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以自然、人類的健康和未來為代價,這樣的食物,你還要吃嗎?

當我們去買食用油,選擇玉米油、大豆油還是花生油呢?面對眼前的一盤炸雞,這炸雞到底是不是新鮮呢?即將入口的這盤肉,它到底來自何處?它是吃什麼長大的呢?或者什麼也不關心,只要味道好就大快朵頤……

我們從父母的口中聽過饑荒,兒時也經歷過缺吃少穿的匱乏。食物,作為每個人耐以生存的必需品,今天的我們看上去比祖輩要幸運許多,因為:我們處在一個食物過剩的時代。

面對琳琅滿目的食品,我們無從判斷哪些食物該吃,哪些不該吃。同樣的炸雞,卻再也找不回兒時的味道。病從口入,吃了錯誤的食物,會導致生病甚至會帶來生命危險。在充足的食物供應鏈之下的我們,體驗著飲食焦慮帶來的困擾。

以自然、人類的健康和未來為代價,這樣的食物,你還要吃嗎?

邁克爾·波倫是美國著名的飲食作家,他寫的《雜食者的兩難:食物的自然史》給出了雜食者到底要吃什麼的答案。本書從產業化食物鏈、有機食物鏈、採獵食物鏈這三條主要食物鏈出發,向讀者揭開了人類食物多樣性背後的神秘面紗。

邁克爾·波倫告訴我們:“我們吃下去的東西以及吃東西的方式,都會決定我們成為怎樣的人。”他像一個美食偵探,用文字啟發人們能認真對待每一口進入身體的食物。讀完它,再次面對眼前的食物該不該吃這個問題,你應該能得出自己的答案了。

作為雜食者,我們有吃健康食物的權利,而這個權利就掌握在每一個人手中。所幸,我們擁有廚房,我們擁有餐具,知道在哪裡取得原材料,做食物這件事學起來真的沒有想象中那麼難。

以自然、人類的健康和未來為代價,這樣的食物,你還要吃嗎?

一、我們吃的食物可能不是食物

玉米因其“四碳植物”的生存優勢,存活力強,生長得又快又多等特性成功地被人類選為了食品工業的基礎農作物。作者將美國人稱為:“會走路的加工玉米”,恰如其分。

牛吃玉米長大,再切成牛排供人類食用;雞吃玉米長大,再做成炸雞進入餐桌;酸奶來自於一種專門吃玉米長大的奶牛;人類用遺傳方法培育出咽得下玉米的養殖鮭魚;炸雞塊用的玉米油,甚至檸檬酸,原料只有一種:玉米!

以自然、人類的健康和未來為代價,這樣的食物,你還要吃嗎?

現在的玉米進入了工業時代,是科學家們改良後的種子,這些種子是一代種,不可以留種,農民無法從自己的作物中生產種子,每到春天,農民們不得不去農資市場或種子站購買種子。

合成肥料的發明,讓農場完全工業化,即將原料(化肥)轉換成產品(玉米),合成肥料的固氮作用能讓玉米在沒有太陽的照耀之下依舊產量達標。玉米消耗了龐大的化石燃料能源,然後轉變成更加龐大的食物能源。

超市裡80%以上食品的原材料都是玉米,食品工業用多樣化的包裝,各種類型的狀態呈現,精巧地對植物分子加以重組,成功地掩飾了食物背後同樣的原材料屬性。也就是說,你吃了十幾種食品,結果都是在吃玉米!

以自然、人類的健康和未來為代價,這樣的食物,你還要吃嗎?

玉米的組成部分

當鹽、脂肪、糖疊放在食物中,食物會開啟多巴胺傳遞美味,人們對食物的渴望就像碳水化合物一樣,補充之後能量和血糖達到峰值,然後很快就耗盡了,我們就需要更多的碳水化合物來維持。

這裡引入一個概念:(Glycemic Index)血糖生成指數,是反映食物引起人體血糖升高程度的指標,是人體進食後機體血糖生成的應答狀況。

當食用高血糖生成指數的食物時,在短時間內會使血糖升高,胰島素喚起身體機能,將吃進體內的熱量轉化為脂肪,大量胰島素使血糖快速下降,造成飢餓感,使我們吃進更多的東西。這就是為什麼吃垃圾食品,會讓人感覺越吃越餓的原因。

以自然、人類的健康和未來為代價,這樣的食物,你還要吃嗎?

血糖生成指數越快,造成飢餓的感覺越強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食品工業的經營模式,將依靠獲取最便宜的原材料,並在少花錢的情況下,盡其所能的使人們食用大量的鹽、脂肪、糖。我們吃得越多不代表獲取的營養越多,那僅僅代表我們為食品工業創造的利潤多,跟健康沒有半毛錢關係。

吃什麼,像什麼,你吃的食物也許根本不是食物,而是假借美味佳餚的外表,實際上是一堆石油,或者玉米,或者鹽、脂肪和糖……

以自然、人類的健康和未來為代價,這樣的食物,你還要吃嗎?

二、當我們決定要吃某樣食物,請以安全為出發點

做為雜食者的人類,有天生的識別食物是否能吃的能力。我們的舌頭上分佈著無數的味蕾,它們幫助我們判定食物的價值與安全;我們天生討厭苦味,這是人類味覺的重要基礎功能。

我們對某些食物會感到噁心,這是一種解決雜食者兩難的珍貴能力。這種能力是極為有用的,能讓雜食者避免吃下有害的食物。

有些人選擇食物追求口感,人們以為自己身體缺少某種物質,所以看到某種食物就有想吃它的慾望。然而,隨心所欲的選擇往往受到餐具的大小,食物映入視覺的順序而改變,任憑感覺去挑選食物並不是明智的做法。

以自然、人類的健康和未來為代價,這樣的食物,你還要吃嗎?

清朝人李漁在《閒情偶寄》寫到:“聲音之道,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為其漸進自然。吾謂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漸進自然也。”

自從人類學會了使用火,烹飪成為雜食者最聰明的能力之一。對於烹飪食材而言,越接近自然的就越安全。邁克爾·波倫寫道:“親手種植我們本身消費的食物,是我們能為環境所做的最棒的事情之一。”安全、衛生是我們選擇食物的原則,而不是以追求口感為主。

我們可以選擇用食品工業來餵飽我們的胃,也可以同作者一樣耗費體力、精力和情感在細心的烹調中餵飽我們的胃。一切取決於我們自身。

以自然、人類的健康和未來為代價,這樣的食物,你還要吃嗎?

三、眼前的食物來自哪裡

食物從哪裡來?有人說,超市裡,菜市場,農貿市場啊!食物都是農民辛苦種植出來的。然而,事實是:現代莊稼的生長全靠肥料。

儘管現代農業已經擺脫了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模式,但是各種沒聽過的怪病出來了,醫院裡總是人滿為患。我們的生活條件比祖輩們好了幾倍,而繁殖力和生命力卻不如上一代人。

農藥,肥料的汙染經雨水的沖刷,流進土壤裡,最後還是進入農田,生長在了我們的食物裡,我們無處可逃。邁克爾·波倫也在呼籲:“工業化飲食最棘手與悲哀之處,在於其徹底掩埋了人類與各物種的關係與聯繫。”

普通人沒有透視眼,不能洞察餐桌前食物的來龍去脈,起碼有兩個地方是我們務必要回避的:超市和快餐店,食品工業的終端就在這裡。無論這裡的食物看上去多麼美味,為了你的健康,儘量別吃。

以自然、人類的健康和未來為代價,這樣的食物,你還要吃嗎?

現代人凡事都想速成,一談到要花時間就面露難色,做飯這件事是有時間成本的。從清理食材開始,烹飪,調味,吃完飯之後收拾碗筷,灶臺,一頓飯下來消耗的精力不少。這是人們不愛做飯的原因之一。

我們有各種快餐食品,手機下單,相比之下這種廉價、便捷的方式讓我們心甘情願把做飯這項工作交給快餐店,用耗費最少時間,最省錢的方式來餵飽自己的胃。

我們眼前的食物吃起來不錯,卻少有人知道食材真正來自哪裡。我們看到盤子裡的肉,根本不去想這是來自哪裡的動物身上的肉;在張口的那一瞬間,面對已經付過錢的食物,我們並不以為自己需要承擔什麼責任。

邁克爾·波倫在書所說:“萬物皆相連,即便一塊奶油夾心餅也不例外”。食品工業導致了食者責任感的缺失,不曾親眼目睹慘烈的嗷叫聲,並不代表可以事不關己,我們應該意識到食用者在整個食物鏈中是有責任的。

道德經說:“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人們常吃這種違反自然規律的食物,會給我們的身心以及後代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值得每一個人思考。

以自然、人類的健康和未來為代價,這樣的食物,你還要吃嗎?

四、走進廚房,我們需要注意什麼

以自然、人類的健康和未來為代價,這樣的食物,你還要吃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我們就儘可能多地抽出閒暇時間走進廚房,我們可以選擇做個食品創意家。在做飯時,我們同樣要追求安全的飲食,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保持清潔,防止汙染:保持廚房的衛生清潔,保持乾淨,避免食物接觸到髒東西造成汙染。在乾淨的廚房裡,才能發揮更好的創造力。

生熟區分開,避免交叉感染:切菜的砧板各準備兩個,生熟分區,生的食物裡有肉眼看不見的細菌微生物,避免交叉感染,千萬別嫌麻煩。與我們的健康比起來,這點麻煩真的不值一提。

食物要徹底煮熟才能吃:特別是豆角、豆子、肉這類食材,兒童和老人的食物尤其應該煮熟,使食物更易於消化。至於追求幾分熟的口感更好之類的話,聽聽即可,常吃不熟的食物對健康是不利的。

在安全溫度下保存食物:每一種食物都有相對安全的保存溫度,要因食材而定。魚類、肉類、蔬菜、水果、菜餚的保存都是有期限的,食材儘快食用才能保證營養。

用安全的水和材料去做食物:現在水汙染嚴重,儘量使用處理過的水做飯;做菜選用的材料要知道來源渠道,選擇安全生長的食材為原料。

以自然、人類的健康和未來為代價,這樣的食物,你還要吃嗎?

如作者所言:“不論我們選擇以什麼東西餵飽自己,這些東西都是自然的饋贈,而非來自工業。”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