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大明風華》裡面常住雞鳴寺的姚廣孝在歷史上如何被評價?

《大明風華》姚廣孝走索入山洞閉關了,這其實也意味著他已經油盡燈枯。此行也是他對朱棣以及過去道別。臨走之前,姚廣孝還跟朱棣回憶起了曾經。

朱棣當初還是一個王爺,跟姚廣孝也是聊得來。當時姚廣孝不過是一個小沙彌,但是他的行為著實讓朱棣吃驚,因為他送了一頂白帽子給朱棣。


《大明風華》裡面常住雞鳴寺的姚廣孝在歷史上如何被評價?

也不是說白帽子代表著喪事,而是這白帽子要是戴在了王爺頭上,那意義就變得很不一樣了。“白”帽子,“王”爺,“白”在“王”之上實為“皇”。也就是說,姚廣孝年輕的時候就覺得朱棣有當皇帝的潛質了。但是那個時候的朱棣還比較慫,看到這頂白帽子“慌得一批”,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

《大明風華》裡面常住雞鳴寺的姚廣孝在歷史上如何被評價?

而朱棣能夠上位,也是因為姚廣孝在身邊指點。當初靖難之役跟姚廣孝也有莫大的關係。

歷史上,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跟姚廣孝就有交集。之後建文皇帝登基施了削藩之策,對幾個叔叔的實力削得賊很,燕王朱棣也不能夠倖免,此時姚廣孝就讓朱棣起兵,但是朱棣依舊很慫,表示這百姓都支持朝廷,起兵不太好。但是姚廣孝不管那麼多,只說自己只管天道,不管民心。

最後,朱棣還是下定決心要造反了,姚廣孝在這個過程中也一直支持他。朱棣稱帝之後,姚廣孝被任命為僧錄司左善世。他還奉命教導朱瞻基,所以在《大明風華》中,可以看到朱瞻基沒事總是去雞鳴寺找爺爺,同時也是接受指導。

《大明風華》裡面常住雞鳴寺的姚廣孝在歷史上如何被評價?

朱棣還曾要求姚廣孝蓄髮還俗,還要送他美女,但是被拒絕了,他依舊還是以僧人的形象上下朝。

《大明風華》裡面常住雞鳴寺的姚廣孝在歷史上如何被評價?

永樂十六年,姚廣孝病中,伺候就不再上朝而在慶壽寺住著,期間,朱棣一直去看他,還問他有什麼要求。姚廣孝要求赦免建文皇帝的主錄僧溥洽,朱棣也遂了姚廣孝的心願,赦免了溥洽。之後,姚廣孝84歲時病逝,朱棣還因他罷朝兩天,對姚廣孝進行厚葬。姚廣孝死後,還有廟庭,這也是他最大的榮譽。

雖然在《大明風華》中對這段事情進行了改編,但是朱棣跟姚廣孝的情誼不變,他們之間是君臣也是朋友,朱棣有什麼事都喜歡跟姚廣孝說,姚廣孝也願意聽。當然,哥倆有時候也會有觀點不一致的時候,但一般都是姚廣孝說服朱棣。

那麼,歷史上的姚廣孝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本自出世誦金經,奈何雄傑計才情。

古寺禪房談空色,緇衣宰相論刀兵。

萬里長河沉戟戈,六軍旗鼓入帝京。

夜雨秋聲催白髮,一襲袈裟孤月明。

――饞嘴肥貓詠姚廣孝


姚廣孝是一個真正的成功者,因為在那個皇權專制的時代,只有他一個人,用自己的方式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元朝末年,姚廣孝出生於蘇州的杏林世家。姚家行醫多年,因醫術高超而小有名氣,家中尚能溫飽。

姚廣孝自小聰穎,擅長學習,於醫術上雖無大成,意不在懸壺濟世,卻立志於治國安邦,從此一生追求,從未改變。

無奈生不逢時,明朝開基立業,姚廣孝尚幼。待其成才,天下已定,世間太平,乃使英雄再無用武之處。

姚廣孝17歲時,在杭州廟智庵出家為僧,還給自己取了個法號為道衍,自稱為逃虛子。雖皈依佛門,這個逃虛子卻不願安安分分在廟中敲木魚誦唸佛經,卻四海為家,到處遊歷。

遊歷過程中,姚廣孝尋訪到道士席應真,一席交談,發現席應真身負絕學,名不虛傳,於是就拜其為師,學習陰陽之術、天干地支、河圖洛書等推演術,學習內容還學習縱橫術和奇門陣法。

於是,在席應真的精心培育下,姚廣孝年紀輕輕就身負治亂之奇學。

既然身負儒、道、佛三種技能,姚廣孝卻並不願意貪戀功名,求財愛官,逃虛子志不在此。可不是一個只想學的人,他一生的夢想就是把所學用起來,有點像後來的王陽明,也是一個逆天的怪才,有機會我們在他說王陽明!

朱元璋當皇帝以後,詔令識書僧人為官。但姚廣孝並未接受。

他曾經寫了這樣一首詩:

譙櫓年來戰血幹,煙花猶自半凋殘。

五州山近朝雲亂,萬歲樓空夜月寒。

江水無潮通鐵甕,野田有路到金壇。

蕭梁事業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從詩中,可以體會到,這個和尚不簡單,胸懷霸氣,豈能為一官半職束縛身心。


姚廣孝遇見了精通相術奇人袁珙時,袁珙大驚,說“今天下已太平,怎會有如此奇相的僧人?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像元朝的劉秉忠一般,必能建功立業。”

姚廣孝聽了非常高興,與袁珙結為好友。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的結髮妻子馬皇后病逝,朱元璋無比悲痛,在天下廣尋高僧,分配給各皇子們,在眾藩王的封國裡修寺誦經,為馬皇后祈福。姚廣孝也在應徵之列。

當朱元璋安排僧人與眾藩王見面,姚廣孝盯上了燕王朱棣。

姚廣孝對朱棣說“燕王若肯選我,我送你一頂白帽子。”王爺戴白帽,那就是“皇”字。姚廣孝敢這麼說話,當然是因為他對朱棣有過很深的瞭解和分析。朱棣聽了,就收納了他。

朱元璋死後,建文帝繼位。開始逐個削藩,各個藩王的權益受到極大的削弱。姚廣孝就趁機勸說燕王朱棣造反,但朱棣十分猶豫,難以下定決心。

朱棣擔心天下太平,民心向著建文帝,自己造反得不到大眾的擁護。姚廣孝就拋出天意大於民心的理論:

“我精通天文曆法,知道你必得天下,天道使然,何必擔心民意,天大還是民大?”

朱棣依然下不了決心。

有一天兩人對坐,朱棣吟道“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姚廣孝對道“世亂民貧,王不出頭誰做主”。

朱棣開始心動,但仍無法堅定。

姚廣孝邀請朱棣出外,兩人微服出行,來到一家小店對坐。一位老人路過,突然跪倒在朱棣面前稱其“殿下”。朱棣驚問如何被識出,這老人說:

“小民袁珙,精於易理面相,知天命,卜未來,殿下相貌堂堂,平常衣物怎能掩蓋您的光輝。”

朱棣把袁珙帶回王府,請他相面,袁珙說“殿下有天子相,今後必能成為太平天子,澤被天下”

此時恰逢建文帝派使臣前來削藩,朱棣下定決心起兵造反。

當然,我們知道,這一切都是姚廣孝的安排。放錦線,釣金鰲。

心跡與誰同,一絲江上風。

只今稱尚父,方識釣魚翁。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舉兵,史稱“靖難之役”。

建文帝派兵征伐,雙方大戰,互有勝負。

建文二年,朱棣率大軍圍攻濟南,三月不下。士氣低沉,軍心動搖。

起兵造反,最怕長久僵持。留守北京的姚廣孝派人給朱棣送信,告訴朱棣,帝位之爭與百姓沒有太大關係,關鍵是對南京城的爭奪。應該繞過堅城,直指南京,自然大功告成。

朱棣醒悟過來,立即率大軍放棄對沿途城市的爭奪,而是直撲南京。這就導致建文帝的軍隊無法憑城堅守,來阻止的軍隊都被擁有強大騎兵的燕軍消滅在野戰中。

南京告破,建文帝出逃,朱棣登上帝位,大明江山落入朱棣手裡。

論功行賞,姚廣孝當然是首功,但他拒絕了所有的賞賜。不還俗,卻為官,住在寺廟,依然清貧。

姚廣孝造反,只是為了造反,實現一生抱負,並不求高官厚祿和聲名。而朱棣登基前沒有辜負他的理想,登基後也理解他的真心,君臣際遇,世間難得。

姚廣孝的餘生是在孤獨中度過,他的家人和他斷絕了關係。姚廣孝把他的精力投入到編撰鉅著《永樂大典》中去,直到染病。

他因公外出,歸途中病倒,屬下護送他回京,到達城外,他卻不進城,躺在病床上命令侍從做好帷幄,“陛下會來探視”。

朱棣來了,見到奄奄一息的姚廣孝,問他“還有什麼要說的嗎?”

姚廣孝答曰,“希望皇上能赦免季潭,放他出獄。”

季潭就是幫助建文帝逃走的和尚。

朱棣當即派人將季潭釋放,幾天後姚廣孝去世。死後,被以文臣身份得入明祖廟,姚廣孝是唯一一個。

在那個皇權至上的時代,他活出了自我,做成了自己想做的事,從未動搖。


朱棣評價姚廣孝:

廣孝器宇恢弘,性懷衝澹。初學佛名道衍,潛心內典,得其閫奧,發揮激昂,廣博敷暢,波瀾老成,大振宗風,旁通儒術,至諸子百家無不貫穿,故其文章閎嚴,詩律高簡,皆超絕塵世。雖名人魁士心服其能,每以不及也。

廣孝德全始終行通神明,功存社稷,澤被後世,若斯人者,使其棲棲於草野不遇其時以輔佐興王之運,則亦安得播聲光於宇宙垂功名於竹帛哉。

李贄評價姚廣孝:

我國家二百餘年以來,休養生息,遂至於今。士安於飽暖,人忘其戰爭,皆我成祖文皇帝與姚少師之力也。

張廷玉評價姚廣孝:

帝在籓邸,所接皆武人,獨道衍定策起兵。及帝轉戰山東、河北,在軍三年,或旋或否,戰守機事皆決於道衍。道衍未嘗臨戰陣,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為多,論功以為第一。

惠帝承太祖遺威餘烈,國勢初張,仁聞昭宣,眾心悅附。成祖奮起方隅,冒不韙以爭天下,未嘗有萬全之計也。乃道衍首贊密謀,發機決策。張玉、朱能之輩戮力行間,轉戰無前,隕身不顧。於是收勁旅,摧雄師,四年而成帝業。意者天之所興,群策群力,應時並濟。諸人之得為功臣首也,可不謂厚幸哉!

大史學家肥貓評價姚廣孝:

在那個艱險的時代,他運用自己的智慧,實現了理想,活出了自我。不以名利而喜,不以人言而悲。千年以來,能有幾人?


就用姚廣孝所寫的一首詩做為他對自己一生的評價吧:

滾滾長江去不休,巖巖盤石踞城頭。

千峰日落淮南暝,萬樹風高白下秋。

流水尚遺諸葛恨,東風不與阿瞞留。

中原一發青山外,萬古終為王謝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