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慈禧太后临死前一天,命人用砒霜毒死光绪皇帝是真的吗?

醉墨客


光绪皇帝死于砒霜中毒,这点毋庸置疑,已经被科学检测实锤。

2003年,清西陵文物管理局为了解开光绪帝死因之谜,联合多部门组成、课题组,对光绪帝遗体上取得的头发、遗骨、遗物进行检测。确定光绪帝的死因为砒霜中毒,拨开了近百年的光绪帝死因迷雾。

堂堂一国之君,又有谁敢对他下毒呢?

溥仪在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里,关于光绪皇帝的死,曾如是描写:

“我还听见一个叫李长安的老太监说起光绪之死的疑案。照他说,光绪在死的前一天还是好好的,只是因为用了一剂药就坏了,后来才知道这剂药是袁世凯使人送来的。”

这段模棱两可的话,言外之意是说袁世凯谋杀了光绪帝。

按照大清律例,溥仪是光绪帝的干儿子(溥仪过继给光绪),倘若袁世凯被实锤对光绪下毒,溥仪会用这种不确定的语调?

倒是有一点可以确定,皇室对于光绪的死因与外界猜测一致:非正常死亡。

1908年11月14日,37岁的光绪帝英年驾崩以后,当时社会上对于他的死因普遍认为是他杀。凶手主要集中在这几个人:慈禧、袁世凯、革命党人。

从当年的内廷记录来看,革命党人并无机会接触光绪帝。

如此,谋杀光绪皇帝的凶手只有一种可能:被慈禧太后毒杀。

关于这一猜测,光绪帝驾崩的第二天,康有为即在海外大肆宣扬,将斗争的矛头直指慈禧太后。不过,随后听到慈禧驾崩的消息,才将这一猜测冲淡,沦为一时之谈资。

光绪皇帝的死,一直都是皇室的禁忌。

光绪皇帝死后,一向都保持记日记习惯的摄政王载沣(溥仪的生父),对于光绪帝的死缄口不言。

更让人惊叹的是,光绪帝死后一周,原本纷纷攘攘的光绪帝死于谋杀的议论,竟然消失不见!这不得不让人佩服摄政王载沣的手段。

“我记得很清楚,过了没有一星期,怀疑光绪帝死因的话题就戛然而止了。”

很多时候,刻意掩埋的往往才是事情的真相。在光绪帝死因这个话题上,当所有的线索集中在一起,更加确定一个答案:光绪帝死于慈禧的谋杀。

慈禧为什么要毒杀光绪皇帝?

有种说法,戊戌变法之后,慈禧太后对光绪怀恨在心,故而死也要拉他垫背。

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可信度,深究下来,却显得荒谬。慈禧太后掌握帝国大权,什么时候不能下手杀掉光绪?何至于在临死前才下令毒杀,留下如此多的破绽,让后人对她指指点点。

一定有比“恨”更让慈禧担心的事物。

慈禧从掌握大清权力那一天起,卖了无数国土、签了无数条约、送了无数金银、脏了无数性命,旨在维护大清国的统治。

在慈禧看来,如果有比死更让她担忧的事情,那一定是大清国的国运。

光绪帝驾崩前的一天,慈禧下懿旨,宣布溥仪过继给光绪帝为儿子、溥仪的生父载沣为摄政王(载沣是光绪帝的亲弟弟)。言外之意,光绪帝死后,溥仪就是帝国下一任帝王。

这道懿旨发出来以后,慈禧特意送给光绪帝过目。光绪帝看了以后,强忍病痛,对慈禧的决定大加赞赏。

不论是光绪皇帝还是慈禧太后,他们都明确一点:他们已经时日无多,帝国需要一个能掌控全局的人。

于是,二人非常默契地选择了醇亲王父子。

让光绪皇帝意想不到的是,刚刚圈定下一任皇帝,还没来得及见上一面,就被慈禧太后给毒死了。


祗树


光绪死于砒霜中毒已有科学结论。2003年,中央电视台清史纪录片攝制组、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和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组成“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运用一系列现代专业技术手段,对清西陵保存的光绪头发、衣服、遗骨及墓内外环境进行反复检验和缜密分析研究。历经五年,2008年,课题组对世人公布确证,“光绪帝系砒霜中毒而死”。

那么,谁是凶手呢?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来看,慈禧毒杀光绪帝的嫌疑最大。从1898年9月戊戌政变到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被慈禧囚禁了整整十年。十年中,慈禧和顽固派制造种种事端,有意谋害或废掉光绪帝。慈禧太后起初的策略是,对外大张旗鼓宣布光绪帝已经病重,并下诏广求名医入宫为光绪帝看病,每天还将光绪帝的病历和药方传示各官署,甚至送到东交民巷各使馆。似乎光绪大限已至。慈禧这样做,一方面是为谋害或废掉光绪制造烟幕弹。另一方面借以试探各方的反映,尤其是试探各国公使的反映。出乎意料的是,光绪帝的安危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传言四起,对此极为不满的各国公使还纷纷向总理衙门建议,派一位医术高超的西医为光绪看病。后来迫于广泛的舆论压力,同意让法国名医德对福入宫为光绪看病。诊断结果公布于报纸,只不过是“体气瘦弱,精神短少,消化迟滞,大便滞泄”等。并非绝症。慈禧借皇帝病重,谋害光绪的伎俩被揭穿,她也从这件事上看到了舆论所向。

不久,顽固派又散布奇谈怪论,对外宣称“帝久病不能君临天下”,为君主废立制造舆论。但立即遭到外国驻华使节的反对,一些手握实权的封疆大史也致电表示反对,流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发动侨民,致电清廷,“请皇帝圣安”,并要求慈禧归政于光绪帝。面对此情此景,顽固派感觉到了光绪帝背后的力量,暂时不敢轻举妄动!

1899年12月,慈禧又听从亲信荣禄的建议,宣布立端郡王载漪之子溥俊为大阿哥,定于次年元旦令光绪让位于他。也遭到了外国驻华使节的反对,他们认为顽固派扼杀帝党,实行的是某些排外或闭关的政策,这将对他们的侵华不利。甚至有传言,洋人要“勒令太后归政”。慈禧恼羞成怒,不惜利用义和团去教训侵略者。

据有关资料说,光绪被囚瀛台孤岛,受尽非人的折磨,生活极为凄苦,最初给两席饭菜,后只剩一席,而饭莱多为干冷变质的食品。太监也从中使坏,有时干脆不送。当时,工部侍郎立山,因冬天寒冷,给光绪住的大殿糊了窗户纸,就被慈禧太后大骂一顿。慈禧对这位“囚徒皇帝”,从生活到精神上百般虐待之能事,目的只有一个,企图把光绪弄死或废掉。不能容忍光绪死在她后面。原因就是怕她自己先死,光绪重新掌权、翻案、平反甚至报复她。

上述 种种迹象和因素表明,慈禧害死光绪的可能性最大。









零度看天下


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去世,享年38岁,第二天,慈禧太后跟着去世,享年74岁,而这两人去世时间的巧合,不得不令人去猜测事情的诡异。

2008年,正值光绪皇帝去世100周年,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等单位举行《清光绪皇帝死因》研究报告会,正式宣布光绪皇帝死于急性砷(砒霜)中毒。

至于是不是慈禧太后命人用砒霜毒死光绪皇帝,这个无从考据,但人们基本上认为是慈禧太后下的毒手。为什么慈禧太后临死前一天,命人毒死光绪皇帝?又是谁去毒死光绪的?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光绪皇帝一直活在慈禧太后的魔爪之下,他多次与慈禧太后作对,但总以失败告终,郁郁不得志。

光绪皇帝,即爱新觉罗·载湉,他的父亲是醇亲王奕譞,生母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婉贞。他四岁的时候,同治帝去世,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耍尽心机,把他弄上皇位,而实际的掌权者是慈禧与慈安两位老太婆,史称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

幼年的光绪皇帝,自然是啥也不懂,被慈禧、慈安安排在宫内认真读书,至于朝廷之事,由慈禧、慈安两个老太婆指指点点。在他11岁的时候,慈安太后离奇得病逝世,很多人怀疑是慈禧太后干的,她想独揽大权,不想慈安在旁边碍手碍脚。

由此,慈禧太后独自垂帘听政,满清的命运掌握在一个老太婆的手中,当然,也包括光绪皇帝的命运。光绪16岁的时候,慈禧太后为了加强对他的掌控,将她的内侄女叶赫那拉氏给光绪皇帝做皇后,即后来的隆裕太后。

慈禧太后再胆大包天,也不敢打破幼帝一经大婚便要亲理朝政的祖宗之法,但她早有预谋,搬出皇宫到颐和园去“颐养天年”前,她早已在文武重臣的安排任命上多用对其效忠之人,以至于光绪皇帝亲政之时所面对的几乎尽是太后听政与训政时期的重臣。

光绪皇帝23岁的时候,甲午农民战争爆发,日本增兵到朝鲜,蓄意挑起中日战争,血气方刚的光绪哪受得了这气,坚决想灭一下日本的威风,并且痛感“我中国从此无安枕之日”,于是积极准备主战,下令停止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但是李鸿章没有听取他的谕旨,导致清朝海军覆丧殆尽。

兵败的李鸿章想签下丧辱国权的《马关条约》,光绪皇帝拒绝,坚决主张抗战到底,央求慈禧太后与日本人周旋,但慈禧太后这个老太婆为了她的荣华富贵,命人签下《马关条约》,光绪皇帝“绕殿急步约时许,乃顿足流涕”既气愤又无奈。

光绪皇帝不甘心,寻找机会富国强民,发动戊戌政变,但慈禧太后先太下手为强,动用她的亲信大臣将光绪皇帝的政变扼杀在摇篮之中,再经义和团、八国联军等等事情之后,光绪皇帝被慈禧太后囚禁在瀛台。

满胸愤怒的光绪皇帝,最终逃不过慈禧太后的魔爪。

光绪皇帝38岁,生病卧于床,而这时的慈禧也生病了。光绪在日记中狠狠地写着:“我病得很重,但是我心觉得老佛爷一定会死在我之前。如果这样,我要下令斩杀袁世凯和李莲英。”

他之所以恨袁世凯与李莲英,主要是他本想用袁世凯牵住慈禧太后,孰知袁世凯出卖他倒向慈禧太后,而李莲英则是常常期负光绪皇帝,特别是小的时候。

这段日记不知为何被李莲英获悉,他立即报告了慈禧,说:“皇上想死在老佛爷之后呢!”慈禧听了,恨恨地说:“我不能死在他之前!”

于是1908年11月14日酉正二刻三分,光绪皇帝去世,享年38岁,至于死因,宫中仅以“病逝”二字记载。实际上应当是光绪皇帝是被慈禧太后命李莲英用砒霜毒死的。

慈禧太后之所以毒死光绪皇帝的原因有二:

一、慈禧太后一直垂帘听政,光绪皇帝心有不满,多次想铲除她而以失败告终,光绪皇帝必定对她怀恨在心,慈禧太后若死在光绪皇帝之前,光绪皇帝会泄恨,让她死无葬身之地,甚至死无全尸。

二、慈禧太后自己对光绪皇帝非常不满,因为光绪皇帝“不听话”,与她作对,光绪皇帝是她培养出来的,他怎么可以与慈禧太后作对?因此慈禧太后是非常恨光绪皇帝。

因此,慈禧太后在自己临死前的一天,就先毒死了光绪皇帝,像慈禧太后这种老太婆,人之将死,其心依然歹毒。


我就是竹韵


你好,光绪皇帝是被砒霜毒死的这一点儿在2008年已经被证实,研究人员从光绪的衣物和头发里面发现了超过平常人100多倍的砒霜含量,说明他是被毒死的。至于是被谁下的杀手,慈禧是最大嫌疑。光绪与慈禧的关系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非常差,而是有个过程。光绪

呢是慈禧妹妹的儿子,也是七王爷(醇亲王奕譞)的儿子,可以说慈禧既是光绪的姨妈又是婶婶,可谓亲上加亲,慈禧也对光绪很用心,当亲儿子一样对待,你看光绪对慈禧的称呼,“亲爸爸”可见二人之间还是很有亲情的。但是事情呢就从1898年戊戌变法时转变了,围绕着守旧与改革慈禧与光绪形成了两派,帝党和后党。(这里要声明一下,慈禧



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保守派,她是你甭管怎么改革但是绝对不能威胁到了我的权利,在她眼里权利为大,权利就是一切!)后来大家都知道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

血溅菜市口,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慈禧再度垂帘听政,光绪帝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珍妃(光绪帝唯一宠爱的妃子可以说是他的知己)阻挠光绪不去西安,想让光绪留在北京,以图借助列强恢复皇帝权利,被慈禧呢让下人给推下了一处枯井里,也就是现在的那个旅游景点珍妃井。可想而知光绪更恨慈禧了。据说,光绪帝呢非常喜欢学习,在被囚禁时期仍然在学习,还在研究时钟

,有一次呢,慈禧去看望光绪,(光绪身体不太好,体弱多病,但并不是那种严重到会要了他命的病)说让他好好养护身体,还有觉得光绪制作的钟

很好,想要一个,光绪欣然答应,但是露出了诡异的笑容,慈禧明白了送钟就是送终,这老小子既然这恨我盼我早死。她这时也病的比较严重了,想到光绪这么恨自己,死后必定秋后算账,于是乎安排下人毒死了光绪,但是呢有人说是慢慢毒死的,有人说呢是一次性毒死的。反正根据种种的证据和疑点来看,光绪之死最大可能就是慈禧派人下毒所导致的。


金雕10867371


无巧不成书,历史上巧合的事很多,但过于巧合,将会使人起疑。


值青壮年三十八岁的光绪帝,竟先于已风烛残年病死的慈禧头一天莫明先逝,就是典型的一例。对光绪帝的死,百年来,阴谋论、毒死说一直在流传,只是缺乏证据。

按说慈禧和光绪是亲上加亲的关系。

光绪的母亲是慈禧的亲妹妹,其父醇亲王又是慈禧的小叔。所以当慈禧太后唯一的儿子一一同治帝病逝后,四岁的光绪就被慈禧太后接进宫继任了皇帝位。

一开始,二人形同母子,问题出现在光绪成年后。

按规制,皇帝成年后,慈禧太后应还政于光绪。但这个权力欲极强的女人,垂帘听政已成瘾,在各方压力下被迫还政,并不甘寂寞的搬到颐和园居住。

亲政后的光绪帝很想有一番作为,他和康有为、谭嗣同等革新派搞了一个百日戊戌变法。这一下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旧官僚体系的利益。提前下手,逮捕了主张变法的人,光绪帝也被幽禁在瀛台。这一下就是十年。

其间,慈禧也想废掉光绪,并找好了继任者,但因内外压力,未能成行。

如开头所说,1908年,光绪先慈禧太后头一天去世,一直存疑。据清宫御医脉案记载,光绪并无大病。

十多年前,有关专家在光绪帝的地宫剪下了光绪帝的几根头发,经化验,砷(俗称砒霜)的含量是常人的一千多倍。

2008年,光绪帝去世一百周年,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等单位联合发布《清光绪帝死因》研究报告,正式宣布,光绪帝死于急性砷中毒。


这个下毒的人是谁?谁有胆量毒死皇帝,唯一的指向就是慈禧,或许不是她亲手所为,但应是她指派的。所以谋杀光绪帝的元凶就是太后老慈禧。


晚亭与落霞同晖


光绪之死一直都是一个历史之谜,所以说不能十分确定的来说,是慈禧害死了光绪。尽管如今专家,在光绪的衣服上检测出来了砒霜这种剧毒。光绪皇帝确实是被人毒死的。

但是,一定要明白下毒的人不一定是慈禧。

大家都说是慈禧毒死了光绪,是因为光绪前一天去世了,慈禧紧跟着第二天也撒手人寰了。所以,大家都开始推测是慈禧杀了光绪。

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这种推测是毫无道理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大家一定要明白一件事,死亡是一件不能预知的事情,慈禧也没有这项本领。她并不知道杀了光绪帝之后,自己也会立刻死去。

相反,光绪去世的时候,慈禧的身体应该还是很好的。在她看来,她还能活个一二十年,所以,当时的她是没有必要害死光绪的。

可是,事实上慈禧在光绪帝死后的第二天就突然去世了,可以说这是慈禧没有预料到过的事情。

为什么我们会说慈禧没有预料到自己会那么快去世呢?

因此,慈禧在光绪去世前后,就宣布让只有三岁的溥仪来继承了皇位。毕竟那时候已经将近四十岁的光绪还没有孩子,慈禧为光绪选一个接班人,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那么大清能继承皇位的人,如此的多,慈禧为什么要选溥仪当皇帝呢?

说白了,慈禧还想垂帘听政。

所以她只有在立一个只有三岁多小孩当皇帝了。毕竟只有小皇帝比较好控制,就像当年她控制同治和光绪皇帝一样。

所以说从慈禧选择溥仪当皇帝来看,慈禧的本意就是想继续统治大清王朝。

但是,令人十分吃惊的就是,光绪和慈禧在先后两天里全部都去世了,而且两个都是很健康的人,属于是突然间就毙命了。

所以,这时候就不排除掉,光绪和慈禧的死,都有被别人陷害的嫌疑。也就是说慈禧和光绪是被同一个人给毒死的。

要说那时候在皇宫里,谁能同时接近光绪和慈禧,这两个清朝最高掌权人呢?

也许,只有太监,下毒的人很可能就是太监了。说到慈禧的时候,她最为信赖的一个太监,就不得不说李莲英了。

所以,李莲英是哪个可以接近光绪和慈禧的人。

他肯定是嫌疑人之一,更加让人疑惑的是,在慈禧和光绪去世之后,没多久李莲英也去世了。

这说明李莲英是被杀人灭口了。也就是说李莲英是被人操纵了,有人指示他去谋害光绪和慈禧。

具体这个幕后主持人到底是谁?我们就不好猜测了。反正那个人肯定是在光绪和慈禧去世之后,最大的受益人。

因此,可以得出光绪的死,应该是和慈禧没有关系的。

毕竟光绪当时是对慈禧的统治造不成任何威胁的,他一直都是傀儡,慈禧是没有必要害他的,既然能让他活38年,也没有必要再他38岁的时候害死他。

所以,说是慈禧害了光绪,是一种武断的行为。


史学达人


慈禧毒死光绪,只能说是一种推测,到底是不是慈禧毒杀光绪帝?或者光绪和慈禧,双双被另一种权利阴谋所毒杀?这至今都是一个谜.....

但光绪的确是砒霜中毒而死,后来的医学研究也从光绪的头发中提取出的砷含量,超标达百倍,就证实了这一点。

慈禧毒杀光绪是合乎逻辑的,因为光绪也曾想要捕杀慈禧……光绪帝在维新变法的过程中,遭到慈禧及清朝守旧势力的打击,而且慈禧有废掉光绪帝之意,所以光绪帝便和康有为、梁启超、杨锐、谭嗣同等人策划,欲釆取兵围颐和园捕杀慈禧的行动……

光绪帝曾给杨锐的一道密诏中说:“朕维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非去守旧衰谬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不能变法。而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几谏,太后更怒。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企望之至。”

光绪还物色湖南一个会党的首领,名叫毕永年的为捕杀慈禧的刺客……但这样还不行,还要借助袁世凯的新建陆军的兵力,才能成事。于是就有了著名的谭嗣同在八月初三日夜访袁世凯,游说袁世凯起兵一事……却万万想不到袁世凯不靠谱,向慈禧告密了,于是就有了光绪皇帝的悲剧下场。真真是一招失错,全盘皆输……

所以,光绪想杀慈禧,慈禧当然也要杀光绪,这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当然,也有可能光绪或慈禧,都不想至对方于死地,只是想控制对方。然而却被第三方势力所利用,两人相隔一天双双死亡就是可疑……第三方势力可能是袁世凯,或者是守旧分子,或是仇家,甚至是被奴役的普通太监……都有可能!

光绪在少年时期,慈禧待他不薄,光绪的母亲,是慈禧的妹妹,光绪4岁时就被慈禧抱过来当皇帝了,视如己出,慈禧曾对大臣们说:“载湉(光绪)常卧我寝榻上,时其寒暖,加减衣衿”,“我日书方纸课皇帝识字,口授读四书诗经,我爱怜之惟恐不至”.......

但自从光绪十六岁亲政后,本来慈禧太后应该依祖宗之法归政皇帝,搬出皇宫到颐和园去“颐养天年”了......

却想不到偏偏光绪的父亲醇亲王奕譞是个胆小怕事的人,担心慈禧一走,他的皇帝儿子一个人担不起国家重任,他在慈禧太后让光绪帝亲政的“懿旨”颁布后仅五天,就上奏恳请慈禧太后再度出山“训政”,表示:皇帝将来,一切典礼规模,咸赖训教饬诫……必须永照现在规制,一切事件,先请懿旨,再于皇帝前奏闻......

哈哈,好一个先请懿旨,正是这一句,正中慈禧下怀……而满朝文武也便因此瞄准了权力的中心!

其实光绪帝是个很有抱负的皇帝,想革旧图新把国家搞富强,他出台政策打击了旧学,提倡了新学,并在经济上有促成资本主义在中国萌芽的意图,政治上给人们某些言论、出版、结社的权利,因而具有进步作用。但慈禧老拖着他后腿,让他施展不开,这真是可惜了一个大清国......


杰地妙玩


就史实而言,没有可能。小说家怎么写,看他什么立意。


闲情偶记


清光绪34年10月21日,也就是公元1908年11月14日,清光绪皇帝死于北京中南海的瀛台涵元殿,时年仅38岁。 次日午后,慈禧太后在北京紫禁城仪鸾殿病逝,终年73岁。

光绪皇帝之死是清末最大的一桩历史疑案。多种文字资料记载认为,光绪是被人害死的,而且还是服用超量砒霜中毒致死;更多的人们议论认为,害死光绪皇帝的人就是慈禧太后。

据史料记载,光绪四岁进入宫中后,就受到慈禧太后的抚养与管教。慈禧太后的专制和威严,使光绪自小到大在精神和思想上一直处于紧张和压抑之中。当光绪长大成人当上皇帝亲政之时,又时时处处受到慈禧太后的辖制与掣肘,心情自然很少舒畅。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慈禧太后禁闭于瀛台,生活的不如意,加上珍妃的惨死,种种精神上的折磨和打击,更增添了思想上的愁闷。

光绪34年初,光绪皇帝患病几经调治不见效果,但种种的迹象表明,光绪皇帝的病情还不至于不治而亡。在光绪在去世的前一天,还曾经发布谕旨,令全国各地督抚遍寻名医灵方,从速推荐进京为其治病。

由此说明了病中的光绪皇帝此时神智还非常清醒,对治好病依然很有信心。 在颁布谕旨之时,慈禧已经决定,她要看着光绪死去。

如果光绪死在了慈禧太后的后面,那么,令溥仪进宫及载沣为摄政王的谕旨很可能就是一纸空文。因为在慈禧太后死后,光绪肯定要改变这个并非出于他本意,甚至在他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做出的政治安排。

对于此事,慈禧太后比任何人都清楚都明白。解决的办法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叫可能改变这个决定的人,死在做决定的人的前面。其实,老谋深算的慈禧太后早就打算这么做了。


“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太后非常痛恨光绪曾要发兵围颐和园,甚至还要将她囚禁。但是光绪毕竟是大清皇帝,同一般的政敌不一样。政变后,光绪刚刚从政治舞台上消失,就立刻引起朝野内外,以至国际上的强烈反响。

如果恰在此时皇帝又突然去世,势必要引发更大的社会动乱。此后慈禧又多次想方设法废掉光绪的帝位,但依然受到来自各方面阻力而未果。

眼下,慈禧太后年迈的身体已经病入膏肓,已经没有什么再可顾虑的了。这位实际统治具有四万万人口的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女人,临终前最不希望的,就是因自己生命的结束,而给了政敌光绪以胜利的机会,使他得以重掌朝政,改弦更张。如果是这样,慈禧太后将死不瞑目。



在颁布令溥仪进宫谕旨的第二天,光绪去世。溥仪受命继承大统,为宣统皇帝。其父摄政王载沣,出任监国。次日,已经奄奄一息的慈禧太后,终于做出了她一生中的最后一个决定:嗣后,一切军国政事,均由监国摄政王裁定。

这也就是说,按照慈禧太后的的最终旨意,从今以后,大清国的皇帝都是任由摄政王摆布的傀儡,只有皇帝的名份,没有皇帝的权力,大清王朝的一切军国政事概由摄政王说了算。



慈禧太后临终前所做的这一政治安排,或许是出于清王朝江山社稷的名义和借口,但也直接地反映了她本人独裁专制的主观意志,更把她那自私、阴险、固执、刻薄等个性和作风表现的淋漓尽致。

于是,在慈禧太后临终前所做的这一政治安排下,大清王朝这架风雨飘摇、支离破碎的马车再一次沿着老佛爷临终前所预定的轨道行驶,距离覆亡已经为期不远了。


驴和熊猫


是真的,光绪的确死于中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