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日本人起源於哪裡?

李紅lihong


日本是與我國一衣帶水的鄰邦,自古以來,中日之間的交流就非常頻繁。從東漢時的最初交往,到唐朝時遣唐使的繁盛,日本從中國學習了禮樂文明、社會制度、漢字的讀寫等先進成果。近代以來,日本自己創造的經濟、科學、商業、組織等詞語又反過來給中國的維新志士提供了借鑑。在歷史上,中日有過睦鄰友好,也有過兵戎相見。

那麼,生活在我們“臥榻之畔”的日本人到底起源於哪裡呢?

日本列島臨近海洋,又多山地地形,不管是漁業資源還是山林資源都很豐富。依據考古發現,日本列島在距今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了居民,他們是傳統的母系氏族,女性在部族中掌管食物和日常勞作任務的分配等工作,部落的住民則憑藉狩獵、捕魚和採摘等方式取得食物。

從一萬年前一直到公元前200年左右的這個時期,日本先民們燒製的陶器表面都有繩狀的花紋,所以日本最早的文化又被稱作“繩紋文化”。

“繩紋文化”承載著日本人發展的文化脈絡和歷史信息。那麼,創造這一文化的日本人到底來自哪裡呢?

日本是個島國,他的人民當然不會是自己進化成的,按照學者們的推測,日本人最早應該是由日本列島西北部地區的通古斯人組成的,歐亞大陸的東側距離日本的諸島嶼並不是很遠,其中的海峽較短、海面平靜,也便於人口的遷徙。相對於西伯利亞的高寒,日本列島受海洋影響,溫暖溼潤,非常宜居。於是最早,日本的居民應該就是來自北方的流浪民族。

後來,日本列島的南部也迎來了居民——從東南亞遷徙而來的馬來人,這兩個民族構成了日本民族最早的模樣。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中國、朝鮮等地的居民也有的遠渡重洋,來到日本列島,他們或是犯罪被流放,或是不滿當時的生存狀態,前往海外避世,還有一點就是想要探究海那邊的狀態。

大致成書在我國戰國至漢朝時期的《山海經》,是一本涉及非常廣博的志怪書籍,它之所以被人們熟知,大多是因為其中的珍禽異獸、神人仙境。可是,近年來,它的地理價值被逐漸重視起來。在這本書中,便記載道:“蓋國在鉅燕南,倭北。倭屬燕。”

除了對日本位置的記載,《山海經》裡還有對中原地區人民東渡日本的記載,如果所錄為實,那麼無疑為日本民族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文獻資料來源。連今天美洲境內的印第安人,都能夠被認為是商朝百姓的後代,何況離我們近很多的日本呢。

在日本人來源這一問題上,還有一個得到廣泛關注和流傳的說法,那就是流傳很廣的“徐福東渡”。秦始皇掃滅六國,建立大一統的秦朝,併成為了秦國的“始皇帝”,功績彪炳千秋,但站上了權力的巔峰,就會貪戀皇位。晚年的秦始皇消耗大量錢糧物資,都是為了尋求長生不老的方法。

秦始皇高價懸賞仙藥的舉動,吸引了許多自稱能夠找到仙島、仙人的方士,其中之一便是徐福。據《史記》記載:“齊人徐(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

徐福對秦始皇宣稱,海外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島,其中都居住著仙人,要是找到他們,便能夠求得仙藥。一心長生的秦始皇便滿足徐福的要求,賜給他數千童男童女,並備齊各種物資,讓他入海尋仙。

而徐福的這一舉動,則有很多種猜測。有的人主張,徐福是齊人,他攜帶童男童女、各種技術工具等等,是為了攜帶齊國後人去海外避亂。或是認為徐福不滿秦始皇的暴政,趁尋藥的機會前往海外,不再回來,這和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神秘村落有異曲同工之妙。

“徐福東渡”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那就是是他在韓國地留下的痕跡。韓國國土以南,有一個名叫“濟州島”的海島,在今天,它是著名的旅遊勝地,在秦時,它被稱作“瀛洲”,正是三仙島之一。在濟州島的一處峭壁,刻有“齊臣徐巿,遷王過之。”的字樣,當地人們的傳說,徐福曾經到過這裡。而日本則有著紀念徐福的神社、寺廟甚至陵墓。

這樣看來,徐福是很有可能先到達濟州島,又前往了日本,並不再回到中原,日本民族的發展過程中,也就融合了徐福和他攜帶的童男童女,雖然沒有確鑿的史料記載,但就算是一個傳說,那也是美麗和神奇的。


文蹤旅跡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各路人馬對日本人的起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自古以來,在日本即有“天孫降臨”的典故,中國則有“徐福東渡”的傳說,中日之間更有“同文同種”的說法。但隨著科技的發展,考古學、人類學、民俗學、遺傳學等學科越來越成熟,這些記載和傳說也就越來越難以憑信。至於日本人究竟起源於哪?長期以來國內外特別是日本的學者對這個問題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探討。

迄今為止受到認可最多的說法是“混血說”,也被稱為“移民說”與“雜交說”。它主張的是在日本舊石器時代,人們不斷地同遷徙到日本列島的其他種族混血產生新的人種。經過這種多元的融合以後,約公元前12000年形成了繩文時代人。繩文人的主要特徵是低面、低框、低身材、巽他型牙齒,他可能是南亞人或中國南方人與日本原人的後裔。後來,由於蒙古利亞人、朝鮮、中國東北、華南等遷徙與融合又創造了彌生時代人。他的特徵是高面、圓眼眶、扁平鼻骨、高身材、中國型牙。此後陸續有東北亞人從大陸移民到日本,共同創造了古墳文化。幾經混血後形成了古代日本人,即是現代日本人的祖先。

日本是一個多元的民族,這種多元是極其複雜的。雖然“混血說”受到廣泛的認可,但許多人認為這種演變不是斷裂的,而是連續的。日本原始文化被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是繩文時代人,第二階段則是彌生文化的“渡來人”。不可否認,早在繩文晚期,中國大陸文化便陸續傳入日本。至彌生時代,人們就已經掌握種植水稻和旱田的耕作技術,使用鐵製、青銅等生產工具。秦始皇就是這個時候派徐福攜三千童男童女前往日本求仙丹的。所以中國文化的遷入對日本文化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而且,“渡來人”對日本的影響較之繩文時代更為深廣。但繩文文化與彌生文化不可能斷裂獨立存在,他們是繼承發展的關係。換句話說,是繩文人吸收了外來人群的先進文化,並與之融合產生新的彌生文化。與此同時,繩文人仍然存在。

所以現在的日本列島上以這三種人為主:大和人、阿伊努人、琉球人。

1、大和人是繩文人和彌生人“混血”後裔,在日本佔主要部分。

2、阿伊努人(又稱“蝦夷人”),生活在日本的北海道,目前僅僅只有2萬多人了。他們是最早來到日本列島生活的土著民,原本分佈在整個日本。但由於東北亞系人種的遷移,他們不斷北遷並被迫與外族“雜交”。現今純正的阿伊努人所剩無幾。也有人認為現今的阿伊努人是繩文人的後代。

3、琉球人,1879年,日本正式吞併琉球,改名沖繩縣。日本政府強制混血,同化琉球人,導致如今琉球人和日本“大和”民族人長相幾乎接近。

雖然“混血說”基本上得到肯定,但對於外來移民者的來源地依然存在不同的看法。因為人骨材料涉及的出土的地點和時代都有限,比如缺乏彌生時代初期關於長江或江淮流城的人骨資料。而對朝鮮半島的人骨研究也不是很清楚。儘管人骨形態顯示江蘇三星村與日本渡來系彌生人最接近,但時代上還有2000年的差距。此外,還缺乏古代人骨DNA的研究結論。所以單從目前對遺址人骨的對比和分析,還無法得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當然“混血說”也不是被所有人認可,還有不少學者堅持“日本原人說”。其根據是對1400個古人類化石進行比較與考察後,發現日本舊石器時代人與阿伊奴人、現代日本人均有血緣聯繫。阿伊奴人即是“原日本人”,他們是由通古斯族朝鮮等族的共同祖先分化出來,屬於阿爾泰蒙古族人。京都大學教授濱田耕作根據“河內國府遺蹟”同一處地層出土的繩紋式彌生式陶器,推斷出繩文文化和彌生文化均屬同一人種——“原日本人” 所創造。西村真次博士則根據人類學上的頭型、鼻型、髮色、血型與指紋等特徵,認為日本人的祖先是以原日本人為中心,由尼格利托( negrito,俾格米人)、印尼人、印支人、漢人等種族混血而形成。

雖然對於日本人起源的學說上有分歧,但母庸置疑的是:日本人的祖先最早出現在舊石器時代,後來經過不斷地混血融合,最後形成了日本人及其文化。其中來自中國人種、文化上的因素,貫穿日本原始時代的始終。


鄧海春


日本人的祖先是東南亞、東北亞的兩批外來移民。

當然,在繼續介紹之前我必須強調這一點:徐福並不是現代日本人的祖先。

這兩批外來移民,分別被稱作繩文人(Jomon)和彌生人(Yayoi)。

何為繩文人?繩文人就是來自東南亞的古人類,他們遷徙到日本列島的時間是在公元前一萬二千年左右。由於這批東南亞古人擅長製作帶有繩文圖案的器皿,所以後人將他們併名為繩文人。

何為彌生人?彌生人就是來自東北亞的移民,他們通過朝鮮半島渡海抵達日本,時間上要比繩文人晚很多。

根據日本科研機構的DNA研究,繩文人和彌生人的通婚形成了現代的日本民族。

下面這張地圖,就是繩文人、彌生人的遷徙路徑:

有關日本人的起源問題,確實不可不提徐福。

這並不是說徐福就是日本人的祖先,而是由於徐福渡海到日本的說法傳播廣泛,甚至連一些日本人都認為徐福是日本民族的祖先。

然而,徐福的活動時間、地點,都與這兩批移民不吻合。徐福的事可見於《史記》,他上書秦始皇稱,“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願率童男、童女去探尋仙人。

海中三神山,一般是指渤海中的島嶼。事實上,當時自秦漢以來到五代、宋朝以前,從未有人將徐福與日本聯繫在一起。

徐福與日本聯繫在一起,是很晚才發生的事情,顯然是不可信的。

以上就是對日本人起源的介紹。


HuiNanHistory


首先說明:日本人主要是大和民族 但也有阿伊努、琉球、朝鮮等少數民族

1、目前發現最古老的日本人骨,是2萬年前到3萬年的冰河期時代。一般認為繩文人最早在冰河時期就已經到達日本列島。

根據2013年日本遺傳學家神澤秀明的研究,繩文人和大洋洲的巴布亞人、美拉尼西亞人在基因上最接近。

即:日本人和大洋洲列島、澳大利亞土著人種是共同的先祖。

2、在DNA上,日本人主要是繩文人和彌生人的混血;關西地區日本人彌生人DNA較為明顯,和朝鮮半島接近;關西地區日本人繩文人DNA較為明顯。

3、日本人擁有兩大父系DNA:擁有和漢人、越南人、韓國人、東南亞人一樣的單倍型類群O父系,因此可以說是親戚;但同時又擁有安達曼人、藏族一樣的單倍型類群D父系,因此和漢人不同。

4、1996年開始的由考古學家、人類學家、醫學專家聯合組成的中日人骨共同調查團隊的研究結果:

日本人來源組成部分:主要部分:古代中國北方人、長江下游的吳越人、中國東南沿海的百越人,少量部分:西伯利亞通古斯人、南太平洋群島的馬來人、中南半島的印支人。

日本東京國立科學博物館內的彌生人復原模型

日本人就是東遷之人終點的大混合

北京田園人不是現代中國人的祖先,這足以顛覆傳統以來形成的常識——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後裔。

吐火羅人、鬼方、戎狄、匈奴、東胡、月氏、鮮卑、突厥、回紇、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在中國北方草原是來來去去,時不時的闖進中原打家劫舍——五胡亂華,或者安居樂業——從鮮卑北魏一直到五代十國。

之所以說這些,主要是表達這個:

中國北方是東遷民族的中轉站,日本才是東遷民族的終點站。

從冰河時期到中國的宋元時期,東遷民族一直都在尋找他們適合他們生存的地方,追逐著水草之地,向著太陽前進。

東遷民族主要是兩條路線:

地中海——中亞——吐魯番盆地——鄂爾多斯草原——中國陝西、山西、河北等地;

東歐平原——俄羅斯南部平原——哈薩克草原——天山山脈——漠北、漠南蒙古草原——東北草原——朝鮮半島——日本。

古代中國、匈奴、蒙古等都非常推崇的天崇拜,不知道是否是因為東遷民族向太陽前進的信念而形成的?

人類父系DNA的遷移

結論:

日本人主要是繩文人和彌生人的混血,簡單理解就是藏人父系DNA和漢人父系DNA的混血。繩文人是冰河時期最大到達日本的東遷民族,彌生人主要是古代中國北方漢人和吳越人、百越人等所組成的移民。

中國北方是東遷民族的中轉站,可以繼續東遷、留居或返回西遷,日本則是東遷民族的終點站。

日本大和民族是各種人的混血,阿伊努人和琉球人則是混血較少的繩文人後裔,和大和民族是同一個祖先。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主體起源於東北亞大陸,還有少部分來源於南洋島民。日本人屬蒙古人種東亞類型,使用日語,雖然日語與漢語淵源很深但國際上認為是獨立語系。在神話傳說中,日本人是秦朝方士徐福帶過去的童年童女的後代。


對於日本人的起源至今沒有定論,日本人在舊石器晚期才有所發展,考古發現直到幾十萬年前才有來自於東北亞的古代人類移居日本列島。

日本最早的古人類化石出現於10萬年前,主要來自於朝鮮半島、黃河流域、古代中原人、古代長江流域的吳越人,還有少量來自於東南亞的馬來人與印支人。

如今日本人的Y染色體構成中,CM130佔據8.5%,DM174佔據34.7%,OM175佔據54.2%,日本人基因中還有20%以上M122,也就是古中國人基因,後來突變為了 M134,也就是古羌人,以及漢人的M117與藏人的M133。也就是說,日本人來源於大陸地區。

冰河時代,日本列島與大陸連成一體,大量大陸古人類移到了日本列島,而後春秋戰國時代,大量中原人為了躲避戰亂而移民日本,逐漸形成了如今的日本人祖先。


澹奕


日本人的起源目前並沒有統一看法,我認為日本人是東亞大陸與南洋島民遷移過去後融合而來。其後又不斷有華夏族人與朝鮮人遷到了日本列島上生活,與當地居民共同發展出了和族,因此日本人的起源應該是從北方大陸與南方海島遷移過去的古人融合而成的。

周朝文獻《海內北經》記有:"蓋國在鉅燕南,倭北。倭屬燕。"《山海經》的其它篇章則記述著中國人多次向東海諸島嶼遷徙的事蹟。古燕國在現在的東北一帶,包含了今天的朝鮮,那裡就有華夏先民向日本列島遷移。在秦朝文獻中,有徐福帶三千童男童女出海尋訪仙山,給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藥,根據日本記載徐福到達了日本。秦亡後,不少嬴秦子孫都遠渡大洋,逃難到了日本列島。

對於日本人的起源至今沒有定論,日本人在舊石器晚期才有所發展,考古發現直到幾十萬年前才有來自於東北亞的古代人類移居日本列島。

日本最早的古人類化石出現於10萬年前,主要來自於朝鮮半島、黃河流域、古代中原人、古代長江流域的吳越人,還有少量來自於東南亞的馬來人與印支人。

如今日本人的Y染色體構成中,CM130佔據8.5%,DM174佔據34.7%,OM175佔據54.2%,日本人基因中還有20%以上M122,也就是古中國人基因,後來突變為了 M134,也就是古羌人,以及漢人的M117與藏人的M133。也就是說,日本人來源於大陸地區。

冰河時代,日本列島與大陸連成一體,大量大陸古人類移到了日本列島,而後春秋戰國時代,大量中原人為了躲避戰亂而移民日本,逐漸形成了如今的日本人祖先。


夢溪筆壇


關於日本人的起源問題其實是一個較為複雜的問題——作為一個相對封閉的海島國家日本的民族成分是比較單一的,但不能簡單地將其稱作“單一民族國家”。日本的主體民族是佔其總人口98%以上的和族,除此之外在北海道地區生活著大約2萬多阿伊努族——他們的外貌與大和族人截然不同:眉突出,發稠密,眼圓而深陷,睫毛長而分歧,鼻垂直,臉和全身多毛,明顯具有歐羅巴人種的特徵。如今日本統治下的沖繩縣在古代曾是獨立的琉球王國,17世紀初日本薩摩藩開始侵略琉球,1879年明治維新後日益強大的日本正式吞併琉球,如今日本境內生活著大約120萬琉球族人口。琉球國曾長期向中國明、清兩朝稱臣納貢,明太祖朱元璋曾派閩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幫助當地人防備倭寇和發展當地經濟,這三十六戶閩人後裔定居於如今那霸市的久米村。身為漢人後裔的久米人在歷史上曾誕生過抗擊日本薩摩藩入侵的英雄人物鄭迥,甚至在琉球被日本吞併後這裡的人們仍拒絕穿和服、說日語並設法與當時的清政府取得聯繫,直到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日本佔據臺灣,從而切斷了久米人同中國的聯繫,此後日本對久米人實行強制同化政策。日本殖民朝鮮半島時期曾從朝鮮半島大量擄掠勞工以彌補國內勞動力的不足,以致於當1945年日本從朝鮮半島撤出時日本國內有200萬左右朝鮮人,之後在日朝鮮人紛紛返回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或大韓民國,但仍有約四分之一的朝鮮人因種種原因留在了日本。20世紀初日本曾向巴西、秘魯等南美國家大規模移民,若干年後也有不少與當地人混血的日本僑民後裔又返回了日本——這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巴西裔足球運動員三都主。除了這些混血日本僑民後裔之外日本還有少部分白人後裔:東京都以南1000餘公里的小笠原群島曾長期是無人島,歷史上這裡曾被美、英等國佔據並進行了早期開發建設,至今島上仍生活著部分美、英後裔。日俄戰爭中日軍曾俘虜過沙俄部隊中的俄羅斯、烏克蘭等民族的士兵,十月革命後也有一部分沙俄貴族後裔流亡日本。長期以來日本一直將本國定義為單一民族國家,直到二戰後日本官方才承認阿依努人的少數民族地位,而迄今為止日本官方並不承認琉球人、久米人、在日朝鮮人等民族的少數民族身份,而是將其統一劃入和族。

在日本的動漫作品《哆啦a夢 大雄的日本誕生》中提到了日本民族的最初起源,如果我們拋開動畫片的劇情不談,至少這部作品將日本人的祖先定位於從中國大陸遷徙過去的民族還是大致與真實的歷史相吻合的。這裡需要指出的是:我說的是大體吻合而不是完全一致。日本是一個國土面積只有377972.28平方公里的資源匱乏的彈丸島國,顯然這樣一座孤島是不可能擔負起支撐一個獨立人種起源進化的使命的,那麼日本列島上最早的居民就必然是從鄰近的大陸遷徙而來。當然這並不等於說中國人就是日本人的祖先,因為國家畢竟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後的產物,即使是悠久的中華文明迄今為止也只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而在此之前人類早已經歷了漫長的進化演變歷史。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如今日本出土最古老的人類化石距今已有十萬年左右的歷史,也就是說那時的日本已有人類活動,然而那時的日本還不是孤懸海外的島嶼——正如《哆啦a夢 大雄的日本誕生》中所提到的當時的日本是與亞洲大陸相連的,實際上當時的日本只是亞歐大陸向外延伸的一個半島而已。正因為如此航海技術相對有限的原始人類可以較為容易地遷徙到當時的日本,與此同時包括狼群在內的其它覓食動物大約也在同一時期進入了當時還是一個半島的日本。大約在1萬年前左右地殼運動導致的海平面上升使現在的日本島嶼從亞洲大陸分離出去,生活在島上的人和動物不得不在一種相對封閉的環境下繼續進化演變。種種跡象表明:這時生活在日本列島的人群已開始將狼馴化為狗,從而開啟了狩獵文明。這時他們還沒掌握耕種土地的技術,而只能對野生自然狀態下的果實進行簡單的原始採集農業。

這種基於簡單的狩獵、採集生產方式下的原始文明在日本被稱為繩紋文化,這是由於這個時期出土的陶罐上有繩紋而得名。繩文時代始於公元前12000年,於公元前300年正式結束,這一時期日本列島上的各部族由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在繩紋時代的中後期列島上的原始人類已發展出早期的農耕技術:他們已掌握蕎麥、大麥、百合等作物的種植技術,然而這時亞洲大陸上的重要作物水稻還沒傳入日本列島。繩文時代結束之後日本進入了歷時約600年的彌生時代(公元前300-公元250年),也正是在彌生時代日本的人種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量身材較高、面部白淨修長的人種出現了,他們跟亞洲大陸的中國人和朝鮮人比較相似。而之前繩文時代的人種卻身材粗壯矮小,長著一張大餅臉,這更像現在北海道非常稀少的阿伊努人。實際上日本最早的原住民就是那些大餅臉、身材矮小的阿伊努人,他們的祖先是新石器時期早期(約六、七千年以前)就從東南亞遷居到日本。最鼎盛時期這個民族廣泛分佈於日本群島各地以及周邊的庫頁島、千島群島、勘察加半島以及中國東北、俄國遠東等地,嚴格意義上他們才是日本群島最早的主人。但他們就像美洲印第安人面對白人移民一樣,被後來遷入日本群島的和族逐漸排擠。在十七至十八世紀阿伊努族大部分被消滅或同化,如今只剩兩萬多人,大部分移住在北海道島中部和北部的日高、旭川、釧路等地,少數遠移庫頁島和千島群島一帶,也有一部分散居在本州的一些地方。目前僅有北海道少數幾個阿依努族村莊還保持著自己的民族傳統,散居本州的大多已被和族同化。那麼作為如今日本主體民族的和族又是從哪裡來的呢?他們是如何一步步排擠阿依努人,從而成為日本列島的新主人的呢?

目前考古學界的主流觀點一般認為:目前日本主體民族大和族的祖先早在公元前的某個時間就開始了向日本的持續且不斷增長的移民遷徙。移民大抵是黃皮膚的蒙古人種,主要由在日本彌生代時期中國淮河下游及長江下游地區的漢族移民,融合先前來自西伯利亞及中國東北的通古斯人、南洋群島的馬來人、中南半島的印支人及古代朝鮮人而成。他們沿著朝鮮半島而下,渡過海峽,登上了這個位於東亞盡頭、曙光總是第一抹生起卻是火山密佈的列島。由此可見日本的早期居民來源是比較混雜的:有中國北方人、有長江流域的吳越人、有西伯利亞通古斯人、南太平洋群島的馬來人、中南半島的印支人,他們分別使用源於烏拉爾-阿爾泰語系、漢藏語系、南亞語系的各種不同語言,實際上現代日語正是在各種早期居民語言融合的基礎上誕生的,以致於日語的起源和語系歸屬迄今仍是學術界爭議的話題。1979年日本大阪教育大學人類學名譽教授鳥越憲三郎最早發表新說“日本人的發源地在中國雲南省”。1984年2月23日致力於社會人類文化研究的鳥越憲教授對外宣佈:“對被認為是從雲南南下的泰國山嶽地帶(泰國北部)的少數民族進行了實地考察,結果發現了所有嬰兒的臀部有胎斑”。鳥越憲教授就這一發現又強調:“日本人在體質上所具有的胎斑淵源是雲南,這是一個旁證,證實這個地區是日本人的發源地。”此後日本學者們的推論又由“倭人起源於雲南”進一步演繹為“倭人的祖先為雲南的少數民族”,其範圍與核心基本圈定為彝族、哈尼族、傣族等多種說法:持“彝族說”的理由是鳥越憲三郎、佐佐木高明和渡部忠世等專家到雲南考察後發現石林等地撒尼人(彝支系)的“火把節”,類似日本的“盂蘭盆節”——即在日本的紀伊半島同一天也舉行“火把節”,而在日本南部紀伊半島的神戶、京都、大阪、奈良、和歌山等地,正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本表現最為集中的地方。持“哈尼族說”的理由是有日本人驚奇地發現:中國雲南的哈尼族與日本和族的信仰都具有相似的“萬物有靈”觀念,特別是在諸神中和族最有權威的“天照大神”和哈尼族的“阿匹梅煙”都為女性,亦同是太陽神;日本崇拜“穀神”並奉櫻花為國花,哈尼族也崇拜“穀神”並視櫻桃樹、櫻桃花為神花。“傣族說”的看法仍出於鳥越憲、佐佐木和渡部等位學者——對於被認為是從雲南南下的泰國山嶽地帶的少數民族,他們曾經進行了實地考察,結果發現在所有嬰兒的臀部都有胎斑,同時也在西雙版納傣族中發現了胎斑。所謂“胎斑”是指在嬰兒臀部及腰、背和肩等各部分皮膚出現的青色斑紋。原因是在皮膚真皮上有黑色素細胞,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消失。日本人恰有這一人種胎斑的類似性,而且在西日本九州、本州有許多人的血型是A型,這一點也與雲南和泰國內地相同。不過主張倭人起源於雲南的觀念只是目前比較有權威的觀念之一,事實上絕大多數考古學家公認的觀點是:日本和族是一個各族混合的“雜種”民族——除了來自雲南的少數民族之外,來自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的遊牧漁獵部族,來自馬來群島的馬來部族先後到達日本群島並逐漸繁衍融合。中原漢族也曾大量遷徙到日本——周朝文獻《海內北經》明確記有:“蓋國在鉅燕南,倭北。倭屬燕。”而《山海經》的其它篇章則記述著中國人多次向東海諸島嶼遷徙的事蹟。曾有現代學者根據《東山經》復原古代中原先民向東海島嶼遷徙的路線圖:大黑山島-濟州島-福江島-下甑島-鹿兒島-琉球群島。

目前學術界一般公認的觀點是:由來自雲南、中原、中國東北、朝鮮半島、馬來群島等地的移民逐漸融合成為今天日本的主體民族和族。漸漸這個民族開始出現早期文明並開始講述自己的歷史——在他們的創世神話中日本國是由天照大神的子孫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立的,這一年是中國的周惠王十七年:這一年赤狄攻破衛國,齊桓公出兵救衛,正式開啟了他尊王攘夷的霸業;同樣是在這一年春秋時代秦國最傑出的君主秦穆公繼位,秦國即將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在1889年頒佈的亞洲第一部憲法《大日本帝國憲法》第一條就寫著:”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之天皇統治之“——這就是在中、韓等亞洲國家臭名昭著的皇國史觀。然而這所謂的”萬世一系“其實頗為值得懷疑——事實上在日本史籍中關於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生於何時、葬於何地根本沒一個統一的標準答案,其生平事蹟更類似於神話:神武天皇在統一日本的關鍵戰役中突然天色大變,一隻金色的鳥停落在神武天皇的弓上,這隻鳥渾身散發著刺眼的光芒,以致於敵人睜不開眼,神武天皇因此取得了戰役的勝利。這樣的記載不是神話是什麼?況且日本史籍中聲稱神武天皇在位76年,以當時人類的壽命而言:能活76年就算高壽,何況在位76年?實際上在於公元592年登基的推古女皇之前的33代天皇的事蹟基本都等同於神話傳說,也就是說直到公元592年日本歷史才有了真正較為清晰明確的文字記載。日本早期歷史之所以如此混沌不明其實不難理解:古代日本在相當漫長的一段時間之內只有口頭語言而無書面文字,因此早期歷史都是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流傳下來,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失真的現象。正因為如此一部分學者提出:神武天皇的歷史原型可能是來自中國的徐福。據我國史籍記載:公元前219年徐福上書正在東巡的秦始皇稱:願往東海仙山尋求長生不老之藥。秦始皇於是命徐福率童男童女各五百名攜帶稻種、藥物、隨從和技藝百工渡海東去,然而接連兩次行動均無功而返。公元前210年徐福第三次出海求不死之藥,然而這次再也沒回來。關於徐福的下落有日本說、琉球群島說、臺灣說、濟州島說、菲律賓說等諸多不同的說法,甚至也有說法認為徐福最終葬身大海了,這其中日本說流傳最廣——這是因為在日本的確發現了一些關於徐福到來的蛛絲馬跡:家住山梨縣富士吉田市的宮下義孝家中藏有一部《宮下富士古文書》(又名《徐福古問場》)。據宮下義孝聲稱:《宮下富士古文書》是800年前完成的。原來的文章沒有了,現存的為宮下祖先重寫的。”該書20餘萬字,全以漢字用毛筆書寫在宣紙上。根據該書的記載:日本第七代孝靈天皇之時徐福渡來到日本列島,先後抵達筑紫(九州)、南島(四國)、不二山(富士山)。徐福把7個兒子改為日本姓氏:長子姓福岡,次子姓福島,三子姓福山,四子姓福田,五子姓福畑,六子姓福海,七子姓福住,然後把他們分別派往7個地方。從此徐福的子孫遍及日本各地,逐漸繁衍起來。據說如今姓氏中帶有福、羽田、波田、波多、畑、畠等字的人均極有可能與徐福的子孫或與徐福一起東渡的秦人子孫有關。根據日本方面對徐福世家的記載:徐福的確到達了日本並且他所帶來的千名童男童女的確是當代相當一部分日本人的祖先,但並不是說徐福就是全體日本人的祖先,因為徐福抵達日本時已是日本第七代天皇孝靈天皇在位時期,這種說法並不認為徐福就是日本的開國始祖神武天皇。問題在於:日本的早期歷史本就是混沌不明的,那麼也沒有可能是日本方面記載錯誤,甚至是有意否認呢?徐福究竟有沒有可能就是神武天皇呢?

事實上這是一個如今誰也說不清楚的問題,我們現在所能肯定的是:日本人當然不是從土裡冒出來的,他們的祖先應該是來自亞洲大陸,但這並不等於說日本人的祖先就是中國人。且不說日本人的祖先中有來自朝鮮半島和東南亞的成分,即使是來自中國大陸的早期移民也難以稱其為中國人,因為當時還並沒“中國”這一概念。很顯然徐福及其所帶來的秦人子孫並非全體日本人的祖先,徐福究竟是不是神武天皇也無法得到確認,但可以肯定的是徐福東渡的故事是依據與秦漢時期的確有相當一部分中國人到達日本的客觀現實而產生的,我們還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這些中國移民的到來對日本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日本皇室的天叢雲劍、八尺瓊勾玉、八咫鏡三神器無論形制或是製造年代都介於中國秦漢之間,而在日本古代傳說中的神武天皇東征路線上陸續出土了很多中國秦代時期風格的器具,可以確定的是在日本的早期歷史上就有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生活在日本列島之上了。儘管在徐福東渡前日本列島早已有人類繁衍,但正是在中華文明的刺激下日本才有一個個四分五裂的原始部族進化為一個統一成熟的國家。當時的日本稱從中國和朝鮮半島遷徙來的人為渡來人,這些人給日本帶來了語言文化傳統。日本相對比較優待這些人因為日本朝廷比較看重這些文化和知識。815年日本朝廷編寫了整個日本統治階層的姓氏:1182個統治階級姓氏宗族裡205個來自中國(包括高句麗姓氏41個),154個來自朝鮮半島(百濟104,新羅9)。與此同時水稻種植技術也開始在日本日益普及——西元前3世紀以後水稻迅速在日本列島傳播開來。日本是多山地,少平原的國家。在原始社會落後的交通條件下這種地緣環境成為限制各部族交流的天然屏障,整個日本列島被切割為幾乎大小差不多的地緣板塊,而每一板塊的生產力都差不多,這意味著生活在不同板塊上的不同部族所能生產的糧食以及這些糧食供養的士兵都是差不多的,誰也不具備統一日本的實力。然而中華文明的傳播打破了這一狀態:最早受到中華文明影響的九州地區由於掌握了水稻種植和新式農具,糧食產量出現了質的飛躍,儘管這一飛躍在雜交水稻都已誕生的今天看來簡直可以忽略不計,但在當時就使得九州地區的部族比起四國、關西、關東等地的部族具有極大的優勢。從中國大陸遷徙來的移民不僅帶來了新式農具,同樣帶來了新式兵器——秦漢時期的中國已開始大規模列裝鐵製兵器,而日本連青銅冶煉技術都尚未掌握,絕大多數部族使用的還是原始社會的木製、骨制等兵器,當他們面對率先掌握了中國技術的九州部族時劣勢是明顯的。由於九州地區率先掌握了更為先進的中國技術,其他地區如若不想被九州地區崛起的倭奴國、邪馬臺國吞併,唯一的出路就是學習掌握這種先進技術。於是日本列島開啟了第一輪效仿華夏文明的高潮,遺憾的是這次學習華夏文明的高潮沒能像大唐年間那次一樣被以明確的文字記載在歷史檔案中。在這一輪學習華夏文明的高潮中最終勝出的是本州中部的大和國——5世紀初實力強大的大和國家征服各部,建立起日本列島第一個統一國家政權。

在大和國統一日本列島的進程中早期原住民阿依努人的生存空間被不斷擠壓:阿伊努人或翻譯成愛努人、愛奴人、阿衣奴人,曾廣泛居住在整個日本群島、庫頁島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然而如今基本只分佈於北海道和庫頁島。阿伊努人的外貌與大和族人截然不同:他們眉突出,發稠密,眼圓而深陷,睫毛長而分歧,鼻垂直,臉和全身多毛,明顯具有歐羅巴人種的特徵。很多中文文獻直接用日本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一個民族“蝦夷人”來稱呼阿伊努人,認為這兩者是同一個民族,而這種觀點可能是有問題的:古代日本稱北海道地區為蝦夷地,所以日本大和朝廷稱當時居住在北海道和本州島東北部的不服大和朝廷管轄的部族為蝦夷族。實際上本州島東北部的蝦夷族在風俗和生活習慣上和今天阿伊努人差別不是很大,但在大和朝廷的持續打壓下這些人陸續加入大和民族的行列,只剩今天北海道的阿伊努人還較多保留著本民族的傳統。當日本大和朝廷派出遣唐使全民效法學習中華文化時也正是大和朝廷全力打壓蝦夷民族之時:公元658年4月阿倍比羅夫將軍率艦船一百八十餘艘向今天的秋田、能代一帶進攻,後又推進到渡島附近(北海道東南段)。次年3月阿倍比羅夫進攻檜山,佔領大片土地,同時設立地方政府、建立軍事基地,以備蝦夷人反擊。這場戰爭使大和朝廷一度將版圖擴張到北海道,阿伊努人的生存空間被大和族大量侵佔擠壓,逐漸由遍佈日本各地轉變成一個少數民族。此後生活在本州島的阿伊努人被和族完全同化而不復存在,但在北海道阿伊努人仍居於主導地位,儘管這時日本大和朝廷也一度入侵過北海道南部,卻始終未能在當地建立起穩固的統治。公元789年阿伊努人中誕生了一位反抗和族入侵的英雄人物阿弖流為:他曾設計將大和朝廷的軍隊引至巢伏村並藉助己方對當地地形的熟悉大敗朝廷的軍隊。巢伏之戰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其戰術在日本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然而這並未打消大和朝廷對阿伊努人土地的征服慾望——公元802年阿弖流為在與大和軍隊周旋戰鬥十餘年後終於戰敗被俘並於當年8月13日被處決,此後不斷有和族移民從本州島遷入北海道並和當地的阿伊努人不斷爆發衝突:1457年雙方爆發了坷相曼夷之戰,1669年爆發了相庫相郢之戰,1789年爆發了庫那西利·美那西之戰。還處於原始漁獵文明階段的阿伊努人自然不是組織嚴密的和族的對手,因此他們的土地不斷遭到和族的蠶食。到1593年在歷經持續數百年的征服活動後阿伊努族聚居的北海道島被豐臣秀吉正式吞併,同年豐臣秀吉派遣大將松前慶廣以北海道島為基地出征庫頁島南端。日本方面在出徵庫頁島的同時也將擴張的觸角伸到了鄰近的千島群島。1635年日本方面派村上掃部左衛門巡視庫頁島。1644年在松前藩的提議下日本方面繪製了《正保御國繪圖》,在這張地圖中首次把北海道、庫頁島以及千島群島等原本由當地原住民居住的地方劃入日本版圖。日本一度將所有阿伊努族聚居的地區納入版圖,直到俄國人也開始向庫頁島和千島群島擴張之後日本又和俄國在阿依努人的土地上展開新的爭奪。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現在中國福建廣州海南島的蛋家人,是舟居人群,不上陸地生存的,終生漂泊於河湖海上的人群。

這應是遠古遷徒時代的各部族自備的魚鳧渡水者人群,與登山人群並列。即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或浮渡的專職人群。

漁鳧在巴蜀傳說上仍延傳著,且三星堆與金沙灘已有出土文物出現,最顯著的是金仗上刻畫的魚.箭.金烏及扶桑銅樹上的九隻金烏鳥。

這是看守太陽昇起之處的巫師人群的遺蹟,而銅大立人則是大巫師,金面具及銅面具是守太陽的金人。

而在中國古書上扶桑是在現日本島處,但日本至今無出土遺蹟,可見祀扶桑的大本營仍在中國的本土內,這就是巴蜀人及其地。

可見在日本的實守祀者,應是巴蜀人群內舟居者。

第一探明太陽昇起之處的人群被認定為是瞽目人,瞽目人被中國典籍上述成堯的父群人群,其弟人群是象,象攜瞽目害堯,而巴蜀人都與目有關,應是堯繼舜位後,封象與瞽於現四川地的。

這樣,現日本第一居住人應是瞽目人群的舟居者,其中一支被任命守太陽處的人群了。

尋找太陽落入地與升起地的具體地點位置,有一個完整的故事,即夸父追日與后羿射日,追日是遷徒,射日是不再遷徒的守土為家的體現。

而大禹後,沒來幫助治水的部族被劃出“我們的人”範圍內,且沒被頒發鼎者,不得入駐九州之內,由此日本劃於外邦域地了。

再歷經幾萬年,由東北朝鮮蘇福廣海南等處去日本者,混居起來成日本大和民族,歐洲人大骯海後又滲入歐洲血統,自此成為現代的日本人。

在中國現在的真巴蜀人是芭沙苗寨的人群,他們身材短矮尚武,剃花頭,即剃光一部位頭髮,留短一部分頭髮,口語音節如日文口語節奏。

漢朝時朝庭封日本是諸侯邦國的倭國。

倭就是低矮的意思。

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味哎兒


日本人的起源目前並沒有統一看法,我認為日本人是東亞大陸與南洋島民遷移過去後融合而來。其後又不斷有華夏族人與朝鮮人遷到了日本列島上生活,與當地居民共同發展出了和族,因此日本人的起源應該是從北方大陸與南方海島遷移過去的古人融合而成的。

周朝文獻《海內北經》記有:"蓋國在鉅燕南,倭北。倭屬燕。"《山海經》的其它篇章則記述著中國人多次向東海諸島嶼遷徙的事蹟。古燕國在現在的東北一帶,包含了今天的朝鮮,那裡就有華夏先民向日本列島遷移。在秦朝文獻中,有徐福帶三千童男童女出海尋訪仙山,給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藥,根據日本記載徐福到達了日本。秦亡後,不少嬴秦子孫都遠渡大洋,逃難到了日本列島。

據徐福七世裔孫秦福壽著文載,日本第七代孝靈天皇之時,徐福渡海來到了日本列島,先後抵筑紫(九州)、南島(四國)、不二山(富士山)。徐福把7個兒子改為日本姓氏,長子姓福岡,次子姓福島,三子姓福山,四子姓福田,五子姓福畑,六子姓福海,七子姓福住,然後把他們分別派往7個地方。從此,徐福的子孫遍及日本各地,逐漸繁衍起來。徐福則自稱秦之徐福。後代秦姓或者帶有福、羽田、波田、波多、畑、畠等字的姓氏和地名,皆與徐福的子孫或與徐福一起東渡的秦人子孫有關。

目前又學者提出日本人起源於中國雲南地區的少數民族。1979年,日本大阪教育大學人類學名譽教授鳥越憲三郎最早發表"日本人的發源地在中國雲南省"。鳥越憲三郎、佐佐木高明和渡部忠世等專家到雲南考察後發現石林等地撒尼人(彝支系)的"火把節",類似日本的"盂蘭盆節",即在日本的紀伊半島,同一天也舉行"火把節";而在日本南部紀伊半島的神戶、京都、大阪、奈良、和歌山等地也集中反映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在這假說上,還有人認為日本人起源於中國的哈尼族、傣族。

日本的主體民族是和族,而和族原本只是日本列島上的一個國家之一。後來大和國逐步統一了日本列國,並經過漫長的融合演變,日本的主體民族成了大和族。


大秦鐵鷹劍士


中國和日本一衣帶水,從古至今交流不斷。史記記載徐福東渡是中國最早的關於中日交流的事件,在日本也有很多關於徐福東渡的文物、地名、傳說等的記載。

據《後漢書·東夷傳》記載:“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光武賜以印綬。”這是東漢光武帝親授給倭奴國的金印,於1784年在北九州博多灣正面的志賀島奇蹟般出土,被認定為日本的國寶,也是中日交流史上最早的物證之一。

自唐朝以來,中日交流更加頻繁,日本虛心接受唐朝文化。至今很多日本文化都有唐宋時期的影子和韻味,因此,出現了一種說法即日本人是炎黃子孫的分支。

根據地質構造學,日本在白堊紀時期之前是和我國臺灣地區連在一起的,後來才慢慢的分離了出去。

另外基因調查顯示:日本祖先的基因具有多樣性,主要的染色體群種對應的是繩文人和彌生人。經過後續研究,日本學者認為繩文人很有可能來自東南亞地區。如果再把範圍縮小,就是中國雲南地區。

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學者的認同。甚至,在1979年,日本大阪教育大學人類學名譽教授鳥越憲三郎也發表學說——“日本人的發源地在中國雲南省”,併為此提供一些列的證據。

這一觀點提出後,曾有許多日本人到雲南尋根,想要更多的瞭解自己祖先的發源地。他們還認為,本國農作物都是從雲南附近的地區傳入的。

在1988年9月,日本電視記者抵達雲南,拍攝了一部《日本人的起源》。

關於日本祖先的起源眾說紛紜,大家各執一詞。有的人說起源於蒙古,有的人說起源於西伯利亞地區,還有的人說起源於朝鮮,甚至還有中國東北的通古斯人、南洋群島的馬來人、中南半島的印支人、長江下游的吳越人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