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多尔衮的母亲年仅36岁,为何要随努尔哈赤而去?

青灯问史


多尔衮的母亲就是历史上的孝烈武皇后,孝烈武皇后出身乌拉那拉氏,她有个著名的名字:阿巴亥。阿巴亥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四任大妃(正妻),是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的生母,也是多代善、皇太极等人的继母。努尔哈赤生前对阿巴亥极为宠爱,孝慈高皇后去世后,年仅十三岁的阿巴亥就超越了努尔哈赤所有的老资格嫔妃,而一跃成为努尔哈赤的大福晋。后金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病逝,阿巴亥遵照努尔哈赤遗命,为其殉葬,年仅三十六岁。努尔哈赤真的留下了让阿巴亥殉葬的诏书了么?阿巴亥是真心要追随努尔哈赤而去么?带着这些疑问,我简要分析一下:

太祖遗诏是否存在

关于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努尔哈赤要求阿巴亥殉葬的遗诏这件事,我可以负责的告诉你-我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根据现有的史料进行分析。首先要说明一下的是,殉葬在清朝初年是一件非常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上至汗王贝勒各大旗主,下至地方官员大户人家,都有这种男主人死后妻妾殉葬的习俗,当然这也不是清朝首创,远的不说,元朝,乃至明朝初年,皇室都有这种人殉的传统习俗。根据努尔哈赤生前阿巴亥受宠的程度来推测,努尔哈赤在世之时,极有可能明确有过待其死后要以大妃阿巴亥殉葬的意思,也正是因为如此,四大贝勒也得以以此为借口,名正言顺地向阿巴亥开刀了。由此来看,如果单纯说说阿巴亥是皇太极阴谋害死的,的确是有些冤枉皇太极了。在阿巴亥殉葬的这件事上,皇太极不过是“顺水推舟”而已。

大妃阿巴亥为何殉葬

阿巴亥得死看似偶然,实际我们仔细分析一下,确是必然,似乎从努尔哈赤驾崩那一刻,就注定了阿巴亥的必死。根据一些资料记载,阿巴亥这个人在努尔哈赤的后宫之中,人缘并不怎么好,虽然他是努尔哈赤的正妻,但是根据种种记载来看,她并不是一个心胸宽容之人。清朝官方史料对于阿巴亥记载明确的用了一个“善妒”的词汇,这说明在努尔哈赤的后宫之中,阿巴亥并不是一个能够有容人之量的人,也正因为如此,阿巴亥在努尔哈赤生前极有可能得罪了很多后宫的人,努尔哈赤活着时,阿巴亥倚仗着努尔哈赤的宠爱可以免遭迫害,但是努尔哈赤死后,这种优势不复存在了,那些阿巴亥曾经得罪过的人们一定会纠合起来报复阿巴亥。最最重要的是,因为阿巴亥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中的多尔衮曾深受努尔哈赤的宠爱,据说努尔哈赤生前曾一度表示将来要将汗位传给他。正因为如此,也让阿巴亥多了一些非分之想,在努尔哈赤死后,每个想要争夺后金大汗之位的皇子或是将要继位的新汗来说,一个野心勃勃的大妃的存在都是潜在的一个政治威胁。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嫡妻,是后金的一国之母,拥有至尊地位,若是阿巴亥不殉葬的话,她三个儿子长大成人,出现母子联手局面的话,对新君会是巨大的一个政治威胁。这是阿巴亥必死的根本原因。

阿巴亥坎坷的身后之事

阿巴亥死后,在皇太极在位的天聪时期她的大妃身份始终不被承认,皇太极改元崇德,正式称帝之后,父皇以及祖先都有追封尊谥,却唯独没有对阿巴亥的身份进行追封,到了顺治朝时期,由于多尔衮掌权,所以阿巴亥被其子多尔衮追封为皇后,全谥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然而在顺治八年时,由于多尔衮死后被清算,所以阿巴亥的皇后之名又被顺治皇帝追废,并且阿巴亥的牌位也被一并逐出祖父努尔哈赤的太庙。实际上宣告了阿巴亥的皇后之位再次被废除。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乾隆帝宣布为多尔衮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平反的同时,乾隆帝还对多尔衮的一生做了客观理性的评价,多尔衮的一生至此算是泾渭分明了,但是令人不解的是,乾隆皇帝对于多尔衮的生母阿巴亥的身份地位问题却选择了有意的回避,阿巴亥至此再也没有被清朝皇帝提起过。


历史课课代表


努儿哈赤病逝,皇太极即位。多尔衮的母亲为乌拉那拉氏,深受努尔哈赤的宠爱。

皇太极除掉多尔衮的母亲,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打击多尔衮,多尔衮也非常受努尔哈赤的疼爱,以殉葬为理由除掉他的母亲。对多尔衮是一个很大的警告,皇太极的心思就是多尔衮,你得守着规矩,安心做臣子。另外一方面,估计是想让多尔衮母亲,去陪伴黄泉之下的父皇,双宿双栖,生死同椁。一举二得,多尔衮非常伤心,他的母亲也成了权力斗争的殉葬品。真是非常的不人道,割舍了人间最宝贵的亲情。

古代历史上殉葬,都是极为不人道的。人人生而平等,没有任何人,以无理的缘由剥夺人的生命。汉武帝后期,杀掉了钩弋夫人,为他的儿子即位扫除障碍,却造成了权臣的专横跋扈。

皇太极的专权,本来是警告多尔衮。谁曾料想,多尔衮却奋发有为,以此拼搏,辅佐顺治帝登基称帝。顺治帝在他的手里,完全成了傀儡,多尔衮还被封为皇父摄政权。

历史不以皇太极的意志为转移,你杀了人家母亲,人家的儿子擅权,欺压你的儿子,还娶了你的女人。

因果报应,屡试不爽。做人还是厚道一点比较好,凡是留一线,事后好相见!


小科历史


阿巴亥是清朝初年各方势力争斗的牺牲品,她的婚姻身不由已,连同自己的生命也被他人主宰。

1601年,叔叔布占泰为了一时的和平,将年仅12岁的阿巴亥嫁给了43岁的努尔哈赤。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的第二天,以皇太极为首的四大贝勒就说努尔哈赤留下遗诏,要阿巴亥殉葬。

出于对红尘的留恋和对孩子的牵挂,年仅37岁的阿巴亥苦苦挣扎,希望能够峰回路转。然而,四大贝勒寸步不让,阿巴亥被逼无奈,只好自尽(有种说法是被弓箭勒死)。

阿巴亥的殉死,未必真的是努尔哈赤遗诏,很有可能是皇太极联合其他贝勒矫诏。理由如下:

第一,清朝的官修史书,无论是《满洲实录》还是《太祖实录》都记载:

“上于国家政事、子孙遗训,平日皆预订告诫,临崩不复言及。”

也就是说努尔哈赤去世前没有留下遗言,可此时又突然出现遗诏,这很难让人相信。

第二,满清对于妃子殉死是有规定的:殉夫的都是级别比较低的小妾,而阿巴亥是大妃;殉葬的女子不能有幼子,而阿巴亥当时有多尔衮和多铎两个幼子。这两点都不符合殉死的条件。

第三,努尔哈赤生前宠爱阿巴亥,对于她跟代善“那点事”都能宽大处理。而临终前,努尔哈赤完全没理由让毫无过失还在一旁陪伴自己的大妃殉情。他也要考虑自己年幼的孩子吧!

皇太极等人为何迫不及待地送阿巴亥见先帝呢?

第一,阿巴亥有三个孩子,年纪不大,但各个都才智过人,尤其是多尔衮“聪颖异常”。努尔哈赤生前就对阿巴亥所生的三个孩子疼爱有加,还将八旗中的三旗交给他们掌管。一旦他们长大成大,势必成为一方诸侯。

兄弟三人联手,再加上地位很高的大妃当靠山,那将会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对皇太极等人形成威胁。所以必须抓住先帝去世的机会,在多尔衮兄弟羽翼未丰时,先除掉阿巴亥。

第二,努尔哈赤在去世前,特地召见阿巴亥,和她共度生命的最后五天。为什么召阿巴亥?肯定有重要的事情与她商量,有重要的话要嘱咐她。

《春坡堂日月录》记载:努尔哈赤临终前,将汗位传给了多尔衮,由代善辅政。如果纪录属实,那这个决策很有可能就是努尔哈赤与阿巴亥共同商议的,或者阿巴亥提前已知消息。

努尔哈赤临终前发生的事以及说过的话,阿巴亥都是见证人。她有最终解释权,能够影响到未来的继承人的合法性。

这样一来,她自然成了皇太极夺取汗位的最大障碍,必须清理。

第三,皇太极内心深处,隐藏着对阿巴亥的仇恨。

皇太极的的生母孟古是努尔哈赤的第三任大妃,年轻貌美,深得努尔哈赤宠爱。等到比她年轻十五又风姿绰约的阿巴亥嫁给努尔哈赤时,一切都变了。

人都是喜新厌旧的,努尔哈赤自然将更多的爱给了阿巴亥,这就必然会冷落孟古。所有的羡慕、嫉妒、仇恨涌上心头,让性格内向的孟古郁郁寡欢,以至积忧成疾,两年后就去世了,阿巴亥顺理成章地接替大妃的位置。

母亲的离去,对于当时年仅十一岁的皇太极,不管是地位上、生活上还是心理上,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会认为母亲的去世与阿巴亥有直接关系,就此埋下仇恨的种子。加上谋夺汗位的需要,新仇旧恨一起算,皇太极肯定不会心软。


秋媚读史


满清朝廷,在那时还叫后金八旗呢。努尔哈赤创建的是后金政权,后金八旗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王位的传承?并不是由上一任王爷指派继承的。(努尔哈赤并没有当上皇帝,努尔哈赤的帝号是被后人追封的)而是由八旗王爷贵族议会共同推举出来的,皇太极能够继承王位?并不是依靠努尔哈赤的遗诏,压根就没有这个东北。所谓的传位给多尔衮?就更加是无稽之谈了!有关于大妃阿巴亥的死?就是皇太极的主意,他对于生母孟古的死怨恨上了阿巴亥,这是其一,其二,多尔衮兄弟控制着三旗兵马,这个对于皇太极的位置威胁很大。在加上一个后宫之主?威胁太大了!所以皇太极需要阿巴亥去死!在皇太极继承王位时,四大贝勒并不全,多尔衮兄弟?虽然说实力挺强,但是还没有四大贝勒的战功和威望。阿巴亥没有什么活路了,据说是,在沈阳故宫的清宁宫内总弓铉勒死后和努尔哈赤一起被埋入到了沈阳东陵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