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李承乾明明是板上釘釘的太子,為何還要冒險謀反?

王事情


有一種太子叫作明君的太子,尤其是那種還挺能活的明君,當他們的太子大多沒有好下場,公認的明君無外乎:“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如果再加幾個人的話,我認為秦皇之前的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趙雍算一個,宋祖往後的明太祖朱元璋,清聖祖康熙都能夠算得上吧!

我們看看他們在皇位繼承時候所遇到的困難吧!趙武靈王被梁啟超認為是繼黃帝之後最有作為的一個君主,結果在立儲的時候廢長立幼,晚年的時候竟然還後悔了,最終在沙丘宮變中被人活活餓死。

秦始皇晚年一心尋求長生不老之術,結果死在了外面,長子扶蘇沒有即位,反而公子胡亥即位,帶領秦國走向滅亡。

漢武帝晚年時候寵愛鉤弋夫人,生下劉弗陵,為了讓劉弗陵當太子,爆發了巫蠱之禍,太子劉據被逼造反,最終兵敗被殺。

趙匡胤的傳位最為神奇,從金匱之盟到燭光斧影,反正皇位最後是沒有傳給兒子。

康熙被稱為聖祖,晚年卻發生九子奪嫡,太子胤礽被兩立太子,最後也是兩被廢。

種種來說,也就是明朝的太子比較穩,立了之後就不再改,即使蠢起來像頭豬那也是朱家的皇帝,最讓人氣憤的是,太子可以死,但是朱元璋立皇孫啊!當然,結果我們看到了,靖康之難後,建文帝的屍首丟了六百年,都沒有找到。

上文沒有提及的最後一個明君,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了。

大家都知道李世民的登基歷史就不光彩,是發動玄武門之變後,弒兄逼父才登基的,在其登上皇位之後,也很重視對繼承人的培養,不想再發生玄武門之變這樣的事情。

唐太宗一共14個皇子,在當時唐朝嫡庶之分很嚴重,其中為長孫皇后所生的3個兒子最為唐太宗所重視,他們分別為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

唐太宗是很看好李承乾的,在即位的時候就立李承乾為太子,希望李承乾不要成為李建成第二,李承乾剛當太子的時候,有長孫皇后在,李承乾是一個好孩子,史載其“性聰敏, 太宗甚愛之”。

在李承乾八歲的時候,唐太宗就任命剛剛卸職的丞相蕭瑀為太子少師,後來更是用著名大臣李綱為師,為的就是能夠讓李承乾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當時李世民對李承乾十分照顧,李承乾生病的時候,一向不搞封建迷信的李世民,先是允許剃度三千和尚為其祈福,後來又請天竺高僧,總之,把李承乾當作手心裡的寶。

如果長孫皇后不死,估計皇位妥妥是李承乾的,但是貞觀十年的時候,長孫皇后去世,對於唐太宗和李承乾都是一種打擊,我們經常在書中看到李世民跟魏徵發脾氣,最後勸李世民的總是長孫皇后,那是因為隋唐時期門閥制度特別厲害,長孫皇后代表的是很大的權勢,即使是貴為皇帝的李世民也不敢輕易發脾氣。

長孫皇后去世後,關於李承乾的負面消息越來越多了,先是李承乾貪玩,不好好學習,後來是李承乾有同性戀傾向,最後竟然是不尊重師長,甚至要謀殺老師。

反正不好的一面在長孫皇后去世全部都顯現出來了,李世民對其逐漸不滿。

李承乾的種種作為,相對於李唐皇室來說,遠遠算不上什麼,從李淵、李世民、李治、李隆基、李亨這些皇帝來看,丫的一個比一個會玩,恰恰是李承乾比較倒黴,受到的壓力也不是一般的大。

一方面李承乾是一個坡腳,這種有傷大雅的行為在別人的眼裡棕感覺不符合一個君王的形象,從而使得李承乾內心本來就有一些自卑;另一方面卻是李世民的嚴格要求,希望李承乾是一個完美的太子,然而明君眼裡的太子,又是相當難當。

明君眼裡,如果太子比你出色,他會感覺到做父親的不如自己的兒子,當兒子不如自己,他會感覺這個兒子有些傻,最後明君在選擇儲君的時候,都選擇了那個不太爭的那個,因為能夠坐穩不爭的那個人,往往是比較有城府的,前者是李治,後者是雍正。

當然,偏心眼是每個皇帝都犯的毛病,當時唐太宗十分寵幸魏王李泰,給李泰大肆進行封賞,在各方面規格都不輸於太子,其實這是很危險的事情,皇帝偏心眼最後立小兒子的事情是經常的事情,當時大臣都有點看不下去了,向太宗進諫說您對魏王太過偏袒,使他“有逾於皇太子”。

李世民的這種作為,實際上也讓李泰產生了幻想,認為只要扳倒太子,皇帝就是他的了,人最怕的事情就是有了不該有的幻想,當然,這種幻想還是李世民給的。

反太子政治集團的施壓,導致李承乾選擇了自暴自棄,最後被侯君集和李元昌所利用,走上了造反的道路。

對於李承乾的謀反行為,李世民是十分震驚的,他完全沒有想到,自己一手培養的兒子,最後走上了謀反的道路,他不敢相信認為自己花了這麼多的心血培養的兒子,會反他,然而當他思考後,就明白自己對李承乾的確是不公的。

唐太宗將參與謀反的人全部誅殺,對於李承乾,曾經弒兄逼父的李世民在群臣一致要求處決李承乾的時候,還是沒有下去手,只是將其貶為庶人。

所謂,子不教父之過,李承乾身為太子依然造反,很大程度上跟李承乾的教育失敗有著必然的聯繫,唐朝的皇子教育可以說是歷朝歷代最為失敗的,這種為了權力發生宮廷政變的事件,李承乾不是第一個,也絕對不是最後一個。


史論縱橫


我是李承乾,皇二代出身,八歲就成為了大唐的太子,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我父親太宗皇帝經常誇讚我聰明好學、仁義孝純,沒錯,我就是你們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當我十二歲的時候,父皇就開始鍛鍊我身為儲君的政治能力,還說“自今以後,訴人惟尚書省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啟,令承乾斷決。”雖然只是“聽訟”,但我已經開始參與政事,你們在我這個年紀可能還在玩泥巴吧。父皇每次出去巡幸時,都是由我留在京城監國,可見我在父皇心中的地位有多重。



本來我是很完美的,很有帝王之象,可偏偏老天賜給我一副不完美的身體——我患了腳疾。雖然我父親經常說足疾並不影響我成為一代明主,但我內心還是留下了叛逆的種子。

雖然我身份高貴,但也跟普通人一樣,有逆反心理。父皇給我選了十多位當世名臣,讓他們平時沒事跟我談論一下天下大事,但是這些人把我當成小孩子,動不動就去父皇那裡告我的狀。我不過蓋了一座房子,于志寧就上疏批評我太過奢華,我奢華個鬼啊,哪一個太子像我這麼寒酸;我跟小太監一起玩了一下,這老傢伙又去告狀,還把我比作秦二世,我要是秦二世,父皇不就是暴君秦始皇嗎?這老頭腦子缺根弦吧。他們越這樣,我越要跟他們對著幹,慢慢我就不是別人家的孩子了。

你們說我玩樂喪志,我就偏偏去重新一個太常樂人,他很會逗我開心,我把他叫做稱心。沒想到這這個消息傳到了父皇的耳中,稱心就被殺了,我恨父皇,也恨那群老不死的,總有一天我要報仇。



慢慢我發現,父皇對四弟李泰越來越寵愛,本來成人後的皇子都應該去封地的,但父皇卻特許他留在宮中,我變得擔憂起來。這個四弟仗著父皇的寵愛,竟然對太子之位有了覬覦之心,這是我不能忍受的,但此時我並沒有比他多什麼籌碼,相反我與父皇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面對李泰的挑釁,我越來越壓制不住自己的怒火,太子之位是我的,皇帝也是我的,我還要為稱心報仇。



既然父皇不再寵愛我,那我就學習一下“前輩”的經驗,父皇你不要怪我,畢竟當初你也是搶了大伯的太子才當上皇帝的嗎?這些年我身為太子,身邊還是有一些人手的。可惜天不隨人願,還未起兵就輸了。



我就要不是太子了,我會死嗎?


歷史伶俜者



李承乾是大唐太子,卻冒險謀反。最終失敗,身敗名裂。

通常,只有沒被立為太子的皇子才會謀反,太子是不會造反。因為不謀反將來就是皇帝,謀反十之八九要身敗名裂。

例如:李建成是太子時,李建成是肯定不會謀反的。只有秦王李世民才謀反。



但太子不會謀反,是在通常情況下。在特殊反常情況下,太子就可能會鋌而走險。

先舉一個最典型的代表——太子商臣弒楚成王。


商臣是楚國太子,楚成王欲廢除太子,立公子職。商臣聽聞風聲後,又確認屬實。便謀反,夜晚帶甲兵攻擊楚成王。太子商臣殺楚成王之前,成王想吃個熊掌再死,以拖延時間,等待救援。被商臣拒絕。成王自殺而死。

楚成王之死是必然。廢立太子是大事。要麼嚴格保密,無法保密,就重兵佈防,加強戒備。保密、戒備只要做到一點,楚成王就不會死。


《韓非子》有對此事的記載。韓非子更是稱,國君立太子後,太子和母親便希望君主早死。非愛非憎,利在君之死。

在法家看來,太子是國君的死敵。將要廢除的太子更是頭號死敵——必須儘快誅殺。

在韓非子“教唆”之下,漢景帝指使法家酷吏,羅織罪名,製造冤獄,把廢太子劉榮處死。

李承乾是唐太宗與長孫皇后所生,是嫡長子。李世民原本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繼承乾坤。長孫皇后在世時,李承乾太子的地位很穩固。皇后去世後,雖然有位高權重的舅舅長孫無忌。李承乾的地位也岌岌可危。

太子的不良行為在朝野被傳的沸沸揚揚:奢侈、殘忍,甚至有斷袖之癖。(究竟傳言是否屬實,不得而知)

李世民也有廢除太子之意。就連李承乾的舅舅、老師們也開始疏遠他。

李世民在此事處理上,比楚成王強。他知道廢除太子之事,已經無法保密。便加強了禁軍的戒備。李承乾在岳父侯君集的支持下,起兵謀反,偷襲李世民。李世民早有戒備,李承乾的叛軍無法攻破禁軍防禦。援軍趕到後,平定叛亂。

侯君集被殺,李承乾被廢為庶人。流放南蠻。

我再解析一下李承乾謀反的三大原因:

一、自己鐵定被廢。謀反一旦成功,還能當皇帝。謀反就是一次風險極高,回報極大的風險投資。謀反失敗,大不了一死。

如果李承乾考慮到這一層,只有5%的可能會謀反。

二、李承乾擔心自己被廢后,被李世民所殺。漢景帝殺廢太子劉榮,就是前車之鑑。

李承乾被廢,不會謀反。將來要被殺,就要重新斟酌了。

考慮到這一層,李承乾有20%的可能謀反。

三、自己被廢后,即使沒有被皇帝所殺。新太子即位,很可能會殺自己。

考慮到這一層,李承乾有30%可能謀反。

李承乾也可能有三分謀反之心,卻擔心失敗。而猶豫不決,最後在侯君集等人的鼓動下,才鋌而走險。

若李承乾謀反成功,他應該會殺掉李世民,而不會像李世民一樣,讓李淵做太上皇。因為李世民麾下能臣干將太多。而李淵麾下最得力的干將,就是李世民和李建成。讓李世民做太上皇,自己這個皇帝隨時會被反殺。

最後,說一下對廢立太子之事做的最好的皇帝——東漢王朝的建立者,漢光武帝劉秀。

劉秀廢除太子,並未殺太子。新君即位後,即使廢太子既有威望,智勇雙全。依然沒有誅殺之。廢太子得以善終。

劉秀父子是真正的以儒家思想治國。而不是像漢武帝劉徹那樣,一邊推崇孔子,一邊重用法家酷吏,羅織罪名,製造冤冤獄,將群臣和皇族屠戮殆盡。

附錄:中國象棋中,有一個殘局的名字,就叫商臣弒君。


楊朱學派


這件事情怪不到李承乾頭上,得怪李世民無教子良方。

說起李世民因當年玄武門殺兄逼父上位,等他有了皇子自然也怕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轍。所以早早確立了李承乾無可更改的太子地位。若是一直這麼堅持也好,可惜李世民當得起明君稱號,卻不懂得如何做好一個父親。把平衡朝堂的那套手段拿出來放到教育孩子身上,其本意是想通過給予二皇子李泰同樣的待遇已刺激太子李承乾更加上進,可是事與願違,他忘記了孩子們還小,還沒有成熟到可以理性的分析。

再說,李承乾身邊親信皆是一群貪得無厭之輩。漢王李元昌自己沒有造反的魄力就攛掇侄子造反,想憑藉從龍之功獲得未來更大的利益,可你一個親王做不成皇帝不還只是個親王麼?侯君集,當年擁戴李世民嚐到了甜頭,可惜還是心有不甘,羨慕長孫無忌那首屈一指的地位,總想什麼時候自己也“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賭徒心態,贏了一次以為還可以再贏一次!這群鼠目寸光不忠不義之輩,就不是能創業當皇帝的優質團隊!

實力不足就算了,運氣還差。李佑提前造反失敗沒想到牽出李承乾心腹紇幹承基,被捕後分分鐘招供把李承乾被帶了出來,妥妥的坑主。也真是出師未捷身先死,李承乾運氣太差!


一壺酒一張琴一溪雲


俗話說得好,有其父必有其子。李世民能在玄武門弒兄逼父;我李承乾為何不能自立山頭?

與伯父李建成不同的是,李承乾屬於那種高開低走的太子,自己作死。原本他是當之無愧的合法皇位繼承人,這從他的名字就看得出來,“承乾”:承乾,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

再加上其乃是嫡長子,論資歷論能力都得是他。

但是唐太宗李世民遲遲不駕崩,自己又身患腳疾,經常生病,而弟弟李泰日漸獲寵。因為之前有著玄武門之變的前車之鑑,李承乾感覺弟弟威脅很大,於是就派人暗殺弟弟。結果事情敗露。於是李承乾一不做二不休,開啟了謀反之路。

不過,薑還是老的辣,李承乾終究還是沒能鬥過父親!

究其原因:

第一個,和當時唐代初期的政治環境有關係,當時的環境就好似一個剛剛建立的創業團隊,他們並不知道前面的路到底是怎樣的,又會遇到些什麼問題?

玄武門之變告訴李承乾,他這個太子之位不是萬無一失的,弟弟李泰成長讓他感覺威脅很大他害怕自己成為伯父李建成。害怕弟弟李泰成為第二個秦王。

所以整個的環境給李承乾一種壓迫感和危機感,所以他很急切,以至於暗殺親弟,按捺準備逼宮,最終走上了不歸路。

當然,這不僅僅是前車之鑑的原因,更是長久壓抑所導致的不自信。

李世民對他寄予厚望,同時也給了他巨大的壓力。

李承乾作為長子,從小就很優秀,在他8歲的時候,就獲得了儲位,並且李世民注重對於李承乾的培養,在李承乾12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處理一些政務,並且只要李世民不在朝中,便把朝中事務交給李承乾。

當然,李承乾這些事情處理的都很好。其實,李世民本應與李承乾君臣相待,但是他卻把自己這個兒子錯看成是自己,一直往這個方向培養他,李承乾揹負了太多壓力。

他往往會因為自己的某些缺陷和不足,害怕得不到父親的寵愛。長久壓抑導致了性格扭曲。

特別是母親長孫皇后的去世,讓李承乾愈發的壓抑,他找不到排解之人。物極必反,性格因此而大變,原本寬厚有禮的李承乾變得暴戾、焦躁、最終做出了出格之事。

其實李世民是愛這個兒子的,即使李承乾謀反,但李世民並沒有殺他,僅僅只是貶為庶民流放而已,這已經是非常寬容了。


白話歷史君


因為李世民過分寵愛嫡次子魏王李泰,使李泰產生了奪取太子之位的想法。太子李承乾擔心被廢,所以想效仿玄武門政變,殺弟逼父。最後李承乾兵敗,流放黔州,第二年就死了。


此事詳情如下:

唐太宗李世民有14個兒子,其中文德皇后長孫氏先後生下李承乾,李泰,李治三子。

  李承乾出生在承乾殿,故以此命名。乾為天,承乾即承繼皇業,表明李世民很看重此子,其後立他為皇太子。

  李承乾年幼時,聰明能幹,深受李世民喜愛。長大後,開始叛逆起來,沉湎於舞樂美色,嬉遊無度,然而他很畏懼父皇,只能偷偷享樂。

  

  李承乾上朝時,他滿口忠孝之詞,退朝時,也不與群臣玩笑。左右之人進諫,他正襟危坐,一副虛心納諫的樣子,所以人人以為太子賢明。然而他並沒有將別人的勸諫聽進去,反而非常抗拒,甚至派人謀害勸諫者。李承乾曾說:“如果我當天子,應當為所欲為,有勸諫的人,我殺了他,殺五百人,難道還壓不下來?”

  魏王李泰有文采,又喜歡招攬文學之士,美名遠揚。李泰奏請編著《括地誌》,得到李世民的鼎力支持,於是他招攬朝中文士,府上濟濟一堂。很多貴族子弟也前來發展關係,魏王府門庭若市。

  魏王李泰和文士耗時四年編著完成《括地誌》,意義非凡,功勞巨大,得到了父皇李世民的厚賞。李泰越來越得寵,以致每月的用度超過了太子李承乾,就是說李泰每月的生活費零花錢比李承乾還多。李泰受到父皇的溺愛,逐漸有了非分之想,覬覦太子之位。


當時太子李承乾腿腳有毛病,行走不便,擔心自己被廢黜,所以與二弟魏王李泰關係不和。李承乾與李泰二人各自樹立黨羽,互相鬥爭。

  這一幕似曾相識,當初李世民就是和兄弟李建成、李元吉不和,同樣是互相爭鬥,沒想到被兒子們繼承下來。

  太子東宮中有一名舞樂藝人,姿容絕美,很受李承乾寵愛,被稱為“稱心”。據說此藝人是名男子,李世民得知後,為了皇家尊嚴,一怒之下殺了此人。李承乾認為是李泰告發的,對他更加怨恨。李承乾對死去的稱心思念不已,特意開闢一間房掛上她的畫像,又在院中起墳立碑,朝夕祭拜。他在墳前徘徊許久,哭泣流淚,更加怨恨父皇和弟弟,於是稱病不出,數月不上朝。

  

  李承乾讓上百家奴學習音樂唱歌,梳起胡人髮型,剪下彩布為舞衣,擂鼓舞劍,晝夜不絕。他又鑄造大銅爐,巨鼎,使人盜取農戶馬匹,親自烹煮,然後和喜愛的家奴一起分享馬肉。

  他又喜歡突厥語言及服飾,挑選長得像胡人的人,讓他們披上羊皮衣,編辮子,五人建一戶,搭氈帳,樹立畫狼圖騰的旗幟,分為各部落。他自己住在王帳裡,命令各部屠羊烹煮,抽出佩刀割著肉吃。

  

  李承乾表演突厥可汗去世,他躺在地上,令眾人哭叫劃臉,騎馬環繞自己。忽然,他又站起來說:“如果我當了天子,將會率數萬騎兵到金城,然後披頭散髮,歸降阿史那·思摩,做一個小小的部落長,豈不痛快!”阿史那·思摩是突厥貴族,歸降了唐朝,被扶立為可汗。李承乾此言顛倒悖反,左右之人聞言,私下議論紛紛,以為他中邪了。

  李承乾召壯士封師進、刺客張師政、紇(hé)幹承基等人謀殺魏王李泰,沒有成功,於是與李元昌、侯君集、李安儼、趙節、杜荷等大臣刺破臂膀,歃血為盟,密謀發兵攻打西宮,誅殺李泰。

  後來,齊王李祐據齊州謀反,李承乾對紇幹承基說:“我東宮離陛下很近,若要謀反,齊州哪能比得上我?”不久紇幹承基受齊王謀反一事牽連,下獄當死,他想立功贖罪,便告發李承乾謀反。李承乾於是倉促起兵,打算誅殺李泰,逼父皇李世民退位,一如當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殺兄逼父。

  

  太子李承乾密謀洩露,而李世民早有準備,結果政變失敗。李世民召司徒長孫無忌、司空房玄齡、特進蕭瑀、兵部尚書李勣(jì)、大理卿孫伏伽、中書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馬周、諫議大夫褚遂良審訊太子李承乾謀反一案,於是廢黜李承乾為平民,流放黔州。李承乾第二年就死了。

因此事,魏王李泰也被貶到外地,於是晉王李治被立為太子,其後繼位為唐高宗。


簷雨墜珠,轉瞬流年千秋;階苔行蟻,方寸浮世萬象。我是作者【簷雨階苔】,歡迎關注。


簷雨階苔


李承乾的儲君幹得算不上順風順水哦。

李承乾、李泰、李治的關係,與《琅琊榜》中太子、譽王、靖王的關係非常非常像。

李承乾早早被立為太子,但是他沒把這個位子坐好

626年6月發生了宣武門之變,8月唐太宗繼位,10月就立李承乾為太子。可以說早早地確立了他儲君的地位。

剛開始,太宗常讓他處理政務,還算不錯。

但是人越長大,慾望越多,尤其在帝王之家,又早早被立為儲君,自制力稍差一點就容易掉溝裡去。

這第一條溝壑就是耽於享樂。美女、音樂、遊山玩水,做了還遮掩,怕太宗知道。

第二條就是虛偽,言行不一。李承乾在朝中說話都是忠孝仁義,言辭懇切,但退朝之後就跟一群不逞之徒混在一起。有人勸誡呢,他就一邊自責一邊掩飾。他有一個超能力,就是自我辯解的能力特別強,讓勸諫的人來不及搭話。

第三條就是行為不檢點,比如寵愛戲子、模仿突厥、背後說狠話等,惹太宗生氣。李承乾非常喜歡一個身段很好本事突出的優伶,叫“稱心”,還結交道士,結果太宗知道了,大怒,把這些人都殺了。這李承乾不但不改正,還給這個優伶在宮苑中建了個墓、在房中掛上畫像,早晚祭奠。他為此心懷怨恨,竟然藉口不上朝了。

他還曾說過:“我當了皇帝,一定隨心所欲。如果誰要勸諫我,我就殺死他;殺到五百人,難道還壓不住嗎?”

說狠話過過嘴癮,普通人沒什麼,但他忘了自己是儲君啊。

(李承乾)

魏王李泰謀奪儲君之位,促使李承乾謀反

上述李承乾的這些毛病,大家都知道。這對於皇次子魏王李泰來說,是個很大的誘惑;他認為他還有機會,要搏一搏這個皇太子之位。

李承乾有個生理疾病,腿腳不便,就是稍微有點瘸,魏王李泰就設計排擠他。李泰還安排一些他的心腹在朝中走動,拉攏大臣,幾乎結成勢力強大的一黨了。

李承乾著急了!擔心自己這個太子地位難保啊!那李承乾就開始反擊了。

但是,李承乾你看他結交的都是些什麼人?戲子、道士、對現實不滿的人,他們能給他出什麼上檔次的計謀嗎?結果李承乾的招數都是些昏招。

李承乾派人到玄武門送上密封奏章,揭發李泰的罪狀。太宗很生氣,但也沒查出什麼。

不久,李承乾眼看自己的地位越來越危險,乾脆鋌而走險吧。

李承乾安排刺客去謀殺魏王李泰,結果失敗了。李承乾乾脆一不做二不休,便與李元昌、侯君集等人歃血為盟,計劃帶死士直接闖入西宮,學唐太宗當年做法再搞個宮廷政變。

但李承乾的陰謀因故敗露了,謀反計劃胎死腹中。

按說一般這種謀反大罪,都是要被處死的。但唐太宗還是心裡可憐他,沒殺他,把他廢為庶人,流放到黔州。

造成這種局面,其實唐太宗難辭其咎

說實話,在李承乾與李泰互相謀奪的事情上,唐太宗犯的錯跟他老爹李淵犯的錯一樣。

李淵在當年起事反隋之後,看李世民這麼能幹,經常一激動就口頭對李世民說:我將來立你為太子。

李世民對李泰也是這樣。李泰在李世民面前會表現,因此李世民很喜歡李泰。在李承乾派人投書揭發李泰事情後,李世民反而更喜歡李泰。李世民也口頭對李泰說過:我要立你為太子。

李世民不但口頭說,還在實際行動上公開表現出來。

比如,有些地位高的官員(三品以上)在對待李泰的禮節上做得不夠標準,結果惹得唐太宗大怒,把他們召來訓斥了一頓。房玄齡這樣的重臣都被嚇得滿頭大汗,你可以想像當時太宗愛李泰之心有多麼深切。

再比如,朝廷給魏王李泰的供奉竟然多過了太子;李世民還下詔讓李泰入居武德殿。

這不是明顯表現出了偏愛李泰、給太子李承乾巨大壓力嘛!

最終,在李世民有意無意的舉動之下,加上李泰的排擠,李承乾終於被壓力搞得失去了理智,做出了謀反的舉動。

魏王李泰本來勝券在握,但是做得太過火了,結果讓李治撿漏

這個魏王李泰,已經把李承乾搞到了,他是很有機會成為儲君的。但是,因為他自己某些方面做得太過火、太違反人之常情,結果反而演砸了,太子之位旁落李治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在李承乾因謀反被幽禁期間,李世民有意立李泰。李泰不知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還是為了趁熱打鐵,竟然對李世民說:如果傳位給他李泰,他李泰死之前將把自己的兒子殺了,然後把皇位傳給弟弟李治。

李世民在徵詢重臣意見的時候說了李泰的話。褚遂良對太宗說:假如將來在你百年之後,魏王李泰真的佔有了天下,他怎麼可能冷酷地殺了自己的愛子,而將皇位傳給晉王李治呢?

是啊,這麼違反人之常情的事情,怎麼可能做得到呢?

李泰還嫌自己這火燒得不夠旺,也擔心李治破壞他的好事,就跑去嚇唬李治:你和那個反賊李元昌關係很密切,你不擔心皇上治你的罪嗎?

這李治是個老實孩子啊,心裡藏不住事兒,於是就滿臉愁容。李世民看到了感到很奇怪,等問出原因後,對李泰大失所望。最終決定立李治為太子。

《琅琊榜》中,譽王與太子拼命纏鬥,誰知最後便宜了靖王,故事雷同不?

李世民還說了這樣的話(大意):我不立李泰而立李治為太子,是表明太子之位不能靠心計經營而得到;以後如有太子失德而藩王企圖謀取的,兩人都不能立。

(李治)

結語:大唐朝政,一直在草原的質樸與漢文化秩序的衝突磨合中前行

鮮卑北魏注入的新鮮血液,把草原質樸的精神注入了中原文化。也讓中原文化多了一些直接,少了一些迂腐虛文。大唐的這些人還都是,比較直接,想做就做,也敢冒險,在事情還有一線機會時也願意冒險一博。後來大唐的政治,多次重複上演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模式。

李世民發動政變,是冒死一搏,只是他運氣好,成功了。李承乾也這麼幹,但他失敗了。

後來的李隆基也是這樣,一切都是險中求,連續搞了兩次政變,才穩住自己的權位。

大唐的冒險與尚武精神,從皇族的這些行為上可見一斑。

但是,與《琅琊榜》不同的是,李治的政治水平與靖王還是存在一定差距。

李世民擔心李治太軟弱,而有意改立那位性格更像他的吳王李恪(李世民庶出的兒子)。但被長孫無忌給勸阻了。李世民從此不再有改立太子的想法。

李世民還擔心李恪走上李泰的道路,就親自告誡李恪:父子雖然至親,但是犯法了我也不能饒你。漢昭帝已立,燕王劉旦不服,暗中圖謀造反,霍光一封信就殺了他,你要引以為戒啊。

但是,李世民改立的想法還是為李恪招來了殺身之禍,告誡的話也一語成讖。

等到李治繼位之後,李治本人沒什麼心計,但長順無忌始終認為李恪對李治是個威脅(李治是長孫無忌的親外甥)。653年,駙馬房遺愛犯罪,為了活命,他順從長孫無忌的意圖,誣告李恪謀反,李恪因此很快在宮中被勒死。

(完)

凌煙閣論史歡迎你點贊、評論、轉發、關注,有不同看法也歡迎交流。謝謝!


凌煙閣論史


李承乾的一生再次說明一個千古不易的道理:太子不能做太久。

作為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打小就十分受寵,從名字就能看出來“承乾”,史書記載這一命名取自承乾宮,但皇室家族,一舉一動,皆有深意,豈是隨隨便便給的。

李世民繼位後,馬上立李承乾為太子,作為長孫皇后所生的嫡長子,李承乾做太子合理合法,毫無爭議,況且當時的李承乾,十分招人喜愛,史書記載:丰姿峻嶷、仁孝純深。千萬別小看這幾個字,古人寫文講究言簡意賅,尤其是史家用語,每個字每句話都有大深意。“丰姿峻嶷”自不必說,長得帥不帥,見仁見智,要知道李家、長孫家都是世代公卿,基因絕對過關。

而“仁孝純深”就很講究了,“仁”往往用來形容君王,所謂“仁者愛人”,而“孝”是評價皇族品行的必要條件,古人以孝治國,歷朝歷代都把孝放在第一位。如此定義李承乾,其身份地位可想而知。

公元636年,年僅36歲的長孫皇后過世,這位以賢德著稱的女子,在輔助老公登基九五後來不及享受就撒手西去,除了悲傷的李世民,長孫皇后的去世也成為李承乾命運的轉折點,此前他雖已被立為太子,但在母親的看護下,不敢造次,母親去世後,他彷彿離開籠子的飛鳥,放入大海的游魚,變得無拘無束,也因此肆無忌憚。

李世民忙於國事,哪裡留心這些蠅頭小事,且他自己天賦異稟,以為別人都如自己一般,所謂子承父業,天經地義,要知道,李世民15歲那年已經娶長孫皇后過門,17歲就帶兵到雁門關營救隋煬帝,19歲更是與父親在晉陽起兵反叛,推己及人,兒子再不濟也不會差自己太多。

但世事就是這麼無常,所謂“灑下龍種,收穫跳蚤”,兩夫妻都是人中龍鳳,又是第一胎,即便用今天的科學理論推定,也應該是個三好學生,哪想到兒子如此不爭氣,母親一走,就完全變了個人,飛揚跋扈不說,還在後宮搞起了同性戀,為了一個小伴家的死哭哭啼啼,多日不上朝和父親慪氣,對父親指派來的老師也是愛理不理,最後竟然其了殺心,想把張玄素幹掉,全然沒有君臨天下的樣子,與父親的期望值相差甚遠。

而同母的弟弟李泰卻趁勢而起,史書記載他:“聰敏絕倫”,這一評價同樣有深意,李承乾是顏值不錯,仁義孝順,而李泰就是聰明,站在父母親的角度,即便不偏心,也會不由之主的對聰明孩子另眼相看,史書記載李世民對李泰“特所寵異”。

長孫皇后去世那年,李泰已被封為魏王,遙領相州都督,督相、衛、黎、魏、洺、邢、貝七州軍事。而愛子心切的李世民為了與兒子朝夕相處,不惜破壞制度,讓李泰搬到武德殿居住。

武德殿雖然比不上東宮,可也十分靠近,當年齊王李元吉就住在這裡,李世民的做法引發了李承乾老師魏徵的激烈反對,認為這樣做等同於釋放一個危險信號,有引發奪嫡的危險。

但李世民不為所動,依然對李泰恩寵至極。

以李世民的智商,當然不會不明白這其中的道理,縱然愛子心切,也不至於犯這麼大的錯誤,但他一意孤行的背後可能另有含義,現在看來,這更像是一種激將法,做父親的希望藉此刺激長子發憤圖強,改過自新。

可惜已經成年李承乾早已失去了早年的聰明伶俐,不但不理解父親的苦心,還為了防止皇位落到弟弟手裡,不惜發動政變。

要說李承乾已經是太子了,李世民又沒有明確表露出廢立之意,李承乾為什麼一定要造反呢?

有這樣幾個原因:

(1)年少氣盛,沉不住氣

李承乾謀反於貞觀十六年,時年24歲,按照今天的標準,也就是個大學剛畢業的孩子,其閱歷、能力並不足以保證足夠的判斷力,再加上侯君集等人的蠱惑,最終走上了黑路。

(2)風俗使然

唐朝雖然是漢族正統王朝,但其依然脫胎於北魏鮮卑王朝,這其中李淵的祖父起於北魏六鎮,後來榮升為西魏八柱國,按照鮮卑風俗,嫡長子並非唯一繼承人,其他子嗣同樣可以參與競爭,雖然李氏主政中原後,採納漢文化中的嫡長子繼承製度,但文化傳統的影響不是短時間內能夠改變的。

(3)局勢所迫

李世民雖然沒有廢立之意,但他對李泰的過分寵愛讓李承乾感覺到了危機,廢長立幼雖然不詳,但並不常見,隋煬帝楊廣就是擠掉哥哥楊勇上位,父親李世民同樣不是嫡長子,長輩的真實遭遇加劇了李承乾的繼位危機,讓他孤注一擲,鋌而走險。

(4)缺乏教養

李世民雖然生於官宦世家,但其母太穆皇后卻十分不簡單,她是北周定州總管神武公竇毅與北周襄陽長公主之女,按照輩分,周武帝宇文邕是她的親舅舅。身份尊貴,持家有方,對子女的教育極為嚴格,雖說李世民三兄弟不和,但其能力才學卻都是出類拔萃,也正因為如此,給李淵選擇接班人出了個大難題。

李承乾比之父親就差多了,李世民早年隨父親起兵,根本無暇顧及子女教育,長孫皇后雖然賢德,但精力也都放在幫助老公打江山這件事情上,對子女疏於管教,當然,這其中也有李承乾自身和教育環境的因素,據說李世民為了督促兒子成才,把當朝名臣都委任為李承乾的老師,什麼魏徵、張玄素、于志寧、李百藥、杜正倫、孔穎達、劉洎、岑文本、馬周……這些人才學自是不必多說,但對教育學生卻是一知半解,只能把師道尊嚴那一套照搬過來,對李承乾嚴格管教,動輒以稟報皇帝來威脅他,導致李承乾逆反心理嚴重,長此以往,師徒關係惡化,李承乾再聽不進忠言。

李承乾謀反事發後,李世民依然不願意殺他,只是將他發配到了黔州,而聰明的魏王李泰也沒有因此上位,老爹喜歡他不假,但不代表不喜歡別的兒子,據說李世民自言: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可見李世民還是很瞭解兒子的秉性的。



日慕鄉關


先來說說李承乾是何許人也,他的父親是唐太宗李世民,母親是長孫皇后,他是嫡子又是長子,生下來又聰明伶俐,李世民很是喜歡,可以說是萬千寵愛集於一身,李世民對他寄予了厚望。

李世民登基不久,就將其立為太子,當時的李承乾只有八歲。按說李承乾是一個名正言順的太子,只要耐心等待,遲早會繼位為皇帝,那他為什麼還要冒險謀反,這不是吃飽了撐的嘛。其實不然,哪朝哪代的太子都不是那麼好當的,我們來看看李承乾謀反的原因。

太子其實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職業。

太早被立為太子其實對李承乾來說並非什麼好事,過早地成為了人們矚目的焦點,一言一行都要循規蹈矩,做為皇家的中心人物,稍微一點差錯就會遭到大臣、言官們的彈劾,他從小就生活在風口浪尖之上,壓力過大。

太子這個職業並不是什麼鐵飯碗,全憑皇帝老子的喜好,雖然太宗皇帝對他不錯,可他對其他兒子也不錯。太子之位只有一個,而他的兄弟卻有那麼多,同父同母的兄弟就有三個。做為皇子誰不曾肖想過那至尊之位,兄弟鬩牆在皇家那是常事,他父親的皇位就是這麼得來的。

所以,李承乾雖然貴為太子,但卻從來不曾有過安全感。

長孫皇后去世過早,他少了一個能夠規勸他又能庇護他的人。

唐太宗與長孫皇后可以說是恩愛夫妻的典範。長孫皇后不僅賢德,而且經常用古事勸諫皇帝,很多忠直之臣都受到過她的庇護,唐太宗對她更是又敬又愛,以致於在她去世多年以後還時常想起她。

長孫皇后去世時只有三十六歲,那一年李承乾十八歲,他的身體不好,後來又患了足疾,這讓他心裡又多了一層擔憂,一國之君怎可身有殘疾。

雖然父皇的恩寵並沒有衰減,可是因為長孫皇后的去世,他對長孫皇后的另外兩個兒子也格外關愛起來,甚至將李治放在自己身邊撫養。

這一切都讓李承乾深深感到不安,以至於後來性格變得越來越乖張,對唐太宗陽奉陰違。再加上言官們一直盯著他,稍有不慎就大加指責,這讓他的性格越發叛逆做了很多錯事,而唐太宗又沒能找到合適的方法規勸他,一味的指責只是讓父子的心越來越遠。

如果長孫皇后沒有那麼早過世,定會加以規勸,也許這樣的情況就不會出現了。

李世民殺了稱心,成了李承乾謀反的導火線。

古時候盛行男風,男寵在當時並不少見,李承乾對宮中的一名太常樂人十分寵愛,並將他取名稱心。這如果是在尋常百姓家也不算是什麼大事,可是李世民卻不能允許自己的兒子有這樣的行為,認為這是皇室醜聞,一怒之下將稱心殺了。這件事讓李承乾非常傷心,父子間的隔閡越來越深。

這時候他的兄弟李泰卻得到了李世民的歡心,李泰主編的《括地誌》完稿後,李世民對其大加讚賞並給予厚賜,賞賜的規格甚至超過了太子。雖然李世民並無另立太子之心,但坊間卻傳出了謠言,而李承乾也知道李泰有奪謫之心久已。

重重壓力之下,鋌而走險好過坐以待斃,於是李承乾在暗殺李泰失敗後,又聯合侯君集等人逼宮謀反。

當然,以他的能力哪裡鬥得過殺閥決斷的父親,他老子可是過來人,他的這點小動作怎麼可能逃得過李世民的法眼,這是一場註定失敗的戰爭。

李世民對這個兒子還算疼惜,並沒有殺他只是將他貶為庶人。

不過,這個曾經讓他寄予厚望的兒子,終究是讓他失望了。


瘋小鳥


作為長孫皇后的嫡長子,李承乾,早在李世民登基之初,就已經被立為太子了,可是到了後來,他卻和侯君集一同謀反作亂,按我們現在話所說,都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李承乾沒道理要反他老爸李世民,這怎麼就反了呢?

李承乾

從客觀上講,李承乾謀反是被王權逼迫的。

李承乾為人愚訥,又不善於權變和謀略之術,但由於李侍民和長孫皇后的寵愛,他被推上了太子的位置,因此他成了自己的弟弟蜀王李恪和魏王李泰的對手,而他這兩個弟弟又都比他聰明,比他會用心計,所以從個人而言,他從開始就不可能勝過弟弟們。

李世民

然而,李世民確對他充滿了期望,想通過後天教育來彌補先天的不足,於是請來像張玄素這樣的大儒來做他的老師。可是他還是處處落入弟弟們設給他的陷阱,多次以後,連父親李世民也認為他確實不是做太子的料,因此疏遠他,冷落他。

所有這些對李承乾打擊太大,因此他想放棄,於是,終日不求上進,在自己家裡樣了一些男寵和武士,在家裡玩胡戲取樂,這被李世民知道後很生氣,於是李世民有了廢掉李承乾的想法。當然他知道後很害怕,原因是歷史上的廢太子下場都不好。

恰好這時候,李承乾的岳父,徵西大將軍侯君集因為徵高昌時私吞財物,私納胡女之罪被免了官賦閒在家,因此侯君集心懷怨望,李承乾在侯君集的各種帶有恐嚇性質的勸導下,終於動心要謀反。

侯君集

這時候,他的弟弟膠東王謀反被人揭發,李承乾怕查到自己頭上,於是便下決心謀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