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無缺亦空


我会说教育的核心是,知道如何处理事情。比如说在学校的时候,老师教给学生处理学习的方法。上数学课的时候,数学老师会把公式,定理已经解决方案都教给学生,这相当于教给学生,对于数学的处理方法。同样的道理,其他各科老师也是把一种方法教给学生,这是学习如何处理事情。

对于家长而言,教给孩子如何处理自己的心情,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当孩子心情失落的时候,家长应该进行积极的,正确的引导,而不是一味的责备孩子。当孩子处于青春期情绪失控,出现过激行为的时候,作为家长也应该正确的引导孩子,而不是采用错误的教育方式。

归根结底,不管是处理数学题还是语文题,也不管是处理心情好坏,这些都是处理事情。而我们的教育正是这样,教给学生如何正确的去处理事情,而不是去逃避它们。学校里的教育和家庭里的教育,对于孩子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要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让孩子健健康康的长大。

先来说老师,古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说的是老师的使命,一个是传授,一个事接受,用古人的话解释,学生的分内事,也应该是继承道统,接受承担世间使命的能力训练,比如立德立言立功,再一个就是通过老师的指引与启发,增强认识客观规律的能力,所谓透过现象看清事物本质。

那么 回到题主的问题 你问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或许苏格拉底说的更准确,叫认识你自己!怎么理解?如果结合上面那段话就很容易理解了:教育的核心应该是一种唤醒,是老师帮助学生成为他自己的过程;是老师帮助学生把他们的天赋发挥出来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向他们灌输多少知识的过程。

解决了我是谁的问题后,老师最主要的使命在于帮助学生唤醒其努力向学的内生动力,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思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因此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或者启发引导学生对于终极追问做出自己的回答!至于知识的教与学,其目的就是为了对这个终极追问做出回答所必经的途径!



秦萌大语文


教育就是叫人先做人,再做人才!但是。。。


湖南怀化操场埋尸案有了新情况,教育再次引人重视!

导读

今日,据有关新闻媒体报道:湖南怀化新晃某中学操场埋尸案经过追踪后有了新情况。校长的外甥承认杀人埋尸操场,教育再次引人重视。到底什么情况呢?还得从头开始讲。

还原故事

新闻被爆出在6月20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据官方报道称:6月20日凌晨,新晃某中学操场,嫌犯为杜某,据当事人称其于2003年1月将邓某杀害,埋尸于新晃某中学操场内。

家属怎么说?

2002年1月22日失踪,当时邓某53岁,距今已近16年。家属称:邓某主要负责学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但因施工期间出现质量等问题,邓某拒绝签字且提出异议。

跟踪调查

经过警方的不懈调查,背后的真相开始浮出水面:犯罪人杜某,是当时校长黄炳松的外甥。将学校操场的跑道工程承包给自己的外甥杜某。案发后,该校长黄某也被带走调查(上图男为黄某)。

个人看法

看完上述新闻,相信大家对此也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我认为:这一切都发生在校园里!校园是什么地方?培养孩子的地方,无论双方在校园里工作了多久,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孩子的成长不得不记在心上。日积月累,相信犯罪嫌疑人杜某也会沾染部分的气息,文化的熏陶也应该有所作用。另外,将关于学生成长的工程承包给自己的外甥,这让人不得不遐想:这是“举贤不避亲”?

从此事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对人们太重要了。这已经不是“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问题了,小时候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刻不容缓,否则问题不知道怎么恶化。提到教育,学校老师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家长也需要发挥自己榜样的作用。孩子作为祖国的明天,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避免类似上述的事情再次发生。

每日一问:大家觉得校园里出现这样的案件,和教育有没有关系?学生会不会受影响?为什么?



做人才难,做人更难,做一个好人难上加难!


悦享新社会


教育的本质,一是教化民众,有利于思想统治,二是给底层人民一个上升的通道,网罗人才,有利于社会稳定。

古代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叫科举(自隋朝至晚清)。隋朝以前是贵族的门第世袭制度,经过几百年反复较量科举取代了世袭。

用考试的办法选择人才是人类社会的伟大进步,对统治阶级教华民众,维护社会稳定起到巨大作用,千百年来,这种办法一直沿用至今,它的最大优点就是相对公平(给了那些不能拼爹的社会弱势群体一些机会)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粉墨登场,提倡所谓的个性发展(个性是需要大量的金钱来培养的),给有钱人钻了空子,也给各种培训机构提供了土壤和途径,部分封闭了穷人上升的通道,违背了教育公平的本质,如此下去,长远来看,绝非好事。

这几年,国家逐步推进均衡教育,师资分配,城乡择校均往好的方向发展。高考改革不断,各种加分政策不断优化减免,地域分差等因素也逐步减小,城市乡村同录同取(分数线差别)呼声日高。国家也在因地制宜,逐步推进!

期待,我们的教育事业能更上层楼,百姓幸福感大大提升。




文一多


获得生存下去的能力。

【一】

我清晰地记得,身边一些亲朋好友在对孩子们解释为什么要读书时,常用的答案。

他们说:读书是为了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为了赚钱。读书是为了像你大伯和你大娘一样,坐在办公室吹空调喝茶水,就能领工资。

在孩子们的眼里,自己的父母也许没有大伯大娘那样的文化层次,但是收入却是大伯大娘的好多好多倍。不读书更能赚到钱?所以为什么要把自己皮肤最光滑、样貌最水灵、情感最充沛、精力最旺盛的美好时光,“荒废”在枯燥无趣、深奥难懂的公式、符号、单词、方程式上面呢?

好像很有道理。好像很没有道理。

读书就是为了挣钱吗?不记得小时候有没有问过我的父母,关于为什么要读书的问题。如果问过,他们会说,

读书是为了让生活获得价值,为了提高生命的质量。

从这一点上讲,他们已经比很多完全无法给出任何解释的寒门父母,在面对子女们所需要的思想疑惑时,有帮助多了。

很遗憾,这不能算是让人醍醐灌顶、顿悟出上学真谛的说服性答案。

只是像极了台湾作家龙应台被广为传播的一句话: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看似金科玉律、感人肺腑,实际是句典型的教育废话,正确的教育废话。

如果孩子反问说,我现在不学习更快乐,不学习能经历更多,更有意义。要怎么回应呢?

这些答案只回答了:“教育能够带给我们什么?”

真正要回答“为什么要上学”这个问题,需要涉及到去解释“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二】

和身边从事教育研究工作的教授学者聊天,发现大部分的他们,都不满于现行的教育体制,认为当前的教育体制“唯分数论”、“填鸭式”,背离了教育应该提高人们理解社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也就根本无法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

我相信,看到从小学一年级就被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折磨的孩子,大部分的父母也会很有共鸣。

于是,在一部分教育家的努力下,开始推行“素质教育”,推行“创造性思维培养”,期盼孩子们能够全方位成才。

经历过“小学生减负”的我,一度和我的父母一样,非常认同这些学者的观点,觉得他们站位高,眼光长远,是在为整个社会的未来,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公民。我们的国家培养出来的孩子缺乏创造力。

毕竟我们耳熟能详的、出自北宋教育学家张载所说的教育目的是这么说的: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在拥有生活自由、追求思想自由的专家学者面前,宏伟的教育意义,不应该只处于低级层次:“获取个人技能”,或者中级层次;“提高个人修为”。应该如睿智的苏格拉底所言:

知识的唯一作用就是自我教育——使人在智慧、道德及精神上都能成长。

教育的目的,对于他们而言,就是活出质感。可是,以上所有对于“什么是教育的目的”的解答,和我的父母给出的、龙应台给出的解答类似,只是正确的废话。不足以成为“能够让人醍醐灌顶、顿悟出上学真谛的说服性答案”。

为什么?

因为,以上解答出发点都是“人”,每一个解释和答案的出发点都在考虑个人得失——从接受教育的人的角度出发思考,教育这项行为,对于接受教育的人会有什么样的好处,会对接受教育的人有什么样的意义,会让接受教育的人拥有什么样的未来。

没有一个解释和答案的出发点是“教育”本身。

最致命的忽视。

提供体制化教育的不是个人意志,而是体制化的社会意志。独立的个体接受体制化教育的意义,是为了更好地融入体制化的社会,而不会成为被体制化的社会抛弃的无用之人。教育是让独立的个体融入体制化社会的手段与方式。

就如同当年作为苏格拉底最为强劲的对手,同样博学多才的希腊哲学家“智者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所认为的:

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人们能更有效地掌握该说什么以及怎么说。

于他而言,“知识”就是“逻辑、语法和修辞”,接受知识、接受教育,就是在接受驯化,接受如何成为能够和他人沟融、交流的社会人。

【三】

是的,苏格拉底和普罗泰戈拉代表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观,这需要考虑他们背后所代表的不同阶级性。

【苏格拉底派】由于话语权总是掌握在那些已经掌握了文化资本、有能力挑战、也乐于挑战体制的意见领袖(精英们)手中,而他们也从自身感知出发去考虑问题——我觉得好的,其他人也应该是觉得好。

可惜,由于个人经历、成长背景、生活环境等等问题,他们有不可避免的视野盲区——在他们看来,每个人就应该朝着通往拥有独立人格的精英之路奔跑,而不是在一个模子一个模子中被塑造成某种体制的依附者。他们最为期盼的是,当成为拥有独立人格的精英后,人们还应该成为某种体制的变革者。

是的,对于他们而言,培养精英是很好的选择。

【普罗泰戈拉派】与我们这些没什么社会资源、没什么文化资本,长得没有貌若天仙,富得没有家财万贯的普普通通老百姓而言,接受教育就是为了“驯化”,为了把自己放进一个模子一个模子中,为了有尊严的活下去。所以,把自己、还有子女培养成为稳定的社会中坚力量、培养成为符合现存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才是最好的选择。

【四】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上学呢?”

答案就是,因为在进入社会之前现行的教育都是意在“选拔”,普普通通的我们必须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选拔”,一路通关打怪,按照社会需求去调试自己的性能,以成为社会所需要、甚至不可替代的机体为最终目的。

这是唯一一条能够让我们好好地、轻轻松松地、有脸有面地活下去的捷径。

关于“为什么要读大学,去了大学我要干什么?为什么要上学,值得我再花一年青春复读吗?读了书能够挣到钱吗?”等等问题,似乎也就有了答案。如何做出决定、如果度过时光,直接决定了未来你终将去往这个社会的何处。

希望对还有机会珍惜受教育过程、理清受教育目的的你有所帮助。

希望对正在苦恼孩子读书不用功、未来怎么办才好的你有所帮助。


维说教育


教育的核心其实就是养成一个人良好的习惯。很多家长习惯性认为教育就是让孩子获取更多知识,而获取知识的目的就是考高分,上名校。单就获取知识而言,中国长达15年漫长的基础学程,不够孩子们用吗?从幼儿园到高中,孩了们用了多少教材?买了多少教辅?上了多少辅导班?着实统计的话,会令人瞠目结舌,用"学富五车"这个成语调侃也不为过,可有多少学生真正"学富五车"学有所成,量变没有引起质变?为什么?所以说教育的核心不是纯粹的获取知识,获取知识只是一个结果,而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源动力,那就是习惯。习惯的养成来源于教育,又反作用于教育,循环互动。它让孩子们越学越好,越学越快,进而超越自我,走向辉煌。英国作家查·艾霍尔有句名言:"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整个逻辑链条中习惯处于核心位置,习惯决定性格和命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请家长们从现在开始转变观念,把孩子教育的重心放在良好习惯的养成上,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



子衿青青


在这大好时光里十分感激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希望以下为大家分享一这个问题对大家有所帮助,我希望我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能够帮助到大家,也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我认为教育的核心是:"把所有孩子都培育成合格的公民,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多的培养优秀人才。

教育的重点不应该是培养人才,而应该是培育合格的公民。全民尽皆合格,人才还会少吗?

何为合格的公民呢?"守法,爱国"就是这么简单,但又是如此的困难。一批批落马的贪官,一位位造假、判 国的专家,一个个吸毒、偷税的明星,他们无一不是各领域的人才,但却不是合格的公民。

985大学只有39所,清北只有两间,永远不会没人去读,也永远不缺人才。这个社会需要有人搬砖,工厂的流水线还需要工人。

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最后在这里,祝大家在新的一年有一个美好的开始,美好的生活,每天开开心心的生活,快快乐乐成长,谢谢!



小朱带你看历史


下面我说一下我的个人观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同时也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教育核心是道理,道德,道义。教育与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孩子的成长是家庭的最重要的,有人最重视的话题,所以教育,成为了中国家庭最大的一个问题。

“教之道,贵以专” ,专业的教育教孩子们的不只是文化,还有更多方面,“道”称为道理,道德,道义。

道理涵盖学问,做人做事道理。在孩子们学习生涯中,老师 是 “传道受业解惑者” ,从小学到大学,孩子们在学校获得的知识,足够他们运用一生。三味书屋里的鲁迅,课桌上的“早”,严厉的先生不光教知识也给了鲁迅勤奋的引导。

道德,这是隐形的,但是也是至关重要。这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作为规范孩子们的行为准则的。小花摘不摘?垃圾乱扔吗?等一系列的抉择问题,孩子们不是生来就会的,而是要后天养成。

在孩子 在孩子们。在一定有头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过后,那么教育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教孩子们做人的道德。古有“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插上了一杆礼让的旗帜。

道义:在我道理和道德前提存在下的义气。是中华新时代的血液。我们需要有正义的下一代,我们需要有正能量的下一代。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谢谢!



好家长胜过好老师


今天在这美好时光里十分感激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希望以下为大家分享一这个问题对大家有所帮助,我希望我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能够帮助到大家,也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我认为首先说一下目前整个教育的环境及风向,把中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这就导致了中国的教育环境会慢慢的偏向竞争力越来越大的趋势。纵观目前的社会状态,很多孩子在幼儿园开始就已经报了辅导班,从而进行拼命的学习竞争。

在最后通过高考实现自己的人生之路,虽然很无奈,但这也是没有办法,所以我认为目前教育的核心就是应该大力培养学生的应试考试能力,毕竟你只有应知考试作强以后,你才有可能接触好的大学,接触里面的资源环境以及平台才可能飞得更高。

再说一下创新的思想吧,虽然应试考试是非常重要的,但一个孩子如果没有了创新的思想,那他毕业以后是非常刻板,而且没有创新能力的。这就导致了他的核心竞争力大大减少,并且会使他整个人变得不会与时俱进。

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最后在这里,祝大家在新的一年有一个美好的开始,美好的生活,每天开开心心的生活,快快乐乐成长,谢谢!



瑞鹏博师


我来回答。

这是个大问题。

先来说老师,古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说的是老师的使命,一个是传授,一个事接受,用古人的话解释,学生的分内事,也应该是继承道统,接受承担世间使命的能力训练,比如立德立言立功,再一个就是通过老师的指引与启发,增强认识客观规律的能力,所谓透过现象看清事物本质。

那么 回到题主的问题 你问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或许苏格拉底说的更准确,叫认识你自己!怎么理解?如果结合上面那段话就很容易理解了:教育的核心应该是一种唤醒,是老师帮助学生成为他自己的过程;是老师帮助学生把他们的天赋发挥出来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向他们灌输多少知识的过程。

解决了我是谁的问题后,老师最主要的使命在于帮助学生唤醒其努力向学的内生动力,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思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因此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或者启发引导学生对于终极追问做出自己的回答!至于知识的教与学,其目的就是为了对这个终极追问做出回答所必经的途径!

我是皮蛋爸爸说,如果对您有帮助,请把我推荐给你的朋友!


皮蛋爸爸说教育


教育:可分成教和育,两者相辅相成才形成完美的教育。

教我们可以理解成学科等知识的学习;育是指孩子在成长做人过程中的疑惑,也就我们所说的家庭育人。所以如果只重视孩子学科方面的知识的学习,而不能好好引导孩子做人方面的能力。这样的教育是残缺失败的,高知识犯罪,高学历的啃老族,金字塔尖的学子失去人生目标不知为谁而活而选择轻生的,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所以最好的教育,应该是家校共育才是完整的。学校传承知识思想,家庭育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