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黃瓜黑星病導致莖蔓、瓜條“冒油”,減產80%以上,如何高效防治

黃瓜是我國各地常見的一種蔬菜,栽培面積大,產量高,口感甜脆,有一種特別的清香,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黃瓜黑星病又叫瘡痂病,是黃瓜生產中一種檢疫性和毀滅性真菌病害,發生時間早、持續時間長,從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生。主要危害黃瓜的葉片、莖蔓、卷鬚和瓜條,特別是瓜條因病害而導致畸形彎曲、溢出琥珀色膠狀物(冒油)、味苦、失去商品價值和食用價值。

近年來,黃瓜黑星病在許多地區呈迅速擴展蔓延之勢,尤其以溫室大棚黃瓜發病較重,發病嚴重的大棚病株率可達100%,病瓜率可達90%以上,減產可達80%,甚至絕收,嚴重影響黃瓜的產量和品質。

目前,生產中防治黃瓜黑星病主要是以化學防治為主,由於農民並不識得黃瓜黑星病,往往等發病嚴重,瓜條出現膠狀物時才開始採取措施,導致錯過最佳防治時機,不僅用藥效果差,成本增加,而且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汙染。

今天我們從黃瓜黑星病得發病病原及發生流行規律、危害症狀以及防治措施3個方面進行闡述,並把發病症狀的診斷以及各種藥劑的防效作為重點,希望對菜農高效防治黃瓜黑星病提供參考。

一、黃瓜黑星病的致病病原及發生流行規律

1、黃瓜黑星病的致病病原

黃瓜黑星病的致病病原是半知菌亞門真菌瓜瘡痂枝孢黴,其分生孢子淡褐色,直立梗單生或叢生,頂部、中部稍有分枝或單枝,單生或串生褐色或橄欖綠色的卵形、不規則形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單胞、雙胞、少數三胞。病菌除主要侵染黃瓜外,還侵染西葫蘆、南瓜、冬瓜等。

黃瓜黑星病導致莖蔓、瓜條“冒油”,減產80%以上,如何高效防治

圖1 瓜瘡痂枝孢黴分生孢子

2、黃瓜黑星病的發生流行規律

病原菌主要以菌絲體隨病殘體在土壤中或者附著在架材上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著在種子表面或以菌絲潛伏在種皮內越冬,還可以黏附在棚室牆壁縫隙或支架上越冬。帶菌種子播種後可直接侵染子葉,引起幼苗發病。土壤中病殘體上的病菌在相對溼度大於93%,溫度20℃左右時,大量產生分生孢子,引起田間初侵染

黃瓜發病後,借氣流、水和農事操作傳播。在溫溼度條件適宜,且在有水膜(滴)存在的情況下分生孢子萌發很快,從傷口、氣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潛育期5天左右,生長季節可反覆再侵染,造成爆發流行。

一般未進行種子消毒、種植密度大、光照少、通風不良、保護地大灌水、重茬、長勢弱,就易發病且發病重。

二、黃瓜黑星病的危害症狀

黃瓜黑星病在黃瓜整個生育期均可侵染髮病,危害部位有葉片、莖、卷鬚、瓜條及生長點等,以植株幼嫩部分如嫩葉、嫩莖和幼果受害最重,而老葉和老瓜對病菌不敏感。

幼苗染病,真葉較子葉敏感,子葉上產生黃白色近圓形斑,子葉腐爛,嚴重時幼苗整株腐爛。稍大幼苗剛露出的真葉爛掉,形成雙頭苗、多頭苗。侵染嫩葉時,起初在葉面呈現近圓形褪綠小斑點,進而擴大為2-5毫米淡黃色病斑,邊緣呈星紋狀,乾枯後呈黃白色,後期形成邊緣有黃暈的星星狀孔洞。

嫩莖染病,初現水漬狀暗綠色梭形斑,後變暗色,凹陷龜裂。

黃瓜黑星病導致莖蔓、瓜條“冒油”,減產80%以上,如何高效防治

圖2 黃瓜幼苗、幼莖發病症狀

成株期發病,葉片發病產生褪綠的近圓形的病斑,後變為黃褐色,病斑乾枯後會穿孔,孔的邊緣不整齊略皺,且具黃暈,邊緣呈星芒狀;

黃瓜黑星病導致莖蔓、瓜條“冒油”,減產80%以上,如何高效防治

圖3 黃瓜葉片發病初期-發病中期

莖蔓、卷鬚發病,

病斑略呈橢圓形,淡黃褐色,稍凹陷,形成瘡痂狀,表面生灰黑色黴層,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卷鬚染病則變褐腐爛。

黃瓜黑星病導致莖蔓、瓜條“冒油”,減產80%以上,如何高效防治

圖4 黃瓜莖蔓和卷鬚發病症狀

瓜條被害形成暗綠色、圓形至橢圓形病斑,直徑2-4毫米,中央凹陷,龜裂成瘡痂狀,溢出琥珀色膠狀物

,俗稱“ 冒油”;後期病斑表面呈瘡痂狀,乾燥時龜裂。病瓜一般不腐爛,但常生長不均衡,彎曲畸形。

黃瓜黑星病導致莖蔓、瓜條“冒油”,減產80%以上,如何高效防治

圖5 瓜條發病症狀

三、黃瓜黑星病防治措施

黃瓜黑星病的發生,與品種、溫溼度、栽培管理等多方面因子有關。高效防治黑星病,應以農業防治為基礎,發病前,交替使用不同化學藥劑或使用生物藥劑進行綜合預防,發病初期,根據病害嚴重程度,選擇防效不同的藥劑進行治療,以實現提高防效,降低成本的目的。

1、農業防治

首先是以選用耐病品種為主,用55℃溫湯浸種15分鐘,撈出晾乾後催芽;加強栽培管理,與瓜類蔬菜實行3年以上的輪作;施足腐熟的有機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體抗性;使用透光率高、防塵性能好、抗老化、無滴新薄膜; 白天溫度控制在28-30℃、夜間15℃,保持相對溼度低於90%;晴天時棚室晚放風,保持較高溫度,使棚室頂部露水霧化,棚室溫度升高後再放頂風,下午加大放風量,降低溼度;黃瓜定植至結瓜期控制澆,合理密植,及時清除田間病株、落果、病葉和病花,帶到棚外集中銷燬或深埋處理,不可隨地亂扔。

黃瓜黑星病導致莖蔓、瓜條“冒油”,減產80%以上,如何高效防治

2、化學防治

2.1藥劑拌種

播種前,用種子重量0.3%-0.4%的50%克菌丹可溼性粉劑拌種後播種,可殺死種皮上病菌,防治效果為 92.9%;

2.2 燻蒸消毒

溫室或大棚定植前10天,每畝用硫磺粉1.5kg,鋸末3kg混合後,分放4處,點燃後密閉大棚燻1夜,防治效果為90%;

2.3 煙霧劑燻煙

發病初期及時摘取病瓜,立即用45%百菌清煙劑,350g/畝,7天燻1次,連燻3次,防治效果為92%;

2.4 噴藥防治

目前用於防治黃瓜黑星病的化學藥劑主要有甲氧基丙烯酸酯類 ( 嘧菌酯) 、 三唑類(氟硅唑 )等。 在發病初期,可用嘧菌酯、氟硅唑、氟菌·肟菌酯、腈菌·福美雙等噴霧防治。噴藥時以噴施幼嫩部位為主,三 唑類藥在黃瓜上施用易引起藥害,注意避免在棚內溫度高時施用,不要隨意增大用藥濃度

。在病害始發期,間隔7天一次,連續施藥2次。

不同化學藥劑的防效對比:

防效在80%以上:12.5%烯唑醇可溼性粉劑,35克/畝,防效為84.5%;12.5%腈菌唑水乳劑60毫升/畝,防效為81%;20%腈菌唑·福美雙可溼性粉劑,133克/畝防效為83%;250克 /升嘧菌酯懸浮劑 20克/畝,防效為80%;

防效在70%以上:50%福美雙可溼性粉劑200克/畝,防效為73%;20%腈菌唑·福美雙可溼性粉劑,100克/畝,防效為78%;

防效在60%以上:45%戊唑醇懸浮劑9g/畝,防效為64%;氟硅唑(400g/L 乳油)防效為62%;

此外,還可交替噴施25%咪鮮胺乳油2000倍液、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等進行預防。

黃瓜黑星病導致莖蔓、瓜條“冒油”,減產80%以上,如何高效防治

3、生物防治

從天然的生物活性物質中開發高效的抗菌劑,是防治黃瓜黑星病,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減輕環境汙染的有效途徑。

目前效果較好的植物源殺菌劑有銀杏葉提取物、大蒜提取物等。其中用0.3g/m L的大蒜提取物在黃瓜生長期(發病前)噴施,可以完全抑制病菌菌絲生長和分生孢子萌發,阻斷病菌的侵入,防效達100%但是治療效果較差。

此外, 用0.2g/mL生物農藥殼寡糖噴施,可以誘導黃瓜植株產生抗性,同時能夠引起菌絲細胞膜透性發生變化,造成菌絲體內含物的滲漏,也可完全抑制病菌菌絲生長;

討論

黃瓜黑星病是黃瓜上常見的一種毀滅性病害,發生時間早,持續時間長,加上發病初期,農民往往無法科學合理進行診斷,導致錯過最佳防治時機,造成減產絕收。針對黃瓜黑星病的高效防治,給農民朋友提2點建議:

(1) 以農業防治為基礎,結合拌種或消毒;加強預警,在20℃左右,多陰雨的天氣環境下,提前選用治療效果一般的殺菌劑或生物農藥進行預防;抓住發病初期進行燻煙或根據嚴重程度,交替使用不同的化學藥劑進行噴霧防治,以實現減藥增效

(2) 施足基肥,增施磷、鉀肥,中微量元素肥,提高植株體抗性。研究表明,從苗期開始,噴施2-3次螯合鈣肥、硼肥、鋅肥等中微量元素,能有效降低黃瓜葉片中丙二醛含量,顯著提高黃瓜植株體內蛋白質含量,誘導黃瓜植株中過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上升,從而通過減緩細胞膜質的受損程度來提高黃瓜植株對黑星病菌的抵抗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