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如何看待曹魏群臣“蜀小国耳,名将唯羽”这个结论


如何看待曹魏群臣“蜀小国耳,名将唯羽”这个结论

关羽大概是三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名将了,这种影响力不仅仅存在于东亚中华文化圈国家,在西方国家中也有所体现。有很多人认为,关羽作为一次重大战役——“襄樊之战”的失败者,直接导致刘备集团的实力出现断崖式下跌,不应该获得现在这样高地位,他的名气和地位都是后世统治者为了鼓吹、宣导忠义的品性而哄抬上来的。其实不然。因为在三国时期,关羽就受到敌方阵营的很高的评价。曹魏群臣甚至有“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的结论。整个蜀汉只有关羽算是名将。那么曹魏群臣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这个结论是否客观呢?下面小编就来说一说这件事。

如何看待曹魏群臣“蜀小国耳,名将唯羽”这个结论

汉末三国时期,关羽、张飞成为猛将标签

在清代学者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中有一则《关张之勇》,其中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汉以后称勇者必推关、张。”你比如说曹操称赞典韦为“古之恶来”(不过这个说法是《三国演义》的,拿来做个例子而已),如果曹操和典韦是汉末三国之后的人,称呼可能就会变成“古之关张”了。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确实有很多勇猛的将领被比作关羽、张飞。这些记载在《廿二史札记·卷七·关张之勇》中罗列了很多,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如何看待曹魏群臣“蜀小国耳,名将唯羽”这个结论

三国时期猛将如云,而关羽和张飞却成为猛将的标签。可见没有小说家的推波助澜,关羽和张飞也一样勇猛。或者说因为关、张的勇猛,小说家才着重对他们进行刻画。所以说“关羽和张飞是被《三国演义》吹出来的”这种说法的逻辑其实是搞颠倒了。不仅是后世,同一时期的人对关羽和张飞也是“吹捧”有加,江东集团和曹操集团都有,叙述起来比较麻烦,小编就直接贴一些史料吧。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

《三国志·魏书·程昱传》:“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

《三国志·魏书·董昭传》:“备勇而志大,关羽、张飞为之羽翼。”

《三国志·魏书·刘晔传》:“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

《傅子》:“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

如何看待曹魏群臣“蜀小国耳,名将唯羽”这个结论

从上面的史料可以看出关羽和张飞在曹操集团中的印象。究其原因大抵是关羽和张飞跟随刘备的时间最长,和曹操集团接触的最多,表现得也最为突出。由于蜀汉没有记注史官,早期很多事情没有记载,一些重要人物甚至没有传记。根据已知的记载,在“官渡之战”中,关羽有手刃河北名将颜良的战绩;“当阳之战”中,张飞以二十几人据水断桥,敌不敢近;“南郡之战”中关羽断绝北道阻止曹操的援军,张飞在正面战场跟随周瑜强攻江陵;“宕渠之战”中张飞怼得张颌“独与麾下十馀人从间道退”;“襄樊之战”中关羽更是打出水淹七军、俘获于禁、斩杀庞德的战绩。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上面的一些评价都是很早的时候出现的。程昱评价关羽、张飞“万人敌”的时候,“当阳之战”还没有打;郭嘉、董昭评价关、张的时候,关羽还没斩颜良呢。可见在这些史料之外,关羽和张飞还应该有其他的战绩,只不过没有被记载,否则也不会得到曹操集团这么高的评价。

如何看待曹魏群臣“蜀小国耳,名将唯羽”这个结论

关羽全方位胜于张飞

关羽和张飞都是名将,而这两个人当中,很明显关羽是要强过张飞的。首先是历史评价上来说,绝大多数情况中,关羽是高于张飞的,合称为关、张(当然也有例外,上面的《傅子》中就是张飞打头),《三国志》中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合列一传,也是关羽领跑,而且在《张飞传》中还刻意强调一下“飞雄壮威猛,亚於关羽”,可见至少在陈寿心目中,关羽要强于张飞。

如何看待曹魏群臣“蜀小国耳,名将唯羽”这个结论

再从军事素养上来看。关羽虽然骄于士大夫,自己却熟读《春秋左氏传》,对春秋时期一些经典战例非常熟悉;张飞虽然尊敬士人,但是自身文化素养不高(所谓张飞善书画、会辞赋的记载多来源于明朝时期,可信度非常低),被诸葛亮和刘巴评价为“实武人”、“兵子”,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士人对武人是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的。当然不是说张飞不读书就不会打仗,但明显没有经过理论上的学习,也没有以史为鉴。在养兵方面,张飞更是欠缺。关羽善待士兵,张飞却常常处死、鞭打士兵,恩望不立,无法全部发挥出军队的战斗力,最后自己也死于部下之手。

如何看待曹魏群臣“蜀小国耳,名将唯羽”这个结论

最后来看具体的战绩或者地位。从具体的战绩上来说,关羽有过破军斩将的记录,张飞没有;关羽在“襄樊之战”中消灭超过三万人(于禁的七军就有三万,宛县城外还有庞德的部队,历史上庞德并不是于禁的部下),导致曹操起了迁都的想法,陆续与曹仁、庞德、于禁、徐晃等曹魏名将交战,在受到偷袭撤军的时候似乎还突破了蒋钦的封锁,从含金量上以及战场位于中原地区而形成的威慑力上,“襄樊之战”要高于“宕渠之战”。在地位上关羽更是高于张飞,刘备手中只有一部分荆州一部分益州,关羽独自都督荆州。即便在益州中,汉中都督这个至关重要的北方门户也是由“新贵”魏延来担任。张飞则是在阆中,作为第二批次力量和救火队员的角色。

如何看待曹魏群臣“蜀小国耳,名将唯羽”这个结论

曹魏群臣为什么说:蜀小国耳,名将唯羽?

回到主题上,曹魏群臣为什么有“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的评价呢?一个原因是当时刘备集团的名将确实是不多,准确来说是还没有成为曹魏人眼中的名将,与曹魏接触的并不多。比如上面所说的魏延,他更多地是在刘备入川的时候立功,虽然后来担任汉中都督,但在任期间与曹魏并没有发生战事,魏延成为名将,主要还是在后来诸葛亮北伐时期的活跃表现;赵云的战绩也是多体现在“益州之战”中,虽然在“汉中之战”的局部战役“汉水之战”表现很突出,但是是出自《云别传》,《云别传》的可信度至今存在争议,而且即便可信,战斗规模也不是很大;黄忠确实有斩杀夏侯渊的表现,不过黄忠更多是带有一些斗将、先锋的性质,与关羽、张飞独领一军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至于诸葛亮,在刘备在世时期更多的表现在政治上,军事上的战绩少之又少。

如何看待曹魏群臣“蜀小国耳,名将唯羽”这个结论

另一个原因就要从这个评价的背景来看。当时是在黄初元年(即公元220年),距离“襄樊之战”不久。关羽被江东集团所杀,曹魏群臣议论刘备会不会出兵,大多都认为蜀汉就关羽算是名将,关羽战死,刘备不敢出兵。夸一下关羽,可以给“襄樊之战”前期的失利洗白一些;否定关羽以外的其他刘备集团的将领,也算是从战略上藐视、矮化对手。毕竟当时孙权和曹丕正处于一种比较暧昧的同盟关系,刘备成为唯一的敌人。

那么这个评价是否客观呢?其实不然。虽然在曹魏人眼中刘备集团的名将寥寥无几,但是也不仅仅有关羽一个,至少张飞还在。而且除了张飞以外,被评价“有信、布之勇”的马超也在刘备集团。只不过关羽这个名将的含金量更高一些。但是他已经战死了,可以尽情地吹捧了。可见“蜀小国耳,名将唯羽”这个评价非常不客观,更像是一种宣传口径。而有人用这个评价来试图证明蜀汉没有名将,不被曹魏重视,也是不太正确的。

参考文献:《三国志》、《廿二史札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