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四川閬中張飛墓是否真的有張飛?

張飛(?-221年),字益德 ,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氏,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駐守閬中達八年之久。劉備長坂坡敗退,張飛率二十騎斷後,曹軍沒人敢逼近;掃蕩西川時,於江州義釋嚴顏;漢中之戰時又於宕渠擊敗張郃,對蜀漢貢獻極大,官至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封西鄉侯,後被範強、張達刺殺。一代英雄就此謝幕,讓人唏噓不已。

後世為了紀念他,在閬中修建了漢桓侯祠(張飛廟)。

四川閬中張飛墓是否真的有張飛?

如今距離張飛被害已有一千八百來年,但張飛廟的墓究竟是真的還是隻是衣冠冢?如果是衣冠冢,那真墓地又在閬中什麼地方?

曾有人提出,“文革”期間,紅衛兵曾對現在的張飛墓進行過破壞性的挖掘,但並沒有挖出張飛的骸骨 。況且,歷朝歷代盜墓猖獗,很可能早就什麼都沒有了,只是個空殼子的土墳丘。

一時間眾說紛紜,讓老百姓如墜迷霧……

歸納起來,有三種不同的聲音。

一說:此墓被嚴重盜掘。但這個說法並不可靠,盜墓賊總不會掏出死人的骨頭拿去賣錢吧!在那些特定的年代裡,誰又肯拿錢去買死人骨頭呢?

二是說:現在的張飛墓也可能是他的衣冠冢。

還有一種聲音說:張飛真正的墓不在閬中而在重慶的雲陽縣。這個說法是沒有根據的。唐初閬州刺史崔善在閬中做官時,對建於500年前的張飛祠墓進行了修繕,並題寫《新建巴西郡守張侯祠記》。

他感嘆地寫道:“劉備大舉伐吳,出謀發慮,收巴賷之悍旅,葺鷹武之奇兵,將自閬而會於江州矣。烈烈之氣,豈非欲吞吳並魏興蜀而繼漢耶?不幸天不佑漢,而授首於帳下之奴也。嗚呼,惜哉!自侯之死,迄今五百餘年,土宇幾吏,墓印如故”。

崔刺史的這段文字,道出了兩個秘密:

一是張飛自閬中領萬餘精兵伐吳,依靠招募的是閬中的“巴賷之悍旅”。

二是張飛死後葬於閬中,到唐初吋已500多年了,雖然廟堂已修葺過幾次,但張飛的墓瑩還是原來的老樣子。

在巴蜀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句口語,“張飛頭在雲陽,身在閬中”。也說明了張飛死後葬在閬中,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張飛被害於閬中正值盛暑天氣,屍體不能久存,加之劉備迫不及待決定於七月率大軍伐吳,沒有時間給張飛舉行隆重追悼紀念活動,就地安葬,也合乎情理。

按蜀漢當時的葬制,文臣武將死後葬於官所不乏其例。如蔣琬葬於綿陽,費禕墓在昭化,諸葛亮北伐病逝後就地葬於沔縣之定軍山。張飛在閬中死後,葬於在任官所,也理所當然。

那麼真實的情況到底是什麼呢,張飛的墓究竟在桓侯祠內還是閬中其它的地方呢?

2005年,據四川省文物研究所的考古學家門用現代儀器測探,最後科學的得出權威結論:

張飛墓其實就在桓候祠內,其墓道及墓室尚保存完好。也就是說歷朝歷代被盜掘和衣冠冢的說法是不成立的。文革時紅衛兵挖墓其實根本就沒有找到墓道,只不過是瞎挖一氣,自然不可能有任何發現。

如今,張飛已經成為代表閬中的一個精神符號,他的英雄氣概和對這個城市的貢獻,將永遠被被人銘記,蜚聲中外!

來源丨《桓侯張飛》,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