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一開嗓一亮腔,就能讓人沉浸在這獨特的鄉音中

遙看白洋水,帆開遠樹叢。

流平波不動,翠色滿湖中。

白洋淀的傳說和故事非常多,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雄縣東王村絲絃。

雄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雄縣縣城北部,有一個村落名為東王村,東王村絲絃這一門藝術,在當地頗有知名度。東王村絲絃屬於農民戲,一直在民間傳唱,官方資料相對匱乏。

一开嗓一亮腔,就能让人沉浸在这独特的乡音中

雄縣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東王村絲絃伴奏樂器主要為板胡、曲笛、笙。從戲曲表演來看,絲絃熱烈火熾、刻畫人物細膩,其中以花臉、老旦、花旦等行當表演最具特色,崇尚動作特技是其重要特點。

絲絃的又一特色體現在它獨特的唸白。絲絃戲作為地方劇種,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始終保持著濃郁的鄉土氣息,鄉間風俗、方言俚語在戲裡很常見。

一开嗓一亮腔,就能让人沉浸在这独特的乡音中

絲絃戲為地方劇種,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據雄縣東王村絲絃非遺傳承人李中月介紹,東王村絲絃是由東王村的李雲成、侯振遠等人從雄縣孤莊頭村學入的,又稱為“哈哈腔”“哼七調”。

因樂譜靠口口相傳,目前僅保留下來《小拜年》《釘大缸》《指路》《報回頭》等幾個劇目。2014年,東王村絲絃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开嗓一亮腔,就能让人沉浸在这独特的乡音中

東王村絲絃在當地頗有知名度。

到如今,東王村絲絃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在代代傳承中,散發著揮之不去的歲月記憶,也承續著綿密柔潤的鄉音鄉情。

下期預告

一开嗓一亮腔,就能让人沉浸在这独特的乡音中

雄安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大南頭村木雕畫藝術家李志國的木雕技藝屬於家族傳承,到如今,這項技藝已傳承近百年。下期為您說說大南頭村木雕畫。

關於廣播劇《白洋淀故事》

一开嗓一亮腔,就能让人沉浸在这独特的乡音中

白洋淀是河北名片之一,古有“北地西湖”之稱,今有“華北明珠”之譽。自古以來,發生在白洋淀的傳說故事很多,而且非常精彩。新華網、新華社河北分社、河北省網信辦、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聯合推出系列廣播劇《白洋淀故事》,以廣播和漫畫的形式,帶您穿越美麗神秘的白洋淀,領略魅力燕趙。

好故事仍在繼續,敬請期待!

策劃:劉曉超

導演:翟曉敏

統籌:魏會博、邢玉偉

配音:馬力

音樂:高毅

美編:張文澤、高媛媛、溫瑞博、吳昊楠

支持:河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