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东晋灭亡:浙东农民起义失败的三点原因和北府势力的最后胜利

刘裕在消灭了荆州势力后,为了进一步确立自己的威望,同时为了满足南方百姓北伐的愿望,解除来自北方的威胁,发动了对南燕慕容超的战争,并一举消灭了南燕,刘裕建立的功业,已经超过了前辈祖逖、桓温,他距离自己的目标也越来越近了。但这个时候刘裕却后院失火了,孙恩虽然死了,但卢循一直在广州蛰伏不出静待时机,他知道刘裕的厉害,也被刘裕打怕了。

东晋灭亡:浙东农民起义失败的三点原因和北府势力的最后胜利

卢循到了广州后,在这里足足住了五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农民军进行了休整和补充。

最佳的时机:刘裕北伐南燕,为卢循提供了北进的最佳时机。

刘裕在北方打得热火朝天,此刻就是千载难逢的时机,但是卢循还是犹豫不决瞻前顾后,下不了决心。这个时候,徐道覆亲自到广州番禺劝卢循进兵,他对卢循说:

“本住岭外……正以刘公难与为敌故也。今方顿兵坚城下,未有旋日。以此思归死士,掩袭何、刘之徒,如反掌耳。不乘此机……若平齐之后,小息甲养众……自率众至豫章,遣锐师过岭……恐必不能当也。今日之机,万不可失。”——《宋书·武帝纪》

对于徐道覆的建议,卢循没有说什么,只是沉默不语。见卢循还是犹豫不决,徐道覆又对卢循将了一军,他对卢循说:

“君若不同,便当率始兴之众,直指寻阳。”——《晋书·卢循传》

东晋灭亡:浙东农民起义失败的三点原因和北府势力的最后胜利

在徐道覆的步步紧逼下,卢循才勉强同意了徐道覆的意见。徐道覆是个坚定果敢的农民起义将领,事实上在找卢循之前,徐道覆早就为北进做好了准备。当初他攻占了始兴以后,就派人建造船只,积极准备北进。

循自始兴寇长沙,道覆寇南康、庐陵、豫章,诸守相皆委任奔走。——《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五》

公元410二月年,卢循和徐道覆在始兴会合,随后分别两路,西路由卢循率领,从始兴攻下长沙,后推进至巴陵,准备攻取江陵;东路由徐道覆率领破南康,接连攻克卢陵、豫章,兵封直指建康。

安成忠肃公何无忌自寻阳引兵拒卢循。………贼众云集,无忌辞色无挠,握节而死。——《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五》

卢循所率领的农民战士战斗力极强,东晋江州刺史何无忌自寻阳引兵南下,抵御徐道覆,三月,何无忌在豫章战死。

刘裕的对策:坚壁不出打消耗战,卢循不战自退。

刘裕在前线得到消息后,慌忙班师南归,自己只带了几十个人,在四月中旬的时候,才赶回了建康。

五月,戊午,毅与循战于桑落洲,毅兵大败,弃船,以数百人步走,馀众皆为循所虏,所弃辎重山积。——《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五》

卢循到达巴陵后,接受徐道覆的建议,东下与徐道覆会师,然后集中力量攻取建康。东晋江、淮驻军纷纷入卫建康。豫州刺史刘毅率水军两万从水路阻击农民军,五月农民军在长江中大败晋军,刘毅留下的全部船只和辎重,只带了几百人狼狈逃走。农民军接连打败北府兵重要将领何无忌和刘毅,因而声势大震。

东晋灭亡:浙东农民起义失败的三点原因和北府势力的最后胜利

这时候东晋方面,刘裕刚刚从北方战场回来,部队还没有得到休整,因此可战的力量并不多,建康城内人心惶惶,大家都商议要迁都。刘裕认为一旦要迁都,东晋政权就会土崩瓦解,坚决不同意。当农民军到达淮口时,东晋政府全部内外戒严,同时征发居民修筑防御工事,稍后江、淮入卫建康军队陆续开到,分兵守卫各个军事据点,到了这个时候,农民军已经失去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有利战机。

初,循至寻阳,闻裕已还,犹不信;既破毅,乃得审问,与其党相视失色。循欲退还寻阳,攻取江陵,据二州以抗朝廷。道覆谓宜乘胜径进,固争之。循犹豫累日,乃从之。——《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五》

东晋灭亡:浙东农民起义失败的三点原因和北府势力的最后胜利

卢循在北上进军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他最开始不愿意出兵,只想偏安一隅,后来在徐道覆的劝说下才勉强出兵。后来在行军途中听说刘裕已经回到了建康,立刻大惊失色,竟然想退兵占据江陵,在徐道覆的反复劝说下,才同意继续进兵。这样一来就为刘裕赢得了足够多的时间,可以进行部署。

徐道覆请于新亭至白石焚舟而上,数道攻裕。循欲以万全为计,谓道覆曰:“大军未至,孟昶便望风自裁;以大势言之,自当计日溃乱。今决胜负于一朝,乾没求利,既非必克之道,且杀伤士卒,不如按兵待之。”——《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五》

东晋灭亡:浙东农民起义失败的三点原因和北府势力的最后胜利

徐道覆曾经向卢循建议,水军登陆后焚毁船只,使士兵们下决心死战,但是卢循认为这样做太冒险了,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而是等待东晋自己内乱,结果东晋不仅没有内乱还在刘裕的指挥调度下,做好了和卢循决战的准备。这个时候的卢循才向刘裕进攻,刘裕统帅北府兵主力列阵于秦淮河南岸,坚壁不战和卢循打起了消耗战。

退路就是死路:卢循和徐道覆在建康之战时开始,就已经无法扭转大局了。

卢循围攻建康两个多月,粮食给养都出现了问题,只好退兵寻阳。这年的十月,徐道覆率领水军三万攻取江陵,结果大败损失了几万人。十二月,卢循和徐道覆又与晋军在大雷、左里大战,损失了数万人。这一战以后,农民军的元气大伤,卢循收拾散兵数千人向广州番禺转移,徐道覆也退回了根据地始兴。

道覆保始兴,因险自固。循乃袭合浦,克之,进攻交州。至龙编,刺史杜慧度谲而败之。——《晋书·卷一百·列传第七十》

东晋灭亡:浙东农民起义失败的三点原因和北府势力的最后胜利

到了第二年的二月,晋军攻破了始兴,农民军的中坚力量徐道覆被杀,卢循失去了最后翻盘的机会。三月的时候,卢循到达了广州,但这里已经被晋军占领,卢循攻击番禺二十几天都没有攻下,转战到交州地界时,兵败投水而死。至此,孙恩、卢循领导的浙东农民起义彻底失败。

起义失败的三个原因:无根据地、无进取心,无决断力。

纵观孙恩、卢循所领导的浙东农民起义全过程,导致其失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孙恩在浙东登陆后,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没有及时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一发现形势不利,就仓皇推到海岛上。这样一来不仅失去了和大陆百姓的联系,而且几十万的部队撤退到海岛上,粮食给养又得不到保证,给农民军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卢循取得农民军领导权后,虽然采用各种手段巩固根据地广州,但他实际上只是贪图割据一方,并没有推翻东晋王朝的决心和信心。等到刘裕北灭南燕,初步满足了江南人民抗敌要求之后,他迫于三吴战士的思归要求和徐道覆的态度,才勉强北进,使得农民军不容易保持其战略主动地位。

三、卢循作为农民军最高统帅,在作战指挥上往往举棋不定,多疑少决是他的性格特征。不能利用有力战机争取胜利,农民军在建康城下,从优势变成劣势,从主动变成被动,最后竟然一败涂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卢循主观错误造成的。

东晋覆灭:统治基础的崩塌,王谢家族的衰落,北府新势力的崛起。

浙东农民起义给东晋王朝严重的打击,从此东晋王朝名存实亡,在这次农民战争中受到沉重打击的还有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以王谢为首的北来的世族大地主,他们在浙东的庄园和财产受到严重冲击,丧失了数目众多的奴客。王凝之、谢邈配杀,谢琰阵亡,说明此时的他们,已经被削弱到了简直不能抵抗的进步。从此他们在政治上的地位一落千丈,成为了随声附和之人,曾今高高在上的世家大族,成为了北府将领的陪衬。

东晋灭亡:浙东农民起义失败的三点原因和北府势力的最后胜利

在这种情况下,唯一得利的就是新兴的北府将领们,他们从农民起义失败的结局中得到利益,最后不仅从王谢等世家大族手里夺取了政治领导权,又消灭了桓玄代表的地方番镇势力,而且他们在东晋王朝的废墟上,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新王朝。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