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教育的核心是什麼?

無缺亦空


我會說教育的核心是,知道如何處理事情。比如說在學校的時候,老師教給學生處理學習的方法。上數學課的時候,數學老師會把公式,定理已經解決方案都教給學生,這相當於教給學生,對於數學的處理方法。同樣的道理,其他各科老師也是把一種方法教給學生,這是學習如何處理事情。

對於家長而言,教給孩子如何處理自己的心情,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當孩子心情失落的時候,家長應該進行積極的,正確的引導,而不是一味的責備孩子。當孩子處於青春期情緒失控,出現過激行為的時候,作為家長也應該正確的引導孩子,而不是採用錯誤的教育方式。

歸根結底,不管是處理數學題還是語文題,也不管是處理心情好壞,這些都是處理事情。而我們的教育正是這樣,教給學生如何正確的去處理事情,而不是去逃避它們。學校裡的教育和家庭裡的教育,對於孩子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能顧此失彼,要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讓孩子健健康康的長大。

先來說老師,古語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這說的是老師的使命,一個是傳授,一個事接受,用古人的話解釋,學生的分內事,也應該是繼承道統,接受承擔世間使命的能力訓練,比如立德立言立功,再一個就是通過老師的指引與啟發,增強認識客觀規律的能力,所謂透過現象看清事物本質。

那麼 回到題主的問題 你問教育的核心是什麼?或許蘇格拉底說的更準確,叫認識你自己!怎麼理解?如果結合上面那段話就很容易理解了:教育的核心應該是一種喚醒,是老師幫助學生成為他自己的過程;是老師幫助學生把他們的天賦發揮出來的過程;而不僅僅是向他們灌輸多少知識的過程。

解決了我是誰的問題後,老師最主要的使命在於幫助學生喚醒其努力向學的內生動力,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去思考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因此說,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學生或者啟發引導學生對於終極追問做出自己的回答!至於知識的教與學,其目的就是為了對這個終極追問做出回答所必經的途徑!



秦萌大語文


教育就是叫人先做人,再做人才!但是。。。


湖南懷化操場埋屍案有了新情況,教育再次引人重視!

導讀

今日,據有關新聞媒體報道:湖南懷化新晃某中學操場埋屍案經過追蹤後有了新情況。校長的外甥承認殺人埋屍操場,教育再次引人重視。到底什麼情況呢?還得從頭開始講。

還原故事

新聞被爆出在6月20日,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據官方報道稱:6月20日凌晨,新晃某中學操場,嫌犯為杜某,據當事人稱其於2003年1月將鄧某殺害,埋屍於新晃某中學操場內。

家屬怎麼說?

2002年1月22日失蹤,當時鄧某53歲,距今已近16年。家屬稱:鄧某主要負責學校工程質量監督管理工作,但因施工期間出現質量等問題,鄧某拒絕簽字且提出異議。

跟蹤調查

經過警方的不懈調查,背後的真相開始浮出水面:犯罪人杜某,是當時校長黃炳松的外甥。將學校操場的跑道工程承包給自己的外甥杜某。案發後,該校長黃某也被帶走調查(上圖男為黃某)。

個人看法

看完上述新聞,相信大家對此也有了更清晰的瞭解。我認為:這一切都發生在校園裡!校園是什麼地方?培養孩子的地方,無論雙方在校園裡工作了多久,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孩子的成長不得不記在心上。日積月累,相信犯罪嫌疑人杜某也會沾染部分的氣息,文化的薰陶也應該有所作用。另外,將關於學生成長的工程承包給自己的外甥,這讓人不得不遐想:這是“舉賢不避親”?

從此事我們可以看出,教育對人們太重要了。這已經不是“小時偷針,長大偷金”的問題了,小時候學校和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刻不容緩,否則問題不知道怎麼惡化。提到教育,學校老師對孩子教育的責任,家長也需要發揮自己榜樣的作用。孩子作為祖國的明天,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避免類似上述的事情再次發生。

每日一問:大家覺得校園裡出現這樣的案件,和教育有沒有關係?學生會不會受影響?為什麼?



做人才難,做人更難,做一個好人難上加難!


悅享新社會


教育的本質,一是教化民眾,有利於思想統治,二是給底層人民一個上升的通道,網羅人才,有利於社會穩定。

古代通過考試的辦法選拔人才叫科舉(自隋朝至晚清)。隋朝以前是貴族的門第世襲制度,經過幾百年反覆較量科舉取代了世襲。

用考試的辦法選擇人才是人類社會的偉大進步,對統治階級教華民眾,維護社會穩定起到巨大作用,千百年來,這種辦法一直沿用至今,它的最大優點就是相對公平(給了那些不能拼爹的社會弱勢群體一些機會)

進入新世紀,“素質教育”粉墨登場,提倡所謂的個性發展(個性是需要大量的金錢來培養的),給有錢人鑽了空子,也給各種培訓機構提供了土壤和途徑,部分封閉了窮人上升的通道,違背了教育公平的本質,如此下去,長遠來看,絕非好事。

這幾年,國家逐步推進均衡教育,師資分配,城鄉擇校均往好的方向發展。高考改革不斷,各種加分政策不斷優化減免,地域分差等因素也逐步減小,城市鄉村同錄同取(分數線差別)呼聲日高。國家也在因地制宜,逐步推進!

期待,我們的教育事業能更上層樓,百姓幸福感大大提升。




文一多


獲得生存下去的能力。

【一】

我清晰地記得,身邊一些親朋好友在對孩子們解釋為什麼要讀書時,常用的答案。

他們說:讀書是為了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為了賺錢。讀書是為了像你大伯和你大娘一樣,坐在辦公室吹空調喝茶水,就能領工資。

在孩子們的眼裡,自己的父母也許沒有大伯大娘那樣的文化層次,但是收入卻是大伯大娘的好多好多倍。不讀書更能賺到錢?所以為什麼要把自己皮膚最光滑、樣貌最水靈、情感最充沛、精力最旺盛的美好時光,“荒廢”在枯燥無趣、深奧難懂的公式、符號、單詞、方程式上面呢?

好像很有道理。好像很沒有道理。

讀書就是為了掙錢嗎?不記得小時候有沒有問過我的父母,關於為什麼要讀書的問題。如果問過,他們會說,

讀書是為了讓生活獲得價值,為了提高生命的質量。

從這一點上講,他們已經比很多完全無法給出任何解釋的寒門父母,在面對子女們所需要的思想疑惑時,有幫助多了。

很遺憾,這不能算是讓人醍醐灌頂、頓悟出上學真諦的說服性答案。

只是像極了臺灣作家龍應臺被廣為傳播的一句話: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看似金科玉律、感人肺腑,實際是句典型的教育廢話,正確的教育廢話。

如果孩子反問說,我現在不學習更快樂,不學習能經歷更多,更有意義。要怎麼回應呢?

這些答案只回答了:“教育能夠帶給我們什麼?”

真正要回答“為什麼要上學”這個問題,需要涉及到去解釋“教育的意義是什麼”。

【二】

和身邊從事教育研究工作的教授學者聊天,發現大部分的他們,都不滿於現行的教育體制,認為當前的教育體制“唯分數論”、“填鴨式”,背離了教育應該提高人們理解社會、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目的,也就根本無法培養出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來。

我相信,看到從小學一年級就被月考、期中考試、期末考試折磨的孩子,大部分的父母也會很有共鳴。

於是,在一部分教育家的努力下,開始推行“素質教育”,推行“創造性思維培養”,期盼孩子們能夠全方位成才。

經歷過“小學生減負”的我,一度和我的父母一樣,非常認同這些學者的觀點,覺得他們站位高,眼光長遠,是在為整個社會的未來,培養有責任有擔當的公民。我們的國家培養出來的孩子缺乏創造力。

畢竟我們耳熟能詳的、出自北宋教育學家張載所說的教育目的是這麼說的: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在擁有生活自由、追求思想自由的專家學者面前,宏偉的教育意義,不應該只處於低級層次:“獲取個人技能”,或者中級層次;“提高個人修為”。應該如睿智的蘇格拉底所言:

知識的唯一作用就是自我教育——使人在智慧、道德及精神上都能成長。

教育的目的,對於他們而言,就是活出質感。可是,以上所有對於“什麼是教育的目的”的解答,和我的父母給出的、龍應臺給出的解答類似,只是正確的廢話。不足以成為“能夠讓人醍醐灌頂、頓悟出上學真諦的說服性答案”。

為什麼?

因為,以上解答出發點都是“人”,每一個解釋和答案的出發點都在考慮個人得失——從接受教育的人的角度出發思考,教育這項行為,對於接受教育的人會有什麼樣的好處,會對接受教育的人有什麼樣的意義,會讓接受教育的人擁有什麼樣的未來。

沒有一個解釋和答案的出發點是“教育”本身。

最致命的忽視。

提供體制化教育的不是個人意志,而是體制化的社會意志。獨立的個體接受體制化教育的意義,是為了更好地融入體制化的社會,而不會成為被體制化的社會拋棄的無用之人。教育是讓獨立的個體融入體制化社會的手段與方式。

就如同當年作為蘇格拉底最為強勁的對手,同樣博學多才的希臘哲學家“智者派”代表人物普羅泰戈拉所認為的:

知識的目的是為了人們能更有效地掌握該說什麼以及怎麼說。

於他而言,“知識”就是“邏輯、語法和修辭”,接受知識、接受教育,就是在接受馴化,接受如何成為能夠和他人溝融、交流的社會人。

【三】

是的,蘇格拉底和普羅泰戈拉代表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觀,這需要考慮他們背後所代表的不同階級性。

【蘇格拉底派】由於話語權總是掌握在那些已經掌握了文化資本、有能力挑戰、也樂於挑戰體制的意見領袖(精英們)手中,而他們也從自身感知出發去考慮問題——我覺得好的,其他人也應該是覺得好。

可惜,由於個人經歷、成長背景、生活環境等等問題,他們有不可避免的視野盲區——在他們看來,每個人就應該朝著通往擁有獨立人格的精英之路奔跑,而不是在一個模子一個模子中被塑造成某種體制的依附者。他們最為期盼的是,當成為擁有獨立人格的精英後,人們還應該成為某種體制的變革者。

是的,對於他們而言,培養精英是很好的選擇。

【普羅泰戈拉派】與我們這些沒什麼社會資源、沒什麼文化資本,長得沒有貌若天仙,富得沒有家財萬貫的普普通通老百姓而言,接受教育就是為了“馴化”,為了把自己放進一個模子一個模子中,為了有尊嚴的活下去。所以,把自己、還有子女培養成為穩定的社會中堅力量、培養成為符合現存社會所需要的合格公民,才是最好的選擇。

【四】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要上學呢?”

答案就是,因為在進入社會之前現行的教育都是意在“選拔”,普普通通的我們必須通過一次又一次的“選拔”,一路通關打怪,按照社會需求去調試自己的性能,以成為社會所需要、甚至不可替代的機體為最終目的。

這是唯一一條能夠讓我們好好地、輕輕鬆鬆地、有臉有面地活下去的捷徑。

關於“為什麼要讀大學,去了大學我要幹什麼?為什麼要上學,值得我再花一年青春復讀嗎?讀了書能夠掙到錢嗎?”等等問題,似乎也就有了答案。如何做出決定、如果度過時光,直接決定了未來你終將去往這個社會的何處。

希望對還有機會珍惜受教育過程、理清受教育目的的你有所幫助。

希望對正在苦惱孩子讀書不用功、未來怎麼辦才好的你有所幫助。


維說教育


教育的核心其實就是養成一個人良好的習慣。很多家長習慣性認為教育就是讓孩子獲取更多知識,而獲取知識的目的就是考高分,上名校。單就獲取知識而言,中國長達15年漫長的基礎學程,不夠孩子們用嗎?從幼兒園到高中,孩了們用了多少教材?買了多少教輔?上了多少輔導班?著實統計的話,會令人瞠目結舌,用"學富五車"這個成語調侃也不為過,可有多少學生真正"學富五車"學有所成,量變沒有引起質變?為什麼?所以說教育的核心不是純粹的獲取知識,獲取知識只是一個結果,而重要的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和源動力,那就是習慣。習慣的養成來源於教育,又反作用於教育,循環互動。它讓孩子們越學越好,越學越快,進而超越自我,走向輝煌。英國作家查·艾霍爾有句名言:"有什麼樣的思想,就有什麼樣的行為;有什麼樣的行為,就有什麼樣的習慣;有什麼樣的習慣,就有什麼樣的性格;有什麼樣的性格,就有什麼樣的命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整個邏輯鏈條中習慣處於核心位置,習慣決定性格和命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請家長們從現在開始轉變觀念,把孩子教育的重心放在良好習慣的養成上,從現在做起,從自我做起,從點滴做起!



子衿青青


在這大好時光裡十分感激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希望以下為大家分享一這個問題對大家有所幫助,我希望我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能夠幫助到大家,也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我認為教育的核心是:"把所有孩子都培育成合格的公民,在此基礎上儘可能多的培養優秀人才。

教育的重點不應該是培養人才,而應該是培育合格的公民。全民盡皆合格,人才還會少嗎?

何為合格的公民呢?"守法,愛國"就是這麼簡單,但又是如此的困難。一批批落馬的貪官,一位位造假、判 國的專家,一個個吸毒、偷稅的明星,他們無一不是各領域的人才,但卻不是合格的公民。

985大學只有39所,清北只有兩間,永遠不會沒人去讀,也永遠不缺人才。這個社會需要有人搬磚,工廠的流水線還需要工人。

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最後在這裡,祝大家在新的一年有一個美好的開始,美好的生活,每天開開心心的生活,快快樂樂成長,謝謝!



小朱帶你看歷史


下面我說一下我的個人觀點,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同時也希望得到大家的認可!教育核心是道理,道德,道義。教育與每個家庭都息息相關。孩子的成長是家庭的最重要的,有人最重視的話題,所以教育,成為了中國家庭最大的一個問題。

“教之道,貴以專” ,專業的教育教孩子們的不只是文化,還有更多方面,“道”稱為道理,道德,道義。

道理涵蓋學問,做人做事道理。在孩子們學習生涯中,老師 是 “傳道受業解惑者” ,從小學到大學,孩子們在學校獲得的知識,足夠他們運用一生。三味書屋裡的魯迅,課桌上的“早”,嚴厲的先生不光教知識也給了魯迅勤奮的引導。

道德,這是隱形的,但是也是至關重要。這是隻能意會不能言傳的,作為規範孩子們的行為準則的。小花摘不摘?垃圾亂扔嗎?等一系列的抉擇問題,孩子們不是生來就會的,而是要後天養成。

在孩子 在孩子們。在一定有頭有一定的基礎知識過後,那麼教育除了傳道授業解惑,也要教孩子們做人的道德。古有“孔融讓梨”這個故事讓我們知道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並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插上了一杆禮讓的旗幟。

道義:在我道理和道德前提存在下的義氣。是中華新時代的血液。我們需要有正義的下一代,我們需要有正能量的下一代。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謝謝!



好家長勝過好老師


今天在這美好時光裡十分感激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希望以下為大家分享一這個問題對大家有所幫助,我希望我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能夠幫助到大家,也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我認為首先說一下目前整個教育的環境及風向,把中國實行的是應試教育,這就導致了中國的教育環境會慢慢的偏向競爭力越來越大的趨勢。縱觀目前的社會狀態,很多孩子在幼兒園開始就已經報了輔導班,從而進行拼命的學習競爭。

在最後通過高考實現自己的人生之路,雖然很無奈,但這也是沒有辦法,所以我認為目前教育的核心就是應該大力培養學生的應試考試能力,畢竟你只有應知考試作強以後,你才有可能接觸好的大學,接觸裡面的資源環境以及平臺才可能飛得更高。

再說一下創新的思想吧,雖然應試考試是非常重要的,但一個孩子如果沒有了創新的思想,那他畢業以後是非常刻板,而且沒有創新能力的。這就導致了他的核心競爭力大大減少,並且會使他整個人變得不會與時俱進。

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最後在這裡,祝大家在新的一年有一個美好的開始,美好的生活,每天開開心心的生活,快快樂樂成長,謝謝!



瑞鵬博師


我來回答。

這是個大問題。

先來說老師,古語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這說的是老師的使命,一個是傳授,一個事接受,用古人的話解釋,學生的分內事,也應該是繼承道統,接受承擔世間使命的能力訓練,比如立德立言立功,再一個就是通過老師的指引與啟發,增強認識客觀規律的能力,所謂透過現象看清事物本質。

那麼 回到題主的問題 你問教育的核心是什麼?或許蘇格拉底說的更準確,叫認識你自己!怎麼理解?如果結合上面那段話就很容易理解了:教育的核心應該是一種喚醒,是老師幫助學生成為他自己的過程;是老師幫助學生把他們的天賦發揮出來的過程;而不僅僅是向他們灌輸多少知識的過程。

解決了我是誰的問題後,老師最主要的使命在於幫助學生喚醒其努力向學的內生動力,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去思考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因此說,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學生或者啟發引導學生對於終極追問做出自己的回答!至於知識的教與學,其目的就是為了對這個終極追問做出回答所必經的途徑!

我是皮蛋爸爸說,如果對您有幫助,請把我推薦給你的朋友!


皮蛋爸爸說教育


教育:可分成教和育,兩者相輔相成才形成完美的教育。

教我們可以理解成學科等知識的學習;育是指孩子在成長做人過程中的疑惑,也就我們所說的家庭育人。所以如果只重視孩子學科方面的知識的學習,而不能好好引導孩子做人方面的能力。這樣的教育是殘缺失敗的,高知識犯罪,高學歷的啃老族,金字塔尖的學子失去人生目標不知為誰而活而選擇輕生的,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所以最好的教育,應該是家校共育才是完整的。學校傳承知識思想,家庭育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