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知人善任,用人唯贤”,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并非偶然

引言

唐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传奇,它的传奇与唐太宗的治理有很大的关系。

它的历史地位很高而且十分的特殊,那是一个各种思想勃发的时代,是个多民族融合交流的时代。唐朝的出现与后来的繁荣昌盛,与唐太宗对唐朝的的初期统治有很大的关系。

唐太宗李世民的功绩很高,他就是唐朝战无不胜的战神,在唐初的威望很高,后来经过军事政变获得了唐朝的统治权。之所以是通过军事政变,是因为他的功绩与势力太过于庞大被自己的父亲与兄弟们忌惮。

“知人善任,用人唯贤”,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并非偶然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李世民在位期间任用各种人才,励精图治,天下太平,国家蒸蒸日上,使唐王朝在较短的时间从战乱之中走了出来,出现了经济繁荣的贞观之治。唐朝的开局可以说是极为完美,为以后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唐太宗的个人魅力也让很多的历史学家为之折服。

唐太宗时期辉煌的出现是难以复制的,它包括推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和措施,但唐太宗的御下的手段却是最引人注目的因素之一。贞观一朝人才之盛,历史上少有,著名的贤臣有魏征、萧璃、长孙无忌、杜如晦等,可以说是唐朝最聪明的人都集中到了一起。

“知人善任,用人唯贤”,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并非偶然

唐朝疆域图


“知人善任,用人唯贤”,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并非偶然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唐朝的奠基者

作为开明君主,唐太宗深知君臣关系的重要性,他从隋炀帝被自己的卫队刺死的事迹上认识到了,任贤与选人的重要性。贞观十二年的时候,唐太宗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修建凌烟阁。

凌烟阁是君王对臣子最大的奖励与肯定。

其实除了唐朝的凌烟阁以外,中国的封建历史上还有很多的类似的建筑。最早是西汉的麒麟阁,其次是东汉的云台阁。除此之外,在宋朝与清朝也相继出现过类似的建筑,但是唐朝的凌烟阁"含金量"最大。

“知人善任,用人唯贤”,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并非偶然

凌烟阁

《旧唐书》记载:"自古皇王,褒崇勋德,既勒铭于钟鼎,又图形于丹青。是以甘露良佐,麟阁着其美建武功臣,云台纪其迹。司徒、赵国公无忌徐州都督、胡国公秦叔宝等或材推栋梁,谋猷经远,绸缪帷帐。"

唐朝的凌烟阁里一个有二十四位大臣,他们能够进去接受帝国的供奉都是他们凭借自己的努力得到的殊荣。了解李世民的人们都知道,李世民是一个真性情重感情的人,李世民在年轻时期一直在外征战与很多的武将都有很深的感情。所以在成为大唐的最高统治者之后,他将那些与他一同奋战过的很多武将加入了凌烟阁中。

秦琼、程咬金等人都在凌烟阁之内,这些都是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大功的人,可以说没有他们的血和汗,就没有大唐也成就不了李世民。而李世民在对待自己的臣子上面是出了名的和善与宽容。

“知人善任,用人唯贤”,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并非偶然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凌烟阁里的功臣画像十分的精致,画中的人物栩栩如生,神态各异,二十四人站在画里好像是站在人的面前一样。二十四位功臣都有实打实的功绩,他们中间有亲戚,有文臣武将,有李世民的军事政变的参与者,甚至还有后来加入的败军之将。

文臣之中杜如晦、房玄龄等人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唐功臣,而降臣就是魏征,魏征这样的降将也能加入到凌烟阁当中,足可见李世民的胸襟的广大。事实证明,魏征不同于其他文臣的直柬的性格使得李世民避免了很多得政治上的错误,也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话。

“知人善任,用人唯贤”,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并非偶然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名单于与排序,排序靠前地位高


“知人善任,用人唯贤”,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并非偶然

卸磨杀驴,明初的政治惨剧

纵观历史,唐朝时期的君臣和睦是十分难得的政治事件。除此之外,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朱元璋的残杀功臣。这些都是君臣相处的残酷与惨剧。

明初的很多功臣都是被以很小的理由赐死的,其中德庆侯廖永忠被赐死的原因是因为他使用的生活器具是皇帝的规格,之后又将小侯爷赐死了。

朱元璋起自民间而得天下,他从一个草根的身份变成一国之君,他对元政"纵驰"而失天下的弊病有深刻的认识,尤其对元末政治腐败、官吏贪赃枉法、法纪荡然而招致农民大起义的教训记忆犹新。

“知人善任,用人唯贤”,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并非偶然

朱元璋画像

《大明律》记载:"受财枉法者,一贯以下杖七十,每五贯加一等,至八十贯绞;受财不枉法者,每五贯加一等,至一百二十贯杖一百,流三千里;监守自盜仓库钱粮、物,不分首从,并赃论罪。"

为了整饬封建秩序,巩固专制统治,他十分重视法律的制定。朱元璋试图通过封建法律的框架对官吏进行强有力的监督和管理,对功臣宿将进行有效的约束。但是在洪武十年左右他的疑心病与暴戾与日俱增,有的史学家认为,那时候的朱元璋已经有精神分裂的趋势。

“知人善任,用人唯贤”,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并非偶然

朱元璋与他的队伍进城时的景象

明朝初期,朱元璋极其嗜杀。几乎是臣子做事稍有不合意的地方就会杀之,这与他的年龄的增长,戾气逐渐变重,与马皇后的去世有很大的关系。在他统治的第十三个年头,永嘉侯朱亮祖和他的儿子因为镇守边疆不利被朱元璋下令鞭挞而亡,手段极其残忍。

朱元璋的另一位兄弟,当初打天下时候的拜把子兄弟豫章侯胡美。被朱元璋以乱入宫禁的原因赐死,其实说白了就是因为他随便进入了皇宫,其实这只是秋后算账罢了。这样的理由就可以将一个开国元勋杀死,可以说臣子待在朱元璋的身边真可谓是伴君如伴虎。除了胡美之外还有周德兴等人外,朱元璋的另一位分疆大吏也是被这样的理由杀死,朱元璋的暴戾性情与李世民的宽厚仁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知人善任,用人唯贤”,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并非偶然

贞观之治下,李世民的用人理念

治国理政,治乱所系,尤须得人。靠什么人来协助他一起治理这个大国,这是李世民一直考虑的大事。唐太宗自始至终重视人才,早在他青年时代,李世民便开始组建自己的班底,他的布局从当时就开始了,当时跟在他身边的最出名还是就是谋士裴寂。

《贞观政要》记载:"吾居位以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但顾我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

攻取长安、李渊称帝后,又依靠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程知节、尉迟敬德、秦叔宝等一大批文武贤才,在统一天下的战争中接连取得胜利。即位后,他理所当然地把网罗天下人才作为安定天下、治理国家的前提条件。武德九年八月登位,九月设置弘文馆,表明他对为政得人是何等的重视。

“知人善任,用人唯贤”,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并非偶然

清朝时期册封功臣的场景与建筑

唐太宗把得人视为致安之本,向宰相和大臣们下达的有关求贤的指示,表明了他对人才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恩贤如渴的急切心情。唐太宗对任何人不求全责备,认为世界上不存在尽善尽美的完人奇才,关键在于发挥每个人才的长处,从而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能。唐太宗对房玄龄、杜如晦、萧璃等人的任用就是如此。

唐太宗以房玄龄、杜如晦为相,二人太宗扬长避短,很注意充分发挥二人各自的长处。又如戴胄,其短处是不通经史、学问不高,但他忠诚正直、秉公办事,被任为大理寺少卿,掌管刑狱案件审理。唐太宗的御人的手段极其的高明。

“知人善任,用人唯贤”,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并非偶然

房玄龄像

信任贤才,洞然不疑,注重纳谏。明察秋毫的唐太宗体察臣下的处境,有容人之量。他深知为君不易、为臣极难。认为要使臣下无所顾忌,能尽肺腑之言,就应任贤无疑,相信他们,并推心待士,从谏如流。同时,太宗鉴于隋文帝用人多疑,主张用人不疑。唐太宗还鼓励臣下犯颜直谏,尊重谏官,并对敢于进谏的人士多作鼓励,从谏如流。因此,贞观一代,谏臣济济。

完善制度,赏罚分明,重视教育。唐太宗注意加强对官史的管理,并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多次对中央机构进行裁减合并。在用人上,唐太宗赏罚分明,在赏赐上是文赏谏、武赏战。魏征直言正谏最多,所以得到的赏赐也多。武将打了胜仗,也同样有赏,大将李靖打败东突厥、生擒颉利可汗,太宗拜为尚书右仆射。

“知人善任,用人唯贤”,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并非偶然

群臣面见太宗


“知人善任,用人唯贤”,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并非偶然

评价

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作为一个领导者,不管是大帝国还是小公司,其中的人事任免都十分的重要。作为领导者,除了要确定大的发展方向之外,就要考虑如何充分发挥属下的能力。

在唐太宗时期,出现了人才井喷的现象,为唐初的建设起到了很大的助力,可以说在人才贮备方面,唐太宗时期的唐朝做到了巅峰。反观朱元璋统治时期的明朝,他们的人才贮备十分的匮乏,甚至有人知道朝廷要自己为官时会自尽。

“知人善任,用人唯贤”,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并非偶然

唐太宗册封臣子

《贞观政要》记载:"知人之事,自古为难,故考绩黜陟,察其善恶。 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但乱世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毕竟一个是善待与自己同生共死,一起打下江山的臣子们,甚至还给他们建凌烟阁。另一个是,残杀手足,不念旧情,而且还忽喜忽恶。这样俩位统治者站在一起,高低立见。

如何驾驭自己的属下,一直是每个领导者深思的问题。有的人处理的很好,充分利用了属下的价值,实现了双赢。有的领导者甚至连自己与属下的关系都处理不好,即让自己蒙受了损失,也浪费了属下的才华与职业生涯。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勤于思考,你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感悟。

参考文献:《旧唐书》、《大明律》、《贞观政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