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晋惠帝真的是"傻瓜皇帝"吗?参考史料,其结果未必

引言

"何不食肉糜"一事,可能是晋惠帝永远都抹不掉的"黑历史"了,这件事情主要讲的是,在晋惠帝在位执政期间,发生了天灾,庄稼颗粒无收,闹起了饥荒。民间的百姓们没有饭吃,只能挖野菜,野菜吃光了就吃树皮,当树皮都被吃光了都时候,竟然开始吃泥土,因此在这次饥荒中,有大批大批的灾民被活活饿死。民不聊生的下一步,可能就是起义造反了,官员们知道事态紧急,迅速的将这个消息禀报给了皇上。

当时的晋惠帝坐在高高的龙椅之上,听完了大臣们对这件事情的禀报,很是不解,不过为了表示自己是一个明主,爱民如子,他还是冥思苦想了一番,得出了一个解决方法。于是他对大臣说道:"既然百姓们没有米饭充饥,那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因为此事,晋惠帝一直被人们称做"傻瓜皇帝"。实际上,除了"傻瓜皇帝"之外,晋惠帝还有另一个鲜为人知的称号,叫做"蛤蟆皇帝"。

《晋书》中对此事有所记载:"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后因食饼中毒而崩,或云司马越之鸩。"

晋惠帝真的是

晋惠帝

为什么称他为"蛤蟆皇帝"呢?是因为有一年夏天的时候,晋惠帝去自己的花园里游玩,路过池塘的时候,正巧池塘内有青蛙鸣叫,被晋惠帝听到了,于是晋惠帝就问身边的侍从们:"这些池塘之中的蛤蟆一直在呱呱的叫,它们这样叫是为公还是为私呢?"身边的侍从听的是一头雾水,但是皇帝发问了,又不能不答,所以只得回答道:"这些蛤蟆若是在公家的田地中鸣叫,就是为公;若是在私家的田地里鸣叫,就是为私。"晋惠帝一听,十分高兴,认为自己是一个公私分明的皇帝。

无论是"何不食肉糜"的事情还是向青蛙问公私的事情,好像都反应出晋惠帝"不太聪明的样子",但是历史上的晋惠帝,真的如同现在人们眼中的晋惠帝一般,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傻子吗?其实未必如此。历史上能成为皇帝的人,有几个是傻子?虽说皇帝有明君昏君之分,但所谓的昏君,也只不过是轻信奸臣,不善于执政罢了,论起智力方面还是没有问题的。晋惠帝比起其他的皇帝,可能不是太过出众,但也远远到不了傻子的地步,有很多的历史事件都可以证明这一观点。

晋惠帝真的是

晋惠帝陶俑

何不食肉糜?晋惠帝不是个例

晋惠帝是不是傻子,首先来谈一下"何不食肉糜"这件事情。晋惠帝口出此言,看似荒诞,将皇帝本人反衬的像是傻子一样,但与其说皇帝呆傻,倒不如说是当时的朝廷,根本不了解民间百姓的疾苦。皇帝不了解民间百姓的疾苦,这样的事情其实是屡见不鲜的。除了清朝时期,有几位皇帝喜好微服私访,不喜好驾车出游外大多数的皇帝基本都是待在宫中的,他们整日里锦衣玉食,又怎么会知道百姓生活的不易。

不仅仅是晋惠帝,明朝的末代皇帝,励精图治,想要复兴大明,那个勤政爱民,被誉为一代明君的崇祯皇帝,也是如此。崇祯皇帝刚刚登基时,陕北地区发生了旱灾,百姓民不聊生,吃树皮、吃野菜,甚至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一众官员上书请求皇帝赈灾,崇祯皇帝架不住大臣们一遍又一遍的劝说,同意自国库拨银十万两,分发给灾民。十万两白银,看似不少了,但当时的灾民数量,不下百万之多!

《明史》中记载到:"崇祯元年夏,畿辅旱,赤地千里。三年三月,旱,择日亲祷。五年,杭、嘉、湖三府自八月至十月七旬不雨。"

晋惠帝真的是

"何不食肉糜"

当皇帝下达了这个旨意的时候,就有大臣算了一笔账,就算这十万两白银完完全全的都落到了灾民的手中,也不过只能维持五十天的生计罢了。更何况这些银子根本不可能分毫不差的落到灾民手中。自国库取出的银子是十万两,但是经过贪官污吏的层层克扣,最终能到百姓手中的,不足十之一二。若想真正赈济灾民,平息这场灾荒,至少需要一百万两的白银。但是拨出这十万两之后,无论官员们怎么上书,崇祯皇帝也不再放银了。

崇祯皇帝在位时期国库空虚吗?并不空虚,崇祯刚刚上台,就查处了大太监魏忠贤以及他的党羽,缴获银两不计其数,当时的国库是很富足的,拿出一两百万赈济灾民,完全不成问题。崇祯皇帝昏庸吗?也是不昏庸的,人们往往拿崇祯皇帝,与上古时期的尧舜做比较,以突出他的贤明。那么崇祯皇帝为什么补拨银救灾呢?主要原因可能就是因为他身居朝堂之中,根本无法切身实地的了解百姓的疾苦。这样一来,晋惠帝说出"何不食肉糜"这句话就有情可原了,毕竟他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

晋惠帝真的是

明思宗朱由检

“八王之乱”下看晋惠帝,他只是生性迟钝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其主要目的就是夺取晋惠帝的皇位。究其根本,"八王之乱"是由晋武帝司马炎选立继承人不当造成的,晋惠帝司马衷生性迟钝,无法将朝中大权握在手中,导致皇后贾南风专权,干预朝政,进而导致了"八王之乱"的产生。"八王之乱"持续了十六年的时间,这场战乱不仅导致了晋王朝的覆灭,之后的"五胡乱华"也与此脱不了干系。

《廿二史劄记》中记载:"惠帝既立,贾后擅权,杀杨骏,废杨太后,征亮入,与卫瓘同辅政。楚王玮杀汝南王亮,贾后杀楚王玮,亮与楚王玮不协。玮谄于贾后,诬亮、瓘有废立之谋。"

晋惠帝真的是

贾南风

"八王之乱"期间,晋惠帝并非无所作为,他也曾带兵打仗,平复叛乱。当晋惠帝司马衷在感觉到八王之一的司马颙势力越来越强大,可能会危及道自己的地位时,曾写下密诏,交给了刘沈和皇甫重,命令他们带领军队攻打司马颙,不过可惜的事这个计划没能成功。而讨伐八王之一的司马颖时,晋惠帝更是亲自率领军队,御驾亲征,不过同样可惜的是,这次讨伐并没有成功。

晋惠帝所率领的军队,与司马颖的军队在汤阴交战,晋惠帝一方被打的溃不成军,四散败逃。文武百官都跑了个干净,晋惠帝自己的脸上也是中了三箭。而此时,只有一位官员嵇绍,不仅没有逃走,反而是下马来到了晋惠帝的车上,誓死保卫皇帝。追兵追到时,要杀死嵇绍,晋惠帝恳求兵士,言道嵇绍是忠臣,能不能放他一条生路,士兵不听,将他杀死了,嵇绍的鲜血溅到了晋惠帝的袍子之上。而当这件事情平息后,侍从想要为晋惠帝洗袍子,晋惠帝却说,这是嵇绍的血,不能洗。试问晋惠帝若是傻子,又怎么能够辨忠奸,写密诏,亲自率兵打仗呢?

晋惠帝真的是

嵇绍

中毒去世,晋惠帝对篡权者构成威胁

晋惠帝究竟是怎么死的,到现在也没有定论,史书上记载着他是突然"暴毙而亡"的,不过现在有一种赞同最多的观点是,晋惠帝司马衷是被司马越(或者其他人)给毒死的。这就很奇怪了,若是司马越自己想当皇帝,毒死司马衷还情有可原,但是在毒死了司马衷之后,司马越并没有凯觑皇位,亲自登基,而是扶持了一个傀儡皇帝。

《北史》之中记载:"晋怀帝败,没于刘聪;聪败,没于石氏;石氏败,晋穆帝永和中,濮阳太守戴僧施得之,遣督护何融送于建业。"

晋惠帝真的是

晋怀帝司马炽

晋怀帝司马炽,便是司马越扶植的傀儡皇帝。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果晋惠帝真的是一个白痴傻瓜的话,司马越酒没有理由将他毒死,再扶持一个傀儡皇帝了,因为这世上,再难找出一个比傻子还容易控制的人了。而司马越之所以毒死了晋惠帝,只有一种合理的解释,那就是晋惠帝不是傻子,而且在司马越掌控朝政的计划中,起到了阻碍作用。

晋国的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一共有二十六个儿子,虽然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长子去世,次子司马衷有合法的继承权,但如果司马衷真的是一个傻子的话,司马炎是不可能将王位交到他手中的。所谓的"作弊解题"无非上只能说明司马衷比较愚笨罢了,并不能表示他就是一个白痴,司马炎与司马衷乃是父子关系,身为父亲,对于儿子是不是白痴,又怎么会单纯的凭借一道题来下定论呢?

晋惠帝真的是

东海王司马越

评价

由以上的种种例子都可以看出,晋惠帝司马衷并非是一个傻子,只是相较于其他的皇帝来说,司马衷愚钝了一些,无法应对繁多冗杂的朝堂事务而已。那么为什么传到如今,他就变成了一个人人唾弃的"白痴皇帝"了呢?这主要还要归功于历朝历代的儒生们,毕竟在儒生看来,实行分封制的西晋,才是儒家推崇的朝代。

不过西晋只传了四个皇帝,便灭亡了,推崇分封制的儒生,肯定是不会评判分封制这个制度的,所以只能由皇帝身上找毛病了。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作为开国皇帝,没有什么好批判的,对他的批判只能是说晚年沉溺于美色,导致选择继位者时,立太子不当。

而晋惠帝之后的两位皇帝,基本就已然彻底沦为了傀儡,朝政大权根本就没有在他的手中,进行批判也没有什么意义,而夹在中间的晋惠帝,就成了他们最好的批判对象。又加之晋惠帝说出了:"何不食肉糜"这句话,更能成为批判的切入点。

所以说,晋惠帝,一个略有愚钝的皇帝,就因为一句"何不食肉糜",和"官私蛤蟆"这两件事,在儒家文人的大肆渲染之下,就成功的变成了我们现在所了解的"白痴皇帝",而既然皇帝都是白痴了,那皇帝身边有奸臣外戚把持朝政,也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了,就这样,晋惠帝成为了为封建分封制度弊端所背锅的"替罪羊"。

参考文献:《北史》、《廿二史劄记》、《明史》、《晋书》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