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假如我能穿越,断不会走进汉朝

这些天正在追剧《庆余年》,这部剧写的是一个生活在现代的重症肌无力青年,想让自己的生命重活一次,于是穿越到某个朝代一个叫南庆的国家,于是现代思想与古代制度碰撞,经历了一段惊心动魄的人生。

看这种剧的好处就在于,它可以满足你对“幸运”“化险为夷”等等类似词汇的全部幻想,无论多么险象环生,你都不必为主角担心,一种神秘的力量一定会出现在命悬一线的地方,处处都可以绝处逢生。

而你体会到的就是一个字“爽”!

自穿越剧兴起,穿越便成为一个话题。

随便到网上翻翻,想穿越到什么朝代的人都有,但总归期望能穿越到唐朝和宋朝人会比较多。

这些人大多是被唐诗宋词给迷倒的。

那些意境或绚丽,或悲愤,语言或清幽婉转或激昂欢快的文字,带给人们一个又一个直击心灵的瞬间,让人特别渴望进入那个诗情画意的世界。

但是,也不尽然是这个原因。有个女子就说她特别想穿越回大唐的理由,并不是喜欢唐诗,而是因为只有在大唐才可以心安理得的做一个女胖子。

作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富有的国家,唐朝包容大度、海纳百川的胸襟体现在方方面面。

甚至连女子的体态,都以雍容丰满为美,而不是没完没了的让一个女子瘦、瘦、瘦。

所有的女子再也不用承受减肥之苦,可以毫无心理负担的吃遍所美食,哪怕胖成一个球,也照样是美人,那才是属于天下女子的美好时代。

假如我能穿越,断不会走进汉朝

其实,每一个历史朝代的政治、历史、文化、民俗都有其独特的魅力,都有让人心向往之的理由。喜欢它没商量,不喜欢它却一定有缘由。

而我之于对汉朝的认识便是如此。

纵然它在中国5000年历史长河中,那么璀璨、那么辉煌、那么耀眼,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黄金发展期;

纵然它曾经是世界最强大的王朝,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帝国,它像一头威武的雄狮向世界宣称"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霸气的让人痛快;

纵然它创造了那么多历史文化瑰宝,有蔡伦的造纸术,张衡的地动仪浑天仪,有司马迁的第一部传纪通史《史记》、班固的断代史《汉书》,有汉乐府和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这样精妙的诗文,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及数学经典《周髀算经》《九章算术》这样的科技杰作;

纵然是如此辉煌且充满张力的一个朝代,但假如我能够穿越,断不会选择走进它的历史时空。

因为,它太冷血。

它一次又一次的把毫无人性的冰冷抛向忠于它,热爱它,为它兢兢业业奉献一生的人,毫不体恤,毫不怜惜,翻脸无情。

把屠刀挥向功臣的头颅,用冤屈终结忠臣的人生,像是已经成为这个朝代的DNA,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就已经植入大汉帝国的肌体,成为无法治愈、也从未想过要治愈的遗传病。

假如我能穿越,断不会走进汉朝

它的冷酷最先给了为大汉朝打下半壁江山的韩信。

从汉高祖刘邦还只是一个被楚霸王项羽排挤到巴蜀,憋屈地当着偏守一隅的汉王时,韩信就投奔到他的麾下。

而刘邦也正是因为得到了韩信这样的千古良将,才迎来了他命运的转机,实现了他政治理想的"破题"。

韩信以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刘邦制定了东征夺天下的方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让被项羽逼到了犄角旮旯的刘邦重新回到了争霸天下的主战场;

接着,凝结着韩信军事智慧的"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一场又一场堪称经典的战役,为刘邦打破僵局,扭转被动局面,锁定胜局;

进而,韩信指挥的堪称绝唱的"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的战役,把项羽逼入绝境,一举为刘邦扫除了称霸天下的最后障碍。

曾经,韩信作为刘邦的一把利剑,纵横排阖,战无不胜,也被刘邦不吝赞美的褒扬过,他说""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深憾"得信晚",对韩信言听计从。

当拥有几十万大军的韩信已经是北方广领土的实际控制人时,刘邦还和项羽在荥阳僵持不下。

此时,全天下都看出来韩信倒向谁,天下就是谁的。也有人劝韩信三分天下自立为王,但是韩信却念及刘邦的知遇之恩,跟定了刘邦。

假如我能穿越,断不会走进汉朝

面对这样一个用拳拳忠心和赫赫战功把刘邦送上帝王宝座的人,刘邦在功成名就之后给予韩信的不是信任和封赏,而是赤裸裸的忌惮和防范,韩信先遭贬斥,后遭幽禁,曾无奈地发出"天下已定,我固当烹!"的仰天长叹,直至最后被残杀。并且杀的不是他一人,而是"诛三族"。

接着,汉朝一代又一代的帝王对功臣和忠臣的赶尽杀绝都是毫不手软。

汉景帝之时,为确保国家安全,保证皇权稳固,御史大夫晁错不顾个人安危进言削藩。

晁错的父亲听说自己的儿子竟敢做这种以皇亲国戚为敌的事,专程从家乡颖川赶到京城,他劝阻自己儿子"诸侯王都是皇家的至亲骨肉,你这样做,不是自寻烦恼吗?"

但自以为深得汉景帝信任的晁错却对父亲说:"我这样做是为了国家的安全,是为天下太平"。

他父亲看劝不了他,自知晁错这样做的后果会让自己的家族大祸临头,他不忍亲眼目睹惨剧发生,回到家就服毒自尽了。

可以说晁错是豁出身家性命在保证国家的安全,汉景帝皇位的稳固,主动做了那个让诸侯王恨之入骨的"恶人"。

假如我能穿越,断不会走进汉朝

晁错敢于这样做,是基于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改革家对自己政治理想的坚定追求,是对大汉朝的一片赤诚忠心,但是,也一定是基于对汉景帝给予他的的信任支持有着充分把握。

实际上,汉景帝对晁错也确实非常宠信,在治国议政上极其依重他。

但是,当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举兵反叛之际,汉景帝为保住自己的皇位,毫不犹豫的牺牲晁错,平定战乱。

汉景帝是在晁错上朝议事途中布置了兵马,武士们一拥而上将毫不知情的晁错拿下,宣读诏书,腰斩于市,干脆利索,没有一点犹豫。

这个结果是晁错根本没有想到的,昨天还在和他商议国是、推进改革的汉景帝,今天就把刀架在了他的脖子上。

不知几千年前的晁错是以什么样的心情聆听宣告他罪行的诏书,不知道他是否后悔为这样一个背信弃义主子付出了自己乃至亲人的性命,但可以肯定的是,死之前,他的心一定是透凉透凉的。

大汉帝国的冷是冰凉彻骨的。

无论你怎样巴心巴肝的为它付出过、奋斗过,在他的眼里你都可能会成为一个可以随意弃之不用的工具,一个强权之下的牺牲品,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能够得到应有尊重和善待的人。

汉武帝时期就有这样一个悲伤逆流成河的家族。

祖父飞将军李广屡立战功、技艺超群,能让匈奴闻风丧胆,但却始终得不到汉武帝的赏识,"李广不封"成为一个悲凉的典故,他的死仅因一次沙漠迷路贻误了战机,而汉武帝要向他追责,他因而悲愤自杀。

然而,李家的冤屈并未就此打住。他愤而挥剑自刎的时候绝对不会想到,不远的前方,有更大的屈辱等着这个为大汉朝出生入死的家族。

起因是李广的孙子李陵,一个把为大汉朝建功立业作为人生追求的忠臣良将,在那场面对匈奴的战斗中,他主动请缨深入沙漠膜地,在敌我力量甚为悬殊的情况下与匈奴主力激战数日,因寡不敌众而被捕。

被捕的李陵一心想着寻找时机里应处合再战匈奴,而远在千里之处的朝堂上一群居心叵测的大臣却在七嘴八舌的向汉武帝谏言如何给他定罪,最后汉武帝把他当成了一个叛徒,对他全家下了满门抄斩的诏令。

冷血的汉武帝,一点没有顾念和怜惜这个几代人为大汉朝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的家族,竟把他们全家老老少少悉数送上断头台,其中有李陵的妻子和两个年幼儿子,还有他白发苍苍的老母亲。

李陵的心骤然被汉武帝的冷酷击的粉碎。

以至若干年后来汉武帝派苏武千里迢迢赴匈奴召他回汉时,遭到他断然拒绝,写下了痛彻心扉、凄入肝脾、字字泣血的《答苏武书》。

假如我能穿越,断不会走进汉朝

正如李陵所说的那样,在大汉朝"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的政治环境下,那些兢兢业业、踏实苦干,不热衷于经营各种关系,与皇室扯不上什么亲缘的人,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变成了一件异常悲情的事。

大汉朝留下了一部历史文化瑰宝《汉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这部历史文化巨著浸透了班家两代人的心血和艰辛,为了这部书,儿子班固遭受牢狱之灾,女儿班昭终身未嫁。

父亲班彪因病罢官,赋闲在家后就潜心搜集、研究各种史料写了六十多篇后就病死了。他的儿子班固不忍心让父亲的心血前功尽弃,就决心继写下去。

可当他全力以赴编写汉书的时候,有人却对这个不争名不争利一心作学问的人下了黑手,罪名是"私改国史",竟被下了大狱。

他弟弟班超只身赴京为他喊冤,汉明帝放了他,并认为他确实在做一件与国家有益的事,就封他为兰台史令,之后他用30年的时间写成了汉书100卷。

即使班固所写《汉书》多受褒奖,但是汉明帝也并未因此而重用他。

班固也是个十分渴望建功立业的人,于是他投附大将军窦宪攻伐匈奴,想通过边境立功,施展才能,获取功名。

但最后,他等到的不是功与名,而是一场牢狱之灾。窦宪因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诛连班固,班固被人借机陷害,死于狱中。

最悲情的还有他投笔从戎的弟弟班超。

班超是个胸有大志的人,他不愿意拿着极低的工资在抄抄写写中又累又穷的消磨人生,他想靠自己的能力封侯拜将,于是他毅然投笔从戎。

投军后的班超表现出卓越的个人能力,被汉明帝任命为假司马出使西域。

班超不负圣望在31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50多个国家,为大汉帝国的边境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表面看,他足够风光,被朝廷千里封侯,实现了他年少时封侯拜将的人生理想,但实际又是什么样呢?

他从青春年少就远离家乡,在孤寂偏僻的万里边陲干到白发苍苍,朝廷始终没有体谅他的付出和贡献,让他回归家乡,而是无休止的向这位能臣索求、榨取,从不知体恤。

假如我能穿越,断不会走进汉朝

当他69岁,百病缠身,日益思念故乡而又不得归去。此时,封侯和封赏已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变成了沉重的十字架,变成了禁锢人性的牢笼,让年迈体衰的班超苦不堪言,不得不被迫向朝廷上书回归的愿望,祈求能让垂垂老矣的他"但愿生入玉门关"。

但汉和帝对他的请求置若罔闻。

他妹妹班昭向汉和帝写了一封声情并茂的奏章,才使得汉和帝终于为之所动,同意他返乡。

班超回到洛阳一个月就死了,油尽灯枯就是这个就是这个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能臣应该得到的回馈吗?

泱泱大汉朝,拥有前所未有的统一和繁荣,拥有前所未有的广袤疆域,但却容不下一个功臣的丰碑,一个忠臣的赤诚,一个将领迫不得以的失误、一个学者平静的书桌,一个能臣乞求的体恤。

他们,从来没有真正被自己用生命效忠过的朝廷尊重过,理解过,从来没有被当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看待过。

大汉帝国,一个冰冷的朝代,假如我可以穿越,一定绕过这里,找一个至少有点温度的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