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愛·回家》:感受叛逆期相宇的成長曆程,值得中國父母的反思

“人之一生,需要感謝的人太多。可是我們說出口的“謝謝”,卻又太少。當我們每次打電話回家,明明情緒都湧到嗓子眼了,但一張嘴,卻是最簡單的問候。可是憋著憋著,有一天卻發現, 自己想要感謝的人,已經不在了 。”@真誠永恆

《愛·回家》,由李廷香導演的2002年韓國電影,由金亦芬與俞承豪主演的親情片,城裡長大的小外孫被媽媽送到鄉下,由外婆暫時照顧,小外孫從開始瞧不起又窮又啞的外婆,到逐漸與外婆產生濃厚感情的過程,講述了一個濃濃的親情故事。

《愛.回家》電影在韓國觀影人數超過400萬,獲得韓國電影大鐘獎最佳電影獎和百想藝術大賞的最佳電影獎,2003年影片獲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獎提名。此外,影片獲得豆瓣9.1分的最高評價。

《愛.回家》劇情具有得天獨厚的濃郁的山野氣息,導演拍攝手法以強烈的真實感為亮點,沒有3D特效,沒有動畫,沒有任何的特技手法,僅以一組全景反射鏡和共21首曲子, 總時長為32分16秒以管絃樂和鋼琴為主,和影片一樣樸素自然的音樂,給人以貼切、自然感悟的真實性,彷彿身臨其境,又以強烈的童年代入感,緩慢敘述著一個親情的感人故事,一個愛的救贖。而這故事很容易讓人回憶到難忘的童年,又充分體現了童年叛逆心裡和行為表現。由此深入人心,不由得不讓人感動。

整部劇情演繹了一個叛逆童年在山野鄉村所經歷的艱苦磨礪過程。導演通過紀實手法完整的再現了一個七歲的孩子,遠離母親的照顧,缺失城市裡的優越環境,而僅能在又聾又啞的外婆陪伴下,過著單調、乏味的窮苦鄉村生活。特別是劇情中設計了又聾又啞的外婆,無法交流,無法溝通,更加增強了叛逆兒童的成長難度。該片只所以受到歡迎,主要是故事情節敘述的是我們每個人身邊的似曾經歷,如歌如泣的場景描寫都是我們似曾經歷的生活感悟。本文我將從相宇愛的救贖、孩子的天性、兒童自我成長空間方面來解讀這部電影。

《愛·回家》:感受叛逆期相宇的成長曆程,值得中國父母的反思

01、讓《愛.回家》劇情的主旋律,是對童年相宇愛的救贖

《愛·回家》這部電影娓娓講述了相宇平凡、樸素、單純的生活,沒有虛構的痕跡,同時也不陷入幼稚的煽情,它奉獻的是爽朗的笑聲和溫馨的感動,這就是電影所追求的效果。李延香導演意在拍攝能充分體現生命意義的電影。也正是這種質樸的手法能真實的再現生活,從而牢牢的抓住了億萬觀眾的心,才成成就了這部作品。

①迫於無奈的小相宇離開優越的城市環境,到貧窮的鄉野山村與外婆生活,既感受到了山村的異常艱苦,又感受到了原野風情的快樂,豐富了相宇的閱歷,也加速了相宇的自我成長過程。

相宇的媽媽,為了找工作,將兒子相宇送到山區的外婆家。7歲的小外孫,從小在首爾長大,愛看電視,玩機器人、打遊戲,溜冰,喜歡吃漢堡包和肯德基炸雞,由於母親失業找工作,無法照顧他,將他送到鄉下的外婆家。相宇的外婆不能說話,也不識字。而一直生活在可樂、電子遊戲和溜冰鞋世界裡的相宇,剛開始無法適應連遊戲機電池都沒有得賣的農村生活,他開始表現自己的不滿,為了買電池,相宇偷走外婆的銀頭簪拿去賣;相宇還不顧在一旁縫襪子的外婆,在地板上玩起了溜冰。

而想吃炸雞的相宇通過各種手勢,終於成功向外婆表達了自己的意願,而外婆只理解到雞肉,做出來的是“泡在水裡的雞”———燉雞,相宇很生氣,推翻了飯碗。面對這一切外婆唯一的表示就是不停用手勢表示對不起,因為連買電子遊戲機電池的錢都給不起,因為不能滿足相宇想吃炸雞的要求而對不起。這裡正詮釋了一個叛逆的童年,對待慈祥的外婆目無尊重的叛逆脾氣,如果在中國的父母面前最輕也得捱罵,重則體罰。就就是與中國父母唯我獨尊的強烈對比與反差。而劇情更彰顯了一位慈祥的外婆為外孫的包容、默默忍受的態度。

《愛·回家》:感受叛逆期相宇的成長曆程,值得中國父母的反思

②《兒童心裡學》闡述了兒童生長髮育期需要一個適宴的生長環境,而許多的中國家長卻忽視了這一生長期的教育過程

每個孩子的成長,一般都要經歷三個叛逆期,即:

  • 二三歲時的“寶寶叛逆期”;
  • 七八歲時的“兒童叛逆期”;
  • 十二歲以後的“青春叛逆期”。

其中,七八歲時期是最令人頭疼、最討人嫌的叛逆期,正如俗語所說:“七歲八歲討人嫌,惹得小狗不待見。”在五六歲的時候,孩子可能還很聽話,我們說怎麼可以玩他們就去玩,什麼可以做,他們才去做,走到哪兒都招人喜歡,這讓很多媽媽心裡樂滋滋的,甚至還慶幸自己生了一個聽話的乖寶寶,這下可以省省心了。但沒想到的是,到了七八歲,乖寶寶卻來了一個驚天大逆轉,變成了一個十足的“問題”兒童,每天弄得我們焦頭爛額、心力交瘁!隨時都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拿起十八般武器,與他們鬥智鬥勇。

每天為大人制造出來的困難,一個比一個更有挑戰性。什麼是錯的、不被允許的、危險的、缺德的,他們雖然都很明白,卻總是抱著僥倖的心理,屢屢嘗試,屢屢要跟我們擰勁兒幹,一定要把東西弄碎弄壞,一定要把事情搞亂搞砸……他們希望自己可以自由自在、無法無天:玩電腦,最好是沒有時間限制:不去上課,不做作業,最好是沒有人過問;想吃餅乾時,最好是可以撐到肚子裝不下……《兒童心裡學》恰到好處的概括了叛逆兒童的內心世界,也正是我們每個人所經歷的淘氣的故事。

本劇中的相宇本來就處於十足的叛逆期,中國的父母採取的是硬碰硬的方式,最後不僅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讓他們的叛逆心理變得更加強烈。而《愛·回家》中七歲的孩子與許許多多的孩子一樣,對世界萬物都充滿著好奇,隨著活動範圍的擴大,他們的自我意識慢慢覺醒,認識事物的能力也在逐漸提高,他們感到有些事情自己可以做主了。《愛.回家》給了相宇充分的自我反省時間,更是讓孩子接受艱苦的礪煉,磨合的過程。導演正是用這種悽苦的救贖方式,促進相宇對艱苦生活的適應與昇華,終將成長為大人,終於讓相宇成熟的《愛·回家》。

《愛·回家》:感受叛逆期相宇的成長曆程,值得中國父母的反思

02、兒童叛徒期的追本溯源,也正是兒童生長期的天性,只有恰到好處的引導或放開束縛,才能讓孩子成長進步。

兒童心理學是研究兒童心理發生、發展的特點,及其規律的發展心理學分支。兒童心理學在兒童成長、 兒童教育、兒童醫療衛生、兒童文藝、兒童廣播電視等社會實踐領域中具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①兒童心裡學闡述了兒童成長期的教育方法

在西方,兒童心理學研究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以後的一些人文主義教育家,如誇美紐斯、盧梭、裴斯泰洛齊、福祿貝爾等人的工作。他們提出尊重兒童、瞭解兒童的新教育思想,為兒童心理學的產生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礎。

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直接推動了兒童發展的研究。達爾文根據長期觀察自己孩子的心理發展的記錄而寫的《一個嬰兒的傳略》一書是兒童心理學早期專題研究成果之一,它對推動兒童心理的傳記法(或日記法)研究有重要影響。

科學的兒童心理學產生於19世紀後半期。德國生理學家和實驗心理學家普萊爾是兒童心理學的真正創始人。他對自己的孩子從出生到3歲每天進行系統觀察,有時也進行一些實驗性的觀察,最後把這些觀察記錄整理成一部有名的著作《兒童心理》,於1882年出版,

被公認為第一部科學的、系統的兒童心理學著作。本書討論了兒童的天性、兒童心理發展的重要時期、兒童的心理障礙、家長和兒童的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成見,解釋它們存在的理由,揭示隱藏在它們教條主義形式之下的真相,並本著審慎的態度為每一項討論的主題提供一個以現有認識為基礎的分析。

劇情中細部的刻畫了相宇的叛逆心裡,相宇同外婆進城,卻不讓外婆同時乘車回家,而這就是兒童叛逆心裡的具體行為表現,硬逼著外婆步行著崎嶇的山路,也正詮釋了兒童心裡學叛逆心裡天性。將一個七歲孩子刁蠻任性展露無疑。此處也詮釋了一個兒童生長期所必需經歷的叛逆天性。相宇的內心世界及行為表現詮釋了《兒童心裡學》中所描述的正是兒童發展的重要時期。

《愛·回家》:感受叛逆期相宇的成長曆程,值得中國父母的反思

②中國式的家長一貫制教育方式無疑於給中國的孩子築造了成長的牢籠,限制了孩子成長的自由和童年的幸福。

中國長期的家長專制思想在一些家長中缺乏普通的心理學常識,對子女教育急於求成,方法簡單粗暴,經常無視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別是孩子們有了過失時,不是與孩子們一起分析錯誤,不是補救辦法,而是責罵甚至毆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錯誤時感到孤立無援,產生叛逆心理。認為只要是主觀上對孩子好,就可以不講究教育方法。

劇情中有自我成長的相宇,猶如自由傲翔在天空的小鳥,親身經歷了風風雨雨才讓他感知生活的艱辛。作為中國的父母應該從中受到教育,要知道,自己對孩子敢於放手,才會讓你的孩子飛出每位家長禁錮的囚籠。還給孩子一個能獨立學會和適應生活的方式,只有這樣才會讓你孩子快速成長。飛翔在兒童世界幻想的天空中。

③《愛·回家》中的相宇彷如在自由世界中一天天長大,可是,中國式的家長卻永遠用愛束縛著孩子成長的腳步。

隨著兒童的成長,獨立意識漸強,要求有自己的處事方式,不希望受到過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長出於對子女的保護,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包辦,很少與子女談心,進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嚴格的規定來約束限制子女的行為,等於為孩子劃地為牢。因此,作為子女沒有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與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激發叛逆心理和叛逆行為。

我認為《愛·回家》影片中的外婆不能說話,耳朵又聾,又呆又笨,正恰到好處的給了叛逆期相宇的自我修復、自我反思的過程。使一貫叛逆的外孫相宇經歷了種種磨難,其中,被瘋牛追逐摔傷了腿;與小朋友相處中冒犯了朋友,不得不給朋友道歉,不得不從自身的錯誤中反省,這些場景無疑都使相宇變得懂事、成熟和堅強。艱苦的環境為相宇提供了一個自我修復和成長的經歷,正是本劇情難能可貴之處,更值得中國父母對子女教育方法的反思。

《愛·回家》:感受叛逆期相宇的成長曆程,值得中國父母的反思

03、《愛·回家》為相宇創造了一片自我成長的空間

①、“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本句名言出自先秦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原句應是: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意思: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裡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裡贖買回來並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飢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正是《愛·回家》的主題思想,而中國的兒童卻永遠生活在父母的襁褓中,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②、《愛和自由》是從另一個角度詮釋著《愛·回家》的釋義

《愛和自由》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專家孫瑞雪編寫的有關兒童的教育叢書。其實,這本理論之著與《兒童心裡學》異曲同工,都是依據兒童生長期的特點,因勢利導,讓每個童年期的孩子健康成長。說明了蒙臺梭利教育的核心理念:對孩子尊重。作者孫瑞雪在書中強調,我們都曾經是孩子,成年後,我們又有了孩子。孩子給我們帶來希望和快樂,也給我們帶來困惑和焦慮,孩子的成長是每個家庭大事中的大事。因此,當家長們發現有這樣一本書能幫助他們瞭解孩子、給孩子帶來幸福時,他們的感激和欣喜油然而生,這就是《愛和自由》的流傳秘密。

《愛和自由》中,兒童的智力來自於感覺,他們的感覺成人無法替代:個性和創造力之間是畫等號的,創意不能教:打罵中長大的孩子,看不到現實,苦難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質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難的童年經歷任鬥爭,都在尋找自尊和證明自己……而高爾基也曾經說過:“棍頭子下教育出來的孩子永遠是奴隸”。

《愛·回家》:感受叛逆期相宇的成長曆程,值得中國父母的反思

在我看來,《愛·回家》和《愛和自由》如出一則,強調給孩子的愛要有科學方式,即在對兒童成長規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利用蒙氏的各種訓練方法,並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選擇。《愛和自由》詮釋了對培養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而《愛·回家》影片中把一個七歲的孩子放在又聾又呆的外婆看護下,無疑使這部影片提升了觀賞性和對中國父母的反思意義

《愛·回家》:感受叛逆期相宇的成長曆程,值得中國父母的反思

全文總結:

《愛·回家》中艱苦的生活環境卻讓相宇越來越成熟,也越來越知道感恩生活、感恩外婆。由此我想到一句常言“庭院裡練不出千里馬,花盆裡育不出萬年松!”一部《愛·回家》的作品既感人之深,又有深刻的教育意義,面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應該還給孩子的一分自尊,家長只能起到引導作用,更多的應該留給我們的孩子去完成。

本劇《愛·回家》的不完美之處就在於導演對七十七老外婆缺少人性的關愛,當相宇和媽媽登上了回程車之後,畫面留下了外婆蒼老彎陀的身軀和舉步為艱的步履,給人們留下了無盡的沉思。儘管本劇存在稍許的不完美之處,但仍不失其一部深受人們喜愛的好作品。

《愛·回家》:感受叛逆期相宇的成長曆程,值得中國父母的反思

文|真誠永恆,如果你認同本文作品,敬請你的關注,我會繼續與大家分享生活中的情感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