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渭城曲》中,王维送元二去干什么?

游客14258679


《渭城曲》,又名《阳关曲》、《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701-761年)的名篇。王维有位好友,叫做元二(原名元常),奉朝廷之命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到渭城为之饯行,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佳作。

全诗如下: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全诗以洗尽雕饰、明朗自然语言抒发别情,写得情景交融,韵味深永,格调上一扫过去离别诗的缠绵悱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写出了盛唐时期的文化自信。

因这一首诗,有了一支流传千古的名曲——《阳关曲》。

因这一首诗,也了有一个流传千古悬念——王维究竟送元二去干什么?

诗后注解是元二受委派“出使”安西都护府,其他语焉不详。查阅唐代史书和文献资料,对元二这个人的身份也知之甚少,那么我们只有通过大胆推测、小心求证来揭开这一神秘面纱——

(图:《渭城曲》诗境)

一、首先,从元二要去的目的地——“安西”说起

安西是个什么地方呢?

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实际上就是大唐帝国的西域屏障。

唐王朝效仿汉代都护府的建制,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朝设西州都护府,同年9月在交河城设安西都护府。

“安西都护府”其统辖安西四镇,最大管辖范围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以西至达波斯,在武周时期北庭都护府分立之后,安西都护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

为维护唐朝在西域的主权, 都护府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其中安西都护府有镇兵二万四千人。

龙朔二年(662年)之后,吐蕃和唐朝反复争夺安西四镇,此处几度易手。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大量安西都护府驻军被调往内地参与平叛,导致安西都护府空虚,吐蕃趁机进兵安西,直到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安西四镇相继完全陷落。


(图:公元685年前后的安西都护府)

二、其次,看看唐代在安西都护府的编制和管理

安西都护府既是唐在西域的最高行政机关,又是最高军事指挥机关。其机构完善,官有定员,职有专任,所有军事民政事务都有专门机构负责。

唐中央在安西大都护府设大都护府一人,是主管官,从二品,是唐朝高品命官,其位仅次于三公,与尚书仆射同列。

开元四年以后,朝廷通常委派宗王遥领其职。大都护以下官员,有副大都护二人,从三品。副都护二人,正四品。都护府机关直属官员有长史,司马,录事参军各一人,录事二人,以及正七品级的功、仓、户、,兵、法等各曹参军各一人,主管机关日常事务及民政,赋税,军事,司法,人事,文秘等工作,等等。

重要一点,上面这些人员都是有官品和职位的。

那么,这些官员远在边陲如何监察呢?

唐中央政府为了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在中央设置了监察机构——御史台,负责监察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

王维就曾担任监察御史,出使安西的经历。

其生平介绍: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调任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担任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

(图:诗人王维)

三、再次,看王维创作此诗的时代背景

王维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沿途他写下了《使至塞上》、《出塞作》等边塞名篇。

《渭城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创作年代在“安史之乱”以后。

前面讲到,“安史之乱”后,大量安西都护府驻军被调往内地参与平叛,导致安西都护府空虚,吐蕃趁机进兵安西,此时,中央又调派人员奔赴安西。

《渭城曲》的主人公“元二”,就在这个时候出使安西。

据《资治通鉴》至德元年(756)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边兵大量内调,此诗约作于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

(图: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交河故城)

四、最后,基于上述分析后的推测与判断

1、从《渭城曲》可以判断以下信息——

  • 第一,元二不是武将或者士兵,两人吟诗喝酒,应酬唱和,应该是个文人或文官;

  • 第二,王维连他的名字就不叫,而是直呼“元二”,应该官职在王维之下,年纪比王维轻,两人很熟。

  • 第三,元二在史书文献中没有记录,应该是个体制内无足轻重的人员。

2、那么,唐朝政府派往安西的文官有些什么官职呢?目前所了解的,一般有三类:判官、司直、监察御史——

  • 一是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三》:“监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狱讼、军戎、祭祀、营作、太府出纳皆莅焉;知朝堂左右厢及百司纲目。”而王维曾经出使安西就是“监察御史”的身份。

  • 二是判官,地方长官的僚属,从五品或者正六品,辅理政事,相当于幕僚,上面交代了,王维后来升职担任了河西节度幕判官。

  • 三是司直,唐朝时,司直为六品官员,奉旨巡察四方,复核各地的案件,跟司法有关。

3、从王维前后三首诗可以得到应证

  • “安史之乱”后,吐蕃趁机进兵安西,中央又调派人员奔赴安西。王维与此同期的诗作首:

  • 一是送《送张判官赴河西》;

  • 二是《送刘司直赴安西》;

  • 第三首就是《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

(图:《渭城曲》诗境)

4、从这三首诗,我们可以大致判断元二的官品、年龄特征

  • 判官从五品或者正六品,司直是六品官员,应该都是有级别的,王维虽然跟他们关系很好,写诗的时候还是使用了他们的头衔,以显示尊重。
  • 元二显然不是这两种身份,第一,前面已经派了人,不必要再派;第二,王维直呼其名,应该没有什么官职,或者官职与王维相当但年龄更小,或者年龄相仿而官位更低。


5、综合以上信息,初步判断——

判官、司直都不是,元二最有可能的就是“监察御史”的身份,是王维的好友兼曾经的小同事。王维最早就是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安西的,但是现在年龄按算有50多岁了,作为曾经的“监察御史”,来为新任“监察御史”送行。

那么,“监察御史”符合元二的身份吗?正好符合其特征。《唐六典》记载:监察御史的官等为正八品上。基本上就没有官品了!

但是,监察御史在三院御史中,虽然品位最低,但其职权不轻且较为广泛,出去监察,代表的是御史台,所以很多事都可以过问,甚至可以弹劾违法乱纪和不称职的官员。

(图:《渭城曲》诗境)

五、问题结论——揭开千古谜团

元二奉朝廷之命出使安西都护府去干什么呢?最大的可能就是以“监察御史”出使安西。

具体去干什么呢?根据《唐六典》上记载“监察御史”出使的工作,就是去“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

一家之言,欢迎各位留言交流。

参考文献:

《全唐诗》、《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安西与北庭--唐代西陲边政研究》、《唐代御史台的基本职责》等。


麓风轩


原文

王维的《渭城曲》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一首送别诗。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在初春微雨的早上,王维去给好朋友元二送行。雨丝打湿了地面,柳枝刚刚萌出新芽。景色清新,却要和朋友离别了。多喝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就没有老朋友相伴了。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铺垫,后两句抒发离情,情景交融,极富感染力。全诗没有一个“别”字,举起酒杯的动作却道尽深深的惜别之情。

《渭城曲》又名《送元二使安西》,后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

渭城:地名,古长安附近。

元二:诗人的朋友,姓元,排行第二,故称“元二”。

使:出使,去。

安西:地名,就是是唐朝安西都护府。

浥:沾湿。

柳色新:柳树刚刚发芽。此处写柳,也有“折杨柳”之意。“折杨柳”为词牌名,传说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来《德摩诃兜勒曲》, 乐师李延年根据此曲作了新声二十八解,魏晋时古辞失传。 晋太康末年,洛阳流传《折杨柳》歌,内容大都是讲士兵劳苦, 后来被用来表达惜别之辞。

尽:干杯。

阳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西汉设置关隘,因在玉门关之南,南为“阳”,因而名曰“阳关”。阳关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

背景

《渭城曲》诗题又名《送元二使安西》,顾名思义,就是朋友元二要去安西。元二奉朝廷之命去安西都护府上任,这是王维到渭城为他饯行而作的诗。

安西就是唐朝安西都护府,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位于龟兹城,即现在的新疆库车。

阳关以西是大漠黄沙,王维另有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的就是这种空旷、荒凉的场景。

西出阳关后长途跋涉,异常艰辛。安西都护府在西北边陲,苦寒之地,自然条件恶劣,物资匮乏。王之涣诗“春风不度玉门关”,何况安西比玉门关还远。

“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仅是依依惜别,还有对朋友的担心、劝慰。

诗人

王维是唐朝开元年间人,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后人又称“王右丞”。

我一直叹服我们的古诗词文字之美,意境之远,王维的诗完美诠释了这一点。

王维的大多数诗都是山水田园之作,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维的诗清新淡远,自然脱俗,其山水诗的成就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几乎每首诗都蕴含着一幅画。苏轼评价其诗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诗文意蕴悠长,有“诗佛”之称。这更使他的诗添了闲适、恬淡、悠远、空灵之感。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积雨辋川庄作》)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辋川别业》)

这些诗句都美不胜收。

《红楼梦》中有一个美好的事件,就是香菱学诗。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一回,香菱请林黛玉教她作诗。

香菱先说喜欢陆游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觉得有趣。林黛玉却不以为然。

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林黛玉不喜欢李商隐的诗,又认为陆游的诗浅近,却很推崇王维。她让香菱以王维的诗打底子。

林黛玉认为一首好诗,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都可以不对。如果意趣真,连词句都不用修饰了,这叫做“不以词害意”。王维的诗作不仅符合林黛玉的要求,而且他超凡脱俗的风格更合她的脾性。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的这首《竹里馆》,更适合在潇湘馆里吟诵吧!


淡看云起


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友人元二出使安西时所做,渭城即是今日的西安,安西是唐朝当时设立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大约在现在的新疆库车。长长的路途中及至到了安西也没有认识的人了,表述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情。全文应译:渭城早晨的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老朋友再干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没有老熟人了……



Mryin716


唐代诗人王维著名的诗作《渭城曲》,另有一名为《送元二使安西》。那么,王维饯别送行元二要去什么地方呢?实际上,从诗名上己经说明的很清楚了,送行去安西。但安西是哪里?元二又是谁?送去安西干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寒柏陇卧子尽力将这些问题回答说明一下。


王维(公元701—761年),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西),遂成为河东人。

(另:关于王维的生逝年代,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公元698年—759年。此信息,仅供大家参考、查阅。)

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进士,历任大乐丞、殿中侍御史、给事中。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安禄山攻陷长安,王维被擒,后迫受伪职。战乱平息后,其二弟在朝中多方活动,并奏请皇上请求用自己的官职换得大哥王维的平安。唐肃宗看在其弟的面子上,同时也欣赏王维的才华,便将王维轻罪处理,降职为太子中允。肃宗乾元二年官至尚书右丞,世人称作王右丞。晚年居住在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王维不仅是诗人,也是画家。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还擅长音乐,诗和画都很有名,他的田园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北宋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山水诗也很有特色,与孟浩然等形成唐代的山水诗派,但其有些诗表现了消极情调,著有《王右丞集》。




《渭城曲》简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⑴ 别名《送元二使安西》:又作《赠别》、《阳关曲》、《阳关三叠》。

元二:姓元,排列老二,王维之友,生平不详。

使:出使的意思。(又作“赴”)

安西: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设置安西都护府,治所交河城,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⑵ 第一句:写送别的地点、时间与当时的天气。

渭城:原秦国都城咸阳,汉武帝时改名渭城。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渭水北岸。

朝雨:早晨的雨。

浥轻尘:雨后尘土不扬的意思。

⑶ 第二句:写自己在杨柳遮映的客栈里为元二饯行。

客舍:指客栈、旅舍。

柳色新:柳树发芽,一片青色。(又作“杨柳春”)

⑷ 第三句:写自己劝元二再干一杯酒。

君:指元二。

⑸ 第四句:写作者告诉元二,西出阳关就没有旧友了。

阳关:现在的甘肃省敦煌市西南。

故人:意指老朋友。

沈德潜曾说:“阳关在中国(这里指中原地带)外,安西更在阳关外,言阳关己无故人矣,况安西呼?”

用此来劝酒,更显情真意挚。唐代乐工曾将此诗编入乐曲中,并把最后一句反复重叠歌唱,故又名《阳关三叠》。


结语

这是一首十分著名的诗,内容为春日饯别,情意绵绵。此诗集中的表现了送别朋友时的深情厚谊,在后来很长一段时期,成为流行传唱的送别歌曲。

作者王维的老朋友即将到遥远偏僻、人生地疏的地方去,心中不免充满了依依惜别之情,但调子稍显低沉了些。

参考资料:《旧唐书·王维传》、《唐诗一百首》。

注:文中图片来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注:如需转载,请事先告知,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以上,就是寒柏陇卧子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浅见薄识。请关注@寒柏陇卧子 ,获取其他精彩内容。本人专注于文化写作、读书心得、诗词对联、谜语谚语、文玩收藏、邮票知识及文史知识等方面。

寒柏陇卧子


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元二去新疆库车出差,渭城是现在咸阳,在唐朝有个咸阳驿站,从长安城出发到咸阳驿站需要行走一天,大概六七十里路程送好友出差,可见王维与元二的友情深厚。



心悦星


《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

是王维送好朋友元二去西北边疆(今新疆库车)时所作,元二是奉朝廷之命前往安西任职做官。在唐代,长安以西多在渭城送别,也就是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今咸阳附近。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的前两句明写春景,暗寓离别,形象生动地道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前往安西的路上免不了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尝尽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

接下来的三四句已到了离别的时候,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不知从何说起,所有的情感都尽在这杯酒里。朋友啊,要知道西出阳关之后就再也难见到老朋友了。诗人这时没有说出的话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

这首诗把我们普通人送别远行挚友时的情愫描写得淋漓尽致,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江鹤诗词


《渭城曲》别名《送元二使安西》,作者唐代王维。解题,我们可以看出,王维要送元二去安西,也就是一首送别诗。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所表达的含义我们都太熟悉啦,就不做赘述,折柳送别。

王维送元二干嘛?

那我们要注意题目中的几个词:

元二,作者的朋友,元常,因在家中排名老二,所以称元二。

安西:唐朝安西都护府,也就是现在新疆维吾尔库车县。

使:动词,出使。就是受朝廷委派去某地做官的意思。

因此,这首诗是因朋友去新疆做官而写的一首送别诗。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此诗是因元二要去新疆服役或被贬而作。原因是新疆地处偏远,古代多是流放之地。

但我个人更倾向于做官,安西都护府在唐朝最大管辖范围曾一度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以西至达波斯。出使,意指派遣使臣;接受使命出访外国或长驻国外。如我们所知的张骞出使西域。而如果是被贬官,应说是左迁或谪守。

个人理解,不吝赐教。


人生在世诗酒花


渭城曲还有个小标题是:送元二使安西,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就是王维送别朋友出使安西都护府,朋友的具体名字无处考证。



房车百科书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人王维在雨后的渭城,送元姓友人因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从诗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可推测元姓朋友是到安西会长时间停留的,古时交通不便,安西路途遥远,古代人通常是不会去的。王维当过官是唐代边塞诗人,朋友多是仕途上的人,因此可断定元姓朋友是去西安都护府上任去了。


中外旧闻说


王维送别元二去安西,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元二是奉朝廷之命前往安西履职![祈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