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7 从王道政治和个人恩怨入手,分析荆轲刺秦的原因?出口恶气而已

​导语:提一匕首欲改天下,燕国为何策划荆轲刺秦?从燕国王道政治和太子丹个人恩怨入手,分析荆轲刺秦的原因,不仅基于挽救燕国的目的,更是因个人恩怨出口恶气而已;活擒秦王想回到诸侯争霸时代

战国末期,列强的战争逐渐进入了尾声,但由燕国策划的荆轲刺秦事件又轰动了天下,荆轲提一把匕首就意图改变天下的格局,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痴心妄想,在现在的人们看来也不免有些可笑。在这些可笑中也透露出一丝的可悲,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不仅对秦国的崛起毫无办法,对于自己这个国家的发展也是毫无头绪,最终只能将所有的宗庙社稷、将所有的国家责任都担负在荆轲这个刺客身上。

从王道政治和个人恩怨入手,分析荆轲刺秦的原因?出口恶气而已

这对于一个诸侯大国来讲,对于一个延续了八百年之久的西周开国诸侯国来讲,燕国给人留下的印象未免也太过悲哀了一些;但在这一个看似荒诞事情的背后,却能够反映出战国时代的一些发展问题,毕竟在战国时代的诸多事件中,刺客事件只有荆轲刺秦这么一例而已。

那么燕国到底为什么要将自己的一些生存问题,压在一个刺客身上呢,又为什么要企图用这样的方式去改变天下的格局呢?本篇文章就来重点讨论一下,看一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荆轲刺秦王?

燕国地处北方,深受戎狄侵扰,一直以来没有进行发展

第一个因素,我们自然要考虑到燕国的发展问题;燕国偏居东北一隅,是整个天下最为贫瘠的国家,它的国家实力是战国七雄当中最为弱小的,其地位甚至比韩国还要低,同时燕国地处北方,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界地带,他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不多,却深受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所以燕国自立国以来,一直都没有很好地进行发展,没有很好地提升自己的内在实力,以至于到了战国后期秦国进行统一战争时,燕国就显得力不从心起来。

从王道政治和个人恩怨入手,分析荆轲刺秦的原因?出口恶气而已

对于燕国来讲,那个时候它已经没有办法去图谋国家的发展问题了,尤其是在秦国消灭韩国和赵国之后,占领了韩、赵的土地,秦国直接与燕国接壤,北上消灭燕国也只是时间问题。秦国国力如此强盛,并非是一个燕国能相抗衡的,燕国作为一个积贫积弱已久的国家,是一个根本没有办法凝聚起有力抵抗力量的国家,所以,不得不为它的生存和战争的准备拖延时间。

  • 燕国已经没有时间进行变法图强,只能走不寻常路

但显然那个时候,秦国识破了燕国的意图,并没给它休养生息,富强发展的机会;秦兵旦幕渡易水,燕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了,在这个时候想要去招兵买马训练燕军或者实施变法基本上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毕竟所有的变法都需要时间作为基本的支撑,而燕国作为一个濒临灭绝的国家,不可能拿的出那么多和平时间去进行变法,它已经没有了那样的外部环境,所以,燕国只能够走不同寻常的道路,在那样的境地逼迫之下,燕国才策划了荆轲刺秦。

但是话又说回来,其实燕国并非只有刺秦王这一条道路可走,秦国的军队虽然在易水旁边驻扎,但我们依据那个时候秦军的动向来看,它们并没有要直接北上消灭燕国的心思,而是首先将目标投向了中原地区的魏国,燕国在那个时候实际上是有机会联络其它的国家共同抗秦的。

从王道政治和个人恩怨入手,分析荆轲刺秦的原因?出口恶气而已

毕竟在那个时间段,残存的山东诸侯国都已经成为了一条绳上的蚂蚱,它们完全可以互为依靠、唇齿相依,以此来图谋乱世当中的生存,相比于这种行为,反而是荆轲刺秦这一计划更加激怒了秦国,让燕国的灭亡到来的更快些,实在不是上上之策;但是无论如何,荆轲刺秦之所以会被策划出来,受燕国国力衰弱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燕国固守王道政治,荆轲刺秦王的目的并不是要杀死秦王

第二个原因则是燕国固守王道政治传统的影响;在《史记》荆轲刺秦王这一篇中记载,当时太子丹交代荆轲说,荆轲这次的刺秦行为最主要的目的或者是说最完美的结果是能够生擒秦王嬴政,让他同意归还侵占的诸侯领土,也就是说,把秦国消灭的那几个诸侯国重新的建立起来,让天下的各大诸侯国都像之前那样并立存在,这其实就是它的一种向往王道政治传统的表现。

因为各大国其实都是从周朝延续下来的,燕国作为西周的开国诸侯自然是对周朝的统治非常的向往,也非常的尊重,因此它不希望周朝定的制度被破坏,所以秦国通过军队以绝对武力优势去占领其它国家的国土,在燕国看来是一种非常不合规矩的行为。

  • 燕国希望回到之前的诸侯争霸状态

燕国的君臣十分希望秦国能够停止武力征伐兼并活动,这也就是为什么太子丹希望秦王嬴政能够归还诸侯国领土的原因,因为只有各大诸侯国依旧像之前那样并存,整个天下才能够回到之前的那种时代,才能够有分封制的影子存在,当然太子丹的这一行为也是想让秦国与它签订协议,保证燕国的宗庙社稷。

究其本源,太子丹还是希望整个天下,回到那种群雄逐鹿诸侯并起的时代,这就与他深受王道政治传统的影响有着非常深远的关系了。

从王道政治和个人恩怨入手,分析荆轲刺秦的原因?出口恶气而已

事实上,在整个战国时代,燕国从来都没有吞并过任何一个小群诸侯国,因为在燕国人看来,这种由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它有着存在下去的正当理由,它们是符合整个社会的礼法的,也是符合周朝的统治基础的,所以无论它们的实力有多么弱小,它们都有着存在的必要,这足以说明燕国受王道的影响有多么深重。

我们在上面已经说过,到了那种时候,燕国已经不可能通过招兵买马或者说是进行变法等等的行为来保证自己的国家安危和宗庙社稷了,而且就算它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保证它的生存,但它也不可能通过燕国一个国家的力量,来让中原地区恢复到那种群雄逐鹿、诸侯并起的环境当中,因此它才不得已选择了通过逼迫秦王的方式来让秦国做出让步。

太子丹与嬴政的私人恩怨,是荆轲刺秦王的主要原因

而这第三个原因则是来源于太子丹和秦王嬴政之间的一些私人恩怨;如果我们仔细的去研读荆轲刺秦这则史料的话就会发现,太子丹当初选择回到燕国的理由,并不是燕国这个国家比较的贫弱,比较需要他的支持,而是因为秦王嬴政对待太子丹并不好。

与此同时,太子丹本身回到燕国之前是比较有干劲的;可是当他回到燕国之后,却发现燕国的贫弱已经超乎了他的想象,这足以说明太子丹并非真正地认识到了燕国的生存危机,他连燕国国内贫弱的现状都认识不到,又怎么会认识到燕国的生存问题呢?所以说,当时的太子丹,并非是为了保证燕国的宗庙社稷才回到燕国的,而是因为他在秦国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那种待遇。

从王道政治和个人恩怨入手,分析荆轲刺秦的原因?出口恶气而已

  • 太子丹与嬴政在年少时曾经是好友

我们都知道秦王嬴政和太子丹是有着一段友情的,他们二人在年少的时代里,曾经同样作为派遣到赵国的人质,这样人质的身份让这两个年少的王子有了一些惺惺相惜的感情,同样身不由己的生存环境也让这两个人多了一些其他人无法理解的共同感,所以年少时期的一些经历让太子丹认为当他作为人质被派遣到秦国的时候,嬴政必定会看在少年时代的友情上对他格外的优待。

  • 嬴政没有善待太子丹,更没有善待燕国

但是事实却让太子丹十分的失望,嬴政不仅没有对太子丹格外的厚待,只将他当作一个普通人质看待,太子丹在秦国的生活过得与在赵国的时候别无二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顺遂。

同时,太子丹本还以为嬴政会念及两个人之间的情谊对燕国格外的优容,但嬴政却是站在一位国君的角度上去看待这样的问题的,他心目当中有着统一的大志向,对待燕国与对待其它的诸侯国并没有区别,并且燕国也是他志在必得的一块土地,这就让太子丹心中非常的不满,所以才选择了逃离秦国,回到燕国。

从王道政治和个人恩怨入手,分析荆轲刺秦的原因?出口恶气而已

太子丹策划荆轲刺秦,更多的是因个人恩怨出口恶气而已

太子丹回到燕国后的种种作为也证明了他心中的这种愤懑,太子丹在设计荆轲刺秦这一事件之前曾经收留过来自秦国的逃将樊於期,对于他的这种行为,他的老师是异常反对的,可是太子丹并没有认识到这种行为将要给燕国带来的危机,反而对他的老师说,燕国与秦国是不共戴天的仇人,樊於期是秦国的敌人,自然就是燕国的朋友。

事实上,我们细细揣摩这句话就会发现漏洞,燕国与秦国之间的关系与燕国与赵国、齐国其实并没有什么两样,相反的,秦国与燕国之间并没有发生过多的冲突,那个时候秦国还没有对燕国发动战争,太子丹说出这样的话其实只是考虑到了自己之前的境遇,而樊於期这个人在秦国做乱煽动内乱,对于这样的一位将领,本身就是罪大恶极的,无论他处在哪一个国家都必定不会得到重用,太子丹之所以收留他,只不过是因为秦王嬴政想杀他而已。

我们从太子丹的种种行为,能看出他策划的荆轲刺秦王事件,并非单纯地想要保证燕国的生存,更多的是想为自己出口恶气而已;不然为什么太子丹并没有顾及到燕国的贫弱,反而给了荆轲极尽奢侈的生活,而且为了讨好荆轲无所不用其极,这些手段,这些钱财用来建设国家或者说建设军队岂不更好吗?所以说,荆轲刺秦这件事情之所以会让太子丹如此上心,除了对燕国生存的考量之外,更多的是想解决他与秦王嬴政之间的私人恩怨。

从王道政治和个人恩怨入手,分析荆轲刺秦的原因?出口恶气而已

综述

笔者认为,荆轲刺秦这一事件,看似荒唐的计划背后,能够体现出来的则是燕国一直以来的发展漏洞,那个时候的燕国没有与秦国一较高下的实力,同时也没有能够保障自己国家宗庙社稷的底气,只能够通过一些不同寻常的手段来阻止国家迅速衰败,但燕国对于这样的奢求尤嫌不足,在那样的时代里,要想保住自己的宗庙社稷,还想保证王道的政治传统不受影响,这本身就是一种滑天下之大稽的行为。

可惜历史最幽默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够不动声色地去,撕碎那些企图迷惑它的伪面具,时间越久则离事实就越近;燕国在战国末期所策划出来这种刺客案件行为,对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极其微不足道的,先不说它提一把匕首,就想改变天下格局的想法有多么的幼稚,单纯是它将国家的发展重心寄托在一个人身上,将国家发展的基础寄托在王道身上,这样的行为就非常的不合时宜。

战国时代,天下大争,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墨守成规的发展状态生存下去,哪怕是强大如楚国都不能,楚国比起燕国可以说是强大了许多倍,地大物博、国富民强、军队的战斗实力也远超燕国,即使最强大的秦国想要灭亡楚国,也要举国之兵60万才堪有着一战的实力,但是那又如何?

强大的楚国还是在秦国的铁蹄之下轰然倒塌,它一直以来坚守的分治制度,也土崩瓦解不复存在,更何况是一个积贫积弱已久的燕国。其实楚国再怎么固执,再怎么墨守成规,它在最终还能够放弃国内的掣肘拼死一战,可是燕国直到灭亡都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善出现,甚至不仅没有反而变本加厉,对于这样的一个国家来讲,它的灭亡其实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从王道政治和个人恩怨入手,分析荆轲刺秦的原因?出口恶气而已

后记

其实这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必然会面临着许多问题,出现问题,我们必须面对问题,去创新方法去完善,就像是魏国通过李悝、吴起变法使国力强大成为诸侯霸主那样,就像是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富国强兵那样。事实上,虽然魏国最终失败了,但它却是战国时代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的引导者,作为整个天下最早变法,也是最早变法成功的国家,它对于这个时代的引领作用其实比秦国更加的强大,只不过后来的魏国并没有在这条道路上坚持走下去而已。

所以说,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在创新的道路上持之以恒,哪一个国家能够在发展的道路上不墨守成规,哪一个国家才能够真正的去掌握时代发展的命脉;因为组成一个国家的是人,人是善变的,由人组成的社会必定就是善变的,那么这个社会所以要遵奉的基本政治制度就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谁能够敏锐地把控到这种变的存在,谁才能够真正的屹立不倒。

参考文献:《过秦论》、《吕氏春秋》、《战国策》、《春秋战国军事史》、《左传》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