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蒋百里将军为何没有兵权?

芳绯文学


国军将领中有兵权的,基本上分两种,一种是带资入股的地方军阀部队的将领,他们在归顺国民政府之前,自己本身就是有军队的,而且后面能一直保得住自己的军队,那么他们就一直有兵权;第二种就是中央军中加入国民政府比较早的保定军校毕业生,以及后来的天子门生,也就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而中央军中自立比较深的保定军校的毕业生,多数都是蒋百里的门生。

当然,除了这两种人,也有些人能够意外的得到兵权,比如黄百韬,本身并不是黄埔系学生,原本是张宗昌手下的低级军官,但是因为他后来在皖南事变时,协助顾祝同策划皖南事变,得到了顾祝同的信任,所以他也得到了国军统帅部的重用,获得了外放机会,直接带领部队,有了兵权,到淮海战役时已经是主力兵团的司令官。

蒋百里的情况跟这些人都不一样。他早年毕业于日本,又曾受袁世凯赏识,在保定军校担任过校长,所以资历很深,名气很大,保定军校的毕业生也都要尊称他一声校长。但相比之下,这些都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他曾经先后担任过吴佩孚、孙传芳和唐生智的参谋长,前两位是北伐的主要对象,唐生智两次起兵反对南京政府,和中央军打仗。而唐生智在当时人的眼里,也算是他在保定军校的得意门生。

也就是说,在军阀军队里,他本身也是担任参谋工作的,并不直接掌握军队,所以他并不是那种能够带资入股的军阀部队的将领。而且,他和中央军一直都是对手,他辅佐过的几位都和中央军打过仗,所以他也不可能在中央军中得到实权。他也不可能像黄百韬一样,给中央军的八大金刚何应钦、顾祝同那些人当小弟,自然也不可能得到信任。

从能力来说,蒋百里虽然名气很大,但是他辅佐过的几位,无论是吴佩孚还是孙传芳,或者是唐生智,都被中央军打败了。所以,他或许具备某些方面的战略策划能力,但是具体到战役战术指挥层面,他显然并不擅长,因为这是需要在大量的战争中去积累的,光靠在学校接受的军事教育是不够的。所以,他在当时人眼里,也不是一个适合带兵的人,只是资历比较深,名气比较大,比较受人尊敬而已。

抗战爆发之后,因为各地开始大量扩军,军官一时不足使用,所以也有一些军校的教师或者长期担任参谋工作的军官也得到了直接担任部队主官的机会。但总体来说,多数表现不好,或者是应变能力不足,或者是对部队掌握不住,甚至有人被吓哭了的。比如宋瑞珂在枣宜会战时奉命反攻宜昌,他手下一个长期担任参谋的团长看到日军炮火猛烈,自己手下的战士死伤枕藉,就吓哭了,宋瑞珂只好反过来去安慰他。

虽然当时不少人都评价蒋百里是国内少有的几个符合军事家的标准的人之一,但其实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他的名气比他的能力要大很多。至于他推断日军将从华北开始侵华战争,以及劝国军统帅部注意对湖南的经营,将来可以在湖南与日军拉锯,其实也并不能算是什么特别重大的军事贡献,至少离军事家的标准还有一些距离。


萧武


兵权?蒋介石没有杀他就谢天谢地了,蒋百里就任的是北洋政府的保定军校校长,1925年曾经是直系军阀吴佩孚的参谋长 ,后来又成为“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的参谋长,国民革命军在江南主要打的就是这两个军阀,等于说蒋百里是北伐军的大敌。

更正一下,百里是这位蒋先生的字,大名才是方震,即蒋方震字百里,许多答友想当然地搞反了。



这还不算,作为北洋一脉的重要人物,蒋百里还曾经以老师的身份,在1927年指导保定一期的唐生智反桂(彼时桂系把持南京政权),1929年又起兵反蒋,是湘军唐生智倒台前的主要幕僚,兵败后被捕入狱。蒋介石之所以没有杀他,一是清望,二是名望,三是同乡,四是惜才,其实这都不是主要的。

关键在于蒋百里只是军事教育家、军事思想家,但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家。他辅佐孙传芳大败,辅佐唐生智先败于白崇禧,再败于蒋介石,事实胜于雄辩。



这也是蒋介石不授予其兵权的第一个原因,具有一定战略思想头脑不代表就能成为优秀的军队统帅 ,蒋百里也确实没有独自指挥过任何一场战役,若用“纸上谈兵”这四个字又显不尊重先辈,事实是,他更合适于做一名高参,而不是统兵一方的大员,蒋介石也确实这么做了,二蒋和解后委任其为“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议”。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蒋介石出资,嘱蒋百里以其私人代表身份赴日本考察游历,他带回了中日必有一战的结论,为国民政府备战争取了时间。



第二个原因,在黄埔系将领还没有成长起来之前,保定系军官团是国民党军队上层的重要成分,如果第二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被授予重要军职,这些将领们到底该听哪个蒋校长的?考虑到他曾经反对过蒋介石的经历,黄埔军校校长是不得不防的。

八大金刚里顾祝同、刘峙、陈诚、张治中、钱大钧、陈继承都算是蒋百里的学生,一旦有了异心,你叫蒋介石如何是好?在军队将领控制这个层面上,蒋介石是非常看重的,他悍然杀害黄埔军校教育长邓演达,就是担心黄埔学生出现两个阵营,那他的军队就乱套了,蒋百里依然。



抗战爆发后,陆军大学由南京内迁(1932年自北平迁来)四川,由于成都人满为患且距离战场过远,又决定迁往黔桂交界的广西宜山,蒋介石为专心指挥战事辞掉了一切兼职,1938年10月任命蒋百里为陆军大学代校长,掌管这所当时中国的最高军事学府,这也是蒋百里最合适的位置,不料天妒英才,仅一个月后蒋百里便病逝了。

蒋百里生前与蒋介石最后一次晤谈时,提出了在中国第二地理棱线与日军对峙的构想,并认为应以湖南为重点地域,这是他对所著《国防论》的实时补充,蒋介石也确实听进去了,一直在湖南布署重兵,这也是蒋百里先生对抗日战争所做的最后一次贡献。



陆军中将,追晋陆军上将,“中国三个半军事家”的版本很多,客观地说,不太认可蒋百里先生上榜,军事理论婓然,军事实践几无。


度度狼gg


国军最有"智慧"的将军,为何没有一线带兵经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蒋百里开始成了国军中最有"智慧"的将军,可是,这个将军,从来没有一线带兵经验,一生中长期担任了军校校长、政府参议等职位,他不是军事指挥家,而是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

蒋百里在近代军事上的贡献,其实更多是把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训练方法带回中国,从这个角度说,蒋百里的历史作用与蔡锷、阎锡山等师兄弟差不多。可是,阎锡山有建设山西37年的功绩,蔡锷有护国运动再造共和之功。相比之下,蒋百里好像什么也没有。

哦,也不是啥也没有,他后来加入了国民党。

可是,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军事技能,主要来自于苏联。国民党的军事技能,基本来自于苏联援助的黄埔军校。共产党的军事技能,除了来自于黄埔来自于战场经验总结会形成的红军大学和抗日军政大学,也就是"红埔军校"。

所以,硬要说蒋百里在军事教育上贡献巨大,其实并不客观。

不仅如此,蒋百里在军事理论上,貌似也没有太大创举。

蒋百里的军事著作,总共才有一本论文集《国防论》,总字数才10万字。同时期的国民党军事理论研究者如陈诚、如白崇禧,都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而抗日战争真正的纲领性文件,是七天七夜写出来的《论持久战》,总字数5万多。蒋百里的军事著述,与其说是军事理论研究的结果,不如说是军校文人一时技痒写下的军事随笔。

世人传言的蒋百里三大论点,第一条,全面抗战化后方为前方;第二条,主动出击,把日军进攻方向南北方向变成东西方向,构筑洛阳襄阳和衡阳的三阳线;第三条,以空间换时间,实行持久战。其实这些观点,都是在蒋百里死后才出现了,蒋百里最为珍视的《国防论》,对这些问题只字未提。

所以,蒋百里的构想抗日战争方略,其实更多是国民党有意制造的神话故事。

蒋百里一生,基本上保持了一个文人的状态,办教育、写文章。就连蒋百里死后的悼念词,也基本来自于平常交往的那些文人墨客。

如黄炎培给他写的挽联是"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嗟君历尽尘海风波,其才略至战时始显;一个中国人,来写一篇日本人。留此最后结晶文字,有光芒使敌胆为寒。"

再如邵力子写的挽联是:"合万语为一言,信中国必有办法;打败仗也还可,对日本切勿言和。"

再如章士钊写的挽联是:"文节先生宜水东,千年又致蒋山佣。谈兵稍带儒酸气,入世偏留狷介风。

名近士元身得老,论同景略遇终穷。知君最是梁夫子,苦忆端州笑语融。"

蒋百里当过袁世凯的参议、黎元洪的顾问、吴佩孚的总参谋长、还当过常队长的特使。说重一点,他是一个军事参谋,轻一点说,这就是一个懂军事的秘书。

真正的军事家,应该是有要么有《论持久战》那样的战略构想,要么有《合同战术》那样的战术推广办法,再不济制定过几个像样的作战计划。可是,蒋百里都没有,蒋百里只是讲过"中日必有一战""中国一定有办法"之类的无法辨认真假的话,很难说有系统的军事思想。反观刘帅,写下了190万字的军事著作,那才是真正的牛人。

国民党实在没得吹了,蒋百里都能吹出花来,这大概是近代军史上的的最大笑话了。


历史知事


蒋百里,字方震,1882年生,早年曾留学日本,学习军事,在三百余名各国学员中,毕业考核获得全校第一名。蒋百里回国后数月,政府又派其到德国继续深造学习,并出任德军第七军实习连长,学习期间,各项成绩优异,受到德国同行们的钦佩,并受到时任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兴登堡元帅的召见和赞誉。
1912年,总统袁世凯任命蒋百里为当时最高军事学府保定军官学校校长,并授予少将军衔。在蒋百里的精心教育和培养下,保定军校共培养出1600多位将军和军事统帅。如:孙传芳、吴佩孚、李济深、蒋介石、叶挺、白崇禧、薛岳、邓演达、董振堂、唐生智、钱大钧等等。
蒋百里将军在1923年就预言日本必将侵略中国,中国必将胜利。1937年出版了著名的军事著作《国防论》,书中阐述了应全面抗战,将敌后变成前线,不使敌寇有消化占领区的机会与时间;吸引敌寇沿长江沿线作战,目的是利用南方的山岭和湖泽迟滞敌军,抵消我方武器上的不足;号召以空间换时间,进行持久战,并对战争的走向进行了准确的预测。正因如此,蒋百里将军被称为是二十世纪的上半叶最著名的兵学家和战略家之一。
然而,蒋百里将军有着如此高深的军事造诣和理论功底,蒋介石为何不不授予他兵权呢?
主要原因是:
  • 蒋百里将军是蒋介石保定军官学校时的老师,若出现某种问题,说重了也不好,说轻了也不是,不好驾驭。
  • 蒋百里将军历来不主张内战,抗战前,蒋介石是用兵围剿红军苏区,此时就是给他兵权,蒋百里将军也不一定接受。
  • 抗战刚开始时,蒋百里将军担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职务,主要从事战略方面的调查、研究,并为蒋介石提供建议和良策。
  • 蒋百里将军是民主人士,不是国民党员。
  • 如果给予蒋百里将军兵权,若其有二心,联合其它掌握兵权的学生进行倒蒋,那是很容易的,这也是蒋介石最顾忌的。
  • 蒋百里将军去世较早,抗战的第二年即1938年就去世了。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

小方说历史1990


两败日本陆军,一次是赢的天皇的佩刀,一次是国防论,不怕鲸吞,仅怕蚕食,以空间换时间,最早提出持久战的观点,保定军校校长。

蒋百里是一位爱国的,有民族正义感的军事教育家,军事战略家,军事理论家,其一生为中国国防事业,军事教育,奉献一生。功迹不容抹杀!值得欣慰的是,其女婿钱学森,继续爱国传统,为国家"两弹一星"作出卓越贡献,为国家强大,立下功勋!蒋百里之所以“没有兵权”,除了自身优势是在谋略、教育方面之外,可能还有一个原因——他其实并不是国民党系统的人,甚至参加过反蒋。所以,蒋介石不可能对他委以军事指挥的重任,不放心。

一、在日读书时,中日学生是分开教学的,将军是中国学生中的第一名。 二、蒋百里将军的国防论以"持久战,空间换时间,以托待变″为指导思想。蒋百里也许确实说过但没有丰富的内容与指导思想且非常空洞,国军上下无人听,把蒋百里的论持久战只是当成一句笑话而已。如果是你,没有压制他的把握,你会放权给他?这事儿不仅是老蒋,问题是蒋百里遇到的军阀都不敢!为什么?一个有信仰、有理论、有人脉、有信众的人,即便带兵能力略差。你也绝不敢把兵权托付。何况,蒋百里的高度不是一般的高!军事理论都是在蒋百里的国防论基础上提出的,从发表时间上就知道,不要自欺款人。一个真正的大师的人物。为中华民族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做出贡献的人!

他如果能带兵打仗,在孙中山渴求军事人才的时候就会想到他,况且蒋百里留学日本,不能不知道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清帝制是社会的进步,应该积极参与。孙中山逃亡日本,肯定也知道蒋百里是学军事的,如果适合带兵打仗,肯定会求揽他。只能说蒋百里只适合办军事教育,当然也轮不到蒋介石去任用他带兵了。国防论就是一部军事战略研究的文字!并不是具体针对抗日战争而写!与巜论持久战》完全是两个概念!《论持久战》是专门针对抗日战争而写的一部战略指导性文章!对于战争三大阶段、及各种力量对比消长,都做出了精准的预言!其结论很明确,中国必胜,日本必败!而《国防论》在面外国侵略的结论是,只要不讲和,中国是有办法的!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军人不管是战术专家还是战略专家是根据自身的成长来决定的!为什么很多军人希望去前线,因为战斗部队有立功表现的机会,上升很快!相反有研究学术领域的专家!不能凭空臆造!更不能说战术专家就一定比战略专家厉害!你们看看国防论中的前言,就是和泽克特还有弗兰克对话的那一段,其中对腓特烈、沙恩霍斯特的看法,以及对一战和鲁登道夫的看法,都是多么浅薄,他的这些基本就是从当时的德国学来的,尤其是鲁登道夫,《总体战》中说什么“战争本质就是民族生存”,这其实就是蒋百里的理论基础,一个民族生存的任务就是战争,然后为了这个任务,才必须做到生活条件与战斗条件之一致,做什么都是为了战争,战争是一切,战争高于政治,高于一切。

蒋百里的国防论是20年代成书,包含的是对发生在进十年后的全面对日作战的一个设想进行阐述,并且大致预测了消耗僵持地域,这在我看来,对十年后发生的军事情形进行大胆设想并做出深思,虽然没有涉及过多政治问题而是只做军事考量,但已经是很大的贡献了。

蒋百里将军不愧军事战略家!三七年初预判:日寇必与我一战,必将是持久战。战略上由东部平原地带向西南部沼泽山地拖入并最后全歼取胜。事实证明将军预断无比英明正确!国人永远缅怀将军丰功伟绩!


历史深度揭秘




关于蒋百里最传神的是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说,1905年蒋百里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时,夺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按照当时学校的规定,第一名将取得日本天皇御赐佩剑,这让同期毕业的日本学员非常没有面子。还有更传奇的情节,说第二名是张孝淮,第三名是蔡锷。前三甲中没有一个日本人,大大提振了中国留学生的士气。

第二个故事是说,蒋百里先生为中国抗战编写的《国防论》使中国军队在二战时期的战略指导方针,提出了论持久战的理论框架。因此有人说,蒋百里先生一个人打败了日本人两次。

通过对蒋百里先生生平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他一生没有直接指挥过部队。1901年他在当地官府要员的支持下,前往日本留学。1906年,他又到德国留学学习军事。1912年担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校长。1925年之后相认担任吴佩孚和孙传芳的总参谋长。1927年和1929年又为唐生智出谋划策。1933年奉蒋介石之命前往日本考察,制定对日作战计划。1935年被聘为军事委员会高级顾问。1936年,提出了建设中国空军的主体构架。1938年,担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一个月后后就去世了。

蒋百里先生虽然没有直接指挥过军队,但他为中国培养了非常多的军事将领。蒋介石手下的8大金刚,有6个都出自于他的门下。这些人都在北伐和抗战期间立下赫赫战功,黄埔军校的教官中也有不少是他的弟子。



作为当时中国知名的军事战略专家和军事理论学的顶尖人物,蒋百里一生没有直接指挥过军队作战。也可以说他没有直接掌握兵权,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蒋百里先生早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创办过一个杂志叫《浙江潮》。杂志的发刊词有蒋百里亲自撰写,情文并茂,慷慨陈词,在当时被广为传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在骨子里是一个文人。章士钊这样评价他,谈兵稍带酸儒气,入世偏留狷介风。也就是说他适合做战略,当参谋,但不适合制定战术,指挥一线作战。

1921年蒋百里还出版过一本书《欧洲文艺复兴史》,梁启超看后大为惊叹。1923年,他和胡适一起创办了新月社,并和徐志摩成为忘年交。他的文学才华和他的军事战略思想交相辉映,终生都流淌在他的血液里。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蒋百里身上的文人气质太浓。在当时的中国,指挥军队需要有多方面的素质,要能驾驭住手下的军官,又要有一线训练军队的经验。指挥能力就更不用说了,还要能够根据战场形势迅速作出正确判断,调整战术部署。

蒋百里大概是不屑于做这些事的,这也决定了他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军事将领。当然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军事战略级的专家,因此曹聚仁先生在为他写评传时,谨慎的称他为军事学家。



蒋百里先生曾经在国外留学学习军事多年,又在保定军校担任校长,保定军校的训练模式和教材都打下了他深深的烙印。如果给他足够长的时间,让他来锻炼军事指挥能力,他应该也是足以能够胜任的。但当时多变的政治军事环境,不允许也没有可能给他打怪升级的机会。

蒋百里在当时军界的名声太大,这一点也为当时的那些军阀非常忌惮。赵尔巽、段祺瑞、袁世凯、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唐生智、蒋介石这些军阀大佬,都愿意聘请他为参谋长或者顾问,让他担任高级幕僚,但都不愿意让他掌握实际兵权。说白了就是担心他利用自己的名望,拥兵自重自成一派。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政治人物和军官非常容易在各派军阀之间来回投靠。为了尽量避免这些风险,他们用人非常强调忠诚性,选择范围一般限制在同乡、同学、朋友、亲戚这样一个狭窄的范围内。能力让位于忠诚,卑躬屈膝这种事是蒋百里做不出来的,这也让任何一个军阀都不敢轻易相信他,更不敢重用他。

黄任之这样评价他: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这句话点出了蒋百里身上的问题,文人气质太浓,为人孤傲任性,缺少杀伐立断的锐气。他作为一个参谋人才绰绰有余,直接指挥作战,恐怕又是一个赵括马谡。


1937年,蒋百里的《国防论》发表。他在扉页里这样写道: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他曾经反复对比过,中日之间的军事力量,悬殊太大。但他坚信,中国军队只要利用好纵深,用时间换空间,就必然能把日本拖垮,能坚持到胜利的那一天。

蒋介石多次向他求教,他都这样回应:对日本人不要抱任何幻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投降。这一条贯穿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始终,尽管在抗战最危机的关头,蒋介石曾躲在厕所里边痛哭,但也没有动摇过坚持抗战的信心。


1938年,蒋百里又向蒋介石进言,希望他能够把湖南当做中日对决的主战场,派出要员尽早做准备。后来薛岳将军在湖南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军,从1939年到1944年没让日军前进一步。虽然在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中,湖南被日军攻陷,但也消耗了日军的几乎全部资源,让日军没能再前进一步,成功的把抗战拖进了1945年。

蒋百里的女儿蒋英是一位高音歌唱家,蒋英的丈夫就是中国知名的科学大师钱学森。蒋英继承了他父亲的文艺细胞,后来在中央音乐学院工作。她的三个姐妹都在父母的教育下,成为优秀人才。


新知传习阁


在清朝末年的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的中国学生中,有三个人被称之为“中国三杰”,他们分别是蒋百里、蔡锷、张孝准。

后来,三人回国后,蔡锷投身军旅,张孝准踏上政途,蒋百里选择教书。或许,正是因为这次选择,奠定了他们三人此后不同的命运。

蒋百里在回国后,先是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担任校长,当时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学制最正规的一所军事学府。

蒋百里在担任校长的那刻就立下志愿,要为中国打造出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新式军队。

但可惜的是,当时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所谓的政府也就是个空架子,大家都忙着打地盘、搞钱和扩充军队,借以发展自己的势力,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国家的国防建设啊?



在那些军阀眼里,蒋百里的想法不切实际又危险,因为蒋百里从来不为谁卖命,而是为国效力,力求国家独立,民族富强。如果他们把自己的军队交给蒋百里来指挥,到时候他们的军队会不会变成传说中革命军,军阀们实在不敢打包票,所以自然不愿意让蒋百里来实际掌军。

与此同时,蒋百里对于那些旧军人,也是非常看不惯,更不愿意带他们,他更希望能够教出一批新时代的军人,所以更多时候,他主要是从事军事教育的工作,以及为国家国防做宏观划归和布局,这也是他给自己的定位。

换句话说,蒋百里并不像蔡锷一样,直接投身军旅,从一个低级军官一步步爬到总督的位置,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参谋的职务,是战略层面的规划,因此他也就没必要特意去掌握军队,毕竟术业有专攻。

更何况蒋百里本身就是一个可以与胡适、徐志摩并肩的文人才子,让他亲自上前线带兵打仗,就好比强迫张良去干曹参、韩信该做的事情,实在有些强人所难和不伦不类,相信任何一个执政官,都不会去干这样的一件事情。



也正因为此,此后三十余年,蒋百里先后被赵尔巽、段祺瑞、袁世凯、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唐生智、蒋介石等聘为参谋长或顾问,只是充当高级幕僚,为他们构建国防出谋划策,并没有亲自指挥过一次战役。他的盖棺定位,也是军事学家,而非军事家。

最后,蒋百里最出名的军事理论,就是他在1937年出版的军事论著集《国防论》,在这本书中,他详细阐述了和日本作战的战略规划,总结起来主要有这样三点:

一是化日军后方为前方,使其无暇消化占领区,即大力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二是主动出击上海日军,将日军主力进攻路线由南北路线改为东西路线,然后利用中西部山地与湖沼地利,抵消日军兵器训练方面的优势;三是将日军拖入中国地理第二棱线,即湖南、四川交界处,和日军打持久战。

后来,中日的战争发展,恰恰就是按照他的预料在进行,也反映了他对两国实力与战略态势的准确把握。但可惜的是,蒋百里却没有看到自己的理论变成现实。1938年10月,蒋百里病逝于广西宜山,国民党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

等到抗日战争胜利后,蒋百里的生前至交竺可桢特意到其坟前大哭道:“百里,百里,有所待乎?我今告你,我国战胜矣!”一时众人泣不成声。


我是赵帅锅


这个现象挺正常的,不必做太多的诠释。

蒋百里本就是学者型的军人,文化造诣非常深,曾经出过著作《文艺复兴史》。

在军事领域,他最喜爱、得心应手的并不是带兵,而是:作为军事学家和军事教育家发挥作用。他的主业和强项是在这个领域,当总参议、军事顾问、军校校长(保定军校、陆军大学),在军事谋略领域著书立说(《国防论》……),为持久抗战建言献策,而不是直接充当军事将领,指挥大军冲锋陷阵。

蒋百里从登上中国军事舞台的第一天起,就一直是以军事幕僚、军事教育家、军事战略研究家的身份展现风姿,也就无所谓“有没有兵权”。

试想,假如蒋百里的主业是频频领兵作战,世间多了一个将领,却少了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军事谋略家,岂不是更遗憾?

既是如此,网民们就无需纳闷蒋百里为何“没有兵权”。

军事家不必都是指挥员,在战略运筹、军事研究、军事人才培养等领域,同样是军事家的大舞台。

例如,提到张治中将军,人们谈得较多的是领兵打仗的一面(32年淞沪抗战、37年淞沪会战……),其实,张治中在看不见的战线——黄埔军校军事人才的培育方面,长期做了许许多多的工作,担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俗称黄埔军校)教育长(也就是常务校长)长达九年,为全面抗战输送很多人才,军事教育方面的功劳非常大,甚至超过他作为将领的一面。


晓帆轻舟


蒋方震,字百里,生于1882年,浙江省海宁人,清末秀才,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文学家、战略大师。1901年前往日本留学,在日本士官学校时,轻松拿走了第一名,带走了代表第一名的天皇佩刀,让日本不得不改变士官学校入学规则。随后又到德国留学。

如果说日本留学让蒋百里了解了日本人,为后来他制定抗日战略奠定基础,那么留学德国是他人生的升华,也是他与当时的中国社会格格不入原因。

蒋百里对日本的军事评价并不高,对日本的狼子野心早有了解,知道日本一定会侵略中国。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蒋百里就著书立说让国人提防日军侵略,当时日本政府是很多军阀的后台,很少有人能想到这点。也是在二十年代蒋百里最早就针对日本侵略制定以三阳(洛阳、襄阳、衡阳)为支点国防战略纵深防线论。中国的抗日战争的进程,基本与蒋百里论断相合。特别是他经典那句话“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因为日本人不懂中国文化!”

蒋百里从军是历史的误会,他骨子里就是个文人,大多数人记得他写的《国防论》,他还写了《欧洲文艺复兴史》,创办综合性杂志《浙江潮》。这位晚清的秀才,到日本后又拜梁启超为师,后来和梁启超一起参加新文化运动,是新文化运动中的干将。

蒋百里深受德国军事思想影响,他的目标在《国防论》里就表明了,想要学习德国建立一支属于国家的国防军。当时的中国正是军阀林立的时候,过于理想化建军思想在当时环境下根本无法融入,甚至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能够支持他建立国防军的人,也只有要统一中国的袁世凯,所以袁世凯让他出任保定军校的校长。一心要通过保定军校建立国防军的蒋百里受到了陆军部长段祺瑞等人的掣肘,该给的拨款未给。结果刚烈的蒋百里在保定军校两千学生面前开枪自杀,以示抗议!

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蒋百里想要成为一方诸侯,建立自己的军事力量并不是很难,但是这和他想要建立国防军的思想不符,都被他放弃了。日本留学归国以后,作为当时紧缺人才,又是第一名的成绩,还是浙江人,浙江巡抚张曾敖想要他来编练浙江新军。中国后来叱咤风云蔡锷、阎锡山等人都是这个时候编练新军起家。蒋百里认为浙江编练新军只是用于防止内乱,与国防无关,毫不客气的写信给回绝了。信中说:“天下以不教之民,授之以不祥之刃,而教之杀人之事,吾恐今日唯恐其无者,他日将唯恐其有之。”

从另一位蒋校长的经历,我们知道一个人要是有私心,在军阀混战的时代,通过一座现代的军事学校掌握学生,可以掌控天下。只是蒋百里校长想要通过保定军校建立现代化的国防军队,不是兵随将有的军阀势力。他要求保定军校的学生为建设国家国防力量而认真学习,学校面貌为之一新。自觉没有兑现对学生的承诺,蒋百里以自杀来表示对现实的愤慨。(蒋百里自杀的原因有很多传闻,但是他自杀为公是无可置疑的,人格魅力在民国军界独树一帜。)自杀事件后也许是对北洋政府的失望,蒋百里在袁世凯、黎元洪政府担任参议、顾问等闲职。蒋百里后来更多的追随老师梁启超投入新文化运动,著书立说了,直到二十年代开始研究日本侵略。

书香门第,藏书世家出身的蒋百里对自己的定位更像过去的文人士大夫在军队的位置军师,现代叫法参谋长。他出任过吴佩孚、孙传芳、唐生智等北洋军阀的参谋长,帮助他们与北伐军、蒋介石开战。(国民党是以党制军,要建立“党军”,蒋百里出身北洋,想要建立是德国式的国防军。除了蒋介石认为蒋百里资格老难驾驭外,双方建军思想的差别也是原因。)

蒋百里在北洋军阀中地位非常尴尬,和一般听从上司,为上司的想法出谋划策的参谋长不同,蒋百里太有他自己的思想了。作为吴佩孚的参谋长蒋百里力图建立一个反奉大联盟,除掉张作霖的奉系军阀。而吴佩孚跟冯玉祥有深仇,瞒着蒋百里派人联合张作霖一起夹击冯玉祥的国民军,蒋百里愤而辞职,由此吴蒋两位秀才将军分道扬镳。北伐军此时也想邀请蒋百里出任参谋长,只是蒋百里认为自己刚离开吴佩孚就投身反吴阵营,是反复小人行为,所以他去了孙传芳处。在孙传芳那里蒋百里联合了丁文江、陈仪等人力促吴佩孚、孙传芳与北伐军合作反对奉张。孙传芳和北伐军开战,蒋百里给孙传芳建议,乘北伐军在两湖与吴佩孚作战,可出兵断其后路,孙传芳没听。接着蒋百里告诉孙传芳北伐军现在士气正旺,因坚壁清野避其锐气,孙传芳还是没听,结果被北伐军击败。跑到学生唐生智那里,蒋介石及国民党崛起,蒋百里劝唐生智与蒋介石合作。野心勃勃的唐生智不听劝,起兵反蒋,战败下野。连累蒋百里入狱不说,由此让蒋介石产生误解,也是后来一直没有领兵的另一个原因。

蒋百里是一个文人情结很重的人,在军队里也是充当一个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士型人才。偏偏他又不是一个揣摩上峰心理,有着强烈个人主张思想的人,即使满腹经纶,屡出奇谋妙计,但在民国这样的军阀混战时代,显得与时代那样的不相匹配。






爱读历史的大胖子


与其称他为蒋百里上将,不如称他为蒋百里教授

他实际上更擅长军事教育或军事研究,而不是军事谋略,更不是直接领兵。

即使是作为“军师”,蒋百里先后追随的几位“主公”蔡锷、孙传芳、唐生智等,也只有蔡锷成功了。这似乎都更加证明,蒋百里可能更适合在纸上谈兵。

蒋百里一家

名头山响,被称为“一个人连续两次打败整个日本陆军”的上将

蒋百里如今有着与其实力不太相称的巨大名声。除了他本身的确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外,还和他与日本天皇、袁世凯、段祺瑞、蔡锷、唐生智、蒋介石、张学良等人的特定关联有关。

被袁世凯任命为保定军校校长后,蒋百里当着全体学生的面开枪自杀,来抗议段祺瑞等北洋要人在军校事务上的掣肘,所幸大难不死;他曾和蔡锷一起,以第一、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并从天皇手中接过御赐的佩剑,这就是所谓“第一次打败整个日军陆军”。

所谓第二次打败整个日本陆军,无非是他在1937年发表的《国防论》中,提出了“彼(日本)利速战,我恃之以久;彼之武力在第一线,我置之第二线”、“国民总动员”等指导抗战的战略思想,在帮助中国打败日本可能也多少起了点作用吧。

如今,蒋百里的几句话还广为流传:其一为“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它(日本)讲和”,其二为他写在《国防论》扉页上的话: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

1938年,身为陆军大学校长的蒋百里将军,在广西病逝,被国民政府军委会追赠为陆军上将。

辅谁谁倒,一个理论水平严重高于实战水平的“不合时宜”的“军师”

在高参或者军事顾问任上,蒋百里的运气实在不算太好。除了辅佐老同学蔡锷取得了护国战争的胜利,此前此后他先后担任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吴佩孚、日军陆士的小师弟孙传芳、学生唐生智的军事参议或军事顾问,基本都以失败而告终。

当然,在浩浩荡荡的趋势面前,一个人纵然再有军事才华,也会被滚滚向前的时代车轮碾成齑粉。更何况蒋百里的军事才华,还不表现在实战上呢。

在革命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背景下,他选择辅佐的“主公”吴佩孚、孙传芳、唐生智们,无不是逆流而动的旧军阀,连这种敏感性都不具备的蒋百里,即使有万千才华也决然发挥不出来。这才是他失败的根源。

蒋百里之女蒋英

这也并不是说蒋百里就没看准的时候。据蒋百里将军的女儿蒋英回忆,1936年12月16日,蒋百里对张学良说,“你在这的兵多,要打的话你会打胜,但是空中呢,你有多少飞机?一架也没有,他们(南京)就会轰炸你,我劝你绝对不要打。”

综合来看,没兵权的蒋百里,也许对他个人甚至对国家都是好事

从蒋百里的经历来看,如果他取得了兵权,可能世间也不过又多了一个“败军之将”;

而没兵权的他,则能在日军、德国等游历求学基础上而形成的先进的军事理念,再加上能从容地站在战争之外看战争,才让他提出了振聋发聩的持久抗战、全员抗战的战略思想,可能这也是幸事吧。


我是@司马砸光,敬请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