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假如我能穿越,斷不會走進漢朝

這些天正在追劇《慶餘年》,這部劇寫的是一個生活在現代的重症肌無力青年,想讓自己的生命重活一次,於是穿越到某個朝代一個叫南慶的國家,於是現代思想與古代制度碰撞,經歷了一段驚心動魄的人生。

看這種劇的好處就在於,它可以滿足你對“幸運”“化險為夷”等等類似詞彙的全部幻想,無論多麼險象環生,你都不必為主角擔心,一種神秘的力量一定會出現在命懸一線的地方,處處都可以絕處逢生。

而你體會到的就是一個字“爽”!

自穿越劇興起,穿越便成為一個話題。

隨便到網上翻翻,想穿越到什麼朝代的人都有,但總歸期望能穿越到唐朝和宋朝人會比較多。

這些人大多是被唐詩宋詞給迷倒的。

那些意境或絢麗,或悲憤,語言或清幽婉轉或激昂歡快的文字,帶給人們一個又一個直擊心靈的瞬間,讓人特別渴望進入那個詩情畫意的世界。

但是,也不盡然是這個原因。有個女子就說她特別想穿越回大唐的理由,並不是喜歡唐詩,而是因為只有在大唐才可以心安理得的做一個女胖子。

作為當時世界上最繁華富有的國家,唐朝包容大度、海納百川的胸襟體現在方方面面。

甚至連女子的體態,都以雍容豐滿為美,而不是沒完沒了的讓一個女子瘦、瘦、瘦。

所有的女子再也不用承受減肥之苦,可以毫無心理負擔的吃遍所美食,哪怕胖成一個球,也照樣是美人,那才是屬於天下女子的美好時代。

假如我能穿越,斷不會走進漢朝

其實,每一個歷史朝代的政治、歷史、文化、民俗都有其獨特的魅力,都有讓人心嚮往之的理由。喜歡它沒商量,不喜歡它卻一定有緣由。

而我之於對漢朝的認識便是如此。

縱然它在中國5000年曆史長河中,那麼璀璨、那麼輝煌、那麼耀眼,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黃金髮展期;

縱然它曾經是世界最強大的王朝,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帝國,它像一頭威武的雄獅向世界宣稱"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霸氣的讓人痛快;

縱然它創造了那麼多歷史文化瑰寶,有蔡倫的造紙術,張衡的地動儀渾天儀,有司馬遷的第一部傳紀通史《史記》、班固的斷代史《漢書》,有漢樂府和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這樣精妙的詩文,有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以及數學經典《周髀算經》《九章算術》這樣的科技傑作;

縱然是如此輝煌且充滿張力的一個朝代,但假如我能夠穿越,斷不會選擇走進它的歷史時空。

因為,它太冷血。

它一次又一次的把毫無人性的冰冷拋向忠於它,熱愛它,為它兢兢業業奉獻一生的人,毫不體恤,毫不憐惜,翻臉無情。

把屠刀揮向功臣的頭顱,用冤屈終結忠臣的人生,像是已經成為這個朝代的DNA,從漢高祖劉邦開始就已經植入大漢帝國的肌體,成為無法治癒、也從未想過要治癒的遺傳病。

假如我能穿越,斷不會走進漢朝

它的冷酷最先給了為大漢朝打下半壁江山的韓信。

從漢高祖劉邦還只是一個被楚霸王項羽排擠到巴蜀,憋屈地當著偏守一隅的漢王時,韓信就投奔到他的麾下。

而劉邦也正是因為得到了韓信這樣的千古良將,才迎來了他命運的轉機,實現了他政治理想的"破題"。

韓信以卓越的軍事才能,為劉邦制定了東征奪天下的方略,"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讓被項羽逼到了犄角旮旯的劉邦重新回到了爭霸天下的主戰場;

接著,凝結著韓信軍事智慧的"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罌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沈沙決水"、"半渡而擊"一場又一場堪稱經典的戰役,為劉邦打破僵局,扭轉被動局面,鎖定勝局;

進而,韓信指揮的堪稱絕唱的"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的戰役,把項羽逼入絕境,一舉為劉邦掃除了稱霸天下的最後障礙。

曾經,韓信作為劉邦的一把利劍,縱橫排闔,戰無不勝,也被劉邦不吝讚美的褒揚過,他說""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深憾"得信晚",對韓信言聽計從。

當擁有幾十萬大軍的韓信已經是北方廣領土的實際控制人時,劉邦還和項羽在滎陽僵持不下。

此時,全天下都看出來韓信倒向誰,天下就是誰的。也有人勸韓信三分天下自立為王,但是韓信卻念及劉邦的知遇之恩,跟定了劉邦。

假如我能穿越,斷不會走進漢朝

面對這樣一個用拳拳忠心和赫赫戰功把劉邦送上帝王寶座的人,劉邦在功成名就之後給予韓信的不是信任和封賞,而是赤裸裸的忌憚和防範,韓信先遭貶斥,後遭幽禁,曾無奈地發出"天下已定,我固當烹!"的仰天長嘆,直至最後被殘殺。並且殺的不是他一人,而是"誅三族"。

接著,漢朝一代又一代的帝王對功臣和忠臣的趕盡殺絕都是毫不手軟。

漢景帝之時,為確保國家安全,保證皇權穩固,御史大夫晁錯不顧個人安危進言削藩。

晁錯的父親聽說自己的兒子竟敢做這種以皇親國戚為敵的事,專程從家鄉穎川趕到京城,他勸阻自己兒子"諸侯王都是皇家的至親骨肉,你這樣做,不是自尋煩惱嗎?"

但自以為深得漢景帝信任的晁錯卻對父親說:"我這樣做是為了國家的安全,是為天下太平"。

他父親看勸不了他,自知晁錯這樣做的後果會讓自己的家族大禍臨頭,他不忍親眼目睹慘劇發生,回到家就服毒自盡了。

可以說晁錯是豁出身家性命在保證國家的安全,漢景帝皇位的穩固,主動做了那個讓諸侯王恨之入骨的"惡人"。

假如我能穿越,斷不會走進漢朝

晁錯敢於這樣做,是基於他作為一個政治家、改革家對自己政治理想的堅定追求,是對大漢朝的一片赤誠忠心,但是,也一定是基於對漢景帝給予他的的信任支持有著充分把握。

實際上,漢景帝對晁錯也確實非常寵信,在治國議政上極其依重他。

但是,當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諸侯以"清君側,誅晁錯"為名舉兵反叛之際,漢景帝為保住自己的皇位,毫不猶豫的犧牲晁錯,平定戰亂。

漢景帝是在晁錯上朝議事途中佈置了兵馬,武士們一擁而上將毫不知情的晁錯拿下,宣讀詔書,腰斬於市,乾脆利索,沒有一點猶豫。

這個結果是晁錯根本沒有想到的,昨天還在和他商議國是、推進改革的漢景帝,今天就把刀架在了他的脖子上。

不知幾千年前的晁錯是以什麼樣的心情聆聽宣告他罪行的詔書,不知道他是否後悔為這樣一個背信棄義主子付出了自己乃至親人的性命,但可以肯定的是,死之前,他的心一定是透涼透涼的。

大漢帝國的冷是冰涼徹骨的。

無論你怎樣巴心巴肝的為它付出過、奮鬥過,在他的眼裡你都可能會成為一個可以隨意棄之不用的工具,一個強權之下的犧牲品,而不是一個有血有肉,能夠得到應有尊重和善待的人。

漢武帝時期就有這樣一個悲傷逆流成河的家族。

祖父飛將軍李廣屢立戰功、技藝超群,能讓匈奴聞風喪膽,但卻始終得不到漢武帝的賞識,"李廣不封"成為一個悲涼的典故,他的死僅因一次沙漠迷路貽誤了戰機,而漢武帝要向他追責,他因而悲憤自殺。

然而,李家的冤屈並未就此打住。他憤而揮劍自刎的時候絕對不會想到,不遠的前方,有更大的屈辱等著這個為大漢朝出生入死的家族。

起因是李廣的孫子李陵,一個把為大漢朝建功立業作為人生追求的忠臣良將,在那場面對匈奴的戰鬥中,他主動請纓深入沙漠膜地,在敵我力量甚為懸殊的情況下與匈奴主力激戰數日,因寡不敵眾而被捕。

被捕的李陵一心想著尋找時機裡應處合再戰匈奴,而遠在千里之處的朝堂上一群居心叵測的大臣卻在七嘴八舌的向漢武帝諫言如何給他定罪,最後漢武帝把他當成了一個叛徒,對他全家下了滿門抄斬的詔令。

冷血的漢武帝,一點沒有顧念和憐惜這個幾代人為大漢朝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戰功的家族,竟把他們全家老老少少悉數送上斷頭臺,其中有李陵的妻子和兩個年幼兒子,還有他白髮蒼蒼的老母親。

李陵的心驟然被漢武帝的冷酷擊的粉碎。

以至若干年後來漢武帝派蘇武千里迢迢赴匈奴召他回漢時,遭到他斷然拒絕,寫下了痛徹心扉、悽入肝脾、字字泣血的《答蘇武書》。

假如我能穿越,斷不會走進漢朝

正如李陵所說的那樣,在大漢朝"妨功害能之臣,盡為萬戶侯,親戚貪佞之類,悉為廊廟宰"的政治環境下,那些兢兢業業、踏實苦幹,不熱衷於經營各種關係,與皇室扯不上什麼親緣的人,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變成了一件異常悲情的事。

大漢朝留下了一部歷史文化瑰寶《漢書》,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這部歷史文化鉅著浸透了班家兩代人的心血和艱辛,為了這部書,兒子班固遭受牢獄之災,女兒班昭終身未嫁。

父親班彪因病罷官,賦閒在家後就潛心蒐集、研究各種史料寫了六十多篇後就病死了。他的兒子班固不忍心讓父親的心血前功盡棄,就決心繼寫下去。

可當他全力以赴編寫漢書的時候,有人卻對這個不爭名不爭利一心作學問的人下了黑手,罪名是"私改國史",竟被下了大獄。

他弟弟班超隻身赴京為他喊冤,漢明帝放了他,並認為他確實在做一件與國家有益的事,就封他為蘭臺史令,之後他用30年的時間寫成了漢書100卷。

即使班固所寫《漢書》多受褒獎,但是漢明帝也並未因此而重用他。

班固也是個十分渴望建功立業的人,於是他投附大將軍竇憲攻伐匈奴,想通過邊境立功,施展才能,獲取功名。

但最後,他等到的不是功與名,而是一場牢獄之災。竇憲因在政治鬥爭中失敗。誅連班固,班固被人藉機陷害,死於獄中。

最悲情的還有他投筆從戎的弟弟班超。

班超是個胸有大志的人,他不願意拿著極低的工資在抄抄寫寫中又累又窮的消磨人生,他想靠自己的能力封侯拜將,於是他毅然投筆從戎。

投軍後的班超表現出卓越的個人能力,被漢明帝任命為假司馬出使西域。

班超不負聖望在31年的時間裡平定了西域50多個國家,為大漢帝國的邊境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

從表面看,他足夠風光,被朝廷千里封侯,實現了他年少時封侯拜將的人生理想,但實際又是什麼樣呢?

他從青春年少就遠離家鄉,在孤寂偏僻的萬里邊陲幹到白髮蒼蒼,朝廷始終沒有體諒他的付出和貢獻,讓他迴歸家鄉,而是無休止的向這位能臣索求、榨取,從不知體恤。

假如我能穿越,斷不會走進漢朝

當他69歲,百病纏身,日益思念故鄉而又不得歸去。此時,封侯和封賞已失去了本來的意義,變成了沉重的十字架,變成了禁錮人性的牢籠,讓年邁體衰的班超苦不堪言,不得不被迫向朝廷上書迴歸的願望,祈求能讓垂垂老矣的他"但願生入玉門關"。

但漢和帝對他的請求置若罔聞。

他妹妹班昭向漢和帝寫了一封聲情並茂的奏章,才使得漢和帝終於為之所動,同意他返鄉。

班超回到洛陽一個月就死了,油盡燈枯就是這個就是這個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能臣應該得到的回饋嗎?

泱泱大漢朝,擁有前所未有的統一和繁榮,擁有前所未有的廣袤疆域,但卻容不下一個功臣的豐碑,一個忠臣的赤誠,一個將領迫不得以的失誤、一個學者平靜的書桌,一個能臣乞求的體恤。

他們,從來沒有真正被自己用生命效忠過的朝廷尊重過,理解過,從來沒有被當成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看待過。

大漢帝國,一個冰冷的朝代,假如我可以穿越,一定繞過這裡,找一個至少有點溫度的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