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王昌齡的這首邊塞詩,憑什麼被譽為唐代七絕"壓卷之作"?

在唐詩中,邊塞詩佔有很大的比重。而在眾多的邊塞詩中,又以王昌齡的《出塞》評價最高,它被譽為唐代七絕"壓卷之作",響徹古今!

《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的這首邊塞詩,憑什麼被譽為唐代七絕

這首詩是王昌齡《出塞二首》中的第一首,評價歷來很高。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出塞》是樂府舊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 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願望。

詩從寫景入手。詩人只用大筆勾勒,不作細緻描繪,卻恰好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尤為奇妙的是,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里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

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自然聯想起秦漢以來無數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人未還",一是說明邊防不鞏固,二是對士卒表示同情。這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因,後者是果。這是從秦到漢乃至於唐代,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表現的內容是複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願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詩人把複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裡,深沉含蓄,耐人尋味。

你覺得王昌齡的這首《出塞》當得起唐代七絕"壓卷之作"的稱號嗎?(編輯阿白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