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司马懿攻灭辽东公孙政权后尽屠辽东汉人,并要求汉人退回中原,这对当时东北亚的政治格局有何影响?

用户54204943154


三国乱世,中原板荡,很多民众士人为躲避兵灾,纷纷迁徙到边界地带。当时有三个人们最愿意迁徙的地方:汉中张鲁(道教军阀)、荆州刘表(不爱生事)、东北公孙度(天高皇帝远)。名士管宁是东汉末年去辽东避难的,“宁在辽东,积三十七年乃归”。

东北地区原本有汉设四郡,领土一直到现在的韩国首尔以南。由于汉末纷乱,王朝势力不及,高句丽国家趁势而起,攻击汉四郡留守官民。当地民众不堪其扰,于是内撤至辽东。高句丽于是占据了辽东半岛、朝鲜半岛的北部地区,成为当时的一大势力。

(辽东公孙氏政权范围)

辽东玄菟郡守公孙度将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联成一体,使汉族在东北地区的力量为之振作。当时,许多被称为“东夷”的少数民族轻则不修职贡,重则寇掠州县,这时又纷纷向公孙氏政权表示了臣服。

鲜卑人久慕中原,看到中原纷乱,他们也纷纷南下,从内蒙古赤峰地区延伸势力直到河北北部,直接威胁到了中原地区。这才有了曹操征辽东的壮举,一战之下,辽东遂威服。

不过,曹操征服辽东,只满足于击败游牧势力,在辽东公孙氏政权归顺后,就罢兵南归了。

(曹操征服乌桓后观沧海)

曹魏建立后,辽东公孙氏首鼠两端,一方面想通过结好孙权,在曹睿那里获得更多的财物赏赐和平等地位,一方面又不愿意真心附魏。他先是向孙权称臣,这让缺少政权合法性的孙权喜出望外,派人带过去了大量的赏赐。结果,这公孙渊(公孙度的孙子)竟然杀了吴使,向曹睿示好。曹睿派来了魏使,结果又是先给了人家下马威。这下,孙权和曹睿都不干了。

孙权被诱骗,气的差一点要亲征辽东。曹睿也坚定了除掉公孙渊的决心,先后派毋丘俭、司马懿征讨辽东。这时让魏国头痛的诸葛亮已经去世了,蜀汉江河日下,司马懿得以从关中前线抽开身来,提兵4万,一举结束了公孙氏在辽东半个多世纪的统治。

司马懿平定辽东后,并没有尽屠汉民,而是尽杀公孙氏7000多人,为的是防止在辽东割据50多年的公孙家族的势力死灰复燃。同时为了达到安靖东北的目标,司马懿还迁走了辽东汉民四万户。辽东地区因此人烟稀少,两汉四百年以及公孙氏政权50来年经营,废于一旦。

(司马懿平辽东)

公孙氏政权覆灭之后,曹魏以及后来的西晋继承了公孙氏的成就,从后来肃慎氏还远道到建康去给东晋进贡石砮,可见其一斑。

可是,东北地区由于缺少了直接的管理政权,导致游牧民族南下再无压力。辽东地区逐渐成为鲜卑族的势力范围,慕容部更是因此成为西晋王朝的蕃属。

自此,汉族政权南迁数百年,要对东北施加影响进行控制已是鞭长莫及了,东北再次成为一块远在天边土地。到了隋唐,这里的靺鞨、室韦、契丹已经很成气候,以唐之强盛,也不过置都督府,羁縻而已。


(隋时的东北亚)

决定中国历史的下半段的几支力量,契丹、女真、蒙古(源自室韦)、满洲,都由东北兴起。这些与西晋到隋唐的几百年里,华夏文明的缺席,更与这之前的两汉、尤其公孙氏时期的全力开发有着莫大的关系。

公孙氏覆灭之后,曹魏派遣毋丘俭镇守辽东。高句丽欺负魏军人少,以两万军来攻,结果被毋丘俭率大军反杀,摧毁国都丸都城。高句丽由此迁都平壤,这也改变了朝鲜半岛的历史命运。


而知而行的历史


公元238年,司马懿率四万大军灭了辽东公孙氏,辽东政权重新回归中央王朝。为了彻底消除辽东地方割据势力,司马懿一改过去儒雅一面,变成一个屠夫。"男子年十五以上七千余人皆杀之,以为京观。伪公卿已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晋书》。司马懿这一做法对东北亚政治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辽东公孙氏经营辽东地区有五十多年,公孙度原先是个小吏出身,经好友徐荣推荐时来运转,被董卓任命为迈东太守。公孙度用铁血手段稳定政局后开始向外进对外军事扩张。公孙度用扶余国结盟,把宗女嫁给扶余国王。向西打败乌桓,向东征吸高句丽,派兵跨海占领山东半岛一角,控制渤海和黄海沿岸商道,成为东北亚霸主。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用汉朝天子名议封公孙度为永宁候。这时候,公孙度开始野心膨胀,他哂笑说:"我王辽东,何永宁也。”出入用天子仪仗,公孙度五十多岁时就挂了,他的儿子公孙庚继位。公孙康向朝鲜半岛以南地区发展,征服三韩地区,把宗女嫁给百济国王,百济成为辽东公孙氏藩属,这一时期辽东势力达到顶峰,倭国,三韩等海外小国都把辽东势力当做华夏进贡称藩。辽东公孙氏威震东北亚。

公孙康英年早逝三十多年就死了,他的弟弟公孙恭继承辽东太守之位,。公孙恭身体不好,不久因蛋痛无法正常外理政事。公孙康的次子公孙渊夺取辽东太守之位。公孙渊是个妄自尊大的人,把外交搞得一团遭。他先向孙权称臣,又害怕魏国发怒,杀了孙权使者抢了财务,把使者的人头送到洛阳。

魏明帝曹壑封公孙渊为乐浪公,领辽东太守。派出使团出访,公孙渊害怕遭到暗算竞派兵包围馆驿。公孙渊的拙劣外交策略把孙权和曹魏都得罪遍了。公元234年,诸葛亮北伐死在五丈原,蜀军撤回益州。孙权石亭之战获胜后也无功而返。鲜卑单于苛比能被魏国派出的刺客暗杀,鲜卑部落解体,魏国外部危胁消除。



公元238年,魏明帝派司马懿率四万大军远征辽东,幽州刺使毌丘俭出兵击败乌桓,淳于嗣率水军跨海进攻朝鲜半岛,挡住百济援军。鲜卑慕容氏率军从北部杀入辽东腹地。司马懿在辽河沿线打败公孙渊主力,这场灭国之战干净撤底消灭了辽东公孙势力,公孙渊父子被杀。司马懿在辽东杀戮一番后把辽东地区数万汉人迁入中原地区。



辽东公孙势力的消亡,东北亚出现权力真空。高句丽王国得到发展机遇,迅速占领辽东地区,吞并汉四郡,成为东北亚地区新的霸主。高句丽不断同遭魏进行边境摩擦。魏幽州刺使母丘俭曾率军讨伐高句丽,攻占其都城丸都城。魏国误以为高句丽被打残了放松了警惕,七十多年后重建了丸都城,趁中原王朝内乱吞并辽东地区,占领卫襄平(辽阳)。



高句丽王国称霸东北亚地区数百年,隋炀帝为收复辽东地区三征高句丽,导至王国。英明神武的唐太宗不给子孙留祸乱,几次征高句丽都无功而返,直到唐高宗李治时才消灭高句丽王国,把其遗民迁入中原。中原王朝花费几代人努力,耗费无数财产和生命才消灭这个宿敌。这都是当初曹魏集团战略短视留下的恶果。


关东侠客


我认为司马懿英明一世,却唯独在处理辽东的善后工作上出了问题。

其出征消灭了盘踞辽东几十年的公孙政权,可以看得出其军事方面的过人之处,可后续却将屠杀辽东汉人,其余系数迁回中原,这也看得出来司马懿战略眼光的短浅。

这样的善后决策,对于曹魏来说没有问题,可对于当时整个东亚战略格局甚至于后世的影响都是十分恶劣的。

我们知道公孙政权占据辽东历经三代,几十年的时间可谓根基深厚,在三国鼎立时期依然屹立不倒,必然有其独到之处。

辽东身处北方,本就是抵御外族入侵的前沿阵地,而公孙政权割据辽东的几十年里更是让鲜卑、乌桓等少数民族吃进了苦头,更是狠狠的压制了外族势力。可以说魏国能够放手对抗蜀吴,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公孙家族压制住了北方外族的侵略势头。

公孙渊掌权后随即摆脱对魏国的臣服,自立为燕王,这也就招致了魏国的不满,司马懿出兵轻松剿灭了公孙政权。战后司马懿为了一举扫除辽东公孙残余势力的威胁,大肆屠杀辽东汉人,这也导致了辽东地区形成了一片真空地带。随后曾经被压制的鲜卑一族趁机进入辽东,这也为后来的“五胡乱华”埋下了伏笔。

这足以见得司马懿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轻易打破了汉人对外族的压制态势。这也对当时的东北亚政治格局有了多重的影响。

其一,曹魏来说,司马懿屠杀辽东汉人,也就意味着扫除了北方一个重要威胁。毕竟公孙政权割据辽东几十年根基深厚,如果不斩草除根,难免后来再生是非。并且之前公孙政权虽说名义上臣服曹魏,可也一直在与东吴政权眉来眼去,司马懿如若不斩草除根,后续东吴定会借此煽动辽东叛乱。因此,司马懿的这一决策彻底扫除了辽东势力,客观上讲也加速了三国的统一。

其二,对后世影响可谓恶劣。司马懿扫屠杀辽东汉人一方面扫除了公孙政权威胁,另一方面也是为鲜卑的崛起塑造了一个有利时机。与之相反的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一举解决了南蛮威胁,可司马懿却为了眼前的利益屠尽辽东汉人根基,造成辽东汉人和外族势力失衡。客观上司马懿也是引起后来“五胡乱华”的一个主要因素。


少年历史观


司马懿攻灭辽东公孙渊后,屠杀辽东汉人,并将汉人回迁至中原,有以下几个原因:

1.公孙渊长期割据辽东,并且向曹魏政权称臣纳贡,但是公孙渊野心勃勃,在景元初年自立为燕王,以襄平为国都,这是曹魏政权不能隐忍的。

2.公孙渊在辽东经营时间已久,辽东汉人基本上都以他为主,对于曹魏政权并没有太多的臣服之心。

3.辽东地区气候寒冷,路途遥远不说,还比较难行,曹魏政权没办法对辽东地区实时管控,再加上当时的辽东地区并没有太大价值。

由于司马懿屠杀辽东汉人的原因,东北亚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已经被公孙渊压制降服的高句丽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并且占据了辽东地区,领土面积的扩大,使得高句丽的国力得到很大的加强,成为了东北亚的政治中心。

2.司马懿回迁辽东汉人,使得辽东地区成为外族地盘,从此东北亚长期脱离了汉人的影响。

3.东北亚此后长期作为外族的地盘,成为了外族入侵中原的根据地,鲜卑,契丹等外族都从辽东入侵过中原,最有影响的就是满人以东北亚地区为根据地,横征四方,最终建立了清朝。




微醺书坊


给此后的中原王朝带来了上千年的外患!


首先,纠正一下司马懿攻灭辽东政权后并没有杀尽辽东的汉人,只是杀尽了公孙氏的族人。司马懿对东北亚政治格局和后世影响做出的最大昏招是征服辽东公孙氏之后,把原有的汉民也迁往中原。这样的做法产生的后果是此后辽东地区成为中原王朝的势力真空地带,周边的少数民族开始慢慢的渗透和崛起于辽东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接下来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对中原王朝的发展施加不同程度的影响。

自汉武帝攻灭卫氏朝鲜并设置汉四郡以来,大汉王朝存在的四百多年以及后来的曹魏政权初期,辽东地区都牢牢掌握在中原王朝手中。中原王朝对周边族群始终保持碾压的态势。这一时期,中原王朝的边患主要来源于北方,东北地区还没有足以威胁中原王朝的力量。



但是司马懿迁辽东汉民于内地之后,这种局面就被打破了。从此之后,中原王朝的边患重要来自于东北!司马懿只是看到并解决了汉人武装割据的问题,但是却没有看到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中原王朝的危害性更大。汉武帝当初开疆拓土的努力被司马懿付之一炬!


在此之后的历史反复的证明了辽东地区对中原王朝的重要性是何等重要!鲜卑族崛起于辽东地区进而才有可进军中原的根本;高句丽王朝引得隋唐两朝出兵剿灭;契丹族建立的辽和女真族建立的金给两宋带来了无尽的耻辱;满族建立的大清帝国灭亡了中国最后一个汉族建立的大一统明朝。这一切的根源都与司马懿的昏招脱离不了关系!因果报应,司马家建立的晋王朝也是被周边民族建立的政权群起而攻之,最终只能偏安一隅,走向灭亡!


亘古怀念说史


辽东,是指辽河以东地区,是汉地九州之一 。从战国到秦、汉,都设有辽东郡。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公孙度建立了辽东政权,历时三代,从公孙度开始到公孙渊被灭,存在50多年。最初,公孙度在辽东担任太守,对内打击豪强、实行严刑峻法,对外征伐高句丽、乌桓等势力,巩固对辽东的统治。董卓之乱后,凭借距离中原较远的优势,不接受中央统治,自立为辽东侯。公孙度去世后,他的儿子公孙康继任辽东太守,这时他对曹魏的姿态较低,主动斩杀袁尚、袁熙,讨好曹操。公孙康去世后,他的弟弟公孙恭继位,继续接受曹魏统治。到公孙康儿子公孙渊继位后,周旋于魏国和吴国之间,自立为燕王,结交鲜卑,想要正式建国,成为魏蜀吴之后的第四个国家。

公孙家掌控辽东历时曹魏三代君主。在曹操时期,群雄逐鹿,北方刚刚平定,曹操忙于对南方用兵,无暇北顾,默认了公孙家对辽东的统治。到了曹丕、曹睿统治前期,一方面,中原仍然需要休养生息,另一方面,诸葛亮持续犯边,曹魏的战略中心在西部,而不在北部。而当时公孙恭也接受曹魏统治,双方相安无事。到了公孙渊想要建国的时候,诸葛亮已经去世,这一时期,魏蜀吴之间基本上没有了规模较大的战事,处于相对的和平时期。

曹魏可以集中精力,一举解决辽东问题。于是,魏文帝派司马懿统率四万大军,征讨公孙渊。司马懿声东击西,渡过辽水,兵围襄平。公孙渊突围时,战死。入城后,司马懿将城内十五岁以上男子七千多人全部杀死,并收集尸体,筑造京观。对公孙渊所任命的公卿以下一律斩首,杀死将军毕盛等二千多人。收编百姓四万户,并把辽东居民全部都迁到了内地。这一战,也是司马懿的巅峰之战,战前的分析、准确的判断、策略的运用以及持续的攻坚,充分展现了司马懿高超的军事能力。

但是,正是因为辽东汉人的内迁,之后的高句丽、鲜卑等少数民族纷纷迁到辽东,造成了本来以汉族为主体,变成了以游牧民族为主体。在司马懿离开没多久,高句丽就开始进犯辽东。据《三国志·东夷传》记载,正始三年(242年)高句丽进犯辽东郡西安平。被毋丘俭击退。但是,随着司马家夺取曹魏政权后的激烈政治斗争越演越烈,毋丘俭兵败身亡。最终,在辽地汉族人口大规模迁徙至中原后,导致西晋时期辽东五郡人口大幅下下降,造成西晋后来失去对边关的控制。

特别是,之后又相继发生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进入中原的游牧民族纷纷失控,大量内迁,在北方夺取政权。特别是鲜卑势力南下,慕容鲜卑、拓跋鲜卑先后进入中原,建立燕国、北魏,全力争夺中原,无暇顾及东北,直接导致高句丽势力做大,威胁到中原政权。最终,经过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两朝、三代帝王,付出巨大代价,才消灭高句丽,把辽东纳入版图,这是距离司马懿平灭辽东已经469年。司马懿一定没有想到,自己一个不经意的举动,竟造成辽东地区脱离中原政权四百多年。


一壶清茗品春秋


司马懿将辽东汉人迁往中原的举动,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留下了一个空前巨大的后遗症,直到唐高宗时期,才彻底解决。

故事还要从汉末三国时说起。 董卓乱政时,提拔了一个辽东太守,名字叫公孙度。公孙度打仗很猛,有两把刷子,把辽东地区的边民部族整治的服服帖帖。


此时看到中原战乱四起,公孙度便说:“汉室倾危,此乃我等共图大业之时!”于是,他便在辽东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王国。

公孙度死后,传到了第三代公孙渊时,这个小王国出现了生存危机。当时,三国鼎立的形势已经形成了。而公孙渊与魏国接壤,随时有被侵吞的危险。

于是,公孙渊主动向魏国称臣纳贡,这本来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可公孙渊却昏了头,在讨好魏国的同时,他还幻想着双保险,同时向孙权称臣。 公孙渊讨好孙权,只是想让他当备胎。

没想到的是,孙权却是认真的,他当即封公孙渊为燕王,还让使臣带了1万多人远渡重洋来看望他。 公孙渊怕魏国报复,于是竟斩了使者,将其首级献给了魏国。孙权白白损失了上万人,大怒,气得要跨海亲征。


而魏国这边,对公孙渊这个反复小人,也是嗤之以鼻。

在击退了诸葛亮的北伐以后,魏国皇帝派遣司马懿,北征辽东。公孙渊大败,并被斩杀。 城破以后,司马懿斩草除根,将城内15岁以上男子全部杀死,辽东几十万百姓也被其迁往了中原地区。

繁荣了几十年的公孙政权就此消失,辽东出现了权力真空。 这时,此前被公孙度打得落花流水的高句丽,趁机入侵。他们劫掠人口、侵犯郡县,搞得辽东不得安宁,甚至还把辽水东边的大片领土纳入其版图。高句丽,成为悬在中原王朝头上的一柄利剑。

直到隋朝一统江山,才腾出手来解决高句丽问题,然而隋文帝、隋炀帝几次征伐,动员兵力上百万,却均以失败而告终。

唐太宗时代,三次征伐高句丽,也没有将其拿下。直到唐高宗时期,才最终将其灭掉,解除了中原王朝在东北亚地区所面临的最大威胁。 4位皇帝,总共用时近70年,总共动用兵力超过了200万,代价何其巨大!而这都拜司马懿所赐!


深夜聊斋


从内斗到对外,笔者很好奇的问一句,司马家族从始到终究竟干没干过好事?

对外战事方面,占据中原九州却被只有一州之地的蜀汉集团捶打几十年,面对长江天险对东吴集团也是无可奈何,最后靠着两个政权腐败内乱才侥幸得手,对内政治方面,巧言令色说服国内各士族集团参与高平陵之变血洗曹爽家族,换来的却是对士族集团更大的压榨,和对皇族的威逼,灭掉了一个曹爽却有着一个更大的司马家族站了起来。



对西南和南方的战事一塌糊涂,对内做大了自己却把国内政治搞得一片混乱,好在这一期间曹魏集团和司马家族并没有遇到真正的外敌,否则依靠司马家族只好内斗的个性,在真正的外敌面前断然难有生路,不过讽刺的是,在这一阶段司马家族弘扬了没有困难也要创造困难的优良作风,成功的把东北搞乱,为数十年后外族入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东征辽东集团公孙氏,可以算得上是司马家族在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一笔,也是为数不多的由司马家族亲自指挥的胜仗,这一仗从表面上来看消灭了盘踞辽东长达数十年的公孙家族,彻底将属于羁糜地区的辽东纳入了曹魏的版图,可谓是大功一件,但从细节上来看,这一仗也许根本不值得宣传,因为这一仗根本就没有败的可能。



比起盘踞南方的蜀汉和东吴集团,辽东公孙家族的力量实在太过于弱小,四万户30万人口连蜀汉集团的1/3都不到,早年也只不过是赶上路途遥远中原战事频繁各路诸侯无暇顾及,只凭借幽州地区偶尔来一次的征讨根本不足以致公孙家族于死地,而司马懿东征却是举国体制的东征,中原调动四万兵马外加幽州地区的曹魏军队配合,还利用曹魏集团的名号征调乌丸鲜卑等游牧民族以及朝鲜半岛的高丽派兵出战,还有青州山东半岛的水军参与配合,前后动用军力不下十万,比起只有四万户人口军队不到两万的公孙家族,这是一场开始阶段就宣告失败的战争。

因此面对司马懿的进攻,只有万人把守的辽河防线形同虚设,后方更是兵力空虚,司马懿轻松突破辽河防线就把公孙渊逼进老巢(襄平)不敢出战,一个多月的围城就攻破城池,历时一年的征讨作战实际不到三个月就宣告结束,公孙渊犹如一只蚂蚁一样轻松被司马懿捏死。可偏偏这场一边倒的战争,司马懿又再一次玩死自己。



先不说大肆屠城将公孙家族在辽东的7000官僚和士兵处决,扫掉了整个辽东最优秀的智囊集团,随后将4万户30万人口迁往内地,让整个辽东地区的汉人陷入空虚状态,无力再对抗周边的少数民族,表面上收复了辽东却搞成了无人区,也导致在这一区域的鲜卑甚至是朝鲜半岛的高丽趁机做大,为随后的外族入侵中原埋下了巨大隐患,司马家族的劣势就在于政治头脑强悍,对外目光却相当短浅,只知道内斗却忽视了外部的变化,以为自己消灭国内的反对势力就可以安枕无忧,却不知自己的纵容让自己的外部出现了更多的敌人,更讽刺的是西晋王朝最后不是灭亡在所谓的内部政敌手中,恰恰死在外部敌人的手里。


辽宁资深球迷


我是很倾城,我来回答。

这一事件发生于三国时期,在当时看没什么影响,但是对后世影响还是很大的。


公孙氏的祖先是公孙度,原来是一名小官,后来当上了辽东太守。当时的辽东地区和现在差别很大,那时东北有很多少数民族内蒙地区东胡系列民族、朝鲜地区獩貊系列民族以及黑龙江流域的肃慎系列民族。此时的公孙度就要与这些东北这些民族打交道了。

经过多年发展,公孙度首先联合夫余压制了高句丽。另外还派出部队乘船打通了山东辽东两个半岛沿海地区。随后又征服了乌桓,进一步扩充了自己的实力。在打服高句丽的基础上,他还把汉朝设在朝鲜半岛四郡中的玄菟、乐浪二郡纳入了自己的控制范围,史料记载“我王辽东,何永宁也”可见公孙度是多么霸气。

辽东公孙氏经过多年发展传到公孙渊时,因为公孙渊一系列的错误行为得罪了曹魏。魏国选调司马懿带领四万大军去灭公孙渊,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灭掉了辽东公孙家族的势力。这一战深深的影响了后世的中原王朝。


司马懿远远没有汉朝皇帝的眼光,司马懿在平定辽东后屠杀了很多人,包括大量的汉人,使辽东地区汉人的数量大幅减少。平定公孙氏后,曹魏并没有派人治理这一地区,虽然后来毌丘俭两破高句丽,但是一直没有有效的治理,从而导致辽东地区进入了一个乱世。谁也不服谁,互相攻伐。这其中就有后来鲜卑慕容氏的祖宗。另外就是北方游牧部族再次进入辽东地区。

魏被司马懿的晋朝取代以后,也没有好好管理辽东地区,在西晋八王之乱后,北方被少数民族占领,多数就是从辽东地区起家的,从而出现五胡乱华的事情,试想如果辽东地区有一个强有力的汉族政权或者有效的管理,也许就不会有五胡乱华的事情发生了。这一乱局也促成了隋朝的灭亡,因为隋炀帝想统一全国,因为东北这一乱局,消耗的隋朝大量的国力,其后的唐朝经过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代皇帝,数次征伐才灭亡高句丽,中原文化才再一次在东北亚立足。

在唐朝衰落后,这一地区再次被游牧民族所控制,其后的宋朝更没有实力收复这里。直到清朝即将灭亡,清朝才允许汉人有组织的进入这一地区。


很倾城


辽东公孙家族也是厉害,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一直三国纷争都能在辽东生存,的确有点能耐。

但是在公孙渊在辽东地区称王以来,受到了曹魏政权的重视,一山不容二虎。司马懿受命攻打辽东,公孙渊不敌司马懿,辽东政权被灭。




司马懿屠杀辽东汉人,是因为辽东地区受公孙家族统治多年,对于中原政权的不认可。屠杀当地人可以最大限度杜绝公孙势力的死灰复燃,减轻当地政府的压力。司马懿把辽东剩余汉人全部前往中原,让辽东被外族势力统治。司马懿这种做法,在当时是很好的,但是辽东地区无汉人驻守,也变成了游牧民族南下的一个基地,这就是为以后五胡乱华埋下了祸根。

司马懿屠杀辽东汉人,最后还是司马家族买单,司马懿此举,间接导致西晋的灭亡和北方汉人数量锐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