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天伦之旅》:善意的谎言之下,隐藏着最真实的关爱与亲情

《天伦之旅》翻拍自1990年的同名意大利电影,是由导演科尔·琼斯执导,罗伯特·德尼罗、凯特·贝金赛尔、德鲁·巴里摩尔等好莱坞一线明星主演的家庭伦理片。该片沿用了原版电影的故事框架,讲述了一个晚年丧偶的退休工人弗兰克与四个子女之间的情感牵绊。

不同于科幻电影的天马行空,这部家庭伦理片着力呈现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真实。影片的故事情节并不完美,有喜有悲,呈现出生活本来的面貌。相对于科幻电影探索未知世界的高度而言,该片以指出真实生活中的家庭情感问题,提供人们解决途径和引发思考为己任。

影片通过讲述父亲弗兰克与其子女间的故事,反映了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即:父母打着爱的名义,对子女寄予高于其能力的期望,希望他们出类拔萃,成为自己的骄傲,而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试图按自己的意图把孩子打造成梦想中的成功者。弗兰克沉重的父爱使孩子们选择了逃避,大卫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部影片中的亲子关系是人们共同的情感,其中的人生哲理也是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得到的人生经验。导演将电影影像与生活物像连接起来,在影片中呈现出独具魅力的“生活的真实",也正是这份真实触动了观众心底最为柔软的部分。如何教育孩子是所有父母面临的问题,这部影片将会让每位父母对家庭教育问题有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天伦之旅》:善意的谎言之下,隐藏着最真实的关爱与亲情

01、将丧偶老人与子女间的情感牵绊作为影片的主旋律,悲喜交加的生活体验反映出影片叙事内容的真实

家庭伦理片在探索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的同时,也在探索人们面对社会生活带来的种种压力时,如何正确地将其疏导及排解。该片将人们在社会中所承受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双重压力,在家庭这个小范围内得到间接的释放,无论是从故事框架还是故事情节来看,影片都体现出了其存在的真实性,并且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①导演将意大利故事移植到美国,以同样的故事框架嵌套了符合美国社会现实的故事情节

1990年的意大利原版《天伦之旅》描述了丧偶多年的退休工人,从西西里岛出发到意大利大城市去探望自己的五个子女,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以及与子女相见时的温暖亲情共同构成了意版电影的意大利人文社会风情。而在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美国版《天伦之旅》中,依旧沿用原版电影的故事框架,一个丧偶老头与四个子女彼此的情感牵绊成为了影片的主旋律。

影片中丧偶老头弗兰克和他的四个长大成人后的孩子分别在不同的城市生活,曾有人把 “家庭”的英文单词 “family”解作 “father and mother,I love you”,这其实就很好地诠释了弗兰克这种美式家庭结构。

家庭是社会组成的最小单位,但却是任何一种文化的缩影和折射。所以翻拍后的影片内涵并未由于时代的变迁而显得落后,其中表达的主题思想与蕴含的人生哲理依旧具有跨越时代、跨越地域、跨越种族的普适性。即便是从欧洲大陆迁移到美洲大陆,它同样表现出无比的适应性。

而这种适应性,体现在其中蕴含的亲子关系和人生哲理都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人生经验。虽然这种共同的情感被导演呈现在不同地域性特征的影像建构下,但其独具魅力的“生活的真实",却直指人们心底柔软的部分,引发人的共鸣。

《天伦之旅》:善意的谎言之下,隐藏着最真实的关爱与亲情

②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并不完美,有喜有悲,但却呈现出生活本来的面貌

影片以老人弗兰克在妻子去世八个月后的第一个家庭聚会拉开序幕。弗兰克退休前是位电线涂保护层的工人,以前都是妻子和孩子们通电话,在妻子过世后,弗兰克开始和孩子们联系。而在孩子们以各种理由推脱了家庭聚会之后,弗兰克便决定给他们一个惊喜。他给每个人都写了封信,带上自己的药,不顾医生的劝阻执意展开了一趟“天伦之旅”。

老人旅程的第一站是儿子大卫的住处,因联系不到儿子,在门外苦等一晚之后,他去了女儿艾美家,见到为他开门的外孙生龙活虎,他发现女儿声称外孙生病不能参加聚会是个谎言。后来,弗兰克又洞察到看似恩爱有加的艾美与丈夫杰夫已经分居。接下来探访的子女似乎都对他有所隐瞒,都不像过世的妻子和他们自己口中说的那样幸福。

弗兰克认为子女们对他说的话都有所保留,并非真实的。探访之旅即将结束,弗兰克感到无比失落,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在地铁站遇见了一个流落街头的青年男子,让他想到了自己想见而未见到的小儿子大卫,当他准备对他施以援手时,对方却恩将仇报,企图抢劫,救命药物也被男子踩得粉碎。

弗兰克对生活示好,生活未必如他所期待的那般,回他以微笑。

没有了药物的弗兰克在联系主治医生多次未果后,冒险搭飞机回家,不料竟在飞机上昏了过去。醒来后的弗兰克看到眼前的三个子女,要求三人坦诚相待,却得到了自己最爱的小儿子大卫已经去世的消息。而在弗兰克对生活保持期待与希望时,生活却对弗兰克浇了一盆冷水。

虽然弗兰克最终要面对最爱的小儿子去世的事实,但其他三个子女仍然给予了他继续开心生活的希望和动力。影片中泪水与欢笑交织的每一分每一秒,共同构成了弗兰克的晚年生活:五味杂陈,既有希望也有失落,既有快乐也有悲伤。导演并未刻意美化或悲情化弗兰克的生活,而是透过电影还原了这份生活的真实,毕竟这种不绝对与不完美才是最真实的生活。

《天伦之旅》:善意的谎言之下,隐藏着最真实的关爱与亲情

02、通过对弗兰克与子女生活的描绘,而他们的生活都呈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体现了人物形象的真实

影片中众多人物的形象,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他们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呈现出最原始最真实的状态。导演并没有过分雕琢剧中的人物形象,而是巧妙地保留了“生活的真实"中该有的粗糙感与不完美感。正如生活中往往是苦乐参半一样,过分完美的都是不真实的,所以影片中每个人都在不完美中张扬着自己的个性。

首先,弗兰克并不是一个理想中的完美父亲

他以自己的愿望和标准要求着自己的子女。妻子在世时,关于子女的很多事情他都是从妻子的口中听到的。弗兰克深爱自己的孩子,为了使孩子们有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他在有损健康的工作环境中勤恳工作。为电线涂抹保护层的工作在给予他家庭所需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留给了他一个纤维化的肺。疾病让晚年的弗兰克依靠药物度日,身体十分虚弱。

在弗兰克的眼中,儿女是他人生中最大的骄傲,他以孩子们为荣,他在火车上向旁边的乘客炫耀自己的孩子。当他得知孩子们不能再参加家庭聚会时,更是执意展开了探望子女的天伦之旅。但他的爱似乎没能得到理解,儿女们对他的关心并不领情———他们不愿意见到父亲,不得不见的时候就使见面的时间尽量缩短,并为此找理由,编原因,甚至说谎话。

影片对于弗兰克人物形象的塑造可谓至简平凡,给观众留下一个似曾相识的普通老头印象。如同现实生活中的老年人一样,影片中的弗兰克并不是从事极限运动的酷帅老头,也不是口才犀利、位高权重的政治家,更不是身体健康、活出精彩的文艺老人,他只是一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

弗兰克的爱就像山一样沉重,但孩子们感受到的不是父爱的厚重,而是避之不及的压力。他以自己的方式爱着孩子们,但却完全不顾孩子们的感受,也不考虑孩子们的能力。很显然,弗兰克并不是一个理想中的完美父亲,他的期盼与孩子们的现实能力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得他们在亲情与自我的矛盾中苦苦挣扎。

《天伦之旅》:善意的谎言之下,隐藏着最真实的关爱与亲情

其次,四个子女的生活都呈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弗兰克的四个儿女都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彼此住在不同的城市。虽然四个子女现实当中都过着不太幸福的生活,经营着不完美的人生,但他们都是弗兰克最牵挂的家人。

  • 大女儿艾米:一名成功的广告公司老板,在芝加哥中心地段上班,有着自己的独立办公室,家则安在城郊的别墅中,与丈夫儿子一同组成了弗兰克心中完美的家庭。而现实生活中的她与丈夫正在闹离婚,婚姻生活并非弗兰克表面看起来那样和谐与完美。
  • 老二罗伯特:弗兰克眼中的音乐家,有着自己的乐团,而现实生活中的他只是丹佛某个乐团中的一名鼓手,并非他自己对父亲声称的指挥家。
  • 老三罗丝:弗兰克眼中的舞蹈家,而现实生活中的罗丝早已不再从事舞蹈事业,而只是住在拉斯维加斯的一名单身妈妈。
  • 小儿子大卫:弗兰克最为疼爱和挂念的孩子,从小喜欢涂鸦、绘画的大卫,在父亲的鼓励下成为一名画家,从事着自由的艺术职业。而现实中的他却选择了吸毒,因为梦想与现实的差距始终是他无法逾越的鸿沟。

弗兰克四个子女的生活都呈现出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正可谓“不完美的生活才是最真实的”。虽然不完美,但是四个人都能够坚强地面对生活。所以面对父亲的突然到访,他们都希望能够呈现出自己最完美的一面,让父亲安心,但年迈的父亲早就看出了其中端倪。

导演在影片描绘出的人物形象至此让人感到无比真实,让人为之动容。

《天伦之旅》:善意的谎言之下,隐藏着最真实的关爱与亲情

03、影片在镜头切换与画面呈现上建构出导演的创作审美,缓急有序的节奏,彰显出镜头语言的真实

导演科尔·琼斯在镜头切换与画面呈现上不遗余力地建构其创作审美与艺术特质,比如:影片中会时常出现没有对白的远镜头,没有人物的空镜头以及拉长时间线的长镜头。又比如:弗兰克准备家庭日的日常生活被事无巨细地呈现在镜头之中,有时甚至还用固定镜头表现缓慢变化的事物,从而体现出时间流动的感觉。

第一,作为符号化的物像及镜头语言着力表现的对象,片中用时常出现的电话线隐喻出弗兰克空虚、孤单的个人形象

弗兰克一生都在为电话线涂抹保护层,一方面是作为他本身的工作而言,另一方面是作为人类沟通的媒介而言。无论是美好或者悲伤的消息,无论是表达喜悦或者愤怒,每天人们都通过电话线传情达意,从这种意义上说,他的职业已经远远超越了保护电话线的表面含义,电话线实际上隐喻出潜在的一种含义,即弗兰克已成为了一名保护者的形象。

在子女们没有向弗兰克坦白一切的时候,对准他的镜头永远是孤单的、沉默的、静止的。其实这正是以镜头语言隐喻着曾经依靠妻子与子女沟通的弗兰克,始终是子女生活当中一名孤独的旁观者。

影片中,无论是弗兰克旅行还是停下来的时候,镜头中时常会闪现出悬在空中的电话线,甚至还会出现大量的空镜头,把伫立的电线杆展现出来。偶尔在电话中的对话旁白配以这种缓急有序的节奏,不仅在画面中呈现出动人的韵律感,更是将弗兰克空虚、孤单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

《天伦之旅》:善意的谎言之下,隐藏着最真实的关爱与亲情

第二,弗兰克在与子女坦诚相待后,隐喻着他成为子女生活当中的一名参予者,完成了完美父亲形象的塑造

弗兰克在旅行结束后,发现自己在医院并且子女们也都在,他醒来第一句话是:“我终让我的家人都到了同一个房间,大卫呢”?与子女坦诚相待的弗兰克这次得知了真相,大卫已在墨西哥因吸毒过量而去世。而后,弗兰克在梦中见到了大卫。他的耳边回响起儿时和大卫关于画家的那段对话。

大卫在梦中来到了弗兰克的床边,愧疚地说: “对不起,爸爸!" “这不是你的错。”·“无论你做什么我都会为你感到骄傲的!大卫!大卫!"弗兰克猛然惊醒,身边并没有大卫,只有风声穿过长廊,呜咽作响。而当再一个圣诞夜来临的时候,子女们也都相约回家,陪父亲一起过节。

与子女坦诚相待得知真相后,导演的镜头并没有直接对着弗兰克老泪纵横的脸去拍摄,而是用一只皱纹横生的手捂在脸上,露出皱紧的眉头和遮挡不住的泪水,老年丧子的那种悲伤情绪在镜头中不言而喻。而梦中与心爱的小儿子大卫重逢,不仅隐喻着弗兰克内心对于亲情的渴求,而弗兰克最终实现了对自己心灵的救赎,更是彰显出镜头语言的真实。

《天伦之旅》:善意的谎言之下,隐藏着最真实的关爱与亲情

04、天伦之旅的背后是对亲子关系的探讨与思考

影片表面上是讲述一趟天伦之旅,实际上隐藏着对亲子关系的探讨。通过旅途中呈现出的那份“生活的真实",反映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需求的矛盾与不平衡。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处理亲子关系是全世界父母面临的问题,而这部影片也让每位父母对亲子关系有了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①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做真实的自己,自主选择人生道路

弗兰克这种父亲形象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一方面深深爱着孩子,哪怕自己工作再辛苦,也毫无怨言,也要为孩子创造最好的受教育环境;另一方面,对孩子拥有超出他们能力的期望,当对孩子的表现不满时,就会严厉地说教。其实,弗兰克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但他似山般的父爱使孩子们避之不及,大卫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不仅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去发展,甚至把光宗耀祖的任务强压在孩子身上。于是,他们往往不考虑孩子的兴趣与感受,安排孩子上各种辅导班,学习跳舞、音乐、画画等,孩子们看似各有特长,但身处父母的高压之下的他们却并不快乐。

人的一生充满无数的选择,谁能够理性地作出选择,谁就掌握了人生的命运。人为地去控制或强行塑造孩子,只会带给孩子无尽的伤害。毕竟孩子终归要离开父母,如果从小没有选择的权利,就会失去许多锻炼机会,长大后就难以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难以迎接挑战和竞争。

所以父母应该学会尊重孩子的意愿,多了解他们内心真正的需求,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发展自己的爱好、兴趣和特长,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天伦之旅》:善意的谎言之下,隐藏着最真实的关爱与亲情

②认清父母之爱的真正含义,着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并让孩子充分体现其个人价值

弗兰克知道儿子罗伯特不是乐队指挥而只是一名鼓手时,罗伯特就对他坦言: “这是打击乐,很适合我,压力小,我喜欢这点。我可以旅行,挣钱也不少,也没有牵挂。”从中不难看出,正是因为从小将自己视为独立个体,所以罗伯特更关注自身的独立性和个人价值,而不是像大卫一样受制于父母的权威,在无法成名的痛苦下踏上自杀之路。

反观当今社会出现的“啃老一族”,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机会,他们不仅衣食住行依靠父母,而且常常花销不菲。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身为父母但却没有领悟到父母之爱的真正含义,从小对孩子的事情一手包办,进而使孩子失去了独立自理能力和家庭责任感。

弗兰克从这趟天伦之旅中领悟到了父爱的真正含义,但他付出的代价是儿子大卫的生命。影片最后弗兰克站在妻子墓前,向她诉说他此次的天伦之旅, “我只知道如果一切可以从头再来,我会要求孩子们少一些。只要他们生活得快乐我就很欣慰了,我知道我不应该总是把他们当孩子看待,我不能再指使他们做些什么,他们必须找到自己的路。”

虽然社会上“啃老一族”是少数现象,但足以让人深思。正因为如此,在教育路上,我们务必认清父母之爱的真正含义,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充分体现其个人价值。

05、总结一下

这部电影通过分析悲喜交加的生活、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与缓急有序的节奏感,真实地呈现出了弗兰克与四个子女之间的情感牵绊,不仅反映了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而且引发了观众对此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影片中那一路延伸的黑色和灰色的电话线,平凡又不起眼,在天空背景的映衬下渐渐消失在天际,却又高低起伏、群起交错,一路默默追随,正如同弗兰克那深沉的父爱,也许不算绚烂,但却一直相随相伴。这就是这部电影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它不需要渲染过多的亲情,只需要用真挚情感叙述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份单纯与美好就能深深触动观众的心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