亂嚇跑。
    菲利普失手打中布奇,布奇並沒有責怪他,菲利普內心愧疚掙扎、感到很痛苦。

  • 最後,看到這裡眼睛開始溼潤起來,電影已進入最後的高潮,布奇捂著渾身是血的槍傷一路去追驚慌的菲利普,追到了樹底下以父親的口吻與他交心,告訴菲利普:“我只殺過兩個人,一個是傷害他媽媽的,還有就是傷害你的。” 此時警察包圍了過來,布奇正往口袋掏明星片給菲利普的動作,被警察誤以為是要拿槍,布奇死了。菲利普緊緊抱著布奇失聲痛哭,捨不得他死。
《完美的世界》:“臨時父子”同命相憐,善與惡、人性與現實思考

影片到這裡基本就結束了,布奇說他殺過兩個人,但我並不覺得他是一個壞人,他只是用了錯誤的方式來解決不好的事情。某種意義上說布奇只是一個缺愛,缺少親情的沒有長大的孩子,他渴望所有美好的善意以及所有美好的親情。從他對小菲利普的照顧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細心的人,從他對菲利普的教育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明事理的人,從他對菲利普的陪伴可以看出如果可以他一定是個好父親。


02

布奇與菲利普同命相憐:單親孩子,缺失父愛,沒有快樂的童年,布奇用行動彌補菲利普缺失的家庭溫暖

兩位主人公,一個年逾40,一個才8歲,一個劣跡斑斑,一個純真的則像一張白紙,表面來看這兩個人是風馬牛不及的,有些人可能會問為什麼導演會把這兩個人扯在一起呢?其實結合一下兩人的童年背景就不難發現兩人有著相似的經歷。

《完美的世界》:“臨時父子”同命相憐,善與惡、人性與現實思考

1、布奇的童年遭遇

布奇的母親是一名歌舞廳裡的妓女,父親則是一名經常偷雞摸狗的慣犯,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被關進了監獄。因此布奇童年的前半段時間是與母親在那間烏煙瘴氣、各類人出沒的舞廳度過的。後來母親因為身染梅毒而在舞廳的廁所裡上吊自殺了,布奇的生活中從未有父母同時陪伴過。由於從小父親角色的缺失,導致缺少面對社會的勇氣,不能像其它小孩一樣,擁有擁有快樂的童年。

布奇因為按捺不住對一輛福特車得車標的喜愛而偷了他被抓,被關進了州里最臭名昭著的少管所,那裡雲集著這個州最壞的少年犯。一切都不被允許身處逆境,很容易在黑暗的大染缸中隨波逐流,他無法改變糟糕的父母、家庭背景,幸運的是他還留有一絲善良。影片中不斷地說要去阿拉斯加,他想擁有一個父親,一直在路上,尋找缺失的父愛,他心裡仍對那個不負責任的父親抱有幻想,認為父親一定很愛他…


2、菲利普的童年遭遇

8歲的單親孩子菲利普的母親對他管教甚嚴,限制他的玩樂自由,母親的教育方式太過教條,即使小便憋的無法忍受的時候,也不曾想過荒野外可以在草叢中解決,想找公共廁所。菲利普甚至從未參加過一次鬼節討糖果的遊戲。

布奇對菲利普說:“我沒問你母親,我沒問耶和華,你想不想玩不給糖就搗蛋的遊戲?大會只會和小孩說,你還小,你應該怎樣怎樣,你大得足以自己做決定了。”

3、布奇用自己渴求的父愛方式,讓菲利普獲得快樂,彷彿是彌補了自己的遺憾

布奇深知菲利普沒有父親的自卑和不快樂,用從小希望擁有的父親的方式跟菲利普進行平等的對話,認真的問他的意見,做了一次父親,讓菲利普感受擁有父親的快樂。一路上二人的對話,製造了很多溫情的感動,沒有父親的孩子孤獨、脆弱、無助感。

布奇:我們兩個都是英俊的魔鬼,我們都喜歡可樂,我們沒有一個不錯的老爸。同樣是8歲,缺少父親的守護,沒有同伴的童年。像我們這樣的人,得靠自己,尋找愚蠢的命運,我們只能“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布奇:你是個大人了,要不要跟我走,你自己考慮…


布奇:你還有什麼想做卻不被允許的,列個清單吧…


布奇:我寧願是你向我開的槍而不是陌生人…


布奇看到菲利普不開心的眼神果斷離開做漢堡的女人;菲利普對他失手開槍,沒有任何責備,努力爬起來尋找驚慌的菲利普;他捂著血流不止的腹部問他你看看清單上還有哪個沒實現…電影看到這一幕幕眼睛開始溼潤了,讓我感受童年不幸、同命相憐的兩個人,兩顆心相互依偎在一起。

《完美的世界》:“臨時父子”同命相憐,善與惡、人性與現實思考

03

導演塑造布奇、友善商店售貨員人物,形成鮮明反差:引發觀眾對邪惡與善良、人性與現實之間的反思與嘆息。

善良與邪惡只是隔著一堵牆

從來沒有思考過善與惡之間的距離,而且覺得它們二者是不能慢慢融合的兩個極端。但是觀看完《完美的世界》,強烈的感受到,善與惡是可以相互趨同的,這世界上沒有什麼絕對,也不會有什麼一成不變。壞人有善良的一面,好人也會有邪惡的一面。比如“友善商店”的女售貨員,看似很友善,當發現菲利普偷東西,立刻暴露出邪惡的一面。

布奇就是被菲利普的天真無邪所感染,他的行為已不是那些面目猙獰的人所為的了,他已儼然成了一位慈父了,結局出人意料地顯現出巨大的感人的善的力量來。菲利普最終還是走向渾身是血的布奇,試圖將他扶起來不想布奇死,足以證明惡與善不是絕然對立、割裂的。惡也可能轉化成善,因為不被常人理解,這一轉變經常會引起他人的誤解而遭受創傷甚至引來殺身之禍。

布奇是幸運的,儘管導演安排了悲劇收場,但是他讓我們感受到了善良的一面,在由惡轉變成善的艱難過程。善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遙遠呢?善良無邪惡之間就隔著一堵牆,不過是心靈上的距離,我們通過心靈可以救贖惡的人,而我們自己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救贖。他們的不幸與善良的流露,提醒著我們珍惜現在的生活,並經過自己的奮鬥,使身邊的人變的幸福。

對於由惡向善轉變的人,希望社會給予寬容與諒解。在審視自己善良的同時,也嘗試去接受別人的善良,接受這一特殊人群的轉化。無論什麼樣的人,都會想要找到自己心中的完美世界所以好人與壞人是互相需要的,心中的完美世界總是需要被別人喚醒的,然後才能帶給自己心靈上的自由與快樂。

《完美的世界》:“臨時父子”同命相憐,善與惡、人性與現實思考

04

結局以布奇的死作為悲劇收場,談一談影片帶給我的3點感受

1、導演將布奇的死安排在一個“完美的”場景下,富有諷刺的結局安排。

菲利普失手開槍嚇跑了爬到了樹上,布奇坐在樹底下。布奇手捂著中彈的傷口,追隨著菲利普的方向東倒西歪的走過去,晴朗的天空下,風和日麗的草坪上,布奇血跡斑斑,安靜的與菲利普對話。布奇說:“你成為英雄了,也許明天就上頭條新聞,你拯救了那家人,你以為我會開槍殺死他們,其實我是不可能殺他們的。我這輩子只殺過兩個人,一個是傷害我媽的人,一個是傷害你的人。“眼淚再次溼潤了我的雙眼。


2、布奇完美的世界裡,想象有完美的父親、母親和無憂無慮的孩子。

布奇臨死之前從口袋裡掏出曾經父親給他的明信片,交給菲利普,被誤以為是掏槍的動作,當場被警察打死。"真倒黴,一天中了兩槍",布奇漫不經心的說著話,彷彿已經接受這一天的到來,也許是一種解脫,殺死的是那個不喜歡的自己,是那個做錯事的自己,期待死亡之後會能新生。帶著美好的願望,在布奇完美的世界裡,想著自己是一個有父親、母親疼愛的好孩子,靜靜的安詳的死去了。


3、每一個父親都想要給孩子一個完美的世界

每個父親都想要扮演一個讓孩子膜拜的父親形象,在這個世界裡面,孩子不會被粗暴對待,孩子會學習自己的全部優點,孩子不會走自己過去的所有彎路。他可以明辨是非,即使舉起槍對著看似要實行暴力的自己。當然,還有在離開的時候,把一切都給他,包括自己身上帶著的那幾張美元,甚至包括臨走前嘮嘮叨叨的交代......如果布奇活下來的話,肯定會是一個很好的父親。

《完美的世界》:“臨時父子”同命相憐,善與惡、人性與現實思考

總結:

電影《完美的世界》以兒童的經歷重現探討了親情與教育的問題,展現出了深刻的內涵和對現實的警醒。在逃犯與兒童之間通過情節的層層遞進,引發出觀眾對於邪惡與善良、人性與現實之間的反思與嘆息。本文通過對電影主人公佈奇的人物性格進行不同角度的分析,來審視我們每個人在不同的角色定位裡所尋求的完美世界,以及難以均衡和難以實現的完美結局。

完美是不存在的,為什麼有完美呢?原因是每個人在自己的內心都有一個完美的世界,都有一個自己想要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