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杜牧寫浮雲的一首詩,引經據典,卻躍然紙上,太形象了,堪稱經典

喜歡古詩詞的朋友都知道,詩人們在寫詩的時候,無論是寫人還是記事,亦或是抒情,都喜歡用具體的景物來作為意向。比如詩人想要描述自己的悵惘或思念時,總是喜歡寫到登高遠眺或倚著欄杆;形容一個人的品格高潔之時,喜歡以梅花、竹子、荷花等等,抑或者是傷春、悲秋。那麼天上的雲呢?雲是由水汽在空中遇冷凝結而成,各種各樣的雲朵在空中變化多端,其實它可以代指的也有很多含義,比如說悠閒、變幻莫測、高遠、神秘等等。

杜牧寫浮雲的一首詩,引經據典,卻躍然紙上,太形象了,堪稱經典

古時候的文人們也非常喜歡在詩文中寫到雲,李白寫到"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賈島說:"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等等,寫雲的詩句實在是太多了。不過具體寫"雲"的卻並不多,所以今天為大家分享的就是這樣一首詩,這首詩的作者是杜牧,有趣的是在這首詩中雖然寫的是雲,但是卻並提到"雲",接下來就讓我們欣賞一下這首詩。

東西那有礙,出處豈虛心。

曉入洞庭闊,暮歸巫峽深。

渡江隨鳥影,擁樹隔猿吟。

莫隱高唐去,枯苗待作霖。

杜牧寫浮雲的一首詩,引經據典,卻躍然紙上,太形象了,堪稱經典

這是一首杜牧所創作的五言律詩,出自於《杜牧詩集》,他是晚唐時期的一位詩人,與李商隱被稱之為"小李杜",經常被人們與李白杜甫的"大李杜"相比。有人說他們不如"大李杜",但卻並不見得是如此,我們不能因為他們所在的時間稍晚,就降低他們的成就。杜牧才華橫溢,但是他的仕途之路卻充滿了坎坷,雖然內心有著高遠的志向,但是由於當時社會動盪,所以為了能夠尋找機會他不得不四處漂泊。

或許是由於這樣的生活經歷,所以他覺得自己的人生就像天上的漂浮不定的雲朵一樣,便寫下了這首詩。我們都知道在晚唐時期的詩文由於社會原因大多都是非常柔軟傷感,有些消極,但是杜牧的詩大多卻不是如此,或許是由於他性格的原因吧,他的詩文大多都語言清麗,並不消沉抑鬱。

杜牧寫浮雲的一首詩,引經據典,卻躍然紙上,太形象了,堪稱經典

在這首詩的前兩句中,他為我們描繪出了雲的特點,在詩人眼中,雲是飄渺不定、無常的,從這個角度上來看,這更像是詩人自己本身的性格特徵,像雲一樣奔放自由。在這裡,"那有礙"和"豈虛心"更是讓雲的特點更加的鮮明。

緊接著,在接下來的兩句詩文中,作者則是從"曉入"和"暮歸"這兩個時間點上作為切入,再從"洞庭"和"巫峽"這兩個不同的空間來描寫,再一次為我們凸顯了雲的特性,雲是那樣的飄忽不定,可以說是來去無蹤影,卻又無處不在。而"深"和"闊"兩個字則是在進行具體的描寫,對仗極為工整且描繪的生動又立體。

杜牧寫浮雲的一首詩,引經據典,卻躍然紙上,太形象了,堪稱經典

在頸日處,作者則是提到了飛鳥和猿猴這兩種動物,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行動都是非常的迅捷。一直到這裡,詩人提到了時間、環境、動物,這都是在形容雲,他從多個層面讓雲的形象更加立體的躍然於紙上,讓我們的思維也跟隨著文字在運動。

這首詩的最後兩句中,詩人則引用了宋玉記載在《高唐賦·序》中的典故,說自己與楚襄王遊雲夢臺,上只有雲,以此典故來突出雲的重要。在這首詩中,簡單的雲被他寫的活靈活現,引經據典極為精準,可見他的才華,尤其是這詩的最後一句,更是表露了他自己懷才不遇的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